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生丸&神樂與【愛情論辯】
2006/12/08 17:30
瀏覽1,550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這篇文章,與上一篇不同的是,這篇文章比較偏向社會學理論的推演,因為,筆者發現,在寫殺生丸的文章時,真是一點也馬虎不得,因為他的粉絲水準太高,每一個人都有超越筆者的功力,以及獨當一面的魅力。因此,這篇文章當中,筆者便以其中一位殺迷的文章為基礎,來論述殺生丸與神樂之間的互動。另外,必須注意一點,筆者用的字眼是「互動」而非「愛情」。
劇情的描述:基本上,殺生丸的故事,要從【天下霸道之劍】的劇情開始說起,因為在該電影當中,對於殺生丸有最詳細的介紹,例如他為何獲得父親託刀刀齋打造的天生牙,而非鐵碎牙,以及他為何會對犬夜叉心存芥蒂。總而言之,該電影是描述殺生丸的出生與成長的背景,至於動漫劇則偏重在描述殺生丸個性的轉變,從原先對人類的冷淡,到對人類的關懷,乃至於敵人的關懷。
在殺生丸個性轉變的這一部份,動漫劇對殺生丸的描述,是把一條如同社會變遷般的時間軸,置放在殺生丸的劇本當中,至於【天下霸道之劍】中,殺生丸最後以天生牙超渡剎那猛丸的靈魂;以及在一個特集當中,殺生丸忍受鐵碎牙的節界而把短笛公主娑蘿姬的靈魂從妖怪的控制當中拯救出來,則是這個時間軸的置入性事件,而這時間軸的起訖,則是「天生牙救小玲」與「伴神樂強天生牙」。
總計下來,對殺生丸產生愛慕之心的人,有小玲、娑蘿姬,神樂等,但是,筆者感到不解的是,小玲與娑蘿姬,網友討論的興致並不高,但是,對於神樂,無論筆者與那位參考文獻的作者,費盡唇舌的強調,說殺生丸與神樂之間絕非愛情,但還是有「殺生丸與神樂是最配的」或者「殺生丸應該與神樂結為連理」之類的聲音出現,但是,從劇情看來,筆者也看不出,殺生丸與神樂有啥愛情的互動!
劇情的評論:就筆者看來,殺生丸與神樂之間並沒有任何愛情可言,基本上,作者給殺生丸安排小玲、神樂、娑蘿姬的接近,以及「殺霧骨救阿籬」、「魍魎丸激殺殿」的事件,主要都是在突顯,殺生丸如何去改變他的個性;另外,在【天下霸道之劍】當中,作者之所以特別描述殺生丸對於兵器的渴望,以及殺生丸如何為父親的選擇感到遺憾與悲痛,筆者認為,恐怕作者主要也是把焦點鎖定在「霸道」這一部份。
至於愛情的部分,作者對於殺生丸的描述,都是以「點到為止」做原則,因為,從作者對於殺生丸的偏愛來看,作者對於殺生丸的興趣,恐怕也不是愛情,而是殺生丸特殊的成長背景,以及追求卓越、自我實現的人格特質,再者,對於一個自己所偏愛的人,那就不太可能以那種任何人都會表現的「羅曼史行為」,來描述一個自己有特殊感覺的人物,因此,對於殺生丸的愛情,作者也就不甚重視。
更何況,每當我們談到一個人的特色時,往往也都是鎖定在他的才華能力與生活態度,至於愛情的部分,往往都是在前面這兩個重點談完之後,才會去提到,有的時候,這一部份甚至未曾提及。筆者認為,作者安排殺生丸的目的,主要是以「人物誌」的手法來描述殺生丸,而非特殊性較低的「羅曼史」技巧,想想看,在寫一篇人物傳記的時候,該人物的感情世界應該不會是重點吧!
劇情的推演:這一節主要是根據該網友的描述而產生的。根據筆者對該文獻的閱讀,發現到一個現象,該網友描述殺生丸的時候,雖然說得很多,但是所談的學門卻只有一個,也就是社會學理論當中的【形象互動學派】,嚴格地說起來,該網友只是從該學派的一個分支【劇場理論】來描繪殺生丸的圖像。在筆者眼中,雖然對該網友的見解深表贊同,但是面向過於窄化,卻一直都是該網友的缺點。
就以愛情說為例,基本上,愛情的定義是很廣的,因為「愛」字的結構,就是由「受」與「心」二字所組成的。簡單地說來,其實愛情的定義,無非是「接受一顆心」的情感罷了,但是一般人談愛情,都把愛情看得太狹窄了,好像除了男女之間的情感之外,其餘的都不是愛情。筆者以為,凡是真心相待,彼此接受對方一顆心的情感,都可算是愛情,可不光是只有男女之情的!
剛剛說殺生丸與神樂之間沒有愛情,是從現在一般人對愛情的定義來說的。但是,如果從「接受一顆心」的定義來看,其實別說是殺生丸與神樂,就是殺生丸與小玲、邪見、阿籬、犬夜叉之間,都有產生愛情的可能性。另外,該網友忽略了一件事,即使是友情或親情,也會有類似於愛情的付出,甚至對付出者而言,比出於愛情的動機更理所當然。蛇骨把四魂之玉碎片給蠻骨即是一例!
劇情的理論:除了該網友所強調的【劇場理論】之外,事實上,根據筆者的觀察,在殺生丸的轉變過程當中,還有其他像是衝突、交換、閱讀羅曼史的現象。殺生丸每做一次行動的抉擇時,都會考慮,他這樣做對自己會不會不利,會不會受到毋妄之災,因此,他的冷淡以對,以及他的救人行為,其實都是經過這種近似於【交換學派】的命題式思考,確認不會遭到懲罰之後才進行。
「如果殺生丸對神樂(或小玲)是愛情的話,那對於所愛的人好或照顧,是理所當然的,任何人都會這麼做。」(Dennis,2005)這句話有兩個弱點,第一,誠如前面的定義,對於一個人好或照顧,真的只有愛情的動機,才是理所當然的嗎?友情或親情的動機,其實是有可能比愛情更理所當然的;第二,根據交換理論的命題觀點,這不見得一定是理所當然的,而可能是殺生丸認為,對神樂或小玲好,不會對自己造成任何傷害或麻煩,因此才對他們施以關懷的情感。
上面這項觀點,是何門史(George C. Homans)以社會心理學的觀點所歸納的六大命題之一。再者,從愛默森(Richard M. Emerson)的【社會交換論】觀點來看,該網友對殺生丸與神樂的描述,正是他們之間的交換型態,而這種交換型態,不能否認地說,是具感情成分的,然而該網友的描述,主要包含了行動者、增強(reinforcement)、交換、酬賞、交換關係、資源(resources)等概念。
結語:然而,無庸置疑,要描述殺生丸,則【形象互動學派】的觀點是最適合的,因為此學派的理論,範圍相當地廣,從外表、肢體動作,到語言、思想、心靈等,都是形象互動理論的範圍,而【戲劇理論】則是將形象互動理論的思維,應用到戲劇文化的研究上。也因此,不只是Dennis網友,筆者在描寫殺生丸的時候,也總是把焦點鎖定在殺生丸與其他人的形象互動,實因此觀點的廣度頗足!
另外,「如果硬要認定此為愛情,則不但缺乏根據,也不合乎作者的創作習性,更破壞其佈局」(Dennis)這句話,正好與筆者先前所談的「人物誌說」不謀而合,換言之,作者描繪殺生丸的重心,並不是愛情,而是他的人格特質,以及追求卓越與霸道的歷程,更是他個性的轉變,至於愛情,則沒有著墨的必要!
自訂分類:犬夜叉電視、劇場評論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