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將這念攀緣的心收回來,安住在自己的本心本性上,
心自然能安能靜。靜得下來的人,
生活一定會過得很充實、很有意義。
攀緣執著 → 安住本心
每週誦讀
這念心通達因果、無為的道理,
了解今生的苦惱是過去所造的惡業成熟,
甘心甘受,業障就能消除。
進一步,能夠識達、知道逢苦不憂,
知道這念心現前,不隨境轉,就沒有苦惱、取捨,
當下就與理相應,得到解脫。
9/2
「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
一個人無論從事任何行業,做學問也好,
乃至於事業或修行,都必須化除嫉妒心和瞋恚心。
嫉妒瞋恚 → 化除瞋恚
9/3
藉由佛法僧的力量來安心、定心、淨心,
讓世界每一個角落都充滿著和平與寧靜,
這就是佛法所講的「心淨佛土淨」。
妄想紛飛 → 心境佛土淨
9/4
只要做錯事,就應該要知慚、知愧,
不但自己心能得到安寧,
業障也能一併消除。
不知悔改 → 知慚知愧
9/5
如果我們的心量能含容四方,廣大普遍,
為人處事各方面一定都能做得更好、更完美。
自私自利 → 心納百川
9/6
南宋‧普潤大師 六即佛 理即佛
動靜理全是,行藏事盡非,冥冥隨物去,杳杳不知歸。
9/7
明‧蕅益智旭大師
有德即有福,無瞋即無禍,心寬壽自延,量大智自裕。
9/8
如果一個人能心無所求,他的心就能安定下來,
身心也能得到清淨與自在。
貪著五欲 → 心無所求
每週誦讀
遇到境界時,要觸物起照。觸,就是接觸;
物,是指色、聲、香、味、觸、法。
當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時,
馬上就能起覺照「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就是智慧。
9/9
我們的這念心,如果起了貪心,就屬於餓鬼道的眾生;
起了慈悲心,乃至於布施的心,就是菩薩、就是光明。
慳貪不捨 → 慈悲布施
9/10
如果一個人真正具有恭敬心,又能改過遷善,
一定能消除業障,增長福德智慧,
做任何事情都容易成就。
傲慢自大 → 心存恭敬
9/11
心經常保持平靜,如一潭止水一般,
動也如是、靜也如是,
有這樣的定力才真正稱得上定慧等持。
無定無慧 → 動靜一如
9/12
這一念心經常保持清淨、不動,時時安住在覺性上,
這就是佛法所說的解脫和超凡入聖,
這才能真正到達富貴的境界。
念念遷流 → 保持覺性
9/13
宋‧白雲守端禪師
嶺上白雲舒復捲,天邊皓月去還來;
低頭卻入茅簷下,不覺呵呵笑幾回。
9/14
明‧憨山德清禪師
世界光如水月,身心皎若琉璃;
但見冰消澗底,不知春上花枝。
9/15
佛法教育的要旨,就是要引領社會大眾,
在浮動的環境中,仍能保有一顆寧靜、不動的心。
心隨境轉 → 不被境轉
每週誦讀
信,有深、有淺,信事、信理,信因、信果。
要時時刻刻以智慧水、大悲水灌溉,
使信生根,就能八風吹不動;假使信沒有生根,
遇到外面的境界,就容易退失菩提心、退失道心。
9/16
今生的富貴,是過去乃至現在善因的果報,
所以一切皆要從因上去努力。
果上去求 → 因上努力
9/17
人的起心動念都要是善念,所作所為都要是善行,
才能夠逢凶化吉,才能夠越走越光明。
惡念惡行 → 善念善行
9/18
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就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不但好的會更好,壞的也會變成好的。
只問收穫 → 只問耕耘
9/19
八萬四千個法門都是方便。
用這些方便法門來降伏自己的煩惱,
煩惱降伏了才能得到解脫。
不知變通 → 善開方便
9/20
民國‧圓瑛大師
狂心歇處幻身融,內外根塵色即空;
洞徹靈明無罣礙,千差萬別一時通。
9/21
大智度論 卷三‧釋初品中四眾義
孔雀雖有色嚴身,不如鴻雁能遠飛;
白衣雖有富貴力,不如出家功德勝。
9/22
真正的心,是無念、無為、無住、不可說的境界,
但是卻具足定力與智慧,是一個定慧等持的境界。
有為造作 → 無念無為
每週誦讀
古德云:「形如山,願如海。」
願與行,如鳥兩翼,有願,還要有行。
每天發願、禮拜以後,還要在日常生活上來用功,
這就是真正在修廣大願行。
所以,以願導行,用行來滿自己的願。
9/23
禪宗有一句名言:「十字街頭叉路多」,
心作不了主,就會迷失方向,就會走錯路。
作不了主 → 安住真心
9/24
這念心,起善念就是光明,光明就是淨土,淨土就是天堂;
起惡念,心就是黑暗,黑暗就是煩惱,
最後所感得的果報就是地獄。
心起惡念 → 心起善念
9/25
如果能夠知足,會對每個人都懷著知恩、感恩、報恩的心,
生活就會充滿了希望,充滿了快樂。
貪求多慾 → 知足常樂
9/26
社會大眾對我們都有直接與間接的幫助,
所以我們要知恩、感恩、報恩,
這才是一種積極正面的生活態度。
不知感恩 → 知恩感恩
9/27
唯覺安公老和尚 悟無常理
梨樹開花滿數白,滿園梨花白如雪,
片片雪花飛滿地,今日滿園成青色。
悟真空理
森羅萬象終歸壞,唯有真空才不滅。
悟但中理
青色白色皆對待,不落兩邊非生滅。
9/28
明‧憨山德清禪師
山城枕江流,梵剎雲中起;
鐘鳴萬戶開,人在蓮花里。
9/29
貧窮是過去種的因,今生想要富有,
第一先要懺悔自己的業障。
第二就是要忍耐現在的果報。
第三是要積極修善、努力工作。
不知悔改 → 懺悔業障
每週誦讀
十方法界都是這一念心所生,平時心中所想,
屬於理上的輪迴;假使不知道悔改,最後果報現前,
就是事上的輪迴。真正了解這個道理,
就知道事理不二,事理一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