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晚酌小勝利
最近看了日劇《晚酌的流派》,劇中描述一名女性上班族為了晚上在家喝到最美味的啤酒,從白天上班時就開始努力工作、盤算採買、再回家烹調,每一個步驟都在為晚酌做最好的準備,當美好的一刻降臨,白天所有的辛苦都很值得。
所謂「晚酌」,我的解讀是晚餐加上小酌,也許在許多人的眼裡,屏東市區沒有什麼夜生活,可變化的流派並不多,但只要了解自己,了解在地,在回家的路上採買自己所愛,偶而自己動手料理,一樣可以為自己準備有意思的晚餐內容。
因為工作的關係,這幾年我的移動路線是以勝利路為主,這條路連接屏東機場,其實貫穿著屏東的歷史,再加上靠近勝利新村、崇仁新村,過去還是南北口味的聚集地。卅多年前,我剛好恭逢其盛,三天兩頭就會流連於勝利路上幾家知名的餐廳。
記得主打江浙菜的麒麟餐廳,就是許多老饕的最愛,當年連蔣經國先生都曾經造訪,後來餐廳歇業後,第二代經營的「鮮采小館」,台菜、江浙菜都做得極好,開業那幾年一樣很火紅;另外勝利路上還有一家「拾貮樓」也是人氣店,老闆黃海潮是廣東人,從父親那一代就在屏東開餐廳,據說霸王屈鴨做得特別道地,後來黃海潮與朋友合夥開「拾貮樓」,餐廳兼容各系菜色,迄今仍讓很多人懷念。
「拾貮樓」的對面則是尚未搬遷到現址的半畝園,主打手工麵點,牛肉餡餅、葱油餅等、還有各式小菜都是老饕最愛;可以想像卅多年前的勝利路,像個各路菜系的大江湖,入夜之後,該是如何地人聲鼎沸。
其實這條路上還有一處位於勝利路與洛陽街口的勝利市場,那是眷村主婦主要的採買據點,包子饅頭、刀削麵、道口燒雞等美味都集中這一帶,光一條勝利路,也能辦出滿漢全席來。
勝利市場在2019年拆除後,南北口味各自搬遷,僅博愛路以東還保留了幾家老眷味;如今的我有時候會在上午特別繞到博愛路口,採買陳姐家的辣蘿蔔乾以備晚餐之用,不管搭配什麼菜,請出帶川味的辣蘿蔔乾,絕對具有鎮壓效果。
在勝利市場還沒拆除前,陳姐便在市場裡賣小菜、豆腐香腸更是經典,即使眷村變了,眷味小菜並沒有變,就連北漂半世紀以上的作家張曉風,對勝利市場的辣蘿蔔味,也始終念念不忘,每回屏東一定採買,那一代人的鄉愁在眷味小菜間,到我這一代,辣蘿蔔乾在晚餐還是具有畫龍點睛的效果。
另外勝利路上的全家福中式定食,也深得我心,這家平價老店靠著瓜仔肉、苦瓜封等主菜,近卅年來,吸引了許多老主顧,我最愛來這裡豪氣地點上雙主餐,一來是真的平價,二來是每樣皆好,太難選了,尤其是湯汁清甘、口感軟嫩的「苦瓜封」,稍有遲疑就會完售。
小時候我最喜歡媽媽做苦瓜封的那一天,切成一圈的苦瓜鑲上絞肉,苦瓜居然就不苦了,我和妹妹總是先把那一圈苦瓜啃完,再捧著絞肉團慢慢品嚐;全家福的苦瓜封刻意切成白玉小缽狀,缽裡塞滿了攪拌過的絞肉,晚餐帶上一份苦瓜封,彷彿也能與家連結;那日又到店裡點名要買苦瓜封時,正在一旁吃得津津有味的一位小姐忍不住對我說:「他家的苦瓜封真是好吃」。
至於「苦瓜封」到底是算哪一路的菜?全家福的粱老闆梁認為應該是臺灣料理,也有客人覺得是「客家菜」,還有中國湖南也是以苦瓜鑲肉為名菜,不管起源為何,在勝利路上,永遠有族群大融合的展現。
沿著勝利路往瑞光路移動,會經過自由路與勝利路口的薑母鴨,冬天的時候,很適合下車外帶一份麻油麵線,麻油香加上紅葱頭,絕對可以稍稍緩和冬日冷咧;再不然我會繞去前面的超市採買簡單青菜,或是帶點蘿蔔、排骨、外加紅番茄,回家順手煨個蘿蔔排骨湯,半小時不到,就有美味好湯暖暖胃。
小時候和爺爺奶奶住,那時候一大家子吃飯,都是由媽媽和伯母輪流煮飯,可能家中有長輩,餐餐都得有湯,養成了我的湯胃,因此我經常為自己煮湯,別以為一個人的晚餐還要下廚太麻煩,在屏東隨手就可以買到當令的蔬菜,或蘿蔔搭排骨,或綠竹筍燉雞湯,在自己創造的香味中,可以化解白天一切的鬰悶內傷,那才是真正的紓壓!
對了,穿過勝利路東路繞到豐年街上,還有一家很有個性的麵店也值得逗留,鄰舍麵館的門口掛了一塊黑板,常有老闆節錄自各種書中的文字,那是麵店的獨家風景,而且店內還常播放著古典音樂,巴哈會穿梭在麻醬麵或虱目魚湯間,顛覆了很多人對麵店的想像。
有一次我是先讀到了黑板上抄自假牙詩集的一段詩文:「梵谷把耳朵割下送給/貝多芬 於是聽到了/向日葵盛開的聲音」,才進入店內開始麻醬麵大餐;還有一次讀到的是松井五郎的文字:「只是說再見 其他都說不出口/我的眼淚潸然掉落在你的影子裡…」,既然如此,那就該打包小菜回家吧!
我最愛在這裡外帶一碗素樸的米粉湯、再切小菜回家,尤其是點小菜的時候,一定要指著小菜櫃說:「從這裡到那裡,都給我切一分」。
我聽說貴婦買包的時候,經常是指著櫃子裡的包說「從這裡到那裡,都給我包起來」,我雖不是買包,但很喜歡站在小菜櫃前享受這份豪氣,只有一「爽」字可以形容;而所謂「從這裡到那裡」,正是麵店小菜必備的豆干、滷蛋、海帶、豬耳朵等,缺一不可,屏東人不都這樣嗎?
雖然勝利路上的許多老餐廳都走入歷史了,但是仔細留意屏東的街頭,還是有許多令人回味的老店堅守在市井巷弄間,店面或許不起眼,但他們賣一種結合記憶的好味道,平價又真誠,可以一直陪伴匆匆下班的人。
也許每個人的口味不同,價值觀也各異,但一個人的晚餐絕對可以擁有最大的自由,那是一段與自己對話的時間,需要的不是形式,而是自在,每日晚餐開動時,舉起小酒杯,我的晚酌也是一場小勝利。
本文收錄在《屏東好熱》第二期2025夏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