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華人社會的被宰制慣性與中國認同促成對中共的心理接納
2025/04/23 19:11
瀏覽609
迴響21
推薦6
引用0

一、前言

在討論兩岸關係與統一議題時,主流論述常聚焦於國際局勢、經濟利益或軍事威脅等外在條件。然而,有一個更深層、但經常被忽略的因素,乃是「心理結構」的問題。具體而言,是華人文化中對「宰制關係」的高度容忍與內化,這不僅形塑了人們對中共政權的接受態度,更進一步影響了他們對統一的傾向。

台灣若為自我防衛而增強軍備,往往反而引來部分台灣人的批評,認為這是在挑釁、刺激戰爭。但同樣的人卻對中共的軍機擾台、飛彈穿越、認知作戰與恐嚇式的武統言論,甚至滲透行動,並無太多批判,反倒彷彿視之為理所當然。

或許,有人會說:中共是老虎,老虎吃人是自然的,無須多言。但若是如此,為何對防範老虎的行為也感到不應為?這種矛盾心態的背後,潛藏著某種更深層的心理模式。

二、尊卑秩序的文化基礎

這種心態,源自於對「宰制性人際關係」的深層文化慣性。在傳統華人文化中,講究尊卑有序,透過分出高低長幼來建立群體秩序。從三國演義中「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敘年齡排長幼開始,這種「尊長、從命」的關係架構便被視為合理且必要。

我們很難想像三位年輕美國人見面後也要結拜,並以年齡排序決定誰當領袖。但在華人社會,這種由長幼、地位來決定關係的思維早已根深蒂固。人們不僅接受這種關係結構,還在其內尋求秩序與安全感。

這樣的文化習性,也讓許多人難以適應平等互動的關係模式,甚至對「不分尊卑」感到不安。當宰制關係遭遇挑戰,人們往往會本能地想恢復舊有秩序。這種心理基礎,對專制體制的容忍與適應提供了文化支撐。

三、尊卑與宰制的心理邏輯

尊卑的本質是宰制,是將秩序建構於上下關係之上。在許多華人社會,從家庭到學校、從職場到社會,處處可見以宰制為核心的關係網絡。「父為子綱」、「尊師重道」、「上下有序」等觀念,將服從與秩序等同起來,讓宰制關係看起來不是壓迫,而是合理的社會結構。

這樣的心理模式,讓人們對「被統治」缺乏警覺,也無從質疑不對等的權力關係。甚至進一步相信:若無宰制,便無秩序;若無權威,便無進步。

四、從人際宰制延伸至政治宰制

因此,當中共以其高度集權、層層控制的體制展現其政治邏輯時,對許多人來說,這樣的統治模式不但不陌生,甚至熟悉得令人安心。中共政權的統治,與他們所熟悉的家庭、學校、職場秩序如出一轍。他們習慣了服從與命令,對獨裁並無警覺,反而認為這是一種「有效治理」。

這也解釋了為何有些人對於台灣的民主制度與言論自由感到不安,甚至懷疑這些「自由」是否會帶來「混亂」。

五、中國認同與宰制心理的交織

而這種心理結構,又常與強烈的「中國認同」相互強化。認同「中國」的人,往往也較能接受中國式的宰制政治邏輯。當他們將中共視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麼反對中共便等同於背叛中國,而順從中共便變成一種民族忠誠。

於是,宰制不但不再是問題,反而成為中國強盛的象徵;服從不再是妥協,而是愛國的表現。

六、壓力的垂直傳遞與底層的順從化

在集權體制下,權力與壓力是層層往下傳遞的。最高層的命令經由無數中介層層轉譯與放大,到達基層時早已變質為更強烈的壓迫。最底層的人們面對的不僅是命令本身,而是一整套從上至下的宰制體系。

在這種結構下,反抗意味著高風險,逃避幾乎無路。大多數人選擇順從,逐漸停止思考、放棄質疑,即使壓力的內容荒謬至極,也不再抗拒。

少數反抗者的努力,多半淪為孤立、象徵性的抗議,只能在體制巨輪前顯得徒勞而悲壯。

台灣人民如果淪入中共統治下,難免會成為被宰制的底層,承受層層重壓。這種痛苦處境,很可能不是那些準備迎接統一的人所能夠想像。

七、個體如何掙脫文化與結構的雙重束縛?

即使如此,歷史與現實中仍出現過許多反抗宰制的「異數」。要突破宰制,需從個體開始:

意識甦醒:首先要辨識宰制的語言與邏輯,學會對「服從」與「權威」提出疑問,重建價值觀的詞彙。

微行動的實踐:每一次拒絕不合理命令、每一次在日常對話中挑戰壓迫語言,都是打開裂縫的開始。

群體連結:異議者之間的相遇與對話,能將個體的無力轉化為集體的力量。

文化重建:最根本的,是改寫「何謂好社會」的答案——不是依附強者、不是服從權威,而是追求平等、公正與尊嚴。

當然,在台灣人民還有機會抗拒中共統治的此刻,我們更應該奮起反抗,而絕不是責備準備反抗的行動。

八、結語:從順從到覺醒,從內化到超越

對中共的心理接納,並非單純出於理性利益的計算,而往往是一種文化深處對宰制關係的習慣與熟悉。當這種心理結構與中國認同疊加,便構成了難以動搖的認知與情感防線。

然而,這樣的結構並非牢不可破。每一個質疑的聲音,每一次拒絕服從的行動,都是突破宰制的開始。我們需要的不僅是制度的改革,更是文化的自覺與心靈的甦醒。唯有當人們重新思考何為正義、何為秩序、何為「好公民」,民主與自由才可能從表層走向深層,從形式落實為實質。

未來的台灣,不只是制度對制度的抗衡,更是心理與文化的轉型。這場轉型,何妨從每個人開始。

有誰推薦more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迴響(21) :
21樓. 羅非魚是低能兒
2025/04/24 22:00
羅非魚連男女都不分
羅非魚到底懂不懂?沒有一個女生會對吵這種事有興趣的。這裡只是要讓羅非魚學會藏拙。對自己不懂的心理學,不要拿出來丟人現眼。
20樓. 羅非魚
2025/04/24 20:17
不拿伊能靜老公做例子,要拿誰的老公?
妳是不是專業潑婦?

如果不是專業,整天帶著高昂情緒來找喳,該不會是看上俺了?

抱歉,俺已經名草有主.
19樓. 羅非魚是低能兒
2025/04/24 20:05
羅非魚是心理學門外漢
羅非魚此人還真是大有毛病。竟然還以伊能靜叫她老公『秦老師』來作例子。對一個對心理學有一些知識的人,絕對不會用心理醫生來稱呼諮商心理師或臨床心理師。會用此種稱呼的人一定是心理學的門外漢。對於門外漢,一般都是寬容的。因為人家是無知,而非故意搞錯。問題是羅非魚,既然是心理學的門外漢,又喜歡胡亂用心理學來批評別人。這個叫不知羞恥。
18樓. 羅非魚
2025/04/24 15:55
支持版主搞台獨!
兩岸實在不能統一,兩岸人民智商水平相差太懸殊!

目前大陸心理、精神,咨詢治療的專業人手不夠,還是讓杜鵑關在杜鵑窩.
17樓. 羅非魚
2025/04/24 15:44
白紙黑字寫的又清楚又簡單,竟然會讓這女人大腦短路,
▲▲"大陸不但有心理醫生,做●心理咨商●"

★心理醫生做心理咨商,有什麼問題呢?做的就是心理咨商工作,扯到能不能開處方用藥,妳大腦有什麼問題?已經寫了心理醫生側重心理咨詢,非藥物干預.



▲▲精神科醫生是醫學背景,具備处方權,可診斷精神疾病,●並用藥●;

▲▲心理醫生多為心理學背景,側重心理咨詢,和●非藥物干預●,

二者分工明確,且常需配合,共同應對心理健康問題·



伊能靜叫她老公『秦老師』,她老公秦昊是演員、歌手,和『老師』有啥干係?
妳是不是要去咬文嚼字?大鬧一番?
16樓. 羅非魚是低能兒
2025/04/24 15:04
羅非魚趕快去看精神科醫生
中國大陸跟台灣一樣,雖然沒有心理醫生,但有很多的精神科醫生。所以羅非魚趕快去看精神科醫生吧!你的病已經很嚴重了。趕快讓精神科醫生開藥給你吃,或許他們也會叫醫院的臨床心理師來作輔助治療。這些臨床心理師會告訴你他們可以幫醫生來治療你的病情,但他們也會告訴你他們是臨床心理師,但他們不是醫生。請羅非魚這位心理學的門外漢,不要在欄主的欄再胡說八道心理學了,否則哪一天會被救護車送到精神科來強制治療。
15樓. 狐禪
2025/04/24 14:55
版主聽過管弦樂團的表演嗎?高水準文化吧。那是「被宰制的慣性」囉。不論條件是人文訓練最缺乏的眼界。
14樓. 羅非魚
2025/04/24 14:24
你生活的很痛苦是吧,情緒上非常抑鬰,是從小,你周圍的成年人都用怒駡方式對待你?
所以你現在是成年女性,只知道潑婦罵街方式與人溝通是嗎?我和你,全然陌生耶!妳需要去大陸找心理醫生?沒問題,介紹給妳,大陸不但有心理醫生,做心理咨商,並且有很多卓越的「心理醫生」:

賈艳濱,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吳枫, 中國醫大

廖力維,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精神科

李先宾,北京安定醫院精神科

郭明,南昌大學二附院心身醫學科,

陳发展,上海市浦东新区精神衛生中心临床心理科

马燕桃,北醫六院(她很棒,適合妳,她擅長抑郁症、心理治療、心理咨詢)

.....還有很多棒得不得了的『心理醫生』,以上,夠妳一個人用!

不必再在字詞上找麻煩,俺不認識你也不欠你!

妳住過大陸是吧?遭受過重大打擊和委屈?

不用告訴俺,俺不必知道.

祝妳控制好情緒.
13樓. 羅非魚是低能兒
2025/04/24 13:40
中國大陸沒有心理醫生
羅非魚是大白癡嗎?都已經說中國大陸沒有心理醫生。這個低能兒還在扯心理醫生和精神科醫生核心區別?中國大陸的心理師不是醫生,所以中國大陸沒有什麼心理醫生這個名詞。美國有心理醫生,美國的心理醫生是可以開藥的。說穿了,羅非魚這個低能兒根本是心理學的門外漢。我看他連臨床心理師和諮商心理師有什麼不同,都搞不清楚。
12樓. 羅非魚
2025/04/24 13:24
提供版主幾個大方向去練習,漸近修改潛意識.您老人家自行譯成中文,去台灣書店找相關書籍,或參加課程
Letting Go--Physical Releasing

Releasing

Forgiveness

Dissolving Resentment

Revenge

Visualization

不建議上網做功課,最好參加專業練習課程,如果台灣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