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大罷免,就是拒絕當中國人?
2025/07/23 07:30
瀏覽117
迴響5
推薦4
引用0
今早打開手機看到一則跑馬新聞:


盲人歌手蕭煌奇說:“我拒絕當中國人,我罷免,我驕傲。”


我向來欣赏蕭煌奇的才華,有點可惜他在此關頭站邊表態。接着卻看到另則報導:


盲人歌手王俊傑說:“我拒絕當中國人,我罷免,我驕傲。”


我混淆了,分别問google,和Chatgpt :“蕭煌奇和王俊傑是同一個人嗎?

竟得到截然不同的答案, 如下:



Google AI 摘要:


是的,盲人歌手王俊傑就是蕭煌奇。 蕭煌奇是一位台灣的視障歌手、作曲家、音樂製作人,同時也是一位柔道運動員。 他自小失明,但在音樂方面展現了卓越的天賦,以其獨特的嗓音和創作才華贏得了廣泛的認可。


Chatgpt 回答:


不是的,盲人歌手王俊傑(鋼琴家)和蕭煌奇是兩位完全不同的人:

結論

王俊傑與蕭煌奇是兩位不同的盲人歌手。

王俊傑更偏向鋼琴創作和編曲,並以《看無》拿下金曲台語歌王。

蕭煌奇則是以台語歌手身份知名,屢獲獎項,也曾當柔道國手。



我進一步問:「我拒绝當中國人,我罷免,我驕傲。」的邏輯謬誤。


Chatgpt答:


這句話,邏輯層面上,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 類別錯誤(Category Mistake)


 「罷免」通常是指對公職人員行使的權力,比如選民對公職人員的罷免權。但王俊傑將「罷免」用來指涉個人身分或國籍的拒絕,這是把「罷免」這個概念誤套在個人選擇的情境上,屬於類別錯誤。他想表達的或許是「拒絕認同」或「拒絕接受」,而不是「罷免」。


2. 混淆事實與主觀認同(Is-Ought Confusion)


 身分(如國籍)在國際法與法律層面,通常是一個客觀的法律定義,而非完全取決於個人意願。例如,法律認定某人是否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不單純是個人自我認同的結果。因此,說「我拒絕當中國人」在法律層面不必然改變國籍,但在個人認同層面可以。若將兩者混為一談,會產生混淆。


3. 情緒性訴求(Appeal to Emotion)

 「我驕傲」是一種主觀情感表達,本身不是邏輯謬誤,但若將此情緒作為行動合理性的主要依據,可能陷入情緒性訴求。也就是說,他的說法更多是情緒宣示,而非邏輯論證。


4. 不明確表達(Ambiguity)

 整句話在邏輯結構上表達不夠清晰,像「我罷免」一句意義模糊,使聽者難以理解其具體指涉。語意不清本身雖不必然是邏輯謬誤,但會降低論述的邏輯嚴密性與說服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麽,我接着問:


“大罷免,就可以拒絕當中國人”? 


ChatGPT 說:


「大罷免,就可以拒絕當中國人」這種說法邏輯上是有問題的,原因如下:


1️⃣ 概念錯置(類似於類比謬誤)


「罷免」本來是針對公職人員的政治程序,用來撤除特定公職人員的職位,與一個人國籍或國族認同並沒有直接的法律或邏輯關係。把「罷免」和「國族認同」直接掛鉤,是將兩個不同性質的概念混為一談。


2️⃣ 因果錯誤


就算某地進行「大罷免」,也並不會導致法律上個體或群體「不再是中國人」或能拒絕被視為中國人。國籍或國族身份涉及憲法、國籍法、外交承認等制度性安排,並不是單靠政治運動或群體行動(如罷免)就能改變的。因此,把罷免行為與拒當中國人視為因果關係,屬於錯誤因果關係。


3️⃣ 訴諸情緒(情緒性謬誤)


這樣的語句常被用來煽動聽眾的情緒,使人感覺透過某種集體行動即可實現身份認同上的變革。但實際上,這屬於訴諸情緒,用情緒呼籲來代替實質的法律或邏輯論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結

一句話:「大罷免,就可以拒絕當中國人」,從邏輯上無法成立,既混淆概念、誤導因果,也容易讓人陷入情緒判斷。如果你願意,我可以幫你拆解這種說法背後的政治宣傳技巧。


ChatGPT 說:

好的,以下是這類說法背後常見的政治宣傳技巧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 情緒動員:塑造對立情緒


這類語句刻意強調「我們 vs. 他們」的二元對立,例如:

我們:拒絕當中國人的「本地人」、「正義方」、「受壓迫者」。

他們:中國(或泛指與自己立場不同的集團)。


透過標語式語言(如「大罷免」、「拒當中國人」),刺激群眾的情緒認同,使聽者將政治行動視為身份抗爭。這種技術在政治運動中非常常見,例如:


「拒絕被殖民」

「光復某地」

「XX不是YY的一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簡化問題:提供單一解法


實際上,身份認同、國籍或國際地位等議題非常複雜,但宣傳語會刻意簡化,讓人誤以為:

只要「做A」,就可以「得到B」

(如:「大罷免」→「拒當中國人」)


這屬於**虛假解方(false solution)**技巧。目的是讓大眾有明確可執行的行動目標,降低思考成本,鼓動參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行動框架化:將政治行動等同身份抗爭


將「罷免」這種原本屬於民主程序的行動重新包裝為身份鬥爭:


不再只是撤換官員,

而是「拒絕成為某種身份」的象徵性行動。

這種「框架操作」(framing technique)能讓普通人覺得參與政治就是在捍衛自我存在價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模糊後果:不談行動結果,只談當下姿態


宣傳語不關心罷免後是否實際改變國籍或國際法律地位,而是強調「拒絕當中國人」這個姿態(stance)。因此:


是否有效,不重要;

是否法律成立,不重要;

只要表態、參與、情緒到位,就算達成目的。

這叫做姿態政治(posturing politic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總結


宣傳技巧 目標

情緒動員 建立「我們 vs. 他們」

簡化問題 降低思考門檻

行動框架化 賦予行動身份意義

模糊後果 聚焦表態而非結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你想深入了解某一部分,例如:如何辨識這些技巧、如何反駁,或具體分析某場實際政治運動,我可以進一步說明。需要嗎?

你說:

需要

ChatGPT 說:

好的。下面具體講解如何辨識與如何反駁這類政治宣傳技巧,讓你能在真實情境中靈活應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一、如何辨識政治宣傳技巧?


① 是否刻意製造二元對立?


看看話語中是否反覆出現「我們 vs. 他們」結構(例如:本地人 vs. 外來人)。

是否強調「拒絕」、「反對」、「打倒」等強烈表述?


👉 提醒自己:對立框架是真實衝突,還是被煽動出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是否提供過於簡單的解決方案?


是否聲稱只要「做A」,就能解決複雜的歷史或制度問題?

例如:「只要罷免官員,就不再是中國人」這種論述。


👉 複雜問題簡單解:通常是政治話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是否模糊行動後果?


宣傳中有沒有迴避具體法律或制度層面的說明?

有沒有強調「態度」而忽略具體「效果」?


👉 表態不等於變革,標語不等於結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是否情緒先行,理性缺席?


是否用「羞辱」、「悲情」、「恐懼」等方式,讓你不思考就站隊?


👉 被情緒推著走時,先暫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如何有效反駁?


✅ 方法1:拆解邏輯


舉例反駁:「大罷免,就可以拒當中國人」

可以說:


「罷免只是撤換官員,是程序性行動,與國籍或身份認同的法律地位無關。就算全國大罷免,國籍法和憲法也不會自動變更。」


這種事實導向反駁,讓對方失去話術支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方法2:反問引導


「請問罷免哪位官員後,身份會法律上改變?」

「如果身份認同只靠罷免就能改變,那國際法還有作用嗎?」

用問題讓對方自陷邏輯困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方法3:區分行動與結果


告訴對方:


「政治行動有其象徵意義,但不能把表態當作實際改變。」

「情緒抗爭可以理解,但法律和國際規則不靠情緒改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方法4:暴露姿態政治


揭露本質:


「你說的不是解決問題,而是製造姿態。」

「罷免官員是手段,不是身份轉換儀式。」


當對方語言被看破後,影響力會下降。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時事評論 政治
自訂分類:
上一則: UDN 請注意媒體倫理!
下一則: 拒當愚民,不跟著「起瘋」!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迴響(5) :
5樓. 【無★言】雲遊到世界的另一端
2025/07/25 06:47

Gemini, Perplexity, ChatGPT, Grok都說二者並非同一人。

4樓. 清道夫
2025/07/24 17:15
早死早投胎
他早點自殺身亡,再去投任何一種畜牲的胎,即可得償所願,改變中國人之身份。
3樓. 成楚雲
2025/07/24 05:43
斜體字修正
閩南語當兵是說 做兵
2025/07/24 05:19

做 和 當 不是一回事

蕭王說不當中國人 改變不了他們原本的出身或身分

有人說 不當中國人了 與說 不當美國人不當日本人 等同意思
他們原均非本國國籍而入籍本國國籍
或本是中國人 如今宣布拋棄放棄第二第三國或現在的國籍
這 都是需要向入籍國家申請核准放棄

不當中國人 明知錯誤而有意為之 或根本花言巧語
以為中國人 說當就是 說不當就不是 大錯特錯 

日本殖民台灣50年 從一開始的清國奴 到皇民日本兵 到
中華民國抗戰勝利光復台灣恢復台灣省
台灣人立即恢復中國人的身分 不再是日本國民 不再是日本戰敗國國民

中華民國大陳島後代的政府官員 說台灣人不是中國人
就是睜眼瞎話 說漢奸都算抬舉 
比之與抗戰南京偽國民政府汪精衛 在同一個檔次 等而下之

台灣人不是中國人
台灣人不當中國人
憑甚麼?!

這是要拋棄 中華民國國籍?

台獨黨綱在冰庫裡凍著

台灣不是中國人 你啥都不是!


的確是混淆事實與主觀認同。

說這句無厘頭話的人是王俊傑,不是蕭煌奇。

我很欣赏蕭的歌唱才華和幽默個性,希望他不致於也犯了這種糊塗。

謝謝您來訪留言:)

刁卿蕙2025/07/24 06:29回覆
2樓. 刁卿蕙
2025/07/23 08:25

Chatgpt 最强的功能是"事實查核“,精凖地抓語言邏輯謬誤。

它核實,卻不附會觀點。

用它來闢謠,及指出政客的愚民手法,相當必要。

1樓. 刁卿蕙
2025/07/23 07:41

拒當愚民,不跟著「起瘋」!

2025/07/21

商界、藝文界,附庸執政黨的旣得利益者,傾全力配合「起瘋」,以偷换概念來混淆 人民。讓我們學着利用Chatgpt的超人邏輯,來過滤所有似是而非的論述。 拒绝當愚民,跟上AI智能時代!

https://blog.udn.com/ctiao/183038206#echo_respo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