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房 arttiaobooks.blogspot.com
花園 tiaoart.blogspot.com
(凡走過的必留痕跡 :)
-
2025/05/19 11:28讀譯進度: 2025/5/19, 卷三 P.320刁卿蕙 於 2025/05/19 11:29 回覆
-
2025/05/18 21:02
5/18/2025 復興劇團的《白蛇傳》,又是赢得满堂喝采。熟悉的劇情,每回看,换人演,同樣引我入勝。
原汁原味的經典,就是這麽耐看!
當家花旦,輪番上陣詮釋白蛇和青蛇,在此就不一一報大名了,她們真的都很棒!還得特别讚美那八位男水妖,臉上的妝甚妙,一個個功夫了得!
上下兩場,不論文武戲,每幕都讓我全神贯注,目不轉睛,太值了!
-
2025/05/17 21:15
復興京劇團【5/17復興劇場《大話西遊》主演調整-公告】
原孫悟空主演魏伯丞;故調整為「侯」冠綸、「王」冠廷-【侯王主演孫悟空】-勢必不同凡響,請大家給予支持。
------------------
魏伯丞前往國光取經?意思是他跳槽到國光劇團了嗎?很可惜。才因國光推出《汪精衛》,有違認同,不再捧場。今後大概很難看到他了。
今天的“侯王”兩位新生代演員,身手的確也不凡!
不過,那段“悟空戰十八羅漢”,羅漢戴的面具太塑化,整體造型太誇張,有違京劇傳統審美内蕴。武打設計過於冗長重覆,多少稀釋了上半場的張力。
京劇求新求變,立意雖佳,但得在通過時代考驗的劇碼上精益求精,努力保持原汁原味,才是可大可久之道啊。
-
2025/05/11 07:57我愛台灣,也愛中國,願神佑我中華!刁卿蕙 於 2025/05/11 08:50 回覆
-
2025/05/11 07:32
-
2025/05/09 21:16
今天的音樂會是五月的最後一場,由鋼琴家辛幸純壓軸,獨奏馬水龍的《關渡素描》和蕭邦12首作品。我自承不太能融入前景,但聽蕭邦,就有如觀賞奥運游泳個人混合式的決賽,且是長度400公尺的那種。
能進入奥運決賽的就已是天賦異禀之驕子,奪金或得銀,那0.01秒的差距,不是普通觀眾的眼睛所能分辨的。
看頂尖選手,使出渾身解術,游出蝶式、仰式、蛙式和自由式,觀眾會看得血脈賁張。聽辛幸純演奏蕭邦,同樣激動,對我而言其琴藝已然臻化境,不能再好了。今總算近距離欣賞到傳說中的三度雙音練習曲指型,委實驚人!
-
2025/05/04 07:32刁卿蕙 於 2025/05/04 07:32 回覆今晨摘了18朵茉莉獻給神。刁卿蕙 於 2025/05/06 07:47 回覆
-
2025/05/03 10:01
這兩頓本來是配合行程,要分兩天享用的,但前天臨時有事,只得合併昨天完成。
晚上喝完啤酒,他問:“吃的還好哄?”滿臉通紅的我, 只能回以一聲飽嗝。
也算“壓力測試”吧,過幾天,先生的老同學伉儷從灣區返台,來去匆匆,多年未見,我們就安排類似的一天兩頓,讓他們體會台北的吃文化,看老友尚能飯否?
(晚餐)
台灣真得以故宫的中國文物為榮。愛台灣和愛中國是可以並行的,就像台灣的多元美食,有容乃大,彼此精彩!刁卿蕙 於 2025/05/03 10:11 回覆這樣說會不會被打成中共同路人?刁卿蕙 於 2025/05/03 10:12 回覆 -
2025/05/02 07:06
今晨摘了8朵茉莉,排成花環,獻上,感謝神!刁卿蕙 於 2025/05/02 07:25 回覆 -
2025/04/25 21:02
今天音樂會是鋼琴與長笛合奏。其中伯恩(Francois Borne,1840-1920)所編寫的「卡門」長笛幻想曲(Carmen Fantasy),如長笛家洪敬婷所言,是首長笛炫技曲,包含了歌劇《卡門》曲式結構的菁華,長逾十分鐘,自是精彩絢麗。
鋼琴家楊千瑩演奏前,簡介了巴哈的平均律。我知道十二平均律曲集在西方向來被喻為鋼琴曲目舊約聖經,但對於“賦格”這個深奥的名詞,從來就没搞懂過。聽了楊老師深入淺出的講解和示範,我好像摸到一點兒邊。回到家繼續Google, 卻讓我大吃一驚:
十二平均律的發明者是朱載堉(音玉)。 是明代著名律學家、歷學家、音樂家。 他不僅創建十二平均律,還製作了世界上第一架定音樂器。 所以,十二平均律是中國的文化產物。
今天可真是長知識了!
(WiKi)"西方真正掌握十二平均律,並非斯特芬,而是梅森,比朱載堉(1536—1611)晚了數十年".
德國物理學家赫爾曼·馮·亥姆霍茲(1821-1894)在所著的《論音感》一書中寫道:「中國有一位王子名叫載堉,力排眾議,創導七聲音階。而將八度分成十二個半音的方法,也是這個富有天才和智巧的國家發明的」。李約瑟說:「朱載堉的平均律公式可以被公正地看做是中國兩千年來聲學試驗與研究的最高成就......第一個使平均律數學上公式化的榮譽確實應當歸之中國」
---------
我相信赫爾曼·馮·亥姆霍茲這位德國的嚴謹科學家之言。是朱載堉首創,經由當時的耶稣會傳教士帶回西方。這解釋了時間落差。
至於批評者,如美國學者弗里茲·庫特納(Fritz A. Kuttner (1903-1991)並不具專業訓練及背景。
刁卿蕙 於 2025/04/26 08:45 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