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方史學研究書評保存稿(一)
2013/05/11 21:19
瀏覽137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某學期的期末報告,有很多不完美之處。完成稿已遺失,只剩草稿保存。
壹、前言:
選擇《清朝官方史學研究》這本書評介是因受到杜維運教授著《中國史學與世界史學》當中四點影響。如何印證是否真如該書所言;便有了想閱讀清朝史學相關書籍,並將心得附於小結。
一、英國史學家但斯(E﹒H﹒Dance)曾說過:「中國未曾出現過接近西方的精確史學,不知歷史而歷史,為真理而真理,則是他的批評。」[1]
二、清代的考據學,發展到乾嘉時代,形成兩大潮流,一為經學上的考據學,一為史學上的考據學,兩者皆成就卓越。[2]
三、中國清代史學家最精於採用歸納方法。當時史學家讀史,必置一剳記冊子,心有所得則條記之。按剳記的性質,為資料的儲蓄,亦即證據的歸納。……此與西方自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以來所盛行的歸納法(inductive method),未有差異,而精密或過之。[3]
四、領導學術界的梁啟超則痛詆中國史學「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國家」,「知有個人而不知有群體」,……其論及中國史學者,尤多過激、荒誕。力主可觀公正的德國史學家蘭克認為中國祇有冗長的編年史,沒有真歷史,立論完全失去客觀公正。[4]
貳、書本資料:
一、作者簡介:
喬治忠。天津市武清縣人,1949年7月出生。歷史學博士,南開大學古籍與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員、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著有《眾家編年體晉史》(校注)、《清朝官方史學研究》、《中國史學史研究述要》、《王夫之》、《近九十年史學理論要籍提要》(合作)等學術論文多篇。參閱本書目次前一頁作者簡介與大陸南開大學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信息。[5]
二、書名:
《清朝官方史學研究》大陸地區博士論文叢刊[6]。封面圖為一個鼎器。封面折角上頭寫明:鼎,寶器,有貴重之意。本叢書所收皆大陸地區具有學術價值之博士論文,珍貴難得,故以鼎為封面。
三、出版資料:
一、出版者:
文津出版社,中華民國83年3月初版,平裝,共312頁,新台幣260元。ISBN-957-668-185-5
二、目次:
壹、清朝的修史制度及其特點 1
一、清朝官方修史活動的組織方式 1
二、清朝修史制度的特點 10
貳、清代國史館考述 27
一、清朝國史館的建置沿革 27
二、國史館的官員組成及內部機構 33
三、清朝國史館承辦的纂修任務 42
四、清朝國史館的地位和作用 50
參、清朝官方修史活動述論 61
一、官方史學的萌芽和初步發展 61
二、官方修史基本格局的形成 63
三、官方修史活動的繁榮 68
四、官方修史活動的衰弱 72
五、清朝官方修史活動發展上的特點 75
肆、清入關前的滿文檔冊及其史學意義 85
一、現存的記事性滿文檔冊 85
二、滿文檔冊開始記錄的時間 90
三、關於滿文檔冊的紀載方式 95
四、《舊滿洲檔》與內國史院滿文檔冊的承續關係 98
五、記事性滿文檔冊的特點及其史學意義 104
伍、清太祖和清太宗的歷史觀念 115
一、天命論的歷史觀 115
二、從記錄史事到修史傳世的史學意識 121
三、注重學習歷史知識與習史致用 123
四、對歷史知識的實際應用 127
陸、從《太祖武皇帝實錄》的纂修到《滿洲實錄》的繪寫 137
一、《太祖武皇帝實錄》的纂修 137
二、入關後太祖朝實錄的改寫與重修 141
三、乾隆朝繪寫《滿洲實錄》的起因和方法 144
四、幾個有關問題的考析 149
柒、康熙朝起居注館和康熙起居注 159
一、康熙朝設置起居注館的始末 159
二、康熙起居注的特點和史料價值 166
捌、《明史》的纂修與清朝官方的明史學 177
一、《明史》纂修的準備階段 177
二、《明史》纂修的奠基階段 181
三、官方纂修《明史》的廢弛與中輟 188
四、《明史》纂修的完成階段 191
五、官方纂修的其他《明史》書籍 197
六、官方對明代歷史的論斷 202
七、官方在明史學上的再探討 213
八、官方明史學與私家明史學的關係 221
玖、清聖祖的治史思想 237
拾、論乾隆年間對開國史的重理 255
一、重理開國史的起因及社會背景 255
二、重理開國史中的編纂活動 260
三、重理開國史活動的特點和影響 266
拾壹、論清高宗的史學思想 273
一、清高宗的正統論觀點 273
二、貫徹於史學中的「臣節」準則 278
三、垂訓鑒戒、匡助政治的修史宗旨 280
四、彰善癉惡、信今傳後的史學觀念 283
五、精思善疑、考據求實的治史精神 286
六、清高宗史學思想的特點 289
拾貳、《四庫全書總目》清代官修史書題要訂誤 297
一、關於《欽定平定金川方略》 297
二、關於《欽定平定準噶爾方略》 299
三、關於《欽定大清會典》 300
四、關於《御批通鑒輯覽》 305
五、關於《欽定滿洲源流考》 307
六、關於《欽定日下舊聞考》 308
後記 311
參、內容簡述:
由目錄看出《清朝官方史學研究》一書主要探討清朝官方史學。內文論述可以看出清朝官方對修史規模與重視之輪廓。讓一般讀者很容易知道整個官方史學發展概況。文中論及官方相關人士,如王鴻緒私修《明史列傳》稿208卷過程有述明之外,不另談及私家修史。全書內容圍繞官方二字範圍未離主題。大致內容如下:
一、說明修史制度發展及執行過程。例如國史館與起居注館及修史活動。
二、述論史料纂修因果與成效好壞。如《滿洲實錄》、《明史》纂修始末成果。
三、言及重要官方史料典籍的考析。例如《舊滿洲檔》、《欽定大清會典》等。
四、剖析君王對修史態度和史學思想。列舉太祖、太宗、聖祖、高宗分析。
五、談到《四庫全書總目》官修史書提要訂誤。如《欽定平定金川方略》、《御定平定準噶爾方略》等六部錯誤校正。
肆、本書優點:
一、作者抓住過去學術界不夠重視的課題,在史學史和清史兩個領域結合開出一片新天地。[7]
二、文中對於修史制度有揭露它的特點。例如入關前的滿文檔冊史學價值,清代國史館組織機構及修史任務,各階段修史活動,努爾哈赤、皇太極、康熙、乾隆的史學思想作出詳細深入的探討。舉例像是皇帝干預修史、史料徵集利用體制、保證滿人修史、較嚴格督察處分制度等都有論述。[8]
三、滿文依文字可分為無圈點老滿文與有圈點新滿文二種。對於記事性滿文檔冊之《舊滿洲檔》(清入關前的滿文檔冊。原30冊為無圈點老滿文字體。乾隆六年裝裱後成37冊,加上1935年發現的另3冊共四十冊。今藏於臺灣故宮博物院。)
《滿文老檔》(先重抄《舊滿洲檔》三十七冊無圈點老滿文「原本」。寫成有圈點新滿文「音寫本」。按新滿文「音寫本」規格和繕寫過程可分為「草本」、「正本」、「副本」。先用「草本」抄錄成「正本」分老滿文及新滿文各一部。再拿「正本」用老滿文和新滿文各抄錄一部為「副本」。總共兩種字體、三種規格共六部。)此兩種文獻有所區別處皆述明。
四、兩種記事性編年體滿文檔冊中除了《舊滿洲檔》外另一種內國史院滿文檔冊也有所敘述。文中寫明今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有清太宗滿文檔案47冊。並選擇一部分譯成漢文,由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於1989年出版。
清史專家王鍾翰教授[9]對此提出另外見解。[10]
推測此一內國史之清太宗朝滿文檔冊,恐怕是清人入關後順治時代抄錄《舊滿洲檔》的”。這一新看法即內國史院滿文檔冊系從《舊滿洲檔》轉抄出來的同一部書,是值得我們重視,並應予以充分考慮的。
五、《明史》纂修過程及官方明史學與私家明史學關係第肆章和第捌章有詳細論述。在《明紀綱目》、《勝朝殉節諸臣錄》、《明臣奏議》、《明鑒》等章節中,可以看出清廷強調開國創業艱難,臣下忠於君國綱常大節,為鞏固統治地位,做了多次官方編纂明史其他書籍活動。
六、國史館建置與起居注館設置在第貳章與第柒章有篇幅介紹。在列傳體例上增加《貳臣傳》《逆臣傳》,解決歷史人物功過歸類,同時也加強政治上向心力凝聚。
乾隆四十一年十二月,清高宗明令應立《貳臣傳》,……隨後於乾隆四十三年、五十四年先後指示《貳臣傳》要分甲、乙兩篇、要另立《逆臣傳》等等,進一步將封建剛常倫理貫徹於修史活動。……頁32。
清高宗在乾隆三十年,命國史館編纂國史列傳時,諭曰:「列傳體例,以人不以官。大臣中如有事功學術足紀,及過績罪狀之確可指據者,自當直書其事,以協公是公非。若內而部旗大員,循分供職;外而都統督撫之歷任未久,事實無所表見者,其人本無足重輕,復何必濫登簡策?」其立傳原則是「以人不以官」,不以「爵秩崇卑為斷」,又「無足重輕」之人則不必「濫登簡策」,那國史列傳中《貳臣傳》的設置便顯得十分特別。[11]
且對於清太祖、清太宗與清聖祖、清高宗歷史觀念及治史思想亦有提及。在天命論的歷史觀、清高宗的正統論觀點,等各節有充分論述。
七、在第柒章起居注析論中說明康熙朝設置起居注館始末,同時也有所描寫康熙帝對起居注制度逐漸厭惡之態度。清入關前沒有設置起居注,順治朝時屢有滿漢大臣奏請設立,至清世祖逝世後,清聖祖繼位。按內文所述作者考訂後確認《清聖祖實錄》所載康熙十年八月十六日設起居注館為真。此論點清史專家王鐘翰教授認為本書持否定態度,如何肯定順治朝時大臣奏請設立,就一定沒有設立起居注館。恐有待進一步商榷。[12]內文述明清聖祖康熙逐漸對起居注制度厭惡,但對注官抄錄起居注沒有嚴禁。而《康熙起居注》記載準確、詳實,可訂正《清聖祖實錄》的嚴重錯誤。作者皆提出其觀點。
八、文中修正典籍若干錯誤,考證嚴謹。訂正《四庫全書總目》(簡稱四庫提要)六部官修史書纂修日期錯誤處及其他一些目錄書,頁297~310。例如:
1.關於《欽定平定金川方略》一節。舉出《四庫提要》所謂乾隆十三年「奉撰奏進」是錯誤的。應該是乾隆十四年。包含列舉的《清朝文獻通考‧經籍考》等等記載《欽定平定金川方略》書籍中其日期應當糾正。
2.關於《御定平定準噶爾方略》一節。考訂《四庫提要》乾隆三十七年成書奏進的說法是錯誤,應該是乾隆三十五年正月底告成奏進。
3.關於《欽定大清會典》一節。書本有將《四庫提要》中的三個錯誤纂修日期逐次考訂。康熙朝應該始纂於康熙二十三年五月,告成康熙二十九年四月。雍正朝續纂於雍正二年五月,告成於雍正十一年五月。乾隆朝續纂於乾隆十二年正月,告成於乾隆三十一年十二月。[13]
4.關於《御批通鑑輯覽》一節。對於《四庫提要》所述纂修日期辯正。指出正式告成日期應定於乾隆三十三年正月。
5.關於《欽定滿州源流考》一節。對照《清高宗實錄》指出《四庫提要》日期上誤差一年的訛誤。應該是乾隆四十二年編修此書的開始。
6.關於《欽定日下舊聞考》一節。指出《四庫提要》卷68史部地理類載為乾隆三十九年奉敕撰是錯誤,應該為乾隆三十八年。
五、本書缺點:
一、國史館一章闡述詳細。清史專家王鐘翰教授認為美中略為不足是本文對三朝國史(三朝本紀)、四朝國史、五朝國史纂修始末日期未詳述。但筆者卻認為文中已經述明,只是不易為讀者所能一眼即知即曉。同時對各朝國史確為《國史列傳》與《清史列傳》的稿本來源所從出,確實沒有多交代幾句。所以筆者對於三朝本紀纂修始末略為整理如下。[14]
國史館是清廷為鑽修紀傳體國史而設置的修史機構,至康熙二十九年才首次開辦。頁27。
康熙二十九年三月,山東道御史徐樹穀疏請纂修太祖、太宗、世祖「三朝國史」,禮部等衙門議准,於是清聖祖指示:依議即行編纂,……。
此為康熙朝康熙二十九年「三朝國史」第一次纂修開始,
雍正元年十一月,內閣大學士等奏議:「國史記載,傳言萬世,應將太祖、太宗、世祖、聖祖四朝有功任事之臣,博采見聞,查核一切檔冊,陸續作傳。……。」清世宗隨即令纂修《清聖祖實錄》的大臣兼攝,纂修官另派。
此為雍正朝元年十一月續修「三朝國史」增修康熙朝為「四朝國史」開始。國史館當時依舊正常運作。由實錄館大臣兼攝國史館,在組織上仍糾纏在一起。說明清世宗對纂修國史並未十分重視。參見本書頁29。
乾隆元年三月,議准禮部左侍郎徐元夢的奏請,續修國史,……說明此時不是重開國史館,而是雍正朝時的「四朝國史」館未曾關閉,僅將纂修範圍予以延伸而已。乾隆初續修國史,實際是將纂修「五朝本紀」置於首位。及至乾隆十四年十二月「壬辰,五朝國史告成」,國史館修史活動於此中止。
按上述時間此為乾隆元年三月第三度續修「三朝國史」與「四朝國史」及增修雍正朝為「五朝國史」一塊續修至乾隆十四年十二月完成。還初步纂成了天文、時憲、地理等十四志,並編輯了順治元年至乾隆九年的《皇清奏議》。此時國史館第一次關閉。可見這五朝本紀係由康熙二十九年至乾隆十四年(1690年~1749年)近60年時光完成。
內文談及康熙朝國史館對「三朝國史」纂修工作成效不大,與雍正朝纂修「三朝國史」成績依然甚小等語句,是因為作者認為修史活動具體情況缺乏記載而難以得知。內文接著說乾隆三十年六月,指示重開國史館,纂修國史列傳。等語。此為國史館第二度開館,至清朝滅亡修史活動從未停止。
二、該書提及清五朝會典纂修日期,前三朝大清會典始纂或告成日期有誤,作者不厭其詳地作了考訂,但對後二朝嘉慶朝與光緒朝始纂與告成日期卻沒提起。筆者翻閱王鍾翰教授評介一文並對照《大清會典》查證。嘉慶朝纂修應始於嘉慶六年(1801),告成於嘉慶二十三年(1818)。光緒朝纂修而始於光緒十二年(1886),告成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15]
三、書本第172頁引文……其如朕垂老之身何據?此則諸臣視朕如駕車之馬,……。標點符號斷句應該修正為,其如朕垂老之身何?據此則諸臣視朕如駕車之馬,……。書第259頁「而尊君親上、先公後私,尤習尚之,固然無庸勉強者也」標點應該改為「而尊君親上、先公後私,尤習尚之固然無庸勉強者也」。[16]
四、本書原是簡體版本,由台灣印刷時改為繁體字版本,列為大陸地區博士論文叢刊。當中若干簡體字未改成繁體字。王鐘翰教授指出部分,筆者另外發現若干。例如127頁萬歷未改為萬曆。128頁斗志未改為鬥志。141頁斗爭未改為鬥爭。170頁翔實未改正為詳實。208頁、221頁永歷未改為永曆。208頁221頁的九洲未改為九州。261頁的佰濟未改為百濟等印刷小缺失。[17]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