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和尚〈插秧詩〉寓含的般若禪理
手把青秧插滿田,
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淨方為道,
退步原來是向前。
——五代.布袋和尚〈插秧詩〉
....................................................
[註釋]
1.布袋和尚,法名契此,晚唐至五代時人。傳說為彌勒菩薩化身。
《宋高僧傳》卷21「感通篇」稱「唐明州奉化縣釋契此」。
《景德傳燈錄》卷第27有傳。
2.「六根清淨方為道」,一本作「心地清淨方為道」。
案:觀此詩格律嚴謹,依平仄當以「六根清淨方為道」為合律。故本文解說以此為準。
3.「六根」:佛法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
[闡釋]
觀網路資料,一般對此詩的解說,多半粗淺大衆化;自在老師於此,作較為深入的佛法闡釋,以利修行人學習。
這首禪詩,藉農夫插秧之事,以喻佛法修行之「道」。
1.「手把青秧插滿田」:
「田」喻心田。
此句喻:學佛者當廣種福田,植衆德本。
2.「低頭便見水中天」:
「低頭」:以農夫彎腰低頭插秧,喻修行須反躬自省。
「水中天」:以水田中倒映的天光雲影,比喻自我內在因外緣投射而產生的種種念慮雜想。水中之天光雲影如幻,故自我內在之雜念亦如幻。
3.「六根清淨方為道」:
「道」諧音「稻」。秧苗須有「根」,「根」本身須清淨,才能長成「稻子」。
此句承上句「水中天」,喻衆生皆因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攝入外境,產生了「六識」,遂生起種種雜念。
六根如何清淨?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云: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無眼耳鼻舌身意……」
故須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照見五蘊皆空,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方能真正清淨無染,故云「六根清淨方為道」。
4.「退步原來是向前」:
一般解說都將「退步」解成「人際互動」的品德「謙卑」、「退讓」等。
這首禪詩主講心性修持,沒有涉及「人際互動」。
從「低頭見」到「六根清淨」,再到「退步」,一理相承,寓含的都是內在心性修持之道。
故「退步」應從「自我修心」上面來理解體會。
「退步」指的是:修行人的心要從外馳而退收內攝,深入內在心性,進入甚深般若境界,契悟真如覺性,如此方是「精進」於「道」,故云:「退步原來是向前」。
5.整體來說:
整理上述,這首借喻的禪詩,寓含之佛理,就是講:
修行人廣種福田,植衆德本,尚應內觀自省,觀照心中雜念,從而修行般若波羅蜜,觀照諸法空相,使六根清淨無染——「修道」便是要如此退收外馳的雜想,攝念歸心,進入甚深內在,覺悟真如自性,如此方是精進於菩提之道。
自在老師闡釋
(2022.9.11.於自在精舍)
(2022/9/12整理發表)
~~~~~~~~~~~~~
◎圖:布袋和尚〈插秧詩〉/ 自在老師書(2021.12.2.)
◎圖文原發表於「自在老師」粉絲專頁:(2022.9.11.)
https://www.facebook.com/TztzaiMaster/posts/5455596027816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