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虛構寫作指南,書外一章
2024/10/30 15:54
瀏覽661
迴響3
推薦24
引用0
非虛構寫作指南,書外一章 @子若
今天午後看到關於[寫科技]的部份時,讓我精神為之一振。
在這個部分,金瑟老師特別指出一個能寫出好作品的條件:【以人的身分寫作,只要思路清晰,對寫作主題有熱情,就能寫出好作品。】
然後,金瑟老師推薦了一連串的科學著作書給讀者,其中有一位是我認識的醫生作家名喚奧立佛薩克斯(Oliver Sacks)。這個名字讓我回想起我讀過他寫的《看得見的盲人》一書,當時會接觸到這本書,是為了參加一項寫作比賽,蒐集資料時,意外找到這本書,然後一頭栽進去看,竟然發現醫學類的文字創作也挺有意思,因而寫了兩篇讀書心得。(2022/03/19 - 2022/03/29: 我讀看得見的盲人,我的分類:勵志書籍第3頁)。
當年看這本《看得見的盲人》時,就很喜歡奧立佛薩克斯的作品,直覺上只感到他的寫作口吻親切,殊不知,原來他的作品符合了金瑟老師強調的重點:即[有溫度]、[人味]和[思路清晰]。想不到連金瑟老師也推崇,真是讓我驚喜。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迴響(3) :
- 3樓. sallychen2024/10/31 20:51好樣的!
*
很佩服妳看書的恆心,一本接一本,積沙成塔。
或許,無須忙兒女以及更多家務事,讓妳比較有
完整的時間,靜下來看書,也是一個關鍵因素。
像今天颱風假,停班停課一天,家裡五口人,
光是忙著張羅三餐,就夠我忙一整天了!
平常至少也要煮1-2餐,所以我PO文都在夜間或凌晨。
而且,在身心疲憊下,似乎只能寫些「感覺」。
呵呵 ~ 大篇幅文章,對我而言,似乎有些力不從心。
來這邊,看看妳細膩的鋪描,頗有些彌補作用。
妳思路清晰,敘述有邏輯,觀點中肯又精闢,很棒!
*年少時,我就是個憂鬱女孩,多愁善感,朋友也不多,個性內向,人生裡的疑惑只有往書裡找答案。
年長後,人生閱歷多了,已不再多愁,卻因此養成了看書的生活習慣。
其實,讀書的範圍不只限於書本啊!和家人相處時,可以讀家人跟我們互動時的反應;做飯時,可以讀讀食材切好的模樣,還有在煮食過程中的變化。
看書嘛,若有大塊時間,那再好不過,可以好整以暇地看個夠。若只有零碎時間可以運用,讀讀可以隨時中斷思考的短文或詩作也不錯,或是挑戰大部頭的書,每次啃一點,慢慢地也能積少成多。
總之,想辦法融入生活的肌理之中,妳會發現內心世界一樣海闊天空。最後,感謝莎莉的激勵,有妳真好! 子若 於 2024/10/31 22:00回覆 - 2樓. 阿丙0.62024/10/31 19:30
心知肚明,看得見的盲人?
吃了湯圓,瞎子心裡有數?
關於盲人的定義,最簡單的就是看[不見的人]。
但我想,阿丙格主指的可能是那種[眼盲心不盲]的高人吧!這種人,往往有敏銳的感受力。我讀的那本書[看得見的盲人],應該就屬這一類。
印象中,書上說:那些眼睛失明的人,為了因應生活的需要,會演化出敏銳的嗅覺、觸覺、還有直覺,是生活能力很強的人。
就像歌手蕭煌奇作詞作曲和歌唱的[你是我的眼]帶給我的感覺:他雖然眼睛失明,卻有敏銳的心靈感受力,因此可以創作出如此動人心魄的歌曲。。。這也是一種超能力吧! 子若 於 2024/10/31 21:06回覆 - 1樓. angie0302024/10/30 19:36
晚安:恭喜妳找到驚喜的收穫「思路清晰」是新的元素
溫度與人味上篇有提到過
我很認真的閱讀喔
颱風要來了,注意安全,避免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