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次甲午,民國103年,彰化市南瑤宮發起的6天5夜徒步進香往北港方向前進,順道經過北港橋轉往笨港天后宮以及新港奉天宮等多座的廟宇進香繞境,然後往北部由雲林縣的土庫鎮直上虎尾然後到達西螺、溪州、北斗…等地,然後又繞回彰化南瑤宮安座。這一次的進香活動聽說是中斷27年來首次在續前緣的,想必會跟選舉有關聯嗎?或許被我猜中呦!因為市長是促成這一次進香活動的主角,但對市政有何建功否俺就不得而知。
不過進香活動對於北港朝天宮也好或南瑤宮的信眾都是相當興奮的好事。只不過參加進香的人都需要報名,所以報名之後他們會發給你一頂帽子和進香旗,因此,到達某座宮廟要進香祈福的時候,或許剛好肚子餓了!如果要吃一頓飯菜的話那可不簡單,畢竟他們都是認帽子和旗幟以及衣服,所以他們是彰化市公所管轄,什麼事情都是由他們安排,難怪跟著進香的香客真是少之又少,而且要去添一碗飯的話,還要當地的義工幫你添飯和夾菜,似乎他們都安排有致,別人如果要來吃一碗飯的話恐怕也不容易哦!像這款徒步進香的活動就與大甲鎮瀾宮的方式大有不同之處。
我還是喜歡大甲鎮瀾宮進香的方式,對於路邊都大擺宴席讓大家吃個夠,這樣子反而大家都稱讚有加,大方豪邁,也只有一年一次而已,大家都在後面拍手叫好。至於【笨港】之地呢?以前的話就在目前北港橋的南方,所以又稱為笨港南街,這地方在嘉慶年間可是熱鬧滾滾,政商雲集,商業林立,但比起現在的北港街熱鬧程度似乎是有些距離。當時是嘉慶年間,西元1840年左右,夏季有朝一日遭到淹大水,整個村落被大水淹得慘不忍睹,房屋被沖垮,人員或家畜都被大水整慘,漂流滿佈,真是苦不堪言。甚至笨港天后宮也遭到大水的侵襲淹沒,瞬間一切歸零。
好在這些居民都紛紛搬遷他處,另擇新地興建家屋,於是產生漳泉移民爭地的紛爭不斷,此時可說屋漏偏逢連夜雨,漳泉械鬥和大水淹沒家園,真是無語問蒼天。經過10年整頓之後,在地鄉民終於有了修建的成果,而是現在笨港天后宮旁邊的水仙宮,「石碑寫著道光30年(1850年)重修笨南港水仙宮」。而嘉慶19年(1814年)有合併奉祀的記載。應該是合併關聖帝君於一廟的過程。可見這些歷史事實是不能抹滅的。因此,安康推算的話,大淹水應該是西元1850年前後約10年的事情,或許更縮短為5年即可,村民或士紳有錢的話就樂捐,相信捐款能積少成多,所以就修建水仙宮,反而笨港天后宮的媽祖神像就入祀此廟供奉,以及不知有沒有分靈到其他的宮廟就不得而知。
倒是溪北六興宮和新港奉天宮都是奉祀媽祖等旁祀神明。朝天宮就不必說了!那是全台最著名的媽祖廟。而笨港媽祖廟可說當時是很神聖的廟宇,神明來自大陸的商船,因為常出入笨港或鹿港之地,媽祖神像保佑船舶與船員平安,有一次要出港到大陸去,可是媽祖神像顯靈不走,船長無可奈何,只好請示媽祖之意,然後擲筊問明白之後,媽祖要留再笨南港街這邊(興),所以就留下這一尊媽祖神像,謂之「船仔媽」。而當時的笨港也是隸屬「鹿港海防同知管轄的區域」,當然北港之地與鹿港可是有些距離哦,根本是天高皇帝遠,管不著此地居民的生活!基於嘉慶19年,西元1814年《雲林縣采訪冊》所記載當時的人口數如下:北港街7150戶,丁口數40934人。《嘉義管內采訪冊》記載北港人口數為:新南港街1106番戶,4975丁口。舊南港街:151番戶,693丁口。
可見當時最熱鬧的地區是北港街、其次是新南港街、最後是舊南港街,加上當時的漳泉械鬥,有不少居住在笨南港街的人移至東方5里處的麻園寮另建新街,取名新南港與舊南港街區隔。當然像清代的時候水利雖然靠著八堡圳的疏導,但八堡圳也並非是萬靈丹,如果遇到大水未即時消退的話,那可是苦不堪言的,所以笨港天后宮不知當時有沒有再繼續建新廟就不得而知了。然而笨港天后宮與彰化南瑤宮的淵源頗深,那是來自新南港街的村民名字叫楊琴,他因為在家鄉找不到工作,所以出外尋找較好的磚窯瓦礫工作,獨自千里尋工,走到彰化之境就有所工作可做,那生活總算有著落,尤其身上帶的笨港天后宮天上聖母的香火,他做工下班休息,晚上準備洗個澡,就把香火掛在樹上,結果香火發出萬丈光芒,這…真是神蹟顯現,於是乎有人知道此事就慢慢傳開來,想必會更多人前來問事與膜拜祈福,所以紛紛想建廟的構想,當時的小廟可想而知也是簡單樸素的小廟而已,可是草率地搭建,但至少不會受到雨淋即可。
不過這地方自從媽祖香火來到貴寶地之後也慢慢興盛起來,大家能有錢就好辦事,錢多的話就可以建新廟。到如今的廟宇是何等壯觀呀!因此,南瑤宮與笨港天后宮可是神尊心靈一點通。難怪最近彰化南瑤宮都會往笨港進香,尤其笨港天后宮最近這幾年才興建完成,地點就在水仙宮的旁邊而已,廟宇風光真是美輪美奐,瓊樓玉宇,金碧輝煌。尤其香客大樓更是舒適美觀,這幾年來笨港天后宮必然會慢慢地受到各界人士的注意,進香也會更加熱鬧的。爾後來自全省各地知道笨港天后宮的位置必然是車水馬龍熱鬧滾滾。我也期待大甲鎮瀾宮進香時候,俺會順道再度蒞臨笨港天后宮與那一位可愛美麗的義工問候,順其自然就參拜天上聖母祈求平安如意,我想那也許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