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陣的行陣型式
2008/03/19 11:39
瀏覽4,260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宋江陣的行陣型式
宋江陣的陣式,常因人因地而異;由於師承的體系不同,與歷史長期演化、蛻變與再創作等因素,使宋江陣的陣式,形成了地方的獨特性。台灣宋江陣大都盛行於南部,各地籌組宋江陣,由於聘請的名師輾轉傳授,使各地宋江陣的陣式有漸趨雷同現象。茲略舉大陸同安區與台灣地區數例介紹如下:
一、陣式之一
(一)前進隊形
隊員行進前,大隊旗在前,依下列隊形之順序成二列隊形集合站立。前進時,依序在鑼鼓聲中行進。轉外圈時併成單列;正旗隊在前,副旗隊在後,以個人為單位,依序穿插成單列,以逆時針繞一圈。
1. 正旗、大刀、雙斧、菅刀、雨傘、鈀、踢刀、五尺棍、籐牌刀、鉤鐮槍、雙鞭、九尺棍、雙刀、雙劍、雙鐧、棍。
2. 副旗、單斧、雙斧、菅刀、雨傘、鈀、踢刀、五尺棍、籐牌刀、鉤鐮槍、雙鞭、九尺棍、雙刀、雙劍、雙鐧、棍。
(二)繞外圈
繞一圈後,大隊旗退往大鼓後面持旗站立。其餘隊員以單列順時針繞一次外圈,再以單列逆時針繞一次外圈,每位隊員在拐灣處應縱跳吶喊。
(三)繞內圈
外圈繞兩圈後,以單列順時針先繞一次內圈,再以單列逆時針繞一次內圈,每位隊員在拐灣處應縱跳吶喊。完成兩次內圈後,再繞半圈成橫隊,準備進行麵線拗(長蛇陣)。
(四)長蛇陣
以單列直線進行四次麵線拗(長蛇陣),每位隊員在拐灣處應縱跳吶喊。
(五)穿針陣
完成長蛇陣後,以逆時針方向繞8字形,一人穿過一人,兩隊交叉處應縱跳吶喊,穿針陣後全隊逆時針繞場一圈為分陣做準備。
(六)分陣
逆時針繞一圈後,到定點後,往前中直行,到圈緣處跳起轉身吶喊成二隊。頭旗向右,副旗向左,大刀向右,單斧向左………(依序排列)。分成兩隊個繞半圈行至起點處,正副旗架起旗槍成×形,以便進行蜈蚣陣。
(七)蜈蚣陣
正副旗行至圓圈頂端,架起旗槍成×形,右為大刀領隊,左為單斧領隊,為二隊縱隊,從旗槍架起的×形下穿過,往圓對端並列兩直行。兩隊相對,交叉進行,按四節拍每邊向左右做格、檔、刺、砍動作。動作完成後,旗槍原地不動,右為大刀領隊,左為單斧領隊,為二縱隊各繞半圈連成一圓圈後站定,隊伍或站立或席地而坐,兩隊按順序進行單練與對練表演。
(八)單練與對練表演
1.單練順序:
(1)正旗、(2)大刀、(3)副旗、(4)單斧或雙斧、(5)菅刀、(6)雨傘、(7)鈀、(8)踢刀、(9)五尺棍、(10)籐牌刀、(11)鉤鐮槍、(12)雙鞭、(13)九尺棍或槍、(14)雙刀、(15)雙劍、(16)雙鐧、(17)拳術個人表演
2.對打順序:
(1)菅刀—鐵鞭、(2)菅刀—雨傘、(3)斧頭—雨傘、(4)斧頭—大刀、(5)大刀—籐牌刀、(6)五尺棍—籐牌刀、(7)五尺棍—踢刀、(8)鈀—踢刀、(9)鉤鐮槍—雙劍、(10)槍—雙劍(11)槍—雙刀、(12)拳術群體表演
3.集體器械對練
(1)打八仙、(2)八卦陣(雙人對打、打八仙、八卦陣,三種任選一種表演)
(九)環螺陣(收陣)
成單縱隊從場右側(坐北朝南)逆時針繞一圈,隊伍成環螺狀收緊,正副旗從環螺中心處順時針反向旋出,將隊伍帶出,隊伍依順序排列成兩列;大旗在前,大鼓在後。收陣
【資料來源】:廈門市同安區汀溪鎮造水村宋江陣
二、陣式之二
(一)開四門
依1、2、3、4之順序,由頭旗引導插角,做出開四門的陣形。全陣隊員做巡查的工作,以捍衛四城城門。
(二)龍捲水
陣旗於圓陣左上方,插角切入,其餘隊員隨後成W字型,跑步吶喊前進。這屬七星陣陣式,含有避邪之作用。
(三)龍穿心
全陣在旗、斧的引導下,分為二路縱隊,由圓陣正後方穿入。
(四)個人武器表演
每一隊員依序上陣表演,但如表演時間有限,亦可擇優上陣,節省時間。
(五)龍門陣
全陣在旗、斧的引導下,由圓陣正後方,一組一組插角切入後,武器交叉成二路縱隊相向進入,就定位後,依戰鼓聲操演兵器。
(六)謀營
旗陣與斧陣分別以反方向,在旗斧帶領下,跑步吶喊繞圈,後集結成兩實心圓。接著雲南斬馬刀上前操演,意含已攻破城堡。
(七)對打
城堡已攻破,陣員分兩人一組,依次操演對打動作,表示兩軍交戰的激烈情況。
(八)蜈蚣陣
全陣隊員再次依旗、斧分為兩陣,由正後方進入,就定位後,聞戰鼓聲後由兩行跳開成四路縱隊,再聞鼓聲時,全陣陣員高高直舉武器,大聲齊呼。
(九)蛇脫殼
蜈蚣陣後,全陣由旗、斧分別引導,左右轉走,至陣後方成一路縱隊折反向前方邁進。
(十)蜘蛛結網
全陣以旗引導,繞圈衝跑吶喊,然後以旗為圓心圍一實心圓。
(十一)連環對打
展示各種兵器及攻守功夫的展示。可全體皆參與或擇優出場操練。
(十二)排八卦
旗與斧,雙刀與雙鐗面相向,架成拱門形,讓陣員由門下衝過後,全陣成四層,旗斧雙刀雙鐗,月牙鏟、盾牌、長柄武器。
(十三)巡城
最外圈執長柄武器陣員,聞鼓聲後,立刻弓步面相向,武器交叉,類似城門,然後月牙鏟及盾牌出城巡查。
(十四)撞七星
全體成兩圓陣,內外各十八人,面相向,依戰鼓聲,每次由月牙鏟帶動,外圈逆時針,內圈順時針方向交叉慢跑,當快擦身而過時,兩人武器在頭上方輕敲一下,一直到回原位置時,齊聲高呼,武器直舉。
(十五)收場
全陣成四層,依次由月牙鏟、盾牌、長柄武器向圓心跳入,跳出一次後,全體再一齊往圓心跳入,旗斧至陣前致敬禮三次,陣形立刻成二路縱隊,旗斧再上前致敬禮三次。
【資料來源】:
嘉義縣新都鄉古民國民小學編印《中國民俗藝陣—宋江陣》。未出版
http://163.23.66.66/content/cd001/works/anlo/public_html/2/32a.htm〈宋江陣〉
三、陣式之三
(一)前進隊形
宋江陣前進成二列隊形,鑼鼓引導,依序為持旗斧及十八般兵器之團員,執事者以「丈二」掛置放香爐的謝籃殿後。隊伍在鑼鼓聲與吆喝聲中前進。
(二)拜廟與接禮
宋江陣繞境途中遇廟則拜,是為「拜廟」;遇其他陣頭則行陣頭禮,是為「接禮」。兩者的拜禮動作以旗和斧同時行使,動作如下:
1.左青龍
旗先隨鼓左右搖動,聞鼓變音旗停止搖動,隨即左腳向左跨一步,旗斧斜向右上方高舉,右腳向前跨一步成半弓馬,旗向左揮出與腰齊,雙斧向左砍下,右斧在胸前,左斧在腰前。
2.右白虎
右腳後退一步,左腳向右跨一步成半弓馬,旗由高舉位置向右揮至腰齊,雙斧向右砍下,左斧在胸前,右斧在右腰際。
3.踏中宮
左腳後退一步,右腳前跨成半弓馬,旗由頭上揮至胸前橫舉,雙斧由腰推出,與兩肩齊。
以上動作連續快速做三次,遇其他陣頭如不行接禮,可由執事互打招呼,團員搖旗吶喊而過,免除繁文縟節。
(三)發採
表演前,團員集聚於兵器架四周,燃放鞭炮後,依序取兵器,用淨香爐淨沐後圍成圈,旗斧置中,兵器圍四周,齊喊三聲「咻」後打圈。
(四)打圈
鑼、鼓、鈸站立於廟宇正前方,旗斧在前,列隊前進繞圈,取好適當距離後,齊喊「咻」聲,旗斧跳入圈中,其餘半蹲走兩步,左腳抬高側踢,此稱為「請圈」或「插圈」,其目的為驅邪潔地。
(五)開四城門
蹲走繞一圈後開四城門, 依順序由頭旗引導插角做出開四門的陣形,先開南北再開東西,全陣團員做巡查的工作以捍衛四城城門。
(六)龍捲水
陣旗於圓陣左上方,插角切入,其餘團員隨後繞S型快跑,共繞七個轉角(代替七星陣陣式,含有避邪之作用),轉角處跳起轉向並吶喊(噢)前進。
(七)巡中城
龍捲水後,旗接尾單刀順行一圈,接巡中城,由圓陣正後方穿入,轉角處都要跳起做「插角」喊噢的動作。
(八)開斧
巡中城後,順行繞一圈,成開斧陣式,所有兵器成一圓圈,中央進行開斧動作。開斧順序如下:請斧、分大小、三板搖、龍頭鳳尾、青龍繞住、魁星踢斗、三板搖、翻身跳、打斧、塹、請斧。
(九)開旗
開斧結束,接著進行頭旗表演,稱為開旗。
(十)兵器表演
頭旗表演後,接著進行兵器表演,表演順序如下:單刀、傘、鈀、鉤、撻仔刀、雙眼、籐牌刀、鈀、撻仔刀、、粑、雙鞭、躂刀、雙刀、刀、齊眉棍、單刀、齊眉棍、單刀。個人武器表演 本應每一隊員都應上陣表演,但如表演時間有限,亦可擇優上陣,節省時間。
(十一)拳術表演
兵器表演後,接著進行個人拳術表演,表演內容以自己拿手項目為主,最後由「丈二」收尾表演。
(十二)拆圈
「丈二」收尾表演後,進行拆圈,由旗斧、單刀、傘先行,繞行一圈。
(十三)蜈蚣陣
拆圈後接蜈蚣陣,繞圈後旗斧相隨,從中穿越成一路前進,再旗斧分為兩陣,由正後方進入,就定位後,聞戰鼓聲後跳開成二路縱隊,再聞鼓聲時,全陣團員高舉武器成雙相架前進,大聲齊呼,狀如蜈蚣前行。動作順序如下:一鼓拆開、二鼓跳至對邊、三鼓分大、四鼓分小、五鼓分中、六鼓分邊、七鼓回原位兵器互架。
(十四)黃蜂結巢
蜈蚣陣表演結束後,旗斧在前一路穿入中心,至尾端,旗在大邊,斧在小邊,再合一遍後繞圈至中央成黃蜂結巢狀。
(十五)對打
黃蜂結巢後,接著進行兵器及空手對打表演。對打的順序如下:單刀對雨傘、粑對籐牌、鉤仔對齊眉棍、雙鞭對躂刀、粑對籐牌、齊眉棍對籐牌、粑對鉤仔、粑對籐牌、躂刀對雙眼、躂刀對籐牌、鉤仔對籐牌、齊眉棍對齊眉棍、躂刀對雙刀、粑對籐牌、單刀對齊眉棍。接著進行空手對打表演。
(十六)五花陣
一般是有打連環才走五花陣。對打後,旗斧在前一路繞一圈,至尾單刀的地方穿入中心,旗斧分邊,旗在大邊,斧在小邊,再繞一圈,旗入內邊,斧在外邊排成五花陣。五花陣排好後:一鼓東西邊兵器互架、二鼓東西兵器對打、三鼓南北對打,順著分開翻身回原位、四鼓分大、五鼓分曉、六鼓分中、七鼓換邊、八鼓翻身東西邊互架、九鼓分開。旗斧分開,旗在大邊,斧在小邊,再繞一圈接連環打。
(十七)連環打
五花陣後旗斧繞成黃蜂結巢狀(稱橫營),先用單刀破營,旗斧出來,按順序連環打(順序與打對同)。連環打結束接八卦陣。
(十八)八卦陣
繞一圈後,旗斧穿入中心,至底跳分開成二邊,旗分東,斧分西,再合走一圈,再拆開,再合。旗斧行至圓圈中央,排列成兩邊,如城門般,各兵器入城門,分處八卦各邊,蹲下。排八卦的順序如下:
一鼓:原蹲在八卦各處者全部站起。
二鼓:內圈粑對外圈兵器打對,外圈齊眉棍對籐牌。
三鼓:外圈對外圈,本對打對,內圈粑對中圈籐牌打對,並互架住。
四鼓:分開。
五鼓:合四城。
六鼓:分開。
七鼓:翻身過邊。
八鼓:直行與對面齊眉棍與兵器粑牌打對,並翻身。
九鼓:兵器分架,如四城。
十鼓:分開。
十一鼓:翻身過邊。
十二鼓:各回原位。
十三鼓:外圈對外圈互架,內圈牌對中圈籐牌,互架住。
十四鼓:走圓圈,內外圈兵器走至本位互架。
十五鼓:分開。
十六鼓:內圈粑對外圈兵器、內圈牌對外圈齊眉棍打對,並回原位。
十七鼓:外圈起立。
十八鼓:翻身到對面打對,牌對齊眉棍,粑對兵器,外圈不走,內粑中牌走,此時以鼓槌敲打鈸發出噹噹聲(鼓不敲),並回原位,內圈中圈換位。
十九鼓:同十八鼓動作,噹噹聲,各回原位。
二十鼓:噹噹聲,全部站起,內粑中牌順起巡城,外圍互架,如入城之城門。
二十一鼓:內圈中圈站起來外圈分開。
二十二鼓:兵器互架。
二十三鼓:翻十字五花,每人喊「喲」聲,齊眉棍隊籐牌、粑對兵器,一對一互換輪轉一圈至原位,兵器互架。
二十四鼓:分開轉身。
二十五鼓:分大。
二十六鼓:分小。
二十七鼓:分中。
二十八鼓:分邊。
二十九鼓:本對翻身打對,咬過壘。
三十鼓:身體側蹲,腳同向,內圈粑對外圈兵器,騰排隊齊眉棍。
三十一鼓:站起,背相靠二層圈。
三十二鼓:外圈對外圈,內圈本對打對後翻身四人成一組。
三十三鼓:犁頭戴頂。
三十四鼓:粑翻身,加入架住籐牌及齊眉棍、兵器。
三十五鼓:下按使兵器著地。
三十六鼓:粑橫在面前,其他頂掛在上。
三十七鼓:粑、籐牌跳入內圈。
三十八、三十九、四十鼓:連續二聲,個人蹲在原位。
四十一鼓:全部站起,八卦陣完成。
全部團員成二列,拜神結束。
【資料來源】:吳騰達著《台灣民間藝陣》(第四章 宋江陣)
宋江陣的陣式,常因人因地而異;由於師承的體系不同,與歷史長期演化、蛻變與再創作等因素,使宋江陣的陣式,形成了地方的獨特性。台灣宋江陣大都盛行於南部,各地籌組宋江陣,由於聘請的名師輾轉傳授,使各地宋江陣的陣式有漸趨雷同現象。茲略舉大陸同安區與台灣地區數例介紹如下:
一、陣式之一
(一)前進隊形
隊員行進前,大隊旗在前,依下列隊形之順序成二列隊形集合站立。前進時,依序在鑼鼓聲中行進。轉外圈時併成單列;正旗隊在前,副旗隊在後,以個人為單位,依序穿插成單列,以逆時針繞一圈。
1. 正旗、大刀、雙斧、菅刀、雨傘、鈀、踢刀、五尺棍、籐牌刀、鉤鐮槍、雙鞭、九尺棍、雙刀、雙劍、雙鐧、棍。
2. 副旗、單斧、雙斧、菅刀、雨傘、鈀、踢刀、五尺棍、籐牌刀、鉤鐮槍、雙鞭、九尺棍、雙刀、雙劍、雙鐧、棍。
(二)繞外圈
繞一圈後,大隊旗退往大鼓後面持旗站立。其餘隊員以單列順時針繞一次外圈,再以單列逆時針繞一次外圈,每位隊員在拐灣處應縱跳吶喊。
(三)繞內圈
外圈繞兩圈後,以單列順時針先繞一次內圈,再以單列逆時針繞一次內圈,每位隊員在拐灣處應縱跳吶喊。完成兩次內圈後,再繞半圈成橫隊,準備進行麵線拗(長蛇陣)。
(四)長蛇陣
以單列直線進行四次麵線拗(長蛇陣),每位隊員在拐灣處應縱跳吶喊。
(五)穿針陣
完成長蛇陣後,以逆時針方向繞8字形,一人穿過一人,兩隊交叉處應縱跳吶喊,穿針陣後全隊逆時針繞場一圈為分陣做準備。
(六)分陣
逆時針繞一圈後,到定點後,往前中直行,到圈緣處跳起轉身吶喊成二隊。頭旗向右,副旗向左,大刀向右,單斧向左………(依序排列)。分成兩隊個繞半圈行至起點處,正副旗架起旗槍成×形,以便進行蜈蚣陣。
(七)蜈蚣陣
正副旗行至圓圈頂端,架起旗槍成×形,右為大刀領隊,左為單斧領隊,為二隊縱隊,從旗槍架起的×形下穿過,往圓對端並列兩直行。兩隊相對,交叉進行,按四節拍每邊向左右做格、檔、刺、砍動作。動作完成後,旗槍原地不動,右為大刀領隊,左為單斧領隊,為二縱隊各繞半圈連成一圓圈後站定,隊伍或站立或席地而坐,兩隊按順序進行單練與對練表演。
(八)單練與對練表演
1.單練順序:
(1)正旗、(2)大刀、(3)副旗、(4)單斧或雙斧、(5)菅刀、(6)雨傘、(7)鈀、(8)踢刀、(9)五尺棍、(10)籐牌刀、(11)鉤鐮槍、(12)雙鞭、(13)九尺棍或槍、(14)雙刀、(15)雙劍、(16)雙鐧、(17)拳術個人表演
2.對打順序:
(1)菅刀—鐵鞭、(2)菅刀—雨傘、(3)斧頭—雨傘、(4)斧頭—大刀、(5)大刀—籐牌刀、(6)五尺棍—籐牌刀、(7)五尺棍—踢刀、(8)鈀—踢刀、(9)鉤鐮槍—雙劍、(10)槍—雙劍(11)槍—雙刀、(12)拳術群體表演
3.集體器械對練
(1)打八仙、(2)八卦陣(雙人對打、打八仙、八卦陣,三種任選一種表演)
(九)環螺陣(收陣)
成單縱隊從場右側(坐北朝南)逆時針繞一圈,隊伍成環螺狀收緊,正副旗從環螺中心處順時針反向旋出,將隊伍帶出,隊伍依順序排列成兩列;大旗在前,大鼓在後。收陣
【資料來源】:廈門市同安區汀溪鎮造水村宋江陣
二、陣式之二
(一)開四門
依1、2、3、4之順序,由頭旗引導插角,做出開四門的陣形。全陣隊員做巡查的工作,以捍衛四城城門。
(二)龍捲水
陣旗於圓陣左上方,插角切入,其餘隊員隨後成W字型,跑步吶喊前進。這屬七星陣陣式,含有避邪之作用。
(三)龍穿心
全陣在旗、斧的引導下,分為二路縱隊,由圓陣正後方穿入。
(四)個人武器表演
每一隊員依序上陣表演,但如表演時間有限,亦可擇優上陣,節省時間。
(五)龍門陣
全陣在旗、斧的引導下,由圓陣正後方,一組一組插角切入後,武器交叉成二路縱隊相向進入,就定位後,依戰鼓聲操演兵器。
(六)謀營
旗陣與斧陣分別以反方向,在旗斧帶領下,跑步吶喊繞圈,後集結成兩實心圓。接著雲南斬馬刀上前操演,意含已攻破城堡。
(七)對打
城堡已攻破,陣員分兩人一組,依次操演對打動作,表示兩軍交戰的激烈情況。
(八)蜈蚣陣
全陣隊員再次依旗、斧分為兩陣,由正後方進入,就定位後,聞戰鼓聲後由兩行跳開成四路縱隊,再聞鼓聲時,全陣陣員高高直舉武器,大聲齊呼。
(九)蛇脫殼
蜈蚣陣後,全陣由旗、斧分別引導,左右轉走,至陣後方成一路縱隊折反向前方邁進。
(十)蜘蛛結網
全陣以旗引導,繞圈衝跑吶喊,然後以旗為圓心圍一實心圓。
(十一)連環對打
展示各種兵器及攻守功夫的展示。可全體皆參與或擇優出場操練。
(十二)排八卦
旗與斧,雙刀與雙鐗面相向,架成拱門形,讓陣員由門下衝過後,全陣成四層,旗斧雙刀雙鐗,月牙鏟、盾牌、長柄武器。
(十三)巡城
最外圈執長柄武器陣員,聞鼓聲後,立刻弓步面相向,武器交叉,類似城門,然後月牙鏟及盾牌出城巡查。
(十四)撞七星
全體成兩圓陣,內外各十八人,面相向,依戰鼓聲,每次由月牙鏟帶動,外圈逆時針,內圈順時針方向交叉慢跑,當快擦身而過時,兩人武器在頭上方輕敲一下,一直到回原位置時,齊聲高呼,武器直舉。
(十五)收場
全陣成四層,依次由月牙鏟、盾牌、長柄武器向圓心跳入,跳出一次後,全體再一齊往圓心跳入,旗斧至陣前致敬禮三次,陣形立刻成二路縱隊,旗斧再上前致敬禮三次。
【資料來源】:
嘉義縣新都鄉古民國民小學編印《中國民俗藝陣—宋江陣》。未出版
http://163.23.66.66/content/cd001/works/anlo/public_html/2/32a.htm〈宋江陣〉
三、陣式之三
(一)前進隊形
宋江陣前進成二列隊形,鑼鼓引導,依序為持旗斧及十八般兵器之團員,執事者以「丈二」掛置放香爐的謝籃殿後。隊伍在鑼鼓聲與吆喝聲中前進。
(二)拜廟與接禮
宋江陣繞境途中遇廟則拜,是為「拜廟」;遇其他陣頭則行陣頭禮,是為「接禮」。兩者的拜禮動作以旗和斧同時行使,動作如下:
1.左青龍
旗先隨鼓左右搖動,聞鼓變音旗停止搖動,隨即左腳向左跨一步,旗斧斜向右上方高舉,右腳向前跨一步成半弓馬,旗向左揮出與腰齊,雙斧向左砍下,右斧在胸前,左斧在腰前。
2.右白虎
右腳後退一步,左腳向右跨一步成半弓馬,旗由高舉位置向右揮至腰齊,雙斧向右砍下,左斧在胸前,右斧在右腰際。
3.踏中宮
左腳後退一步,右腳前跨成半弓馬,旗由頭上揮至胸前橫舉,雙斧由腰推出,與兩肩齊。
以上動作連續快速做三次,遇其他陣頭如不行接禮,可由執事互打招呼,團員搖旗吶喊而過,免除繁文縟節。
(三)發採
表演前,團員集聚於兵器架四周,燃放鞭炮後,依序取兵器,用淨香爐淨沐後圍成圈,旗斧置中,兵器圍四周,齊喊三聲「咻」後打圈。
(四)打圈
鑼、鼓、鈸站立於廟宇正前方,旗斧在前,列隊前進繞圈,取好適當距離後,齊喊「咻」聲,旗斧跳入圈中,其餘半蹲走兩步,左腳抬高側踢,此稱為「請圈」或「插圈」,其目的為驅邪潔地。
(五)開四城門
蹲走繞一圈後開四城門, 依順序由頭旗引導插角做出開四門的陣形,先開南北再開東西,全陣團員做巡查的工作以捍衛四城城門。
(六)龍捲水
陣旗於圓陣左上方,插角切入,其餘團員隨後繞S型快跑,共繞七個轉角(代替七星陣陣式,含有避邪之作用),轉角處跳起轉向並吶喊(噢)前進。
(七)巡中城
龍捲水後,旗接尾單刀順行一圈,接巡中城,由圓陣正後方穿入,轉角處都要跳起做「插角」喊噢的動作。
(八)開斧
巡中城後,順行繞一圈,成開斧陣式,所有兵器成一圓圈,中央進行開斧動作。開斧順序如下:請斧、分大小、三板搖、龍頭鳳尾、青龍繞住、魁星踢斗、三板搖、翻身跳、打斧、塹、請斧。
(九)開旗
開斧結束,接著進行頭旗表演,稱為開旗。
(十)兵器表演
頭旗表演後,接著進行兵器表演,表演順序如下:單刀、傘、鈀、鉤、撻仔刀、雙眼、籐牌刀、鈀、撻仔刀、、粑、雙鞭、躂刀、雙刀、刀、齊眉棍、單刀、齊眉棍、單刀。個人武器表演 本應每一隊員都應上陣表演,但如表演時間有限,亦可擇優上陣,節省時間。
(十一)拳術表演
兵器表演後,接著進行個人拳術表演,表演內容以自己拿手項目為主,最後由「丈二」收尾表演。
(十二)拆圈
「丈二」收尾表演後,進行拆圈,由旗斧、單刀、傘先行,繞行一圈。
(十三)蜈蚣陣
拆圈後接蜈蚣陣,繞圈後旗斧相隨,從中穿越成一路前進,再旗斧分為兩陣,由正後方進入,就定位後,聞戰鼓聲後跳開成二路縱隊,再聞鼓聲時,全陣團員高舉武器成雙相架前進,大聲齊呼,狀如蜈蚣前行。動作順序如下:一鼓拆開、二鼓跳至對邊、三鼓分大、四鼓分小、五鼓分中、六鼓分邊、七鼓回原位兵器互架。
(十四)黃蜂結巢
蜈蚣陣表演結束後,旗斧在前一路穿入中心,至尾端,旗在大邊,斧在小邊,再合一遍後繞圈至中央成黃蜂結巢狀。
(十五)對打
黃蜂結巢後,接著進行兵器及空手對打表演。對打的順序如下:單刀對雨傘、粑對籐牌、鉤仔對齊眉棍、雙鞭對躂刀、粑對籐牌、齊眉棍對籐牌、粑對鉤仔、粑對籐牌、躂刀對雙眼、躂刀對籐牌、鉤仔對籐牌、齊眉棍對齊眉棍、躂刀對雙刀、粑對籐牌、單刀對齊眉棍。接著進行空手對打表演。
(十六)五花陣
一般是有打連環才走五花陣。對打後,旗斧在前一路繞一圈,至尾單刀的地方穿入中心,旗斧分邊,旗在大邊,斧在小邊,再繞一圈,旗入內邊,斧在外邊排成五花陣。五花陣排好後:一鼓東西邊兵器互架、二鼓東西兵器對打、三鼓南北對打,順著分開翻身回原位、四鼓分大、五鼓分曉、六鼓分中、七鼓換邊、八鼓翻身東西邊互架、九鼓分開。旗斧分開,旗在大邊,斧在小邊,再繞一圈接連環打。
(十七)連環打
五花陣後旗斧繞成黃蜂結巢狀(稱橫營),先用單刀破營,旗斧出來,按順序連環打(順序與打對同)。連環打結束接八卦陣。
(十八)八卦陣
繞一圈後,旗斧穿入中心,至底跳分開成二邊,旗分東,斧分西,再合走一圈,再拆開,再合。旗斧行至圓圈中央,排列成兩邊,如城門般,各兵器入城門,分處八卦各邊,蹲下。排八卦的順序如下:
一鼓:原蹲在八卦各處者全部站起。
二鼓:內圈粑對外圈兵器打對,外圈齊眉棍對籐牌。
三鼓:外圈對外圈,本對打對,內圈粑對中圈籐牌打對,並互架住。
四鼓:分開。
五鼓:合四城。
六鼓:分開。
七鼓:翻身過邊。
八鼓:直行與對面齊眉棍與兵器粑牌打對,並翻身。
九鼓:兵器分架,如四城。
十鼓:分開。
十一鼓:翻身過邊。
十二鼓:各回原位。
十三鼓:外圈對外圈互架,內圈牌對中圈籐牌,互架住。
十四鼓:走圓圈,內外圈兵器走至本位互架。
十五鼓:分開。
十六鼓:內圈粑對外圈兵器、內圈牌對外圈齊眉棍打對,並回原位。
十七鼓:外圈起立。
十八鼓:翻身到對面打對,牌對齊眉棍,粑對兵器,外圈不走,內粑中牌走,此時以鼓槌敲打鈸發出噹噹聲(鼓不敲),並回原位,內圈中圈換位。
十九鼓:同十八鼓動作,噹噹聲,各回原位。
二十鼓:噹噹聲,全部站起,內粑中牌順起巡城,外圍互架,如入城之城門。
二十一鼓:內圈中圈站起來外圈分開。
二十二鼓:兵器互架。
二十三鼓:翻十字五花,每人喊「喲」聲,齊眉棍隊籐牌、粑對兵器,一對一互換輪轉一圈至原位,兵器互架。
二十四鼓:分開轉身。
二十五鼓:分大。
二十六鼓:分小。
二十七鼓:分中。
二十八鼓:分邊。
二十九鼓:本對翻身打對,咬過壘。
三十鼓:身體側蹲,腳同向,內圈粑對外圈兵器,騰排隊齊眉棍。
三十一鼓:站起,背相靠二層圈。
三十二鼓:外圈對外圈,內圈本對打對後翻身四人成一組。
三十三鼓:犁頭戴頂。
三十四鼓:粑翻身,加入架住籐牌及齊眉棍、兵器。
三十五鼓:下按使兵器著地。
三十六鼓:粑橫在面前,其他頂掛在上。
三十七鼓:粑、籐牌跳入內圈。
三十八、三十九、四十鼓:連續二聲,個人蹲在原位。
四十一鼓:全部站起,八卦陣完成。
全部團員成二列,拜神結束。
【資料來源】:吳騰達著《台灣民間藝陣》(第四章 宋江陣)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