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中橫峽谷橋方圓500公尺的歷史瀏覽
2020/05/21 14:49
瀏覽1,109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峽谷橋是中橫公路最東邊的一座橋梁,跨越一條流入立霧溪的小野溪阿依唷溪,橋梁造型普通且不長,來往的人通常不會注意到,在它方圓500公尺範圍內,除了自然景觀外,竟有許多像它一樣被忽視的物和被遺忘的事,乘載的歷史意外的豐富。

500公尺是一約略數字,東起太魯閣閣口,西至東西橫貫公路紀念碑碑亭,以及立霧溪對岸的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立霧溪在砂卡礑溪匯入後,沿新城山小支稜象鼻山折向南轉東流,於峽谷橋前形成一較寬的溪床,收束於閣口的斷崖後便展開河道,東流入海。

立霧溪這個最後收束的地方,東海徒步道和蘇花臨海道以得其黎鐵線橋在此通過得其黎溪(立霧溪),得其黎橋大正10年(1921)建成,民國53年(1964)改建為鋼筋水泥橋,55年(1966)竣工,為紀念民國39年(1950)因勘查清水地震災害而殉職的公路總局四公處第三工務段段長吳錦文,命名為錦文橋。民國79年(1990)6月來襲的歐菲莉颱風,暴漲的溪水將錦文橋沖斷,僅餘南端二座橋墩及橋面,造成蘇花公路交通中斷,新橋於民國80年(1991)竣工。

蘇花公路在錦文橋南端與中橫公路交會,此地為東西橫貫公路東段起點,日治時稱為「峽口」,當地人習稱「閣口」,在民國91年(2002)太魯閣大橋完工通車前,是車輛從北邊進出花蓮的唯一通道

錦文橋北為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南為東西橫貫公路牌樓,東望立霧溪奔流入海,西側山勢起伏,一水中出,新城山北側稜線尾端的落支煙台地緩降至立霧溪邊,因長長的稜脈被稱為象鼻山,後方拔起的是高1749公尺的丹錐山,太管處這邊近在眼前的立霧山如龐然大物,和象鼻山疊影之後有座小山是砂卡礑溪溪口右岸391公尺的阿與山其後可見裸露岩壁的山三角錐山層疊的山巒,是太魯閣峽谷景觀的起手式。

錦文橋南端的東西橫貫公路牌樓,是中橫公路的地標性建築,為中橫的開通而興建,和中橫公路同樣於民國49年(1960)建成,公路局工程師林水波受命於很短的時間完成,參照中式和日式牌坊設計,牌樓為三間四柱三樓式,屋簷係單檐廡殿頂,上覆黃金色琉璃瓦,朱紅色柱體,柱腳是未加雕飾的白色大理石夾柱石,鋼筋混凝土結構帶有木作建築特色,主樓的兩根大楣上彩繪雙龍搶珠圖案,兩根大楣間立有六塊黑底金字匾額,自右向左排列「東西橫貫公路」六字,係當時陳誠副總統的機要秘書書法家王壯為所書,每一間的簷樓都有脊獸裝飾,主樓正脊兩端各有一隻脊獸,四條垂脊的簷角也各有一隻脊獸;左右兩旁的邊樓因只有一條正脊與兩條垂脊,故正脊一隻脊獸、垂脊兩隻,合計六隻脊獸。民國80年(1991)辦理道路拓寬時,放置一對白色大理石石獅,因牌樓一側太靠近岩壁,公獅放在觀景平台旁。

閣口原為單行道,往來中橫公路和蘇花公路的車輛必須經過牌樓,因交通量增加,牌樓成為瓶頸,民國80年牌樓橫樑被一輛超高車斗的卡車撞斷,差點被拆除。現道路向溪邊拓寬增加一個線道,加上中橫公路西段損壞不通,車流量減少,錦文橋北端增加一條西向的單行道,太魯閣大橋分流蘇花公路的車輛,交通擁塞的情況大為改善。

東西橫貫公路牌樓是閣口的月亮,使附近的歷史、文物星光黯淡。牌樓旁石壁上有太魯閣峽解說牌,中英文刻於長方形石牌:「太魯閣峽,位於台灣東部花蓮縣立霧溪流域,峽口當東西橫貫公路與蘇花公路會合處,距花蓮市二十五公里,建有牌樓作為入峽攬勝之識。東西橫貫公路為遊覽太魯閣峽之唯一道路,亦為通往台灣西部之交通幹道,路於民國四十五年七月七日破土興工,由榮民工程隊承建,蔣總統經國先生,時任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主任委員,不辭艱險,躬親督導,歷三年十個月,費新台幣四億三千萬圓,於民國四十九年五月九日竣工通車。路線東起太魯閣峽口溯立霧溪而上,越大禹嶺,循大甲溪下行,迄於台中縣東勢鎮,全長一九二公里九八公尺。宜蘭支線,自梨山分歧,至宜蘭一零九公里八六三公尺。霧社支線,自大禹嶺分岔,至霧社四十二公里。主線與支線總長三四四公里二六二公尺。自太魯閣峽口至大禹嶺,蜿蜒七十八公里,俯仰顧盼,風光雄偉壯麗,其間溪谷之美,多在天祥以東。立霧溪迂迴曲折流貫千山萬壑,兩岸斷崖凌霄壁立,仰不見巔,蔚成雄奇壯麗大峽谷,天祥以西,公路脫離峽谷盤旋山腰,視界豁然,左右盡是美木佳林,過碧綠,高度已逾海拔二千公尺,白雲出岫,漂浮成為雲海,山峰凌雲,恍若海上孤島。佇立大禹嶺眺望,中央山脈脊嶺諸山,聳立天際,互競雄姿,冬季氣溫下降,落雪結冰,匝地銀裝,賞雪滑雪,各饒佳趣,為亞熱帶不可多得之景觀。」

牌樓前方岩壁上刻有曾任湖南省長、國策顧問與資政的書法家趙恆惕於民國49年(1960)隸書所題的「魯閣長春」四個大字,被草木湮埋許多年,在公路拓寬清理山壁時才又被發現,朱漆斑駁,現由太管處維護。早年有多位黨國元老及著名書畫家的書法被摩刻在中橫公路東段景點的峭壁或牆上,表現傳統文士的遺風,除魯閣長春外,還有長春祠的「長春聽濤」(彭醇士)、燕子口的「飛燕迎賓」(高逸鴻)、九曲洞的「九曲蟠龍」(梁涵操)、「如腸之迴,如河之曲,人定勝天,開此新局」(黃杰)、西寶的「雲亭遠眺」(莫德惠)、關原的「合歡觀雲」(黃國書)、大禹嶺的「禹嶺尋梅」(謝冠生)。「長春聽濤」是否為彭醇士所書,尚無確論高逸鴻為蔣經國的書畫老師,書法兼擅四體,行書尤為精妙;梁寒操歷任黨政要職,和周恩來分別代表國共兩黨參加重慶和談,來臺後任中廣董事長等職務黃杰,陸軍一級上將,曾任臺灣省政府主席、國防部長;莫德惠,奉系政治人物,來臺後任行政院政務委員、考試院院長黃國書,參與對日抗戰的臺籍陸軍將領,曾任第一屆立法委員、第五任立法院院長謝冠生,巴黎大學法學博士,抗戰時任司法行政部長,來臺後曾任司法院院長。而已經消失不存的,有靳珩橋附近的「靳橋流芳」,因自然崩塌及整修工程而消失;張大千在流芳橋頭巨石所書的「鑑臺」,也遭落石擊毀。

牌樓後方是中橫公路順樁方向最後一個隧道,也就是東方第一個隧道,這個隧道的來歷源起於太魯閣戰役,大正3年(1914)8月統合戰爭時期軍用道路的「內太魯閣隘勇線」完成,9月內太魯閣地區新城至塔比多的永久性道路「新城內太魯閣道路」開始施工,由花蓮港廳警部梅澤柾率領的道路作業隊執行工程,大正4年(1915)3月20日竣工,梅澤柾於日俄戰爭結束後來臺,明治44年(1911)至大正3年(1914)間參與幾次的隘勇線前進及討伐戰役,負責開闢道路、架設鐵線橋、電話線與電流鐵條網、建築房舍與防禦工事等,並於大正6年(1917)及大正8年(1919)率隊進行能高越嶺道路及八通關越嶺道路東段第一期工程,被稱為「山の親分」(山老大)。

東西橫貫公路牌樓後方是新城山北稜近溪的一段斷崖,地質是堅硬的大理岩,內太魯閣隘勇線高繞通過這段斷崖,梅澤作業隊在此以炸藥開鑿隧道,使道路得平緩的沿溪前進,這個進入太魯閣峽谷的入口,一直沿用至今。

中橫施工時,於隧道外側再挖出一條人行道,也是由林水波設計,與牌樓同時於民國49年(1960)興建一座飛簷雕欄的迴廊,在民國71年(1982)改建,張運鴻設計,形制大略相同,黃頂紅柱白欄,現外側被草木遮蓋而不顯眼,裡面多枯葉及雜物,少有人會走進這離牌樓近在呎尺的迴廊。

隧道口壁上有一塊白色長方形大理石牌,為「臺灣省東西橫貫公路開工紀念碑」上的石牌,中橫公路東段的開工典禮於民國45年(1956)7月7日在現在的望海亭附近舉行,由行政院長俞鴻鈞及美國駐華大使藍欽(K. L. Rankin)共同主持,與會的還有臺灣省主席嚴家淦、美國安全分署署長格蘭德、輔導會副主委蔣經國,蔣經國6月29日即率勘查隊從東勢進入中橫,一路步行,7月6日到達溪畔,次日參加典禮,同時間公路西端的谷關也有一場開工典禮,由陸軍第二軍團司令劉安祺與公路局副局長錢益主持,卡司差很多。紀念碑設於典禮舉行所在,卵石和水泥砌成的碑座是李友村的設計,李友村亦是慈母亭和天祥福園梅園的設計者,紀念碑上刻有「臺灣省東西橫貫公路開工紀念 中華民國四十五年七月七日行政院院長俞鴻鈞」等字,民國49年(1960)中橫通車時紀念碑移至太魯閣牌樓後的隧道口前碑座,再嵌於隧道口山壁上。碑文紅漆掉落,字跡不清,頗具滄桑。

紀念碑下路邊斜埋一方「臺8隧083」隧道編號石牌,民國68年(1979)設置。李瑞宗在「天命行腳」中引用那廉君在「環遊台灣」書中的記載:「橫貫公路主線最後一個是87號山洞,但中間還有一個山洞並未編號,所以橫貫主線的山洞實有88個。其中第35號隧道(衡山隧道)最長,另有大小橋梁55座。金馬小姐在我們穿過第一號隧道的時候,便已告訴我們橫貫主線是八八洞,五五橋,所以在穿過最後的一個隧道時,她又再向我們提醒這句話:八八洞,五五橋。」從87號到83號,現在還剩下幾號,可見中橫道路狀況變化的劇烈。

閣口斷崖有兩個短隧道,過第二個隧道後就來到峽谷橋,進入太魯閣峽谷的第一座橋梁,橋下的阿依唷溪是平常沒水的乾溪,內太魯閣隘勇線高繞通過斷崖,大正3年(1914)在阿依唷溪上游建一座109公尺長的鐵線橋,由桃園廳警察部隊的金高鶴古分隊架設,新城內太魯閣道路改走溪畔,在今峽谷橋位置新建一座28.4公尺的鐵線橋—紅鏡橋,橋名取自李賀的詩,「十二月樂辭•六月」:「炎炎紅鏡東方開,暈如車輪上徘徊」,從象鼻山下看旭日自海面升起。昭和10年(1935)建峽谷仙寰橋自動車道時改建為車行木橋。橋西端有路下到溪床旁的停車場,支援附近景點停車場不足時使用,當年錦文橋因歐菲莉颱風損毀,修復期間由此下溪床便道。

峽谷橋往西轉彎到象鼻山腳下,路邊兩座小建築—望海亭和福德祠比鄰而立,太魯閣福德祠由公路局工務段興建,祠門門聯:「勝境攬山海之奇魚躍鳶飛呼應萬靈通碧落,明神依仁德為宇民康物阜履夷千嶂步青雲」,碧綠色的土地公神像用花蓮的玉石雕成,是閣口、天祥間唯一的土地公廟。

祠旁的望海亭是座像候車亭的不起眼小茶亭,面向立霧溪出海口及太平洋,而名「望海」,建於民國45年(1956)10月,中橫公路開工後不久,原為加強磚造平頂建物,後有修建,柱頭內縮,雙斜屋面,花格磚牆面,亭中題壁為吳敬模所作,丁翼書寫:「蒼茫意蓄一亭中,飛閣相望倚太空,遠有足來跫可喜,澹無塵到茗能融,穿山帶繞東西路,過客車摶上下風,瀹肺注眸收萬綠,固應重訝五丁功」,題壁時已是中橫公路建成後4年的民國53年(1964),發抒中橫開路,創此勝景。

福德祠上方台地在太魯閣戰爭時曾設落支煙砲台,大正3年(1914)興建的內太魯閣隘勇線在此設落支煙隘勇監督所,監視立霧溪對岸砂卡礑溪諸社,落支煙為太魯閣族語漂流木之意,在此轉彎的立霧溪常有漂流木堆積。新城內太魯閣道路在今望海亭設突角分遣所,以其位在突出於立霧溪的山稜下方而名,是從峽口進入峽谷後的第一個警備機關,落支煙監督所和突角分遣所上下間有路相通。新城內太魯閣道路完成後,落支煙隘勇監督所的重要性降低,於大正7年(1918)裁撤。突角分遣所大正5年(1916)設立,大正11年(1922)改駐在所,後因峽口觀光興盛,遊客日多,於昭和4年(1929)裁撤。

望海亭斜對面是民國45年(1956)舉行中橫公路東段開工典禮的地方,民國102年(2013)公路總局在此興建一座涼亭,將原在大禹嶺的臺灣省東西橫貫公路紀念碑作為完工紀念碑遷來。民國49年(1960)中橫公路完工通車,在合歡口(大禹嶺)公路局站牌旁設置臺灣省東西橫貫公路紀念碑作為完工紀念碑,初立時露天未蓋小亭,次年(1961)由李友村設計蓋了涼亭,民國70年(1981)因道路拓寬將紀念碑遷移到山坡上合歡越嶺古道旁的碑亭,921地震造成碑亭損毀,遂有再次遷移之議,完工紀念碑在53年之後重新安置在開工典禮舉行的地方,有歷史的趣味。

石碑一面為東西橫貫公路紀念碑碑文:「臺灣省橫貫公路紀念碑  沂水劉孝推撰。建設難,開創尤難,惟聖哲在上有其位兼有其德乃克舉之,及其舉之則人皆樂其樂而利其利,不賞而勸,不令而行,同心匡濟以成不世之功,若夫成功之美自本省有史以來未有過於橫貫公路者也。臺灣之地多山,綿亘南北而東極於海,東西相距一百四十餘公里,羣峰復沓,殆難縷指,又有大甲、立霧、濁水諸溪奔流交錯於其間,徒行往來,橫越險阻,必經旬而後達,雖有無盡之資源皆棄於地弗能取也,公路迴繞於南北,遵海濱而行,其迂已甚,民咸病之,日人據台之際曾有興建之議,未竟而廢,我總統蔣公撫臨斯土,順察輿情,明垂睿斷,知自然之可以人力爭也,乃定修建橫貫公路之謀,以自助致外援,前臺灣省政府主席嚴公家淦經其始,今主席周公至柔堇其成,使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督其事,以力任修築之役者則榮民也。方事之殷,總統親臨問勞指示方略,至於再四勤民之仁,至矣大矣茂矣加矣。工程勘測始於民國卅九年五月,至四十五年七月興工,主綫西起自東勢,東達於太魯閣與蘇花公路相接,另闢支線自梨山分道東北行迄於宜蘭,凡三百有六公里,技術員工及退除役官兵參與其事者逾萬人,皆裹饌糧荷畚鍤出入於深山窮谷之中,死事者二百一十三人,而眾志益震,其進益力,山之險者夷之,巖之危者削之,道之迂者捷之,隘者廣之,閱時三年又九月而卒底於成,時四十九年四月也,固國防、利民行、開資源、盡地力,一舉而善無不備,此元首之明也,百工之勞也,非惟本省實利賴之,而國家亦永蒙其庥,豈不盛哉,豈不偉哉,爰為之頌,以揚鴻烈,其辭曰:巍巍聖功大無外兮,百工作孚熙天載兮,康衢是履時行邁兮,膏澤下民廣哉沛兮,同軌周流億以為世兮。中華民國四十九年五月穀旦。臺灣省公路局東西橫貫公路工程總處立。」碑文為劉孝推撰,長春祠臺灣省東西橫貫公路太魯閣工區刻石(1960)、臺灣省東西橫貫公路長春祠碑記(1960)亦其所作,另一面是于右任書寫的中橫頌,于右任的草書龍飛鳳舞,錄其文如下:「橫貫公路工程之艱鉅兮,人與天爭之成就,是我軍民學者合作之表現兮,更是總統偉大精神之所授,看山川煥彩,草木華滋,人民福壽,歌且舞,來合奏,舞且歌,來合奏。」

中橫公路通車典禮民國49年(1960)5月9日於谷關的梨山工程處廣場舉行,臺灣省政府主席周至柔主持,參加的有副總統陳誠、考試院長莫德惠、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主任何應欽、退輔會主委蔣經國、司法院長黃少谷、財政部長嚴家淦、聯勤總司令馬紀壯、省議會議長黃朝琴、省府各廳處長及美國駐華大使莊萊德夫婦、安全分署署長郝樂遜夫婦、美國新聞處處長麥加第等,與會貴賓分乘大小車輛通過橫貫公路,夜宿梨山,第二天下午4時抵達閣口隧道,陳誠率官員下車步行通過太魯閣牌樓,民眾夾道歡迎。

錦文橋北端為太魯閣台地(赫赫斯河階),現為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行政中心,辦公室、遊客中心、國家公園警察隊皆設於此。一百多年前赫赫斯社民遷居到台地上方的山腰,因當地長有楓樹,故稱為得卡倫社。大正3年(1914)日軍攻佔得卡倫社,將社人遷到太魯閣台地。太平洋戰事起,以此地為攻防要地,將社眾再遷到可樂部落。日本戰敗後,部分社人回到故地,民國40年(1950)台地再度被軍方徵用,得卡倫社一部遷到落支煙,一部遷到台地東方1公里處,成崇德村第12鄰。國家公園成立後,管理處暫設於綠水,軍方將台地上的營區移交給國家公園,管理處房舍建成後遷入,現觀景平台處為原來的軍事碉堡,停車場後方岩壁刻有「太訓」二字,是原攀岩訓練的場所。

遊客中心旁大草坪上有二棵榕樹,一棵是原生的,另一棵枝條如龍般伸展的,原種在太魯閣旅社,因公路拓寬,旅社配合改建,主人將這棵三十多年的榕樹送給太管處,民國91年(2002)移植到台地上。台地大客車停車場旁有一座流籠頭,是大禮、大同運送貨物的工具,遊客中心前山腳,民國92年(2003)鋪設得卡倫步道,可上接大禮、大同步道至大禮、大同部落。

 

 

 

參考資料:

李瑞宗(2012)。天命行腳—中橫半世紀。宜蘭縣蘇澳鎮:交通部公路總局第四區養工處。

林茂耀(民93)。走進太魯閣:峽谷步道篇。秀林:太魯閣國家公園。

金尚德(民106)。峽谷山徑二十里—內太魯閣警備道路。花蓮縣秀林鄉: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游登良(民90)。太魯閣步道。台北市:貓頭鷹出版社。

更生日報(2020)。60年前開築190公里 只花3年多今封24公里再開通 竟要等28年。5月10日。

全站分類:在地生活 花東
自訂分類:時光
上一則: 東臺灣遊走摭拾
下一則: 走入歷史的臺東縣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