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為網友於「知識+」之發問,自在老師的回答。)
〈奇摩知識+〉請教:供養之真正含意及解釋和生活上如何運用?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11110303156
………………………………………………
【自在老師講述】
一、「供養」的意義:
我想,學佛人最常聽到的法要就是「供養」與「布施」了。
「供養」與「布施」,基本上都是「給予」。在一般的意義上,也就是狹義的,指的財物的「給予」。二者的差別,在於——「供養」的本質是一個「尊重恭敬心」,「布施」則是「慈悲憐憫心」。
故而,對於父母、師長、善知識、聖賢尊者,乃至神明佛菩薩等,我們以尊重恭敬之心,所表現的「給予」的行為,稱為「供養」。
對於眾生,因於慈悲心的流露,願其離苦得樂,所表現的「給予」的行為,稱為「布施」。
所以,「供養」與「布施」之差別在於「存心」的不同。
故而,大修行人,慈悲謙下,等視眾生,敬之如佛,如《法華經》中,常不輕菩薩說:「我見眾生皆是佛,唯我一人是凡夫。」如此對一切眾生皆存敬心者,則一切「布施」,菩薩皆視為「供養」也。
至於時下一般請法師做法事,誦經超薦給紅包,若無尊敬恭敬心,則與服務業的交易無異。甚至有些寺廟會訂一些等級差別的「價目表」,要人「供養」三寶,這已完全失去「供養」意義,且往往價位很高,對於求助的善男信女形同「宗教勒索」,那就等而下之了!!
這個道理,我想,孔子說過的話,很能詮釋這個意義:
《論語 ‧ 為政第二》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所以,「供養」者,主要在於一個「恭敬心」,從「恭敬心」出發的行為,都可以稱得上「供養」,所以有物質上的,有精神上的,有實地修持的,都包含在「供養」的意義裡頭。這是必須要把握住的。
因此,「供養」與「布施」(或者「交易」),不在於所施的對象之地位高低,而完全在於其「存心」了。
是故──
出於「恭敬尊重」心,則「給予」就是「供養」;
出於「慈悲喜捨」心,則「給予」就是「布施」;
出於「利益交換」心,則「給予」就是「交易」。
二、「供養」的種類:
(一)物質的供養:
上面說過,在一般的意義上,也就是狹義「供養」,指的是財物的「給予」。
例如根據佛經中所說,佛教僧團所受之供養有「飲食、衣服、臥具、醫藥」等,稱為「四事供養」。
如據《增一阿含經卷十三》之說,有「衣被、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等四種供養。
據《善見律毗婆沙卷十三》之說,有「飲食、衣服、湯藥、房舍」等四種供養。
(二)精神心靈的供養:
而基於「供養」的本質之「尊重恭敬心」,引申其義,除了財物上的供養,則有精神心靈上的供養。此在佛教稱為「法供養」。
例如對於道法或善知識,以恭敬禮貌的態度對待、尊重歡喜讚嘆,以及行禮參拜等精神上的崇敬態度,稱「法供養」或「心供養」。
(三)發菩提心及修持的供養:
進一步言,發菩提心而修行道法,即是以具體的行動表示對道法與善知識的真正尊重,則是最高的「供養」。
例如我們說「尊師重道」,如果只「尊師」而不「重道」,則不是真正的「尊師」。
又如我們中國人的《孝經.開宗明義章》說:「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道理是一樣的。
故物質上的「供養」是最基本的,尊重恭敬的「心供養」則是進層,必得要「修身行道」,才是真正的、最高境界的「法供養」。
而佛教的「法供養」,指的是發菩提心,修行自利、利他之功德也。《法華文句》卷三有「身、口、意三業供養」的說法,即是修行法供養的具體說明。
而修行「法供養」,真正的目的與意義,是在供養我們的「自性三寶」、「自性佛」。故而,真正的供養,不是停住於所供養的對象,而是藉由「供養」之心念與行為,回過頭來開啓與增進自身的福德智慧,以成就大菩提道也。
三、「供養」的典範:
在佛經中,所說的「供養」,要以《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最為典範了,兼具了「物」與「法」供養的最高境界。經中云:
「言廣修供養者,所有盡法界……一一佛所 ……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起深信解,現前知見,悉以上妙諸供養具而為供養。所謂華雲、鬘雲、天音樂雲、天傘蓋雲、天衣服雲、天種種香、塗香 、燒香、末香,如是等雲,一一量如須彌山王。然種種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一一燈柱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諸供養具,常為供養。
善男子 !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捨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行,出生諸佛故。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
四、生活上如何運用?
以上說明了「供養」的本質意義與種類。
學佛之人在生活上要如何運用呢?
簡要的說,即是對於三寶,以及父母、師長、諸善知識等,常存恭敬之心。有了恭敬心,則自能隨緣產生「供養」的行為,或物質的,或精神心靈的。
故平常對於善知識真誠的表示恭敬尊重、歡喜讚歎,即是一種「心供養」也。因為,心念就是一種「能量」,恭敬地給予「心念能量」即是一種「供養」也。而「供養」佛菩薩、諸善知識,即是供養「自性佛」也。
分享如上。
阿彌陀佛!
自在老師講述
2011/11/13
⋯⋯⋯⋯⋯⋯⋯⋯
◎本文已收錄於自在老師的佛法心靈智慧書《自在點燈》:
http://blog.udn.com/TztzaiMaster/7072247
(2020.3.11.更新)
- 1樓. 金大俠2011/11/18 11:47宗教在心中
年初返台,陪親戚去了趟新竹城皇廟,也看到那價位高得嚇死人的「價目表」,是「宗教商業化」、「宗教企業化」、「宗教勒索化」了啊…
廟內的弱者的似乎特別多呀!宗教在心中,未必在廟內吧…
漢普頓路海軍博物館 艦比館還大(世界日報週刊旅遊版)
泡泡隧道探訪(世界日報家園版)
為老太太開車(世界日報世界副刋)
比白宮還要白宮(世界日報家園版)
小品「老師,我要請假」愚痴的信徒以為「價位」越高越能消災,也就越「安心」,
所以廟方自然也就水漲船高了~~
看來社會大眾信的不是「神佛」,而是「金錢」,認為只要「砸錢」就可以消災也!!!
此中不乏教育程度高者!
我有位佛教朋友,也是大學畢業當老師,跟我說,奇怪,她每年花好幾萬元參加廟裡水陸法會要超薦去世的家族長輩,怎麼家裡還是不安寧~~
哈哈~~這些道理還需要解釋嗎?
唉~世人愚痴,只好給神棍欺騙~~!!!!
阿彌陀佛!
自在老師 於 2011/11/18 15:51回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