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臺糖糖廠
2019/05/19 22:26
瀏覽1,090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臺灣自荷蘭人統治時起蔗糖就成為重要的經濟作物,日治時期更擴大糖業的規模,在技術和設備上由傳統的糖廍轉型為新式的製糖工廠,種植原料甘蔗的土地,在臺灣總督府的主導介入下,從明治31年(1898)頒布臺灣地籍規則、土地調查規則以進行土地調查,及明治43年(1910)起實施5年的林野調查後,大批未入冊的私墾隱田和山林原野都成為官有地,為吸引日本資本家投資開發臺灣經濟,以極優惠的價格售予官有地,並動用警察軟硬兼施助其買收民有地,昭和元年(1926)新式製糖會社便支配了2萬5327甲的土地,佔臺灣耕地總面積八分之一強,其後逐年增多,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明治製糖株式會社、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四大製糖會社轄下的眾多糖廠與廣大土地,於日本戰敗後都由臺糖公司接收,臺糖成為臺灣平地最大的地主。糖業沒落後,臺糖靠這些土地營生,但對於曾支撐臺灣經濟的糖廠和糖業,並沒有很完善的保存維護。

名稱

日治名稱

所在位址

經營時間

原屬會社

萬華倉庫

臺北製糖所

臺北市萬華區(臺北州臺北市綠町)

1912~1942

臺灣製糖株式會社

 

崁子腳製糖所

桃園市中壢區(新竹州中壢郡中壢街)

1939~1943

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日糖興業)

新竹糖廠

新竹製糖所

新竹市東區(新竹州新竹郡新竹街)

1915~1951

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日糖興業)

 

竹南製糖所

 

苗栗縣竹南鎮(新竹州竹南郡竹南街)

1913~1943

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日糖興業)

苗栗糖廠

苗栗製糖所

苗栗縣苗栗市(新竹州苗栗郡苗栗街)

1920~1950

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日糖興業)

 

沙鹿製糖所

臺中市梧棲區(臺中州大甲郡梧棲街)

1922~1942

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日糖興業)

月眉糖廠

月眉製糖所

臺中市后里區(臺中州豐原郡內埔庄)

1909~1999

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日糖興業)

潭子糖廠

潭子製糖所

臺中市潭子區(臺中州豐原郡潭子庄)

1918~1953

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日糖興業)

臺中糖廠

臺中製糖所

臺中市東區(臺中州中市高砂町)

1912~1990

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日糖興業)

烏日糖廠

烏日製糖所

臺中市烏日區(臺中州大屯郡烏日庄)

1922~1960

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日糖興業)

彰化糖廠

彰化製糖所

彰化縣和美鎮(臺中州彰化郡和美庄)

1911~1954

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日糖興業)

 

源成農場製糖所

彰化縣二林鎮(臺中州北斗郡二林街)

1934~1940

三五公司

溪州糖廠

溪州製糖所

彰化縣溪州鄉(臺中州北斗郡溪州庄)

1909~1954

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

埔里社糖廠

埔里糖廠

埔里製糖所

南投縣埔里鎮(臺中州能高郡埔里街)

1912~1954

臺灣製糖株式會社

南投糖廠

南投製糖所

南投縣南投市(臺中州南投郡南投街)

1911~1968

明治製糖株氏會社

竹山糖廠

竹山製糖所

南投縣竹山鎮(臺中州竹山郡竹山街)

1909~1950

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日糖興業)

斗六糖廠

斗六製糖所

雲林縣斗六市崙峰里(臺南州斗六郡斗六街)

1912~1990

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日糖興業)

虎尾糖廠

虎尾製糖所

雲林縣虎尾鎮(臺南州虎尾郡虎尾庄)

1907~

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日糖興業)

龍岩糖廠

龍岩製糖所

雲林縣褒忠鄉田洋村(臺南州虎尾郡土庫庄

1935~1968

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日糖興業

北港糖廠

北港製糖所

雲林縣北港鎮(臺南州北港郡)

1912~2005

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日糖興業)

大林糖廠

大林製糖所

嘉義縣大林鎮(臺南州嘉義郡大林庄)

1913~1995

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日糖興業)

蒜頭糖廠

蒜頭製糖所

嘉義縣六腳鄉(臺南州東石郡六腳庄蒜頭 687 番地)

1911~2002

明治製糖株式會社

南靖糖廠

南靖製糖所

嘉義縣水上鄉(臺南州嘉義郡水上庄)

1909~2009

明治製糖株式會社

烏樹林糖廠

烏樹林製糖所

臺南市後壁區(臺南州新營郡後壁庄)

1911~1983

明治製糖株式會社

新營糖廠

新營製糖所

臺南市新營區(鹽水港廳新營區)

1909~2001

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

岸內糖廠

岸內製糖所

臺南市鹽水區(臺南州新營郡鹽水街)

1905~1992

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

蕭壠糖廠

佳里糖廠

蕭壠製糖所

臺南市佳里區(臺南州北門郡佳里庄)

1909~1998

明治製糖株式會社

總爺糖廠

麻豆糖廠

總爺製糖所

臺南市麻豆區(台南州曾文郡麻豆街)

1912~1990

明治製糖株式會社

灣裡糖廠

善化糖廠

灣裡製糖所

臺南市善化區(台南州新化郡善化庄)

1906~

臺灣製糖株式會社

玉井糖廠

玉井製糖所

臺南市玉井區(台南州新化郡玉井庄)

1913~1995

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日糖興業)

三崁店糖廠

永康糖廠

三崁店製糖所

臺南市永康區(臺南州新豐郡永康庄)

1909~1990

臺灣製糖株式會社

車路墘糖廠

仁德糖廠

車路墘製糖所

臺南市仁德區(臺南州新豐郡仁德庄)

1911~2003

臺灣製糖株式會社

旗尾糖廠

旗山糖廠

旗尾製糖所

高雄市旗山區(高雄州旗山郡旗山街)

1911~2003

臺灣製糖株式會社

橋仔頭糖廠

橋頭糖廠

橋仔頭製糖所

高雄市橋頭區(高雄州岡山郡楠梓)

1902~1999

臺灣製糖株式會社

後壁林糖廠

小港糖廠

後壁林製糖所

高雄市小港區(高雄州鳳山郡小港庄)

1909~1983

臺灣製糖株式會社

 

山仔頂製糖所

高雄市大寮區(高雄州鳳山郡大寮庄)

1905~1942

新興製糖株式會社

阿緱糖廠

屏東糖廠

阿緱製糖所

屏東縣屏東市(高雄州屏東郡屏東街)

1909~1997

臺灣製糖株式會社

東港糖廠

南州糖廠

東港製糖所

屏東縣南州鄉(高雄州東港郡林邊庄)

1921~2003

臺灣製糖株式會社

恆春糖廠

恆春製糖所

屏東縣恆春鎮(高雄州恆春郡恆春街)

1927~1958

臺灣製糖株式會社

 

二結製糖所

宜蘭縣五結鄉(臺北州羅東郡五結庄大字二結)

1915~1943

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日糖興業)

花蓮港糖廠壽工場

花蓮港製糖所壽工場

花蓮縣壽豐鄉(花蓮港廳花蓮郡壽庄)

1914~1947

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

光復糖廠

花蓮港製糖所大和工場

花蓮縣光復鄉(花蓮港廳鳳林區馬太鞍)

1922~2002

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

臺東糖廠

臺東製糖所

臺東縣臺東市(臺東廳臺東郡卑南庄)

1916~1996

明治製糖株式會社

        萬華倉庫

明治43年(1910)木下新三郎與板橋林家第四代林熊徵等人成立臺北製糖株式會社,明治44年(1911)設立臺北製糖所,大正元年(1912)開始製糖,大正4年(1915)併入臺灣製糖會社,並擴建廠區設備,昭和18年(1943)崁子腳製糖所停閉後,成為臺灣北部唯一的新式製糖工場。昭和19年(1944)因戰爭擴大,在製糖季結束後臺北製糖所停閉。戰後,廠區由臺灣糖業公司接收,擴建倉庫,昭和22年(1947)設立萬華倉庫,成為統管臺糖物料運輸與進出口的重要轉運節點。部分廠區土地賣給中國時報、臺灣電力公司,多數土地提供臺北市政府興建國宅使用,僅存的三間倉庫現為臺北市第106號市定古蹟,並於民國100年(2011)成立糖廍文化園區。

崁子腳製糖所

由帝國製糖會社於昭和11年(1936)設計,昭和14年(1939)正式開工。崁子腳製糖所壓榨能力為750噸,最有名的特徵是工廠內多數機組皆是利用電力運轉,且管線地下化,使工場內之機械、器有相當充分的空間利用。因崁子腳製糖工場的加入,昭和14年帝國製糖會社產量大增,創造產糖最高記錄198萬3千餘擔。昭和15年(1940)11月隨帝國製糖併入大日本製糖,後由於戰爭爆發當局考量食糧政策,大日本製糖宣布「北部糖業合理化」方針,決定於昭和18年(1943)將崁子腳製糖所關閉,將部分設備移轉至月眉製糖所,昭和18年以後作業停止,原料區的甘蔗送到新竹製糖所壓榨。臺灣光復後,崁子腳工場轉作中壢冰糖廠,隸屬於臺灣糖業公司第一分公司,由新竹糖廠管轄。民國37年(1948)因冰糖銷售不佳決定停工,38年(1949)由國營的雍興實業公司承租原崁子腳製糖所地土地,包括廠房、倉庫、辦公室等及鐵道,成為當時臺灣最大的紡織工廠,雍興實業轉民營後,民國61年(1972)併入遠東紡織,原製糖工場設施皆被拆除。

新竹糖廠

大正2年(1913)南日本製糖株式會社於新竹設立新式製糖工場,稱為南日本製糖新竹工場,大正6年(1917)隨南日本製糖併入帝國製糖株式會社,大正7年(1918)設立酒精工場,昭和15年(1940)隨帝國製糖併入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戰後屬臺灣糖業公司第一區分公司,改稱新竹糖廠,戰爭期間遭受轟炸,倉庫幾乎全毀,民國36年(1947)10月復工製糖。民國39年(1950)改行總廠制,屬臺中總廠,下轄新竹、苗栗工場;同年因原料供應不足,苗栗工場停閉。民國42年(1953)撤銷新竹糖廠,改設新竹副產加工廠,生產養豬飼料。民國49年(1960)與美國氫胺公司合作,成立臺灣氫胺公司,於新竹副產加工廠原址設廠,生產飼料與抗生素。現為遠東巨城購物中心。

竹南製糖所

大正2年(1913)南日本製糖株式會社於苗栗竹南設立新式製糖工場,稱為南日本製糖中港工場,壓榨能力為750公噸。大正6年(1917)隨南日本製糖併入帝國製糖株式會社。昭和15年(1940)隨帝國製糖併入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因原料供應不足,昭和17年(1942)大日本製糖宣布北部糖業合理化方針,昭和18年(1943)將竹南製糖所停閉。

苗栗糖廠

前身為日人松岡富雄大正6年(1917)創辦之苗栗製糖組合,收買鄰近的銅鑼、三湖、樹杞林等三個改良糖廍,改裝為壓榨量500噸的新式製糖工場,後改組為新竹製糖株式會社,以苗栗工場為本社。昭和8年(1933)昭和製糖、新竹製糖、沙轆製糖合併改組為昭和製糖株式會社,本社設於苗栗;糖廠壓榨能力提升至1000公噸,並設酒精工場,舊的製糖設備移至竹山製糖所。昭和14年(1939)隨昭和製糖併入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光復後改稱臺灣糖業公司第一分公司苗栗糖廠。因戰時未遭受轟炸攻擊,故於戰後初期負責重煉全臺受潮的糖,因原料供應不足,民國39年(1950)改行總廠制時,屬臺中總廠新竹糖廠苗栗工廠,隨即將廠區停閉。部分廠區閒置土地民國81年(1992)出售予司法院、法務部興建今苗栗地方法院、地檢署。

沙鹿製糖所

前身為大正3年(1914)創立的億源米糖株式會社沙轆工場,為改良糖廍。大正8年(1919)三井公司臺北分店買下沙轆工場,成立沙轆製糖株式會社,將其改建為新式製糖工場,壓榨能力為500公噸。昭和8年(1933)隨沙轆製糖併入昭和製糖株式會社,昭和14年(1939)隨昭和製糖併入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改名為沙鹿製糖所,後因新高港築港工程開始,昭和17年(1942)大日本製糖將廠區賣與花王有機株式會社。現廠區為福壽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使用。

月眉糖廠

明治42年(1909)日人小松楠彌設立,當時稱為大甲製糖所,為改良糖廍,明治43年(1910)小松楠彌等人創設北港製糖會社,大正4年(1915)因財務困難,併入東洋製糖會社,進行機械化並改名為月眉製糖所,昭和2年(1927)世界經濟大恐慌,隨東洋製糖併入大日本製糖。因二次大戰受到轟炸攻擊,廠房建物損毀嚴重,戰後將甘蔗送至臺中糖廠代壓,民國36年(1947)恢復製糖。光復後隸屬臺糖第一分公司,民國39年(1950)臺糖改行總廠制時,因地理環境較為特殊,由公司直屬管轄,組織型態亦維持不變,56年(1967)改行大廠制,改隸臺中總廠,58年(1969)因原料來源不足,無法維持產量,併入臺中糖廠為第二工場,62年(1973)脫離臺中糖廠復廠,由總公司直營。民國78年(1989)臺糖與交通部觀光局選擇以月眉糖廠約200公頃的農場用地作為育樂區開發基地,79年(1990)因臺糖組織精簡,臺中糖廠併入月眉糖廠。民國87年(1998)月眉育樂世界(現麗寶樂園)於農場區開始興建,88年(1999)月眉糖廠停止製糖業務運作,改制轉型為月眉觀光糖廠。

潭子糖廠

大正7年(1918)由帝國製糖株式會社設立,稱為帝國製糖潭仔墘工場(後改稱潭子工場),昭和15年(1940)隨帝國製糖併入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改稱潭子製糖所。戰後,屬臺灣糖業公司第一區分公司,改稱潭子糖廠;因受轟炸攻擊受損嚴重,至民國36年(1947)11月復工製糖。39年(1950)改行總廠制,屬臺中總廠,改制為潭子工場。42年(1953)製糖工場停閉,隔年廠區改為員工訓練所,民國59年(1970)員工訓練所遷回溪洲,廠區土地做為潭子加工出口區使用。

臺中糖廠

明治43年(1910)臺中經營改良糖廍的日人松崗富雄收購附近糖廍後成立帝國製糖株式會社,並設立新式製糖工場,後稱為第一工場,明治44年(1911)開工,壓榨能力為750公噸。大正元年(1912)設立壓榨能力為300公噸的第二工場,大正5年(1916)增設酒精工場。昭和15年(1940)隨帝國製糖併入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稱為臺中製糖所,壓榨能力提升至1500公噸。戰後,屬臺灣糖業公司第一區分公司,改名臺中糖廠;民國39年(1950)改行總廠制,改名臺中總廠,擁有臺中、烏日、潭子共三間工場,並督導月眉、新竹、埔里、溪湖、南投、溪州糖廠。民國35年(1946)因市區擴張,酒精工場因安全因素停閉。56年(1967)改行大廠制,臺中總廠督導臺中、月眉、溪湖糖廠。58年(1969)因原料不足,撤銷臺中總廠,改名臺中糖廠,並將月眉糖廠改為臺中糖廠第二製糖工場,臺中糖廠與溪湖糖廠改為總公司直轄。民國62年(1973)恢復設置月眉糖廠。79年(1990)臺中糖廠製糖工場停閉,82年(1993)撤銷臺中糖廠。廠區原計畫改建為中華城購物中心,現僅留有臺中營業所建築。

烏日糖廠

霧峰林家林烈堂於大正8年(1919)創設臺中製糖株式會社,壓榨能力為350噸,大正10年(1921)併入東洋製糖株式會社,改名為烏日製糖所,並將壓榨能力提昇至800公噸,昭和2年(1927)隨東洋製糖株式會社併入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光復後,為臺灣糖業公司第一分公司烏日糖廠,民國39年(1950)改行總廠制,屬臺中總廠,並改名為烏日工場,49年(1960)製糖工場停閉,52年(1963)正式關廠,廠區由臺灣省菸酒公賣局承購,改設中興啤酒廠,現為烏日啤酒廠。

彰化糖廠

明治42年(1909)高島小金治等人成立新高製糖會社,並選定於嘉義申請設立兩間新式製糖工場,明治43年(1910)會社在視察中部水田區後,決定另外新設一座新式製糖工場,並於明治44年(1911)完工,稱為彰化製糖工場,大正2年(1913)設立酒精工場。受到延後的嘉義製糖工場計畫,遲至大正2年第一工場完成,大正6年(1917)向總督府申請變更製糖場位置,將原計畫興建的嘉義製糖工場第二工場移至彰化第二工場,於大正9年(1920)開工興建,後因鈴木商店事件,經濟恐慌使日本陷入不景氣,大正15年(1926)年底新高製糖的多數股份由大日本製糖收購,昭和10年(1935)隨新高製糖併入大日本株式會社,改名為彰化製糖所。戰後,屬臺灣糖業公司第一分公司,改名為彰化糖廠,因遭受轟炸廠區受損,民國36年(1947)10月復工製糖,39年(1950)行總廠制,屬臺中總廠溪湖糖廠的彰化工場,43年(1954)彰化糖廠與溪州糖廠併入溪湖糖廠,製糖工場亦隨之停閉。

源成農場製糖所

前身為明治43年(1910)三五公司於源成農場內設立的改良糖廍。昭和7年(1932)小林正之介擔任主事,決定將廠區改建為新式製糖工場,昭和8年(1933)12月完工,昭和9年(1934)1月正式開工製糖,壓榨能力350公噸。關於製糖所確切停閉時間與原因,目前尚未有確定之說法,僅「總督府官報」中昭和19年(1944)8月31日公告源成農場事業廢止及原料採集區域失效。

溪州糖廠

明治42年(1909)日本政府要求臺灣富商板橋林家設立林本源製糖合名會社,於溪州庄設立新式製糖工場,大正2年(1913)林本源製糖合名會社增資改名為林本源製糖株式會社,大正14年(1925)溪州製糖所爆發二林蔗農事件,造成極大紛爭,加上板橋林家內部不和,昭和2年(1927)林本源製糖株式會社併入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將製糖工場改稱為溪州製糖所,並提升壓榨能力至2700公噸。戰後屬臺灣糖業公司第四區分公司,改名溪州糖廠,雖因受轟炸廠區受損,但復舊工程順利,民國34年(1945)12月即復工製糖。民國39年(1950)改行總廠制,屬臺中總廠,43年(1954)彰化糖廠與溪州糖廠併入溪湖糖廠,製糖工場亦隨之停閉,製糖設備於48年(1959)遷至善化糖廠。民國44年(1955)臺灣總公司部分部門遷至溪州糖廠廠區辦公,59年(1970)遷回臺北總公司。該區土地經多年閒置,現作為溪州森林公園使用。

埔里糖廠

明治39年(1906)埔里居民集資於埔里設立舊式糖廍,明治42年(1909)日人投資合股設立埔里社製糖株式會社,將糖廍改建為新式製糖工場,並鋪設糖業鐵道通至集集、南投,是臺灣海拔最高的新式製糖工場。後因遭受水災破壞難以繼續經營,明治44年(1911)隨埔里社製糖併入臺灣製糖株式會社,改名為埔里社製糖所。戰後屬臺灣糖業公司第二分公司,改稱埔里社糖廠,民國39年(1950)改行總廠制,屬臺中總廠,改名為埔里糖廠,43年(1954)埔里糖廠撤銷,改為埔里副產加工廠,成立樹薯粉工場,陸續設立飼料、畜殖場、麥芽糖、乳品及礦泉水等工場。民國80年(1991)除礦泉水工廠併至商品行銷事業部外,其餘併入溪湖糖廠。目前廠區已無繼續生產,為臺糖產品開發處埔里食品部與產品展售中心使用。

南投糖廠

明治42年(1909)臺人簡榮福等人設立三發製糖公司,為舊式糖廍,明治44年(1911)併入中央製糖株式會社,糖廍改建為新式製糖工場,壓榨能力為750公噸,同時鋪設糖業鐵道並兼營客運,大正2年(1913)2月隨中央製糖株式會社併入明治製糖株氏會社,改稱為明治製糖株氏會社南投製糖工場,將壓榨能力提升至1500公噸。戰後屬臺灣糖業公司第三區分公司,改稱南投糖廠,由於受損輕微經修復後,民國35年(1946)1月開工製糖,39年(1950)改行總廠制,屬臺中總廠,56年(1967)南投糖廠停閉,57年(1968)撤銷南投糖廠。現廠區已完全拆除,目前原廠區土地由南投縣政府使用。

竹山糖廠

明治42年(1909)雲林拓殖合名會社於南投竹山設立下崁工場,為改良糖廍生產紅糖,大正7年(1918)併入臺南製糖株式會社,大正13年(1924)隨臺南製糖併入昭和製糖株式會社,並改建為新式製糖工場,稱為昭和製糖下崁工場,昭和4年(1929)改名為竹山工場,昭和14年(1939)隨昭和製糖併入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將壓榨能力提升至600公噸。戰後,屬臺灣糖業公司第一區分公司,改名竹山製糖所,雖受損輕微不影響製糖,但因位於山區原料供應不足,遲至民國36年(1947)11月才復工製糖,39年(1950)改行總廠制,屬虎尾總廠斗六糖廠下的竹山工場,同年年底竹山工場停閉。現部分廠區為竹山製糖股份有限公司使用。

斗六糖廠

明治42年(1909)臺灣人吳克明與王雪農合資成立斗六製糖株式會社,於斗六設立改良糖廍。明治44年(1911)日人收購斗六製糖後改建為新式製糖工場,壓榨能力為500公噸,大正3年(1914)隨斗六製糖併入東洋製糖株式會社,昭和2年(1927)隨東洋製糖併入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昭和15年(1940)壓榨能力提升至850公噸。戰後屬臺灣糖業公司第一區分公司,改稱斗六糖廠,因未遭受轟炸攻擊,於民國34年(1945)12月順利復工製糖,39年(1950)改行總廠制,屬虎尾總廠,有斗六工場、竹山工場,56年(1967)改行大廠制,屬虎尾總廠,79年(1990)11月併入虎尾總廠,僅保留製糖工場、原料課,民國83年(1994)製糖工場停閉,85年(1996)正式關廠。目前廠區僅存辦公室、宿舍區、倉庫區等建築群。

虎尾糖廠

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於明治39年(1906)設立,明治42年(1909)第一工場正式開工,第二工場興建於大正元年(1912),大正13年(1924)擴充第一工場設備,將虎尾製糖所總壓榨能力提升至4900公噸,成為臺灣地區產量最高的製糖工場,大正14年(1925)增設東洋最大規模的酒精工場,昭和12年(1937)再加設無水酒精製造設備。二次大戰期間被列為重點攻擊目標,且虎尾設有飛行場,製糖工場遭受猛烈轟炸,第一工場和第二工廠在戰後的損害統計,分別被列為大破與中破。虎尾總廠與新營糖廠、屏東糖廠是原臺糖三大總廠之一,目前僅存虎尾一座,迄民國108年(2019)初仍以五分車鐵路進行運輸甘蔗,與善化糖廠同為目前臺糖仍在營運中的糖廠。

龍岩糖廠

日治時期最晚建立,戰後最早被撤廢的糖廠設在雲林縣褒忠鄉田洋村。目前廠區多為農地,僅存2座殘破的紀念碑和車站的部分殘跡。工廠廠區由中央廣播電臺褒忠分臺使用廠區內的學校為褒忠鄉龍巖國民小學前身。

北港糖廠

明治43年(1910)時日人小松楠彌等人,以資本金三百萬圓在北港創立北港製糖株式會社,後因發生財務危機,大正4年(1915)併入東洋製糖會社,定名為東洋製糖會社北港製糖所,並擴建廠房,昭和2年(1927)東洋製糖因受世界經濟大恐慌影響破產,被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繼承,購買設備將壓榨能力提高至2000噸,成為大日本製糖旗下糖廠中,壓榨能力僅次於虎尾製糖所的製糖工場。臺灣光復後,更名為臺糖第一分公司北港糖廠,因受猛烈轟炸攻擊,廠區除製糖機械設備受損較輕外,壓榨室、結品室、烘乾室、包裝室等廠房皆無法使用,維修復舊工作至民國36年(1947)12月完成,隔年1月正式恢復製糖。民國39年(1950)改行總廠制,屬虎尾總廠,56年(1967)改行大廠制,仍隸屬虎尾總廠,77年(1988)增設煉糖工廠,81年(1992)大林糖廠併入北港糖廠。北港糖廠於民國93年(2004)改隸臺灣糖業公司砂糖事業部,隔年7月1日停閉製糖工場,廠區移交臺灣糖業公司雲林區處管理,特殊糖業務與大林工場改隸南靖糖廠,原料課改由虎尾糖廠管理。

大林糖廠

大正2年(1913)創設新高製糖株式會社嘉義工場,並興建產業鐵路,除貨運外兼營客運,昭和10年(1935)併入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戰後,民國34年(1945)底臺糖接收後改名大林糖廠,產業鐵路修築為南北平行預備線。民國39年(1950)行總廠制,屬虎尾總廠,56年(1967)行大廠制,屬嘉義總廠,61年(1972)復行總廠制,撤銷嘉義總廠,大林糖廠由虎尾總廠督導,81年(1992)10月併入北港糖廠,84年(1995)7月製糖工場正式停閉,改生產特殊糖,部份廠區轉為臺糖生物科技中心,94年(2005)7月改隸於南靖糖廠,目前場區轉作觀光使用。

蒜頭糖廠

明治39年(1906)三菱財團的成員募集資金成立明治製糖株式會社,由相馬半治擔任首任社長,設立蒜頭製糖工場,明治41年(1908)興建,先在西部鐵道幹線的嘉義站內建設事務所和倉庫,於嘉義和蒜頭間鋪設輕便鐵道,明治42年(1909)建造製糖工場基礎工程與廠區內事務所、宿舍、修理工場、醫務室、郵便局等重要設施,明治43年(1910)11月開始製糖,明治44年(1911)興建附設酒精工場,因生產效能高,有「明治寶庫」之稱,是臺灣壓榨能力排名第四的製糖工場。因生產力強,在二次大戰期間被列為重點轟炸目標,戰後糖廠的損毀調查中被列為「大破」,受損嚴重。戰後蒜頭製糖所更名為蒜頭糖廠,因損壞嚴重暫停製糖業務,甘蔗改由南靖製糖所代為壓榨,民國35年(1946)修復製糖工場與酒精工廠,隔年製糖季(民國36/37年期)重新開始製糖作業。整修過程中,除受損建物改以水泥結構建築,廠區中還興建了八角樓、碉堡與水泥圍牆等防禦工事,以確保廠區與砂糖安全。後因規模逐漸擴大、員工人數眾多,陸續強化廠區機能,增建員工宿舍,設立市場、運動場和許多民生用品商店。民國90年(2001)納莉颱風侵襲,廠區嚴重淹水,導致製糖設備受損嚴重,加上製糖收益相當微薄,民國91年(2002)7月1日正式停閉製糖工場,廠區轉型為蒜頭糖廠蔗埕文化園區,朝休閒觀光發展。

南靖糖廠

明治40年(1907)成立的東洋製糖會社於明治41年(1908)設立南靖製糖所,明治42年(1909)正式營運,壓榨能力為1000公噸,明治44年(1911)設立嘉義製酒株式會社南靖酒精工場,大正11年(1922)併入東洋製糖,昭和2年(1927)東洋製糖受鈴木商店事件波及破產,10月將南靖製糖所、烏樹林製糖所轉讓給明治製糖株式會社,11月底東洋製糖株式會社併入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原東洋製糖的四間製糖工場(北港、斗六、月眉、烏日製糖所)由大日本製糖繼承,昭和13年(1938)增設第二組製糖設備,將壓榨能力提升至3200公噸。光復後屬臺灣糖業公司第三分公司,改稱南靖糖廠,因受轟炸攻擊受損嚴重被列為大破,民國35年(1946)底試壓製糖後陸續恢復製糖。民國39年(1950)改行大廠制,屬新營總廠,56年(1967)改行大廠制,改稱嘉義總廠,下轄嘉義、蒜頭和大林糖廠,61年(1972)復行總廠制,撤銷嘉義總廠,復名南靖糖廠,南靖糖廠與原下轄的蒜頭糖廠改隸新營總廠,大林糖廠由虎尾總廠督導。民國65年(1976)酒精工場停閉,設備移至新營副產加工廠繼續使用,94年(2005)北港糖廠停閉製糖工場後,特殊糖業務與大林工場併入南靖糖廠,97年(2008)製糖工場停閉,原北港原料課隸改虎尾糖廠,南靖原料課隸改善化糖廠,製糖業務皆移往大林與北港等兩座特殊糖生產工場。

烏樹林糖廠

明治42年(1909)東洋製糖株式會社設立新式製糖工場,稱為東洋製糖會社第二工場,壓榨能力750公噸,昭和2年(1927)東洋製糖併入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南靖、烏樹林製糖所則併入明治製糖株式會社,壓榨能力提升至1600公噸。戰後屬臺灣糖業公司第三區分公司,改名烏樹林糖廠,雖因轟炸致廠區受損,但復舊工程相當順利,民國35年(1946)1月即復工製糖。民國39年(1950)改行總廠制,屬新營總廠,45年(1956)設關仔嶺採石場,51年(1962)改制為採石工場,併入烏樹林糖廠,56年(1967)改行大廠制,屬新營總廠,72年(1983)烏樹林糖廠停閉,採石工場改隸新營總廠管理。目前廠區分別由精緻農業事業部的蘭花園與休閒遊憩事業部的烏樹林休閒園區使用。

新營糖廠

新營糖廠於明治40年(1907)動工,鹽水港製糖先在新營急水溪右岸收購24甲的廠房基地,並租借40甲土地作為苗園,倉庫、宿舍與事務所在該年8月落成,10月廠房動工,當時該廠稱為第二工場或新營工場。廠房在明治41年(1908)10月底接近完工,11月3日的天長節試運轉。建廠初期每日壓榨量為1000英噸,專製分蜜糖,因應市場需求增添設備生產耕地白糖。而隨著糖廠完工,鹽水港製糖的本社從鹽水岸內搬到新營,臺灣各地製糖工場與附屬農場統稱為製糖所後,該廠便改為新營製糖所工場,昭和11年(1936)新營製糖所增設第二工場後,舊廠稱為第一工場。二次大戰末期新營製糖所受損嚴重,原料委由岸內製糖所代壓。二次大戰後,新營製糖所第二工場勉強修復開工,由於受創嚴重,臺糖接受美籍製糖專家建議,合併第一、第二工場,將製糖方法改為中間汁碳酸法,減少石灰用量,民國49年(1960)又改為石灰法製造粗砂。由於鹽水港製糖在臺部分被改組為臺糖第四區分公司,分公司設於新營,民國39年(1950)臺糖改用總廠制後,新營亦為五總廠之一,下轄岸內、烏樹林、南靖、蒜頭四廠,56年(1967)改行大廠制後僅轄新營、岸內、烏樹林三廠,隨制度再次調整,新營總廠成為轄有新營、岸內、烏樹林、南靖、蒜頭、麻豆、佳里、善化、玉井、永康十廠的大總廠。民國71年(1982)製糖方法改為新亞硫酸法,76年(1987)改回使用石灰法製造二砂、一砂。岸內糖廠於民國81年(1992)10月1日組織裁併,併入新營總廠,岸內糖廠改為岸內工場,新營總廠本身的製糖工場則稱新營工場,岸內工場於83年(1994)7月1日停閉,新營總廠於89年(2000)5月1日更名為新營糖廠,90年(2001)3月31日製糖工場停閉,7月1日改制為新營廠,92年(2003)7月改隸善化糖廠,91年(2002)4月新營糖廠廠房開始拆除。結束製糖業務後,自營農場土地除留下128公頃生產利用外,其他1549公頃移交給南靖糖廠,新營糖廠內保留了原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總社辦公室。

岸內糖廠

明治36年(1903)臺南糖商王雪農等人創設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設立新式製糖工場,於明治38年(1905)開工運轉,壓榨能力1000公噸。明治40年(1907)3月,日人堀宗一等人繼承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並沿用其名,並於新營庄設立新的製糖工場,稱為第二工場(後為新營製糖所),位於鹽水的製糖工場則改名為第一工場(後為岸內製糖所第一工場)。明治43年(1910)於岸內再增建壓榨能力1200公噸的第三工場(後為岸內製糖所第二工場)。戰後屬臺灣糖業公司第四區分公司,改名為岸內糖廠,因受到轟炸攻擊,受損嚴重,合併第一工場與第二工場設備,民國36年(1947)11月恢復製糖作業,39年(1950)改總場制,由新營總廠管轄,56年(1967)改行大廠制,仍屬新營總廠,81年(1992)岸內糖廠裁撤,併入新營總廠,改稱為岸內工場,83年(1994)岸內工場停閉,原農場區由南靖糖廠管轄,其餘部分仍由新營糖廠管理,86年(1997)廠區設備移至越南設廠,目前廠區建築多已拆除。

佳里糖廠(蕭壠糖廠)

明治38年(1905)由明治製糖株式會社設立,明治42年(1909)正式開工,壓榨能力1500公噸,為明治製糖在臺第一間製糖工場,下有樹子腳、三股子和七股三間農場。光復後改為臺灣糖業公司第三區分公司蕭壠糖廠,民國34年(1945)年底恢復製糖作業,39年(1950)改總廠制,屬總爺總廠,47年(1958)與總爺總廠合併,改稱麻佳總廠,蕭壠糖廠僅保留生產部門,並改稱麻佳總廠佳里工場,56年(1967)改行大廠制,仍為麻佳總廠,63年(1974)麻佳總廠撤銷,復廠更名為佳里糖廠,轄屬新營總廠,74年(1985)改由臺糖總公司直轄,83年(1994)合併善化糖廠麻豆工場,87年(1998)製糖工場停閉,併入善化糖廠。民國93年(2004)由臺灣糖業公司臺南區處接管,廠區部份現由縣府租用,作為蕭壠文化園區。

麻豆糖廠(總爺糖廠)

明治37年(1904)臺灣人林波等於蔴豆堡安藔庄成立麻豆製糖會社,並於該地設立改良糖廍,壓榨能力為60公噸,麻豆製糖會社資本僅5萬圓,為南部規模最小的製糖會社,明治40年(1907)隨麻豆製糖併入明治製糖株式會社,明治44年(1911)於溝仔墘庄設立新式製糖工場,稱為總爺製糖所,壓榨能力1500公噸,大正元年(1912)正式開工製糖。戰後屬臺灣糖業公司第三區分公司,改名為總爺糖廠,總爺地名由來,因此地清朝時為總爺(總兵)衙門所在。戰爭期間受到轟炸攻擊,民國36年(1947)恢復製糖作業,39年(1950)改行總廠制,改制為總爺總廠,轄有玉井、車路墘、三崁店、總爺、灣裡、蕭壠糖廠,47年(1958)總爺、蕭壠糖廠合併,改稱為麻佳總廠,56年(1967)改行大廠制,轄有善化、麻佳、玉井、三崁店糖廠,63年(1974)改制,撤銷麻佳總廠,兩廠分別更名為麻豆糖廠與佳里糖廠,原轄屬的糖廠改由新營總廠督導,79年(1990)11月麻豆糖廠停閉,併入善化糖廠。臺南縣政府於民國88年(1999)11月將麻豆糖廠辦公建築列為古蹟,改名為南瀛總爺藝文中心,目前部分廠區為總爺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使用。

善化糖廠(灣裡糖廠)

明治37年(1904)臺南王雪農等人創辦臺南製糖株式會社,興建新式製糖工場,明治38年(1905)開始製糖作業。明治42年(1909)製糖工場由臺灣製糖株式會社承繼,改稱灣裡製糖所,昭和3年(1928)擴建第二工場,壓榨能力提升至1000公噸。

戰後,屬臺灣糖業公司第二分公司,改稱灣裡糖廠。民國39年(1950)改行總廠制,屬總爺總廠,48年(1959)3月接收溪州糖廠遷裝之壓榨設備,壓榨量提高至日壓3000公噸。民國50年(1961)7月臺南縣灣裡街改名為善化鎮,與「臺灣糖業公司第二區分公司灣裡廠」名稱不符,故灣裡糖廠更名為善化糖廠。民國79年(1990)11月兼併永康糖廠及麻豆糖廠,麻豆工場繼續製糖作業,81年(1992)10月兼併玉井糖廠,83年(1994)7月麻豆工場停壓由佳里糖廠接管,84年(1995)7月玉井工場停壓,廠區由善化糖廠接管,87年(1998)7月1日佳里糖廠裁撤,由善化糖廠接管,92年(2003)7月併入仁德糖廠及新營糖廠,97年(2008)南靖糖廠停壓,南靖原料課於同年6月1日併入善化糖廠。善化糖廠與虎尾糖廠為臺糖公司僅存維持蔗糖壓榨製造的兩座製糖工廠,其餘各糖廠廠區皆已進行事業轉型,善化糖廠已不再使用鐵路運輸製糖原料,但在廠內仍使用鐵路搬運已包裝好的成品糖。

玉井糖廠

位於臺南州新化郡玉井庄,明治39年(1906)臺灣人陳鴻鳴創辦永興製糖會社並設立製糖工場,大正2年(1913)併入臺南製糖株式會社,昭和2年(1927)隨臺南製糖併入昭和製糖株式會社,壓榨能力提高至900噸。昭和14年(1939)隨昭和製糖併入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改名為玉井製糖所。光復後,屬於臺灣糖業公司第一區分公司玉井糖廠,民國36年(1947)9月改隸第四區分公司,39年(1950)改行總廠制,屬總爺總廠,47年(1958)改名麻佳糖廠,56年(1967)改行大廠制時,仍隸屬麻佳總廠,81年(1992)併入善化糖廠,84年(1995)製糖工場停閉,93年(2004)由臺灣糖業公司臺南區接管,現在場區已荒廢。民國104年(2015)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將糖廠內的廢棄廳舍改建成市立噍吧哖紀念館,同年11月27日正式揭幕。

永康糖廠(三崁店糖廠)

前身為怡記洋行成立之麥因(ベィン)商會於三崁店經營的改良糖廍,後因經營重心轉移至鳳山的分蜜工場,三崁店製糖場轉由科廉沙(The Formosa Sugar and Development Company, Ltd.)經營,將廠區改建為新式製糖工場。大正元年(1912)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合併麥因的鳳山分蜜工場與科廉沙的三崁店製糖場,同年6月三崁店製糖場受暴風雨破壞,臺灣製糖將其大幅整修,改稱三崁店製糖所,三崁店製糖所與車路墘製糖所、灣裡製糖所同為臺灣製糖會社獲利最多的製糖工場。光復後,屬臺灣糖業公司第二區分公司屏東總廠,改名為三崁店糖廠,因戰時遭受轟炸攻擊導致嚴重受損,民國36年(1947)才恢復製糖,39年(1950)改行總廠制,屬總爺總廠管轄,47年(1958)與車路墘糖廠進行合併,並改稱為車崁糖廠,由麻佳總廠管轄。民國56年(1967)再次改制,車崁糖廠分離為車路墘糖廠與三崁店糖廠,58年(1969)依行政區更名為永康糖廠,63年(1974)麻佳總廠撤銷後,永康糖廠改為新營總廠管轄,74年(1985)改由公司直屬管轄。民國79年(1990)11月,製糖工廠停閉,業務皆併入善化糖廠,82年(1993)3月裁撤永康糖廠。現地為新竹貨運與臺糖物流中心使用,原宿舍區中之神社與防空洞群已分別被指定為古蹟與歷史建築。

仁德糖廠(車路墘糖廠)

明治42年(1909)由臺灣製糖株式會社設立,明治43年(1910)開工運轉,因工廠預定地與車路墘驛所在位置有所衝突,故將車路墘驛向北遷移至現今保安車站的位置。生產粗糖,大正元年(1926)工廠設備更換,改生產耕地白糖,昭和18年(1943)因戰事需要,車路墘製糖所曾又改生產粗糖。光復後,為臺灣糖業公司第二區分公司車路墘糖廠。糖廠雖未直接受到轟炸,因蔗園荒蕪導致原料不足,民國36年(1947)1月才恢復製糖,其間於民國35年(1946)接收旗尾糖廠的方糖製作設備,同年將受潮糖再煉製為白糖。民國39年(1950)改行總廠制,屬總爺糖廠,46年(1957)進行廠區擴建,47年(1958)與三崁店糖廠(永康糖廠)合併,改稱為車崁糖廠,由麻佳總廠管轄。民國56年(1967)時再次改制,車崁糖廠分離為車路墘糖廠與三崁店糖廠,但車路墘糖廠改歸高雄總廠管轄,58年(1969)依行政區更名為仁德糖廠,64年(1975)高雄總廠撤銷,仁德糖廠改由屏東總廠管轄,74年(1985)後直屬於臺糖公司。民國92年(2003)製糖工場停閉,製糖業務及原料區併入善化糖廠。原廠區現為臺灣糖業公司量販事業部、休閒遊憩事業部、臺南區處與十鼓擊樂團成立之十鼓文化村使用中。

旗山糖廠(旗尾糖廠)

高砂製糖於明治42年(1909)設立旗尾製糖所,明治43年(1910)併入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昭和2年(1927)因鈴木商店事件,鹽水港製糖將旗尾製糖所讓售給臺灣製糖株式會社。戰後屬臺灣糖業公司第二區分公司,改名旗尾糖廠,因遭受轟炸受損嚴重,民國37年(1948)2月復工製糖,39年(1950)改行總廠制,旗尾糖廠歸屬總公司管轄,業務與技術由屏東總廠督導,51年(1962)改名為旗山糖廠,56年(1967)改行大廠制,隸屬屏東總廠,74年(1985)改直屬於總公司,92年(2003)7月1日製糖工場停閉。廠區現由臺灣糖業公司高雄區處管理使用,經營旗山糖廠冰店及旗山糖廠公園。

橋頭糖廠(橋仔頭糖廠)

明治30年(1900)成立的臺灣製糖株式會社於該年底選定橋仔頭作為設廠地點,明治31年(1901)興建第一工場、橋仔頭火車站與兩棟辦公廳舍,為臺灣第一座現代化機械式製糖工廠。第一工場於明治32年(1902)1月開工,同年鈴木藤三郎在廠區中設立觀音塑像以保佑平安,明治40年(1907)開始進行廠區擴建,設立第二工場、酒精工廠與全臺最早的甘蔗專用機關車鐵道,明治41年(1908)設立臺灣最早的鑄物工廠,因職工人數隨糖廠規模擴大增加,廠區持續擴建宿舍區並建造神社,昭和6年(1931)神社完工,宿舍區增建於昭和13年(1938)告一段落,昭和14年(1939)在廠區東北方設立運動場、跑馬場和射箭場,昭和15年(1940)廠長、副廠長官職宿舍興建完成。廠區在二次大戰期間受到空襲轟炸而受損,國民政府接收後進行復原與重新營運,除將興糖國小移入宿舍區外,其他廠區土地大致維持日治時期使用方式。民國42年(1953)更名為橋頭糖廠,47年(1958)將第一工場與第二工場合併重建,54年(1965)拆除神社,原址興建中山堂,55年(1966)與小港糖廠合併,更名為高雄糖廠。民國56年(1967)臺糖擴大編制將高雄糖廠改稱高雄總廠,下轄高雄、仁德、小港糖廠,57年(1968)將興糖國小遷移至現址,64年(1975)臺糖恢復舊制,更名為高雄糖廠。民國87年(1998)高雄縣政府指定為縣級古蹟,隔年(1999)2月8日高雄糖廠結束製糖作業,同年6月1日正式停閉製糖工場,96年(2007)糖廠廠區範圍指定為文化景觀,現址作為高雄糖業文化園區。

小港糖廠(後壁林糖廠)

現為臺糖砂糖事業部小港廠,明治34年(1901)臺灣總督府於鳳山郡小港庄徵收土地設立模範農場,明治38年(1905)臺灣製糖株式會社收購農場,明治39年(1906)建造新式製糖工場並興建運河通至海岸,明治41年(1908)正式開工製糖,昭和19年(1944)大寮製糖所併入後壁林製糖所,隔年(1945)大寮製糖所因受到轟炸攻擊嚴重損毀,將製糖設備移至後壁林製糖所繼續使用。戰後屬臺灣糖業公司第二區分公司,改名後壁林糖廠,因戰時受到猛烈轟炸,至民國37年(1948)1月恢復製糖。民國39年(1950)改行總廠制,屬屏東總廠,改名為小港糖廠,55年(1966)臺糖為精簡組織,小港糖廠與橋頭糖廠合併為高雄糖廠,橋頭糖廠為第一工場,小港糖廠為第二工廠,56年(1967)改行大廠制,高雄糖廠(橋頭)改為高雄總廠,本廠再次改名為小港糖廠,隸屬於高雄總廠。民國64年(1975)改行總廠制,隸屬於屏東總廠,66年(1977)改由臺糖公司直屬,72年(1983)因農場土地多轉為工業使用,故將製糖工場停閉,甘蔗原料改由屏東總廠與高雄糖廠壓榨,並將小港糖廠改制為小港副產加工廠。民國84年(1995)小港精煉糖工場完工,87年(1998)併入小港副產加工廠,改名為臺糖公司小港廠。民國93年(2004)更名砂糖事業部小港廠,包括精煉糖工場、製油工場、飼料工場,廠區由砂糖事業部、小港廠、高雄分公司等單位共用。

大寮製糖所(山仔頂製糖所)

大寮製糖所,亦稱山仔頂製糖所,位於高雄市大寮區。明治38年(1905)陳中和等人成立新興製糖株式會社,並設立新式製糖工場,壓榨能力150公噸,稱為山仔頂製糖所,為臺灣人設立的第一間新式製糖工場。昭和16年(1941)隨新興製糖併入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山仔頂製糖所改名為大寮製糖所,昭和19年(1944)併入後壁林製糖所,昭和20年(1945)受到轟炸攻擊嚴重損毀,製糖設備移至後壁林製糖所繼續使用,大寮製糖所隨之停閉。目前廠區由會社88夜市使用,留有辦公室屋瓦、煤炭儲置場、五分車車頭倉庫遺跡,部分糖業鐵道作為自行車道使用。

屏東糖廠(阿緱糖廠)

前身為臺灣製糖株式會社阿緱製糖所,明治37年(1904)蘇雲梯的南昌製糖會社在公館庄(屏東市公館)設立的新式製糖廠,因設備經常故障且操作不熟練,產量不如預期,明治39年(1906)12月由臺灣製糖株式會社掌控的大東製糖會社收購,明治40年(1907)5月隨大東製糖併入臺灣製糖會社,持續製糖至明治43年(1910),6月歸來庄建設阿緱製糖所,8月興建阿緱製糖所至九曲堂之鐵道,11月興建阿緱製糖所,明治41年(1908)12月完工,明治42年(1909)初開始製糖作業,當時每日壓搾甘蔗量為3600公噸,下轄阿緱製糖所、橋仔頭製糖所、 後壁林製糖所,號稱東洋最大規模的新式製糖工廠。民國35年(1946)5月1日改制為臺灣糖業公司第二區分公司,轄有屏東、南州、小港、高雄、仁德、永康、善化、埔里社、恆春、臺北等地區單位。民國39年(1950)7月1日,改組為臺灣糖業公司屏東總廠,轄有屏東、高雄、小港、南州及旗山等五個糖廠,原轄之仁德、永康、善化廠改隸總爺糖廠,埔里改隸臺中總廠,恆春併屬南州糖廠。屏東總廠全盛時期有製糖、紙漿、畜殖等產業,因規模巨大,有「臺灣糖業新高山」之稱。

南州糖廠(東港糖廠)

大正9年(1920)4月臺灣製糖株式會社決議於林邊庄溪州新設新式製糖工場,大正10年(1921)2月完工,3月正式開工製糖,壓榨能力635公噸,後將壓榨提升至1200公噸。戰後屬臺灣糖業公司第二區分公司,改名東港糖廠,因受損輕微,僅有倉庫受到轟炸,昭和19年(1944)底製糖季即順利開工製糖。改行總廠制後,隸屬於屏東總廠,轄有恆春工場。民國46年(1957)改名南州糖廠,47年(1958)恆春工場停閉,南州糖廠增加第二組壓榨機,使壓榨能力提升至2700公噸。民國74年(1985)改由總公司直屬管理。92年(2003)4月製糖工場停閉,南州糖廠更名為南州廠,轉型為觀光糖廠。93年(2004)10月由臺糖資產管理中心屏東營運處管轄。

恆春糖廠

昭和2年(1927)由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設立的新式製糖工場,是全臺灣最南端的新式製糖工場。同年(1927)因鈴木商店事件,鹽水港製糖將恆春製糖所與旗尾製糖所讓售給臺灣製糖株式會社。戰後屬臺灣糖業公司第二區分公司,改名恆春糖廠,因遭轟炸受損嚴重,加上整修不易、原料不足,民國38年(1949)10月才復工製糖。民國39年(1950)改行總廠制,屬屏東總廠東港糖廠的恆春工場,民國47年(1958)製糖工場停閉。場區曾由製索股份有限公司使用,現為恆春假日夜市。

二結製糖所

明治42年(1909)臺資的宜蘭製糖公司成立,擁有七張及茅仔寮兩間改良糖廍。大正4年(1915)宜蘭殖產會社合併宜蘭製糖公司,由日人小松楠彌等人出資成立宜蘭製糖所,將七張的改良糖廍改建為新式製糖工場,生產紅糖,壓榨能力420公噸。大正5年(1916)宜蘭製糖所併入臺南製糖會社,將七張的製糖工廠遷至二結,大正7年(1918),時任臺南製糖會社社長的鈴木梅四郎,增建壓榨能力750公噸的製糖工場及製紙工場,製紙工場因國際紙價不振,大正10年(1921)停閉。昭和2年(1927)二結製糖所隨臺南製糖併入昭和製糖株式會社,鈴木梅四郎等人出資買下製紙工場,成立三亞製紙會社,再次開始製紙作業,製紙工場經營自此獨立於製糖會社。昭和14年(1939)二結製糖所隨昭和製糖併入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戰爭爆發後,當局考量食糧政策,大日本製糖宣布「北部糖業合理化」方針,決定於昭和18年(1943)關閉二結製糖所,並拆除工場設備及軌道。現地為興中紙業公司二結廠。

        花蓮糖廠

明治32年(1899)日人賀田金三郎向臺灣總督府申請取得花蓮港至卑南一帶的土地支配權開始拓墾事業,建立移民村、大規模種植甘蔗,並於壽村建設改良糖廍,因水土不服、資金政策無法有效支持,明治43年(1910)併入明治40年(1907)購入鹽水港製糖的荒井泰治新成立的臺東拓殖株式會社,大正元年(1912)為了精簡業務內容,臺東拓殖株式會社更名為臺東拓殖製糖株式會社,因官營鐵路已由花蓮港通至鳳林,大正2年(1913)將壽工場轉型為新式製糖工場,是東部地區第一座新式製糖工場,大正8年(1919)增設酒精工場。大正3年(1914)臺東拓殖製糖株式會社與鹽水港製糖合併,改稱為鹽水港製糖拓殖株式會社,大正9年(1920)鹽水港製糖拓殖株式會社再次更名為鹽水港製糖,並增資至2500萬日圓,使鹽水港製糖成為當時東臺灣最大的企業機構。隨著經營規模逐漸擴大,鹽水港拓墾事業逐漸向南擴張,大正10年(1921)於花蓮港廳鳳林區設立大和工場,以鳳林北清水溪為原料採集區界線,大和工場設置初期原料供應不穩定,兩糖廠間經常相互支援。隨著製糖重心逐漸南移,昭和4年(1929)大和工場的產量超過壽工場,成為鹽水港製糖在花東的主力。二次大戰受到猛烈轟炸,壽工場與大和工場皆列為中度損毀。光復後更名為花蓮港糖廠,隸屬於臺灣糖業公司第四區分公司,因壽工場受損較嚴重且產量小於大和工場,決定廢棄壽工場,僅復原大和工場。民國41年(1952)花蓮港糖廠更名為花蓮糖廠,44年(1955)將原位於壽工場的酒精工場遷移至花蓮糖廠,47年(1958)壽工場移交給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成立大同合作農場。隨公路運輸興起,民國67年(1978)花蓮糖廠廢除所有的糖業鐵道,78年(1989)因應國內市場改變,增設煉糖工場,並於隔年(1990)興建冰糖工場。因糖價低迷、製糖成本過高,民國91年(2002)7月時停閉製糖工場,廠區轉型為觀光糖廠。

        臺東糖廠

舊稱卑南工場,明治32年(1899)日人賀田金三郎向臺灣總督府申請取得花蓮港至卑南一帶的土地支配權開始拓墾事業,建立移民村、大規模種植甘蔗,並建設改良糖廍,因水土不服、資金政策無法有效支持,明治43年(1910)併入日人荒井泰治所成立的臺東拓殖株式會社,大正元年(1912)為精簡業務內容,臺東拓殖株式會社更名為臺東拓殖製糖株式會社,簡稱臺東製糖。大正5年(1916)於卑南庄設立新式製糖工場,命名為卑南工廠,壓榨能力350公噸。臺東製糖曾為臺東地區第二大會社,僅次於株式會社臺灣銀行臺東出張所,是臺東地區獨大的工業。昭和18年(1943)明治製糖株式會社收購卑南工場。戰後屬臺灣糖業公司第三區分公司,改名臺東糖廠,戰時設備受損嚴重、鐵道路線毀損,民國37年(1948)恢復製糖,期間因第三區分公司無力管理,臺東糖廠改隸第四區分公司。民國39年(1950)行總廠制時,改隸總公司為直屬廠,54年(1965)改隸屏東總廠,56年(1967)改隸總公司為直屬廠,69年(1980)於池上設立糖漿工廠,85年(1996)製糖季結束後,製糖工場停閉。

 

 

資料來源:

台灣製糖工廠百年文史地圖http://map.net.tw/taisugar/

維基百科:臺灣糖廠列表https://zh.wikipedia.org/wiki/臺灣糖廠列表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其他
自訂分類:時光
上一則: 臺灣的日本移民村
下一則: 花蓮縣被裁撤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