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夜樹在雨中呼救──「丹恩」感思
2008/03/14 11:00
瀏覽613
迴響1
推薦1
引用0
那一夜樹在雨中呼救──「丹恩」感思
擁有的,常視而不見;失去的,才驚覺它的珍貴。
當「丹恩」颱風一夜肆虐,綠境褪色了,變調了,「樂意相關禽對話,生香不斷樹交花」的綠色隧道消失了,我才發現愛上了「樹」,樹是鄉土最美的衣裳,是自然文化,心靈美感之所在。幽美的景致是鄉土的氣象,蓊鬱的林木是民氣的表徵。
據金門縣志記載:「金門本為蓊翠之海島,然經歷代之兵焚及肆意濫伐,竟致童山濯濯,荒埔茫茫」。自民國三十八年起,由於進駐國軍及民眾感於綠化之重要,遂開始積極造林,方克有今日之綠意盎然,萬物競茂之景象。
經半世紀軍民的慘澹經營,造林護林,使森林總面積達全島面積約百分之四十。現在舉目所至,林木茂盛,濃蔭蔽道,今人心曠神怡。
然經丹恩一夜的「腥風血雨」,致斷木殘枝,瘡痍滿目;使老幹新枝,無一倖免。「殺一獸,斷一樹.不以其時,非孝也」。天道不仁,自殘天物,使人頓起一股愴然無奈之浩嘆!
歷史告訴我們:危機就是轉機。西元一六六六年九月的五天大火,曾使倫敦燒成一片廢墟.一萬多棟房屋,近百間教堂付之一炬。但在列恩爵士等主要設計人的精心擘畫下,完成了巍峨壯觀的公共建築,莊嚴典雅的宮殿傑作,寬廣怡人的公園綠地:浴火重生,成就了一座新古典主義建築的偉大巨作.現代倫敦。
也許危機就是轉機;也許毀滅就有新生。讓我們在殘木斷枝堆裡,重新思索一些鄉園綠化美化的課題:
●重塑綠色隧道
春秋時代,某次周天子派單襄公出使,路過陳國,見其國情,歸後便向周天子說:「不出十年,陳國必亡」。其重要理由是:「道無列樹」。道無列樹是觀賞的行道樹沒有種植或種植後的行道樹遭人破壞。
行道樹的種植,在台灣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在金門只有四十多載歲月。然綠蔭蔽道,形成阡陌交織的綠色隧道。令遊客讚嘆,使鄉人自傲;它是金門「人工自然」的偉大作品。
倣人的綠色隧道,經「丹恩」洗禮後,驟然消失。但是,我們可趁「丹恩」折枝倒木之便,適度疏伐,選擇適地林種與林相優美的林種,進行林相改造工程。所謂林相改造,係利用人為的方法,除去瑕疵低劣與活力衰退的林木,重組林木分子,種植生命力旺盛,林相美觀的林種。
「十年樹木」,祈望消失的「綠色隧道」,以嶄新的面貌重現。
●營造生態綠境
森林是鳥類的天堂,昆蟲的樂園。這些大自然的小精靈。可使森林景相的內容更豐美,更具綺麗的動態美感。
森林是一個生域的群體,它由物理環境與生活生物所構成的生態系。野鳥昆蟲們所棲息的環境,其地形、地貌、林種、林相的組合,愈多樣化愈能促使生態呈現多元化。
金門島域不乏亂林之地,如能由林業與生態專家妥善規劃,製造生物喜棲的「人工荒野」,誘鳥群棲,引蝶飛舞,創造一片片烏語花香的世界。必能使金門森林文化推向一個更高的層次。
●增闢森林公園
親近大自然是人類的天性;大自然可淨化心靈、滋潤情操、怡情悅性、洗滌塵俗.紓解壓力。
地區為拓展觀光資源,增設觀光景點,提供休閒場域;特將鵲山林區規劃為一座「森林公園」。園內計有兒童遊戲區、觀光苗圃區、湖泊溪流區、生態林區、植物園區、景觀溪流、林間步道:設施頗具規模,設計頗具匠心,誠地區人工景觀藝術之佳構。
鵲山森林公園是金門景觀藝術的偉大作品,期望能在原有的良好基礎上,擴展版圖,廣納樹種,充實內涵,以達到觀光、休閒、觀察、研究、保育、教育等多功能園區。我們更期望:在西半島,在烈嶼地區。也能出現一座同類異質的森林公園。
●改善校園綠化
「境教」在教育上有潛移默化之功,早已獲一致性的共識與肯定。邱吉爾有句名存:「我們先塑造環境,然後環境再塑造我們」。
雄偉的建築養成學生恢宏的氣度,幽美的環境培養學生文雅的風範。環境影響學生心理甚鉅,它可以涵養學生的氣質、習慣、態度、興趣、價值、觀念、健康與人格成長。
校園綠化具有輔助教育、美化環境、陶冶性情等功能;它可提升教育環境的品質,促進教育功能的發揮
長期以來,地區校舍營繕。校園規劃,樹木之種植常被忽視;校園綠化預算甚少編列。因此,造成日前或林木缺乏,或林相單一,或植地不宜,或樹種不當等弊端。
今後如能寬列預算,林務單位主動協助學校,從事林相改造,使校園成為一座活的教材園,並達到校園公園化,學校社區化的教育目標。
丹恩已遠颺無蹤,讓我們在感傷中,快速重建美麗的家園。
「海上仙洲」不是你我心中的烏托邦,
「海上公園」不是你我夢裡的桃花源。
雪萊不是說過.「如果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擁有的,常視而不見;失去的,才驚覺它的珍貴。
當「丹恩」颱風一夜肆虐,綠境褪色了,變調了,「樂意相關禽對話,生香不斷樹交花」的綠色隧道消失了,我才發現愛上了「樹」,樹是鄉土最美的衣裳,是自然文化,心靈美感之所在。幽美的景致是鄉土的氣象,蓊鬱的林木是民氣的表徵。
據金門縣志記載:「金門本為蓊翠之海島,然經歷代之兵焚及肆意濫伐,竟致童山濯濯,荒埔茫茫」。自民國三十八年起,由於進駐國軍及民眾感於綠化之重要,遂開始積極造林,方克有今日之綠意盎然,萬物競茂之景象。
經半世紀軍民的慘澹經營,造林護林,使森林總面積達全島面積約百分之四十。現在舉目所至,林木茂盛,濃蔭蔽道,今人心曠神怡。
然經丹恩一夜的「腥風血雨」,致斷木殘枝,瘡痍滿目;使老幹新枝,無一倖免。「殺一獸,斷一樹.不以其時,非孝也」。天道不仁,自殘天物,使人頓起一股愴然無奈之浩嘆!
歷史告訴我們:危機就是轉機。西元一六六六年九月的五天大火,曾使倫敦燒成一片廢墟.一萬多棟房屋,近百間教堂付之一炬。但在列恩爵士等主要設計人的精心擘畫下,完成了巍峨壯觀的公共建築,莊嚴典雅的宮殿傑作,寬廣怡人的公園綠地:浴火重生,成就了一座新古典主義建築的偉大巨作.現代倫敦。
也許危機就是轉機;也許毀滅就有新生。讓我們在殘木斷枝堆裡,重新思索一些鄉園綠化美化的課題:
●重塑綠色隧道
春秋時代,某次周天子派單襄公出使,路過陳國,見其國情,歸後便向周天子說:「不出十年,陳國必亡」。其重要理由是:「道無列樹」。道無列樹是觀賞的行道樹沒有種植或種植後的行道樹遭人破壞。
行道樹的種植,在台灣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在金門只有四十多載歲月。然綠蔭蔽道,形成阡陌交織的綠色隧道。令遊客讚嘆,使鄉人自傲;它是金門「人工自然」的偉大作品。
倣人的綠色隧道,經「丹恩」洗禮後,驟然消失。但是,我們可趁「丹恩」折枝倒木之便,適度疏伐,選擇適地林種與林相優美的林種,進行林相改造工程。所謂林相改造,係利用人為的方法,除去瑕疵低劣與活力衰退的林木,重組林木分子,種植生命力旺盛,林相美觀的林種。
「十年樹木」,祈望消失的「綠色隧道」,以嶄新的面貌重現。
●營造生態綠境
森林是鳥類的天堂,昆蟲的樂園。這些大自然的小精靈。可使森林景相的內容更豐美,更具綺麗的動態美感。
森林是一個生域的群體,它由物理環境與生活生物所構成的生態系。野鳥昆蟲們所棲息的環境,其地形、地貌、林種、林相的組合,愈多樣化愈能促使生態呈現多元化。
金門島域不乏亂林之地,如能由林業與生態專家妥善規劃,製造生物喜棲的「人工荒野」,誘鳥群棲,引蝶飛舞,創造一片片烏語花香的世界。必能使金門森林文化推向一個更高的層次。
●增闢森林公園
親近大自然是人類的天性;大自然可淨化心靈、滋潤情操、怡情悅性、洗滌塵俗.紓解壓力。
地區為拓展觀光資源,增設觀光景點,提供休閒場域;特將鵲山林區規劃為一座「森林公園」。園內計有兒童遊戲區、觀光苗圃區、湖泊溪流區、生態林區、植物園區、景觀溪流、林間步道:設施頗具規模,設計頗具匠心,誠地區人工景觀藝術之佳構。
鵲山森林公園是金門景觀藝術的偉大作品,期望能在原有的良好基礎上,擴展版圖,廣納樹種,充實內涵,以達到觀光、休閒、觀察、研究、保育、教育等多功能園區。我們更期望:在西半島,在烈嶼地區。也能出現一座同類異質的森林公園。
●改善校園綠化
「境教」在教育上有潛移默化之功,早已獲一致性的共識與肯定。邱吉爾有句名存:「我們先塑造環境,然後環境再塑造我們」。
雄偉的建築養成學生恢宏的氣度,幽美的環境培養學生文雅的風範。環境影響學生心理甚鉅,它可以涵養學生的氣質、習慣、態度、興趣、價值、觀念、健康與人格成長。
校園綠化具有輔助教育、美化環境、陶冶性情等功能;它可提升教育環境的品質,促進教育功能的發揮
長期以來,地區校舍營繕。校園規劃,樹木之種植常被忽視;校園綠化預算甚少編列。因此,造成日前或林木缺乏,或林相單一,或植地不宜,或樹種不當等弊端。
今後如能寬列預算,林務單位主動協助學校,從事林相改造,使校園成為一座活的教材園,並達到校園公園化,學校社區化的教育目標。
丹恩已遠颺無蹤,讓我們在感傷中,快速重建美麗的家園。
「海上仙洲」不是你我心中的烏托邦,
「海上公園」不是你我夢裡的桃花源。
雪萊不是說過.「如果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