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圖
宋 郭熙 1072
軸 絹本 淺設色畫 縱:158.3公分 橫:108.1公分
郭熙(活動於西元十一世紀),河南溫縣人,師承李成,長於山水寒林,得雲煙出沒、峰巒隱顯之態。神宗時為宮廷畫師,很欣賞他的作品,早先曾經為京師幾個重要的宮殿與寺廟繪製大型的屏風畫或壁畫,〈早春圖〉即應為廳堂擺置的大屏風,後來升遷為翰林圖畫院最高職位的「待詔」,製作了許多大型山水畫。他擅長巨障長松,煙雲變滅之景,山石用「卷雲皴」,樹木作「蟹爪」狀,創為一派。在北宋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都有其畫作。隨著神宗的去世,哲宗即位後,或許因為新舊黨爭關係,逐漸受到冷落。著有《林泉高致》,是一部重要的山水畫論著。
此圖作於神宗熙寧五年(1072),是存世最著名之作。畫上自題「早春」,顧名思義,畫的是初春瑞雪消融,大地甦醒,草木發枝,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主要景物集中於中軸線上,近景大石與高大的松樹,銜接中景「S」形的山石,隔著雲霧,再起二峰,主峰居中,下臨深淵,溪澗從谷間潺潺流下,深山中有宏偉的殿堂樓閣,懸崖上有草亭,背後襯以遠山。左側平坡委迤,遂覺有千里之遙。筆墨清潤,構圖綜合高遠、深遠、平遠法,呈現了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理想山水。
這是第一幅四款(作者、時間、作品名、印章)皆具的國畫,但它值得一提之處不僅於此;從畫中可以看環境的佈局規畫,山徑、小橋、涼亭等等規畫都稱得上一絕,或許也隱含了在人生不同的道路,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歸宿。
將這幅畫再分割,大格局裡有它的氣勢;小格局裡有它的氣氛。《早春圖》的構圖,具現郭熙《林泉高致》中「三遠法」的理論。近、中、遠三景的主山置於畫幅的中軸線上,氣勢突兀,下臨深淵,是所謂的「高遠」;左側平坡委迻,有千里之遙,是謂「平遠」;山體兩側的谷間有溪澗潺潺流出,表現山坳的縱深,是謂「深遠」。透過這些錯綜複雜的設計,郭熙成功表現了北方山水氣象萬千的雄偉景觀。
以這張「早春圖」來看,郭熙試圖表現冬天過完,天氣剛剛轉暖的季節,樹木正在發芽,溪水正在解凍,整個畫面氤氳著一種潮濕的水氣,氤氳著一種早春時節萬物生發的快樂。郭熙用比較帶水份的筆墨一層一層渲染岩石,使堅硬的石塊看起來像雲一樣舒卷流動,因此,也有人稱郭熙的畫法為「捲雲皴」。郭熙在他的一本畫論中也提到「渲」、「染」的技巧,也可以看出他比較更重視水份與墨的混合層次。「早春圖」在畫面的正中央仍有一個主峰,但是主峰不再是永恆不變的,而是由下面許多山峰交互運動的結果,郭熙似乎不完全追求「穩定」,也更重視「變化」。右側的水從岩石間急瀉,用線條表現速度;左側遠處的水,流在平坦的土壤中,則改用渲染,可以看到畫家對細節的講究。在畫面左側有郭熙的題「早春,壬子年,郭熙畫」,這是中國畫家在畫面上留題的比較早的例子。到了清朝,乾隆皇帝在畫的右上角題了詩,呼應「早春」的主題:「樹纔發葉溪開凍,樓閣仙居最上層,不借桃花聞點綴,春山早見氣如蒸。」
前景位居中央、昂然而立的松樹,正顯示了「長松亭亭,為眾木之表」的統御感。這種利用景物姿態與位置,賦予政治與社會倫理關係的聯想,或許是神宗喜好郭熙風格的原因之一。
除了正將船泊岸的漁人,還有迎接他們的村婦稚子,可能是住在茅屋裡和樂的一家人,象徵帝國人民安居樂業的。此外,也顯示了描繪的可能為日暮時分。
呈S形扭轉的山體,隱入濃霧之中,樹叢也以濃、淡墨色的劇烈變化來呈現前後距離。郭熙利用雲霧淡化物象的作法,不僅可以創造空間感,也能夠表現萬物變幻、生生不息的朝氣。如他在《林泉高致》中對「早春曉煙」的註解:「驕陽初蒸,晨光欲動,曉山如翠,曉烟交碧,乍合乍離,或聚或散,變態不定」。
〈早春圖〉使用的皴法,一般稱為「雲頭皴」或「鬼面皴」,是很適合描繪景物曖昧難明、可作種種連想的皴法。搭配多層次、深淺不同的用墨,郭熙的作品多了一種變化幻生的特別感覺。
從構圖來看,《早春圖》的主體無疑是畫幅中央曲折的主山,這座主山貫串了畫面的前、中、後,包括前面的近樹巨石,中間的主山加大,以及遠處的主山蕩遠;這種把主體放在畫幅正中央,並由近到遠,依序推遠累積的多層次空間效果,正是北宋山水畫特徵之一。另外,在這幅畫中,郭熙特別運用了山與水的堆疊,以及人物、建築的穿插來讓畫面產生更為深遠的空間距離。首先在右邊斷崖處,先有溪水,上面則為瀑布一道,瀑布旁有突起的尖尖的岩石,岩石上又是另一道瀑布,瀑布盡頭為怪石,石群後出現屋舍樓閣,最後則是半透明的雲煙和模糊的遠樹,從這一層山、水、石、煙、樹的組合中,空間的層次感被完美地表現出來。其次,再看看分布在右側山中的人物與建築,由下而上,依次是在溪畔撐篙的漁人,順著山後的小徑,可以到達中段的瀑布水口,經由濃墨染成的澗谷狹路,穿過岩邊繁茂的樹叢,終於到達台地上一群精巧的樓觀,樓觀旁的山巒上則有一小亭,再往後行去,遠處有淡色的山頭和隱約的雲、氣。從這一連串的景象鋪陳中,我們看到人物與建築是如和巧妙地安置在山水結構中,這使得山水與人文並非兩塊獨立的空間,而是互為一體的完美組合。
中國北宋時期論山水畫創作的重要專著。作者郭熙,字淳夫,河陽溫縣(今河南溫縣)人,著名畫家。《林泉高致》6篇,由郭思編述其父郭熙的創作經驗和藝術見解而成。《林泉高致》產生在中國山水畫充分成熟的時期,集中地論述了有關自然美與山水畫的許多基本問題。郭熙認為,山石林泉勝 景是君子所嚮往的,但他們不願因渴慕自然風光而遠離君、親,面對山水畫就可以不下堂筵,坐窮泉壑,充分領略自然山水的美,以 解決君子厭煩世俗事務而又留戀功名的矛盾。用觀畫代替欣賞自然真景的所謂臥遊的思想,早在南朝的宗炳就已提出。但宗炳是謝絕仕途的隱士,而郭熙卻是為宮廷服務的山水畫家。因此他對自然美的看法,既不同於宗炳,也不同於以縱情山水求得精神解脫的文人畫家。
在繪畫理論史上,郭熙最早明確而具體地提出,山水畫家應當努力創造一種美的境界,使觀者如真在此山中,產生可遊、可居的感覺,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同時,境界的創造,又與表現山川意態的美不能分離,所謂“春山淡冶而如笑、冬山慘澹而如睡等說法,表明郭熙看到了山水的意態美,同人的感情與自然景物的交流密切相關。他和同時代的蘇軾,都看到了詩畫在意境上的相通點。郭熙還強調畫家不應單純模仿一家一派,也不應拘泥於一時一地的景色,而應飽遊飫看,廣泛攝取山水美的精粹,而後加以熔鑄創造,這和西方繪畫中強調實景寫生很不相同。郭熙在探求山水畫的藝術美的過程中創立了三遠說,即高遠、深遠、平遠,在理論上闡明了中國山水畫所特有的三種不同的空間處理和由此產生的意境美、章法美。
一、內容
共有山水訓、畫意、畫訣、畫題、畫格拾遺五篇,而第五篇是郭思對郭熙部分作品的敘述,前四篇也都有郭思的注釋其中「山水訓」是郭熙包括了他主要的創作思想和經驗的總結「畫意」則是討論關於意境問題;「畫訣」介紹了一些畫理及位置經營、筆墨的問題;「畫題」說明繪畫的政教功能。
二、運用
1.三遠(高遠、深遠、平遠)、三大(山大於木,木大於人)構圖-說明了山水構圖的法則和變化,也闡明了從不同角度來觀察對象的透視現象和空間感。可用之來檢視李唐、馬遠、夏圭的構圖。
2.用之和郭熙個人畫作(早春圖)對照
3.和李成傳襲關係的檢視:現存李成的真蹟不多,藉由郭熙的畫論,可間接推想李成的畫風思想。
4.可知其時代的畫風-「今齊魯之士,惟摹營丘(李成);關陜之士,惟摹范寬」,可作為後代了解這時期風格的史料來源。
5.用之探討南宋繪畫風格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