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瞭解後的小看法:對問題作分類,凍結已經確定為對的思考鍊,應該可以省下電費與計算力。
2025/08/27 11:11
瀏覽318
迴響0
推薦10
引用0
筆者是完全不懂 AI,所以這是第一次觀閱「AI 如何推理」的影片。
首次瞭解後的小看法:
- 其實不需要每一次都生成多個思考鍊之後,再透過 self-consistency 來決定最終答案。
- 可以針對問題去做分類,把分類的細緻程度做到「可以凍結其中一條最短而且永遠都會算出正確答案的思考鍊」,以後遇到同類問題,只是數字或其它變數不一樣而已,就直接走這條已經驗證過是對的且是最短的思考鍊 (這是「凍結」一詞在此處的含意);這麼做應該可以省下不少電力與計算力,其它無法分類的問題再使用生成思考鍊與 self-consistency。(也許已經這樣做了,只是沒有明講而已?)
- self-consistency 的前提永遠成立嗎?亦即,它適用於所有的問題嗎?會不會有某些類型的問題,incorrect reasoning path 的數目是比 correct reasoning path 的數目還要多?
筆者不會完全排斥中國的字詞與用語,例如筆者也常使用「甩鍋」一詞,但某些字詞聽起來還是頗不習慣,例如把「品質」講成「質量」,把「影片」講成「視頻」,把「鏡頭」講成「攝像頭」。台灣已有的字詞與用語如果比較達意與精確,就繼續使用台灣的字詞與用語就好,沒有必要跟著講!
如果有一天,AI 具有想像力以及在休息的時候會作夢,甚至於擁有自身的意識,such as P-consciousness and A-consciousness,那就真的是 ... 非常完美或是人類的惡夢?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