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對簽訂ECFA的許多人----除開那種”德之賊也”的混蛋外----大部分的人是對現今國際產業的分工的”宏觀情況”的不瞭解,陷於自己非常”狹隘的自身經驗世界”中,感覺到生活的壓力,以為不簽ECFA就有工作了;薪資水平就提高了;中國的對台灣的影響就消失了;”台灣就可以自立自強了”,這些不自覺的反射反應就製造了”眾犬吠聲”的現象!!
這情況類似美國的許多民眾,周遭的朋友失業了,感覺到生活的壓力,反射性的認為中國製造是造成他們失業的主要原因,也會有”眾犬吠聲”的現象,簡單的跳出結論認為”人民幣升值”就能解決全球貿易失衡的問題。
真的這麼簡單嗎?
真相是甚麼?
這一篇由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貿易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Daniel Ikenson為華爾街日報中文網所寫的一篇深入淺出,”接近真相”的文章。 推薦給各位讀一讀!!
****************
美中貿易逆差的真相
Daniel Ikenson
美國總統奧巴馬創造就業崗位的目標使人民幣成為華盛頓爭論的焦點。華盛頓稱被低估的人民幣是造成美中貿易逆差的原因所在,而貿易逆差又是造成美國就業崗位減少的原因。
越來越多的人對這一錯誤邏輯的接受威脅著美國的經濟,國會則考慮對中國輸美商品實施限制,以便迫使中國政府升值人民幣。如果真按華盛頓的想法去做,這樣的政策會以經濟增長和創造就業崗位的名義,造成美國人實際收入減少,破壞美國的就業形勢。
儘管人民幣看起來被低估了,證據卻表明讓人民幣升值並不能減少雙邊貿易逆差。
2005年7月至2008年7月,人民幣兌美元升值21%,從1997年以來一直沒變的0.1208美元到0. 1464美元。不過據美國人口普查局(U.S. Census Bureau)匯編的貿易統計數據顯示,那一時期的貿易逆差卻從2,020億美元擴大到了2,680億美元。
理論上講,當人民幣兌美元升值的時候,中國人應該增加購買美國產品──他們也確實這樣做了,增加了284億美元。不過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的數據,在人民幣升值之前,美國對華出口已經在迅速增長,從2002年到2005年,美國對華出口額增長了190億美元。
理論的預測還有,如果人民幣升值,美國人會減少購買中國產品。不過2005年至2008年,美國自中國進口額實際上激增了943億美元,增幅39%。
按照官方的衡量方法,進口額等於單價乘以數量。
如果價格的漲幅比數量的降幅要大,那麼進口額會上升,導致美中貿易逆差擴大。而在人民幣升值的情況下,美國人卻絲毫沒有減少對中國商品的消費。這表明價格的剛性程度較高,也就是說,對於很少有替代性選擇的產品來說,消費者會忍受較高的價格。
這意味著,利用制裁手段迫使中國升值人民幣將使美國消費者負擔更高的價格,進而減少美國人的實際收入。
收入較低的美國人尤其會感受到沃爾瑪(Wal-Mart)和Target更高價格帶來的沖擊。這兩家大型零售商把中國產品帶給了美國消費者。貿易制裁措施實際上等同於遞減稅。
對於美國人不顧美元走軟、繼續購買中國商品,還有另外一種解釋。更加堅挺的人民幣提高了嚴重依賴進口原材料、資本設備和元件進行生產的中國生產商的購買力。由於材料更加便宜,中國生產商可以降低出口商品的價格來保持海外市場份額。
人民幣匯率和美中貿易逆差之間的關係比決策人士認為的要弱。貿易逆差與美國就業崗位減少之間的關係則比這還要弱。
紐約州民主黨參議員舒默(Charles Schumer)等議員把2001年至2008年美國就業崗位減少240萬個歸咎於雙邊貿易逆差。
上述數據來自由工會支持的經濟政策研究所(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
由於經濟政策研究所的方法是模擬出口額帶來的就業崗位增加和進口額帶來的就業崗位減少,就好像數據之間存在線性相關性,大部分經濟學家對它都不重視。此外,它假定進口不會給美國創造就業崗位或支持就業。
不過據美國經濟分析局(U.S.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的數據,美國生產商佔了美國年度進口額的一半以上。它們購買原材料、元件和資本設備。這些進口支持了美國一系列行業的就業。
此外,據越來越多領域的研究結果顯示,美國自中國進口額中只有一小部分代表了中國的勞動力、材料和管理費用成本。而大部分進口額來自包括美國在內的其他國家生產的元件和原材料。
斯坦福大學經濟學家劉遵義(Lawrence Lau)在2006年的論文中寫道,他發現中國創造的附加值只佔美國自中國進口額的約37%。
(I.E. 若按美國市場零售價格為基準計算,大約就是這個比例!!)
2008年,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U.S. 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經濟學家庫普曼(Robert Koopman)、經濟學家王直(Zhi Wang)和魏尚進(Shang-jin Wei)用另外一種不同的方法研究後發現,這個比例更接近50%。
(I.E. 若按產品到達美國港口完稅後的躉售價格為基準計算,大約就是這個比例!!)
換句話說,儘管美國自中國進口額讓人這麼苦惱,其中有一半到近三分之二都不是中國創造的。相反,它反映出包括美國在內的其他國家工人和資本的成果。由於把美國自中國進口額夸大一倍甚至兩倍,美國官方進口統計數據無法很好地代表就業崗位的減少。
國會中工會控制的貿易討論很少提到的是,很多美國工人的工作要依靠從中國的進口。跨國生產和供應鏈的擴展把美國高附加值的製造、設計和研發活動與中國低附加值的製造和組裝結合起來。
據加州大學爾灣分校林登(Greg Linden)、克拉莫(Kenneth L. Kraemer)和德瑞克(Jason Dedrick)被廣為引用的2007年的研究,一部蘋果(Apple) iPod生產成本為150美元。
(I.E. 生產成本=材料成本+人工費用+製造費用;這其中材料成本及製造費用可能許多都”隱性進口”---如 : 專利費及能源等;在組裝國家的附加價值主要是人工費用及”銷管費用”-----在技術及資本密集的行業,人工費用不是生產成本中”權值”最大的項目!!)
不過其中只有約4美元是中國創造的附加值。而大部分價值來自包括美國在內的其他國家生產的元件。不過,當這些在中國組裝起來的iPod被輸送到美國的時候,150美元的總成本就都被算作是來自中國的進口,令美中貿易逆差擴大,誇大了經濟政策研究所有關就業崗位減少的數據。
實際上,這些進口的iPod支持了價值鏈上游數千個美國就業崗位──在工程、設計、財務、製造、營銷、分銷、零售等領域。對中國輸美商品實施25%的關稅將對創造了iPod大部分價值的非中國企業和工人造成傷害。
想想如果徵收高額關稅,蘋果銷售的iPod會減少多少,iPod的生產、分銷和銷售所支持的就業崗位會減少多少,蘋果的利潤和研發支出會降低多少,音樂和視頻下載、汽車附件、慢跑用電子產品和筆記本電腦擴展塢的市場會縮小多少,這些行業支持的就業崗位會減少多少。再乘以其他數百種在美國設計、元件在美國等其他國家生產、在中國組裝的電子產品、電腦和藍光等產品。
這些就是如果國會和奧巴馬總統對中國輸美商品實施貿易制裁所帶來的經濟代價。
(編者按:作者Daniel Ikenson為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貿易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 6樓. 烈日春風2010/05/13 14:53不能囫圇吞棘
你的每篇文章我將慢慢咀嚼,不能囫圇吞棘。
謝謝!
哦!! 謝謝!!
Tomas 於 2010/05/14 09:38回覆 - 5樓. 摸 象 或 (不?) 著 木目2010/04/24 03:08獨特的見解 ?
獨特的見解 ?
炒股多年,感到要賺錢,宜持 Contrarian investing View !
人少,錢分得多 ?
http://blog.udn.com/mbr8879576/1311502
你能賺錢----替你感到高興!! Tomas 於 2010/04/26 08:59回覆 - 4樓. 摸 象 或 (不?) 著 木目2010/04/24 03:00
一千零一夜(One Thousand and One Nights)的故事都很引人入勝!!
Tomas 於 2010/04/26 08:55回覆 - 3樓. 摸 象 或 (不?) 著 木目2010/04/22 11:04人民幣看起來被低估了 ?
以房地產價格言,Houston 的房地產 太便宜了。
也許,人民幣看起來被高估了 ?
或許,從中國進口: 買(住)房子的人口 ?
您總是有獨特的見解!!
本來想介紹 "人民幣匯率低估了多少?" 這篇文章的,但,有些艱澀,又無法簡略,就放棄了;或許,您有興趣,可讀一讀,瞭解除了靠"感覺"定性外,經濟學者們是如何進行量化的!!
Tomas 於 2010/04/23 09:34回覆 - 2樓. Q版傻蛋2010/04/08 17:54也有可能是...
那些缺乏競爭力,因效率低落而面臨淘汰的產業,想透過政治手段給自己半壟斷性的競爭優勢,所以才要不顧一切的反對這種自由貿易!
或許貿易逆差根本上只是一種社會性的態度問題,秉持重視消費與享受,甚於賺錢與累積財富的生活態度,這樣的人通常不容易富有而很難不欠債,不愛賺錢存錢自然不會有錢,這是很自然的結果,相對於落後國家或是像東亞的較有競爭力些的國家,美國式的消費文化在賺錢的態度上就不若花錢來得積極,美國公民若普遍沒有像亞洲人般積極賺外匯的強烈執念,貿易要不赤字那就真的是見鬼了!即使像是中國目前的薪資水平尚低,他們也得面對後頭一些更貧窮競爭者的挑戰,也得努力做得更好,才能繼續維持目前掙錢的情勢,想要賺更多錢就得面對現實環境的考驗,要努力付出而不能等財富自己從邊上掉下來!
如果美國人真的愛賺錢,或至少不願意欠債消費,那麼他們自然應該會積極的找到更多可以提供其他國家的產品與服務,想方設法創造價值來平衡貿易吧?保護了不願面對競爭的產業,等於是承認了會吵就有糖吃的邏輯,這個代價自然是沉重的吧!
貿易順逆差的問題有許多複雜的技術性議題在,但是提升競爭力,要面對競爭而不是逃避競爭,才是向上提升的唯一活路,這一點對美國還是台灣只怕是相同的吧?
以上為拙見,請不吝指教
美國有兩個赤字-----預算赤字及貿易赤字-----這個問題,嚴格的來說,這是美國的責任!!
但是,美國擁有發行美元的權力----至少目前如此,世界各國的貿易不得不用美元計價----這就是有點"債多不愁"的心態,債務多了,那麼,就大幅度的貶值-----看看上世紀七十~八十年代,越戰拖垮美國的財政時,所採取的措施----因為,目前美國的生產力約佔全球的20%,還有信用,一時三刻垮不了,但是,歐盟2010年正式形成了,對歐洲各國的財政指揮權力會加大;IMF在這一波世界金融危機發會了影響力,倘若,"時機成熟"真的建立"國際貨幣"的架構,那麼,美國就不能像今天這樣"橫行霸道"了!!
中國應快架構"社會安全網"-----落實社會主義的主張----當人民不必為老年的生活擔心受怕,才敢"生活在當下"----敢花錢,中國的內需才能真正的成為經濟成長的動力!!
台灣在中國的旁邊-----不管多不願意和中國來往,就是擺脫不了中國的影響----中國的進步,就是台灣的壓力,誰執政都一樣----受薪階層的薪資水平就是和中國沿海一線城市"趨同",不承認,不接受,那麼,就是失業----"不會因少了你地球就停止運轉的"------這是台灣現在及往後的困難!! 和美國的情況大不同的!!
美國"這些進口的iPod支持了價值鏈上游數千個美國就業崗位──在工程、設計、財務、製造、營銷、分銷、零售等領域。"-------這其中有一部分的工程、設計、財務、製造等這些"附加價值"支持了價值鏈上游數千個台灣就業崗位。當然,這些"附加價值"是許多"中老年的失業者"及一些不俱備相關知識的人就注定是"邊緣人"!! 這些人必須要被救濟的!!
Tomas 於 2010/04/10 05:32回覆
- 1樓. Jacaranda2010/04/08 10:02也許美國是想
如果人民幣升值 可以上美國的製造業有較公平的競爭平台
澳洲的製造業很小
樂見人民幣升值的原因 是中國向澳洲購買原物料的購買力會大增
人民幣"理論上"是應該升值的,但中共加入WTO開放資本財自由化的"落日期限"很長!!
當資本財不自由化-----對外國的壓力就有能力抗拒,但是,中國國內通貨膨脹的壓力,就會令中國受不了的,因為,通膨是一種"五鬼搬運",將財富往"擁有資本"的一方搬運!!
中國應快架構"社會安全網"-----落實社會主義的主張----當人民不必為老年的生活擔心受怕,才敢"生活在當下"----敢花錢,中國的內需才能真正的成為經濟成長的動力!!
中國向澳洲大量進口鐵礦砂,媒....原料----對澳洲近年的經濟發展也大有幫助,雖然,美元貶值,但,鐵礦砂的漲幅就遠遠超過了美元貶值的幅度,這是供需的問題!! 嚴格的來說,人民幣是否升值,是對印度及東歐等出口勞力密集產品的國家影響較大!!
Tomas 於 2010/04/10 04:29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