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中「偈語」的作用
【網友留言問】
自在老師,想請教你:
我在一些佛書上,常看到釋迦牟尼佛說:「世尊欲重宣此義」。有些疑問:
一、為什麼在與一些仙佛、菩薩有些互動後,佛陀會「再次整理並說偈語」?
二、不知是重點整理意嗎?又為何是偈語呢?謝謝。
............................................................................................................
【自在老師回答】
佛經中的「偈語」,是很常見的形式。
通常佛經的教義,用兩種形式來宣說,
一者稱為「長行」,也就是敘述文;
二者稱為「偈」,或「偈佗」,是佛經中類似詩歌的一種形式。
一、「偈」的形式:
「偈」,有的音譯為「祇夜」(Geya),意譯有的稱「重誦偈」、「重頌」、「應頌」。這是依前段所說經文之義,再用「偈頌」(詩歌)來宣說一遍,所以稱為「重頌」;與前段之經義相應故稱「應頌」。
佛經中的「偈」,形式多為四句以上,或五言,或七言,有的為四言。翻譯之故,沒有押韻,與中國僧人、居士所作的有押韻詩偈不同。
二、「偈」的作用:
佛經中「偈」的作用,略可歸納有以下幾種:
1.重述經義:
佛經中的「偈」,大部分是作為前述經義的整理,以便於在場聽眾記憶受持。有如老師講課,末了會作個總整理,以便學生掌握教材內容。而「偈」是用詩歌的形式來概括,也是為了便於記誦。
佛經裡,並不是只有「佛欲重宣此義」才用「偈」,其他菩薩、佛弟子、天神等問法或說法,也會用「偈」重述。
例如《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敘述「無盡意菩薩」問法,佛陀回答之後,有「爾時,無盡意菩薩以偈問曰」,就是把問答內容用「偈」來作部分重述,以及補充。
又如《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普賢菩薩以「長行」宣說菩薩「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之後,有「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宣此義,普觀十方,而說偈言」,即是以「偈頌」把前述經義重述一遍,而有加強的作用。
2.讚頌佛菩薩:
佛經中的「偈」,除了作為「重點整理重述」,有的「偈」是作為對佛或菩薩的讚頌。
例如《維摩詰經》,開場敘述了諸大菩薩、比丘僧眾、天神等集結後,由長者子寶積起身問法,「即於佛前以偈頌曰」,先以「偈」來讚頌佛陀,之後才開始問法。
又如《無量義經》,開場敘述了諸比丘眾、天神、諸大菩薩,以及國王臣民等集結後,有「爾時大莊嚴菩薩摩訶薩遍觀眾坐各定意已,與眾中八萬菩薩摩訶薩俱……即前胡跪合掌,一心俱共同聲,說偈讚言」,也是先以「偈」來讚頌佛陀,才開始問法。
3.直接以偈答問:
在佛經中,有時沒有「長行」的敘述文,而以「偈」來直接對答。例如《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六:
「於是如來,告文殊師利法王子:『……我今欲令阿難開悟,二十五行誰當其根?兼我滅後,此界眾生,入菩薩乘求無上道,何方便門得易成就?』文殊師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從座起,頂禮佛足,承佛威神說偈對佛。」
文殊菩薩就直接以「偈」來回答,而不是先「長行」再以「偈」重述。
4.直接以偈宣講:
這是比較特別的形式。
例如《佛本行經》,整部經全部都是用「偈」來宣講,以四言、五言、七言的偈頌交替講述。
以上解說了關於「偈」的形式與作用。
如果要問「為什麼」,這應該是當時印度講經說法的習慣。一方面,佛經在當時,都是由釋迦牟尼佛「口述」而無「文字記載」,講了很長一段經義,總要有個「重點整理」,為了便於記憶與傳誦,而使用「詩歌」的形式,也與「長行」敘述文有區別變化。
解說如上。
自在老師解說
(2015/6/24撰,2015/6/25補充)
.....................................................
◎原發表於「自在老師」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