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軍事面的原因 :
1. 很明顯,經常性的內戰肯定就是問題。在三世紀危機最高潮,羅馬帝國分裂出現羅馬、高盧和巴爾米拉帝國,為帝國的統一帶來嚴重的問題。
2. 羅馬軍隊忙著內戰,國外的敵人就乘機攻擊帝國。在帝國的北部邊界,有日爾曼人(The Germanic peoples)、 哥德人(The Goths)的威脅。
西元260年羅馬邊境外患部落示意圖
第三個世紀危機時邊境外蠻族部落的入侵有:
萊茵河和多瑙河邊境的野蠻部落民族反覆的入侵;
不列顛的蘇格蘭的入侵;
226年以後,東方行省邊境的帕提亞帝國(Parthia)被擊潰了,但興起了一個更有活力的薩珊波斯(the Sassanids)帝國,造成大量的軍隊必須長期的駐守。使羅馬帝國不得不面對來自外部敵人的入侵及帝國內部叛亂造成的內戰的巨大壓力,削弱了帝國賴以生存的基層經濟活動的基礎。
蠻族入侵滅亡西羅馬示意圖
最終,外患成為壓垮羅馬西部帝國的最後一根稻草。
3. 外患加速了內部各種原因的惡化,但是,為何邊境部落既沒有更高的文明,也沒有更進步的科技,而且經常受到羅馬帝國軍隊致命的打擊,結果確是造成羅馬帝國的解體了?
羅馬帝國邊境的設立,就表明了邊境外的部落人民是不能控制的,或是不值得控制的---因為所能徵收的稅額大過治理控制的成本。 邊境,不但是阻止外人,同時也管制國人,自然就形成差異----這就像水壩的堤,區別內外就會對堤防造成”壓力”----會產生人民自然移動的趨勢,就如現今同美國和墨西哥邊境的情況。邊境內外的人民必然都有不同形式的經濟活動---就如同現今中國的改革開放的邊境---自然的就會有”邊境貿易”。
當有組織的,高度分工的社會因內在因素造成社會處於崩解中的情況下,無力制止偶發性的暴力略奪,而且邊境外蠻族部落因略奪所產生的龐大利益,就會日益升級成為以部落為單位的軍事略奪型式。這樣就使得衰退的文明對抗侵略入侵蠻族部落的戰爭,持續長期的在邊境發生。
長期的征戰,對經濟活動複雜的社會是不利的,對以高度分工的社會所造成的衝擊是嚴重的,而且重建崩解的社會秩序需要更長的時間及費用。原始蠻族部落社會結構單純,在部落領袖的領導下,全力投入征戰以獲取略奪的利益;而文明複雜社會,國家的力量必須分散在許多層面的活動,因持續戰爭的重稅終將壓垮較文明的社會----以七十年代的越戰,倘若現在伊拉克及阿富汗戰爭的持續,也會造成對美國社會衝擊的同樣後果,模擬想像當年羅馬帝國的窘困。
羅馬帝國邊境的蠻族在約兩百年的時期內,逐步的融合,羅馬的生活水準吸引眾多已入籍的蠻族加入羅馬帝國的軍隊,由三世紀危機眾多蠻族的將領爭奪帝位,可推想軍隊的將領及中低階層軍官主要構成份子應是來自於邊境已歸化入籍的蠻族,基層的士兵就更是如此了。
羅馬帝國當地的總督更採取”以夷制夷”的策略,收買蠻族的部隊成為雇傭兵協助防守邊境,在這過程中羅馬軍隊的戰術及武器製作的技巧自然而然的被雇傭兵掌握了----一旦,羅馬帝國的利益和雇傭兵不一致時,立刻就成為羅馬帝國棘手的外患!!(I.E. 類似於唐朝藩鎮制度的後果。注意 : 不同的點,在中國由南北朝到五代十國這個時期,中原地區是各外來民族混居的,豐富了”中原文化”的內涵,特別是佛教為當時的”中原文化”注入了新生命,使”中原文化”的音樂、繪畫、雕刻、辭彙、思想等等都提升到新的境界。在西羅馬帝國的情況卻是因外來民族入居造成希臘-羅馬文化的衰退。)
皇帝狄奧克雷先烏斯(Gaius Aurelius Valerius Diocletianus)啟動的改革,由後繼者皇帝君士坦丁一世(Constantine I,在位306~337年)引導的後續改革,使得了東羅馬帝國以東方帝制形式抵擋---薩珊波斯;阿拉伯的哈裏發(caliphate)及奧圖曼王朝(Ottoman Dynasty)的興起---達千年之久,使入侵滅亡西羅馬的蠻族部落領袖能在羅馬基督教主教的冊封下當國王,使得廣大的蠻族部落人民接受並融入基督教文化中,這是西歐社會得以”蟲繭羽化”獲得新生命的千年。 倘若,現今的西歐沒有東羅馬的側翼護衛,那麼會時什麼景況?
不知道----因為歷史只會累積但不可能”倒片重來”,我們只能想法子去認識已經發生的事件對今日及未來所顯示的意義!!
一個整體文明有三個元素 : 經濟;政治及----最重要的,是如”地心引力” 般無所不在的文化。 文化會死亡分解,其中的某些元素會被再吸收經過類似”蟲繭羽化”的轉變,以新形式展開新的生命!!
宏觀概略性的瞭解三世紀危機的發生了什麼事?
宏觀概略性的探討三世紀危機為什麼會發生?
可以寬廣我們的視野及深化對西方文化沿革的瞭解----歐洲及美加許多國家的”成立”的時間不長,經濟;政治枝葉結構直接來自羅馬帝國,但更重要的立國文化的根脈卻是千絲萬縷的連接到人類最古老的兩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希臘文明及敘利亞文明的歷史長河中----這些建立在基督教文明基礎上的國家,都是比中華文化更悠久的文化文明古國!! 我們應該有這樣的認識,才不會陷於”夜郎國意識”的侷限中!!
- 3樓. Ruth (曉蘭)2010/07/31 15:16Thanks...
Thank you so much.....
I'm taking both notes home...
Blessings,
Ruth
You are welcome. Tomas 於 2010/08/02 06:50回覆 - 2樓. Ruth (曉蘭)2010/07/27 14:02謝謝~
謝謝您詳細的解釋...受益良多....可否再請問您...尼尼微為都的亞逑帝國,位置在伊拉克北方,是否也屬敘述亞古文明一部份?舊約亞伯蘭從Ur到哈蘭停過一段時間. 部份族人留下,(雅各娶妻好像也回到此地).是否也是亜逑古文明地區? 亞伯蘭就讀過資料約在2250BC左右.亞蘭文似乎流傳很久....新約記載當時猶太人仍讀亞蘭文.謝謝您的不吝指導.....可否將您的回文帶回家?Sincerely,Ruth歷史上在兩河流域區域活動的民族很多------兩河流域的上游的草原適合游牧(I.E. 現今庫德族人(The Kurds)還是過著類似的傳統生活);兩河流域的下游,稱為
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適合農耕(I.E. 現今的伊拉克)------來來去去,在不同的期間建立了許多的奴隸制的帝國(I.E. 不同於後來的希臘奴隸制的城邦),而這些帝國會擴充到鄰近的範圍;
在兩河流域區域的西邊有一個古代稱為類凡特(the Levant)的區域和地中海接連,靠近海邊的居民肯定的和埃及的文化會有接觸的(I.E. 希臘的巨石建築和石雕的技術,就是在埃及的基礎上"質變發展"的),在類凡特海濱及北部的區域和兩河流域連成一個灣月型的區域----通稱為肥腴月灣(The Fertile Crescent),在這個區域"融合演化"出的文明----對現今西方世界的文明有重大的影響,發展出西方的字母及一神的宗教觀----稱為敘述亞文明;
在肥腴月灣活動的民族很多-----赫梯(Hittite) 人; 亞述(Assur)人; 蘇美(Sumer)人; 阿卡德(Akkadia)人等-----也建立了如今考古已有"輪廓"的帝國: 巴比倫帝國 (Babylonian Empire;大約2400BC~1750BC)及
亞述帝國(Assyria Empire;2500 BC ~ 612 BC);
亞蘭文(Aramaic)應該是楔形文字(Cuneiform script)”字母化質變”的文字----楔形文字解譯過程複雜有趣,以考古的資料推斷楔形文字在5000BC時期就存在,一直使用到100BC,幾千年的演化過程,書寫的方向及方式也和埃及象形文字一樣---都有改變!!
*************
這裡所寫的是一種”有意義閱讀的紀錄”,運用及參考眾人研究的成果-----我個人認同理查斯托曼 (Richard Stallman) 所推廣的copyleft觀念(I.E. Copyright的”對立面”)---知識應該就像”陽光、空氣、水”是被每個人使用的。 這BLOG的資料,歡迎使用!!
Tomas 於 2010/07/29 03:17回覆 - 1樓. Ruth (曉蘭)2010/07/26 03:30簡潔明暸
最後一段結語見解獨到
敘利亞古文明可是指亞蘭文明?
謝謝介紹這段歷史....陸續讀完了....能”陸續讀完”這個枯燥的系列---辛苦了!!
先前妳有提出這個問題-----也有回復,再簡略的補充說明。
中亞沒有天然困難地形的阻隔,大草原是遊牧民族的生存空間,以家族(I.E.舊約就是”家譜的歷史”)及部落的形式生存在這地廣人稀的空間裡,若雄才大略的領袖有企圖心可以建構橫跨歐亞,甚至於包括非洲尼羅河的大帝國(I.E. 公元前六世紀的波斯就攻佔過埃及;公元前四世紀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就攻佔埃及、波斯、印度河流域---佛教的藝術深受希臘文化的影響;公元十三世紀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國; 公元十四世紀的鄂圖曼帝國(The Ottoman Empire);公元十九世紀的蘇聯帝國)。 因為地廣人稀,許多古文明均因戰亂導致文字失傳而湮埋於此,十九、二十世紀的考古學家對許多消失的文字,進行解讀,相關片段不連貫的的歷史逐步的有了輪廓。 尼羅河、兩河流域的文明,”可能”是獨自發展的古老文明(I.E. 以解譯的埃及象形文字,尼羅河文明應該最悠久),這些古文化"可能"對現今的西伯來、佛教,及已消亡的祆教等宗教都提供了"元素"。 而這些河谷文化則是透過中亞的遊牧民族及貿易的希臘城邦向外傳播。 這裡宏觀的,簡略性,結論式的說明如下 :
湯恩比(Arnold Toynbee)的歷史研究(A Study of History)認為中亞有兩個"地理圓環"(roundabout)
----一個在Oxus-Jaxartes兩河形成的盆地,大約是現今的烏茲別克斯坦(Uzbekistan),這兩個河流入鹹海(The Aral Sea)---二十世紀的開發造成生態環境的大改變;
----另一個在現今敘利亞東北邊,伊拉克西北邊,土耳其東南,兩河流域上游地區,就是庫德族(Kurds)分佈的區域---亞蘭(Aram)這個舊約中描述的區域應該在這個地理圓環的西南;
(I.E. 要自行找個中亞的地圖來理解相關的地理位置,才能做有意義的閱讀。)
這兩個"地理圓環"(roundabout)是各地的遊牧民族來去的"轉運場所"----蒙古,中亞及小亞西亞大草原等草原遊牧文化的”遊動性”對河谷農耕的人民就是”侵略性”,因此,肥腴月灣河谷農業文化被來來去去的遊牧民族亡滅多次,也借由”遊動性”將文化傳佈各處---幸而中國因地處亞洲大陸的東部邊緣,所以中原河谷農業文化"被滅亡"的次數很少---雖然是人類文明最早的發源地,但文字失傳,靠今日的考古及舊約,希臘,羅馬等歷史的紀錄所能呈現的是片段不連貫的!!
薩珊帝國的地理位置在第一個"地理圓環"的南部,波斯文化也因此西南傳入印度,經絲路傳入中國----這些"千絲萬縷"的文化關係,經由今日考古的研究逐步的呈現出來!!
亞蘭(Aram)這個區域就是在第二個"地理圓環"的周圍---這個區域的文明是連結埃及的河谷農業文化,孕育發展出地中海的迦太基及希臘式的商業貿易文化,這些文化和當今世界的文明關係密切!! 舊約”可能”是腓尼基人建立的字母表成熟後,在公元前十六世紀書寫在埃及紙及羊皮紙的”家譜的歷史”---也是流傳下來歷史最悠久的一部書;公元前十六世紀,是中國”傳說歷史”的夏朝,最早的甲骨文是公元前十二世紀---敘利亞文明會比亞蘭(Aram)文明的區域範圍及時間的跨度更大些。 舊約的有些紀載,也可由解譯出更古老的泥板上楔形文字(Cuneiform script)中發現類似的描述。
對中亞兩個"地理圓環"(roundabout)細部的解析----要對湯恩比(Arnold Toynbee)的歷史研究(A Study of History)進行"有意義"的閱讀,過些日子收集整理相關資料後,再做深入系列的討論!!
Tomas 於 2010/07/26 13:45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