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尼姑」,並非不敬之稱
有些出家人認為被世俗人稱「和尚」、「尼姑」是「不敬」、「侮辱」,認為一定要稱「師父」才算「尊敬」。
查辭典,「和尚」、「尼姑」只是一種稱呼,並無「不敬」,「和尚」甚至是「尊稱」。(註)
佛經裡,常有一些外道,對佛陀直呼其名,也沒被指責「不敬」,這就是修養!
而貧道不認為現在這些出家人,有何德何能足以讓我稱其「師父」者!
一個人,不論出家在家,要用自己的「德能」來榮耀他的身分與稱呼,而不是要求別人用「尊稱」來榮耀你!
否則,人人都稱「大師」,當「大師」被叫得浮濫時,「大師」也就成了「笑話」與「不敬」之稱了。
「菜販」,是社會上一種身分稱呼,沒有褒貶之意,而「陳樹菊女士」卻成了舉世皆知的令人尊敬的「菜販」!
所以,僧尼們,出家學佛就是修行,何須在乎世人如何稱呼?這是執著「我相」與「名相」啊!
阿彌陀佛!
.........................................
[註]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和尚」解釋:
弟子對師父的尊稱。為胡語的音譯,意譯親教師、依學、近誦等。在中國寺院,一般只用來稱呼寺院的住持比丘、或年高德劭的比丘。但民間也以和尚泛稱男性的出家人。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敢煩和尚相引,瞻仰一遭,幸甚。」
「尼姑」解釋:
民間對出家女眾的稱呼。
唐.李商隱〈祭徐姊夫文〉:「尼姑居宗老之地,騶奴總家相之權。」也作「尼僧」。
按:
1.依所引《西廂記》對白之例,可見古人稱「和尚」,實是禮貌的尊稱也。
2.唐朝大詩人李商隱寫祭文稱「尼姑」,可見,「尼姑」並非「不敬之稱」也。
3.「僧尼」在佛教,自有佛教專門的各種類別等級稱呼。本文討論「世俗民間」之稱呼,故依據「世俗」之教育部辭典解釋。
自在老師有感隨筆
(2020.4.5.於自在精舍)
.....................................................
◎圖:大肚能容(自在老師書法20161021)
◎文字原發表於「自在老師」粉絲專頁與個人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TztzaiMaster/posts/2883661128343529
https://www.facebook.com/tztzai/posts/2957826970906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