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你的桶子滿不滿?
2021/05/29 22:53
瀏覽399
迴響0
推薦4
引用0
莎拉是我負責輔導的教學實習生。她雖然學習認真,成績很優秀,但總是習慣性地對周遭的人與事不滿而抱怨,似乎生活中有太多事情會讓她莫名其妙地生氣而無法釋懷。她自知個性偏於負面,常為自己的情緒失控而自責,卻又常為諸事不順而怨天尤人。

在小四數學課中,她教「分數的大小比較」。她怨說學生太笨,重複講解了很多次還是不得要領,令她忍不住發怒。課堂級任導師與校長對她有諸多不滿而常批評,導師嫌她說話像開機關槍,快得讓學生來不及聽;她教課時缺乏熱情與創意,跟學生沒有交集,表情嚴肅,說話枯燥呆板,引不起學生的興趣。校長則對她的課堂秩序管理頻頻搖頭。

莎拉和其他實習生也相處不睦,她總是疑神疑鬼地認為別人有意孤立她或想與她作對,以至於常害她錯過重要的訊息與活動。每次參與團體作業時,她都無法自在地融入討論或合作。她時時刻刻都在擔心被人排擠,不被尊重,所以她每天的生活中充滿了懷疑、焦慮、憤恨、和傷感。時日一久,她失去了自信,甚至開始質疑是否應該放棄當老師的理想。

莎拉的班級裡也不乏有同樣孤僻情緒的小學生,他們意志消沉,學習成就低落。莎拉有心想幫學生們改變現狀,便向我求助。我了解這是因為莎拉的負面態度所造成不愉快的課堂氣氛,如此惡性循環,最終學生不快樂,課堂情境死氣沉沉。

若想要改善這狀況,首先必須要改變老師的心態,才能帶給學生正面的影響。無論是老師或學生都必須有正面的思維和良性的互動才會產生好的結果。

我推薦莎拉閱讀一本暢銷書「你的桶子有多滿?」(How Full Is Your Bucket?)。在書裡,作者拿桶子與長柄勺作比喻,教大家該如何自處:我們可以假想每個人的頭上都有一個隱形的桶子,當桶子裡的水是滿的時候,人會快樂、自信、有朝氣、有精神;反之,人則變得負面、焦慮不安、委靡而不快樂。當我們不作為時,無論如何保護桶子,裡面的水都在逐漸消失,但當每個人都用長柄勺把自己桶子裡的水分享到他人的桶子裡時,自己桶子裡的水會變得更加豐沛。

莎拉讀後頗有感悟。她找到了一本兒童版的「你的桶子有多滿?」,用簡單易懂的兒童故事讓四年級的小學生去了解如何以助人為樂,尊重包容他人,而達到皆大歡喜的結果。聽過故事後,每位小朋友都在想像他們的頭上有一個隱形的桶,也開始思考如何讓自己的桶注滿水,並用愉悅寬容的心態去面對生活裡的人和事。

莎拉又引導學生們討論如何以實際的行動來加滿他們桶子裡的水。她要求大家發揮正能量,關注有需要幫助的人,發揚有建設性的善舉,與同學交往時,要互相扶持,增進了解,彼此包容。她再三強調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與「日行一善」,更要認真付諸行動。

學生們都熱烈參與發言並列舉出許多善行:「對人有禮貌、保持微笑、幫同學做好學習、替朋友削鉛筆、替別人開門、當別人傷心難過時提供安慰與幫助、要尊敬師長與同學、不做會傷害別人的事也不惡言相向……」。

這「水桶理論」猶如一劑清醒藥,醍醐灌頂地讓莎拉領悟出正向思維的重要性。此後,她的學生變得比較開朗、快樂;她也有了明顯的改變,上課時會開展笑顏,不再對學生表現不耐煩,同時更加關注個別學生的情緒變化與需求,並適時加以鼓勵。由於工作與待人態度上的變化,她與級任導師及其他的實習生的關係也大有好轉。

莎拉常愛問學生「你的桶子今天滿不滿?」並時時提醒大家要保持正面的態度。她告訴我,每次問學生時,她同時也是在問自己,以期反躬自省。我們生活、行為、及情緒的表現差異都常在一念之間。這「水桶理論」值得我們好好應用在生活裡,讓大家共勉。




(世界日報家園版家園小品,2021-05-29)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創作 散文
自訂分類:不分類
上一則: 木刀 的愛情故事
下一則: 讓自己的聲音被聽見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