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獎項最終結果的產生,需要反覆斟酌、討論的過程。對於評選第四屆「創世紀文學獎」聖經故事獎的前三名,評委們有哪些考量呢?
筆尖深入文化土壤,文字傳遞信仰價值。歡迎查看文末海報,瞭解RC01《21世紀創作者的挑戰課》。

莫非:
感謝主,名次選第一輪投票,最高分的三篇如下:

雖然已有這三篇分數呈現高下,但是文學創作絕對不只用分數就能評估,因此下面我們要進入一個神聖又很重要的過程,就是用文字交流哪一篇文章是您心中的首獎,哪一篇是優勝獎。
因為我們的評審來自全球,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審美觀會帶來不同的視野和標準。彼此交流可以幫助我們有不同的看見,同時,也可以換個角度思考對這些作品的評估。 因此,想麻煩您寫下:
1.您推薦的首獎作品是哪一篇?為何?
2.您推薦的優勝獎作品是哪一篇?為何?
3.為何某篇要歸回為佳作?
這一段文字交流會留下文字記錄,日後在創文文學獎網站和各樣媒體公開。一方面讓評審透明,另外一方面可以提供所有參賽者參考學習的機會。我個人便曾經是一個多年參賽並得獎的作者,每次都從評審討論的文字過程中學習良多。 第三屆決審評審文字交流記錄在此,供您參考。
也想提醒一下,我們的徵文辦法中列入了下面這一項,但這是萬不得已才會啟動的一項:
(2)作品如未達水準,得由評選會決議某一獎項從缺,或變更獎項名稱及獎額。
也希望幫助你們彼此瞭解,便於溝通,各位的大名和簡介都列於創世紀文學獎的網站:第四屆決審評審簡介。
聖經故事決審評審(按姓氏筆劃):雪漢青、程亦君、齊宏偉、劉幸枝、羅菁
(下面按送進次序排列)
雪漢青推薦評語
▽
第一次參與審讀,對於宗旨和流程都不夠熟悉,只能坦誠地說出自己的讀後感想。
一、 我個人評價最高的是《回家》,其次是我偏愛的《以你的名字》。可惜與諸位評委差異略大。大概是我更關注作品的文學性而較少考慮神學方面的影響力。
二、 以上兩個作品有一個共同點,陌生,或曰:新穎性。聖經故事熟悉得耳熟能詳,作者可發揮的餘地不大,至多在過程中填充細節、心路歷程及風景描寫。而在聖經歷史故事的縫隙,這些不太被重視的人物以及他們的視角恰恰是文學能夠施展的舞台。被攆走的以實瑪利和夏甲,被玷污的他瑪,他們後來如何了?那些被押沙龍在天台上強暴又被大衛封閉在冷宮的妃嬪,她們的聲音應該被聽到。這是出於人性的關心,也是文學的主旨。
三、 以上兩個作品與聖經記載的走向並不相悖,以實瑪利確實回來與以撒一起料理了亞伯拉罕的喪葬之事,押沙龍也確實有個女兒名為他瑪。作者忠實於聖經,又有自己的想像和認知。
四、 作品對當下的現實具有很強的衝擊力。面對現實中的中東問題、伊斯蘭教,常有部分基督徒認為以實瑪利就是亞伯拉罕的錯誤所遺留的麻煩,否則就不會有今天的巴以衝突等等,而作者堅定認為以實瑪利也是上帝應許天上星、海邊沙的一部分,暗示出以實瑪利回歸亞伯拉罕大家庭是解決中東地區衝突的可望前景。這一點非常可貴。
五、 對於《以你的名字》,我不否認有女性立場的偏愛。而且我以為此作品對於當前社會的女權主義浪潮是正面回應。不能不承認性別會帶來認知偏差和情感偏好,半個世紀前的婦女解放運動中就有人說基督教會是男權主義的最後堡壘。今天看到這樣帶有強烈女性視角的作品,我是欣喜的。我希望這樣的作品對於教會內的弟兄們,尤其是站講台的帶侍奉的弟兄們會有提醒和幫助。
六、 最後說一點不足之處:細節真實是文學的根子。情節可以荒誕,細節必須真實。西元一世紀,馬是戰爭武器,馬鐙還沒有發明出來,即使貴族也只能用馬拉車,無論輕裝鎧甲還是重裝鎧甲騎兵都只用於短程衝鋒,平民百姓日常騎乘只能靠驢(《手中的針線》);耶路撒冷地區的塵土是黃色的粉塵,不太可能有黑色的泥土(《看見》);夏甲留在埃及是否能夠自由戀愛結婚(《回家》)?類似這樣的細節還需更多斟酌,文史哲不分家,尤其是聖經文學與歷史密切相關,需要作者有豐厚的歷史學養。
浅陋之見呈大方之家,不胜惶恐之至。

齊宏偉推薦評語
首獎 No.23 《祭》
優勝獎 No.51 《看見》
佳作 No.39 《所望》
▽
《祭》
這一篇情真意切,寫出了心理深度和該有的轉折,文字駕馭能力強。
《看見》
這一篇頗有代入感,對於盲人的心理把握到位,對於世情觀察細膩敏銳。
《所望》
根據希伯來書11章,摩西的父母是有信心的。細讀出埃及記也能看到他家人也有信心,但本文在解釋和想像聖經方面有些過。當然,想像力頗為豐富。

劉幸枝推薦評語
首獎 No.23 《祭》
優勝獎 No.51 《看見》
佳作 No.39 《所望》
▽
1.推薦首獎作品:《祭》
這篇文章最打動人的地方,在於它的敘事張力與畫面感。文字細緻入微,一幕幕場景彷彿映入眼簾,使原本平面的經文被賦予立體感與溫度,讓讀者能真切「看見」與「感受」其中的意境。作者巧妙運用前後對比,使故事節奏富含張力,不僅吸引人投入,也帶來深刻的省思。同時,文字間充滿「聲音」的層次,有低語般的細膩,也有天地變色的震動,讓人仿彿聽見經文在心中迴響。這樣的表現,不只是詮釋經文,而是讓經文活了過來,成為貼近人心的生命話語。
2.推薦優勝獎作品:《看見》
這篇作品以第一人稱書寫,帶領讀者進入一位盲眼者的內在視角。令人驚訝的是,他的世界並非寂靜,而是交織著真誠的告白與外界的聲音,構成一種獨特的心靈景深。作者用字簡潔卻有力,不以繁複描寫取勝,而是以明快的節奏和清晰的語感打動人心。雖少了細膩鋪陳的層層堆疊,卻呈現出另一種直接、鮮明的力量,令人印象深刻。
3.推薦佳作作品:《所望》
這篇作品在文字中注入了較豐富的想像力與創意,使經文的世界展開新的可能。作者不拘泥於平鋪直敘,而是善用想像力,營造出生動活潑的氛圍,讓讀者在閱讀時彷彿也被邀請進入故事情境。

程亦君推薦評語
首獎 No.23 《祭》
優勝獎 No.51 《看見》
佳作 No.39 《所望》
我的遺珠之憾:034《手中的針線》、054《以你的名字》
▽
本屆入選文章的寫作水準比以往提升許多,加深了評選的難度,因此我個人有兩個選拔基準:(一)作者選材的創見如何?即是「聖經故事的結局已經知道了,作者為何要寫這個故事呢?」;(二)作者的敘事技巧如何?
1. 我推薦的首獎是023《祭》。
此篇作者對於敘述故事的用字遣詞都非常用心,對亞伯拉罕、以撒父子關係的經營很細緻、感人,是忠於聖經文本的詮釋,但就「聖經故事的結局已經知道了,作者為何要寫這個故事?」的角度來看,感覺此篇作品少了一種故事逆轉(耶和華神的干涉與耶和華神的預備)的驚奇感。當然這也可能是選擇書寫這個已有明顯答案題材的不易經營之處。
2. 我推薦的優勝獎作品是051《看見》。
此篇作者寫瞎子的故事,是用內在的獨白說故事,寫出瞎者的生之追尋與所獲得的生命答案,讓人深刻感受到生來瞎者的內在掙扎,以及最後是否能得醫治的懸疑感。作者步步經營,創造了豐富的故事內涵。個人認為這篇故事蘊含了福音性,適合非基督徒閱讀。
3. 我認為039《所望》要歸回為佳作。
我閱讀數次,總覺得缺少一種感動,看起來似乎合乎聖經有關摩西出生與成長的大敘事,但主題卻有些偏移。此篇作品讓人感到較偏重「摩西母親約基別生養摩西的心情故事」,但以聖經原本的敘事而言,應該要把故事的核心放在埃及公主為何願意收養一個原該被殺滅的希伯來男嬰之上,以及摩西身為希伯來人與埃及王子的內在、外在衝突。雖然此篇故事的發展看來順理成章,但作者在重要的摩西故事關鍵之處,缺乏使用小說敘事的逆轉「佈局」手法,使得此故事閱讀起來讓人少有驚奇之處,以及後半部關於摩西成為出埃及領導者的部分過於跳躍,這是可惜之處。
4. 除了以上三篇,我個人想提出兩篇讓我有遺珠之憾的佳作:034《手中的針線》、054《以你的名字》,這兩篇作品都有著豐富、動人的情感。
《手中的針線》這篇,充分演繹了在約帕的女徒大比大如何「廣行善事,多施賑濟」的故事(使徒行傳第九章36-42),以及她的死亡如何讓鄰人不捨、焦急,以致邀請使徒彼得來醫治的過程。作者創造了幾個鮮活的人物角色,並重建了故事場景(約帕海港)與當時人們的生活面貌。這樣的故事內容可以對讀者的信仰生活有所啟發。
《以你的名字》這篇,表達了作者對經文的創見,以第一、二人稱「我」、「你」的對話手法,從一個邊緣、受苦女性的視角來看大衛與拔示巴犯罪後,大衛家所遭受的諸多苦難之過程。我看到作者從他瑪的受苦中提出一個極深沉的苦難天問:為何純潔無辜的人竟受牽連在家族的咒詛之中,上主的公義何在?以及押沙龍將自己女兒取名為「他瑪」,就是呈現為胞妹他瑪義氣復仇的決心,而因為大衛王一直未能妥善處理他瑪與暗嫩的問題,導致押沙龍一步步淪為一個逆倫、奪權的人。這些家族內的悲劇,會讓讀者思考這些苦難的發生到底是上帝的咒詛,還是人為之禍?整個故事瀰漫著大衛家族的悲劇,作者絲絲入扣地表達他瑪被暗嫩玷污的痛苦,以及她對苦難的疑問、對上主公義的呼求。令人驚奇的是,這位姑姑他瑪最後竟然從自己侄女他瑪的理解中得著安慰。這是一種優秀的故事佈局手法。

羅菁推薦評語
首獎 No.39 《所望》
優勝獎 從缺
佳作 No.23《祭》、No.51《看見》
▽
我的標準:
1.40%聖經剪裁是否恰當?解釋是否正確?歷史背景是否真確?經文選材是生僻難解的,還是滾瓜爛熟的?
2.60%故事有還是沒有?敘述是否真實?人物的敘事視點選取是否恰當?對白與獨白是否合乎人設?人設是否立體?有沒有張力?張力的焦點是否展示主題?主題有沒有上帝?如何提及上帝?場面是否具體?節奏推進是否流暢無礙?有沒有創意?有沒有文采?
所望039
本篇長得有冠軍相。
摩西的故事,時間跨度大。本篇主要截取他的出身、成長以至成熟的階段,採取了前繁後簡的手法。雖然給人草草收場之嫌,但正因為摩西的故事起點,距離擔當民族領袖之日,路漫漫而長,以前面的具體場面,為後來史詩級的出埃及場面埋下伏線,一片暗黑背景中仍可見耶和華永不落空的應許,題目《所望》更點染了這個主題,可算險中求勝。
本篇人物個個性格都栩栩如生。不像少女馬利亞單純虔誠,這位平凡的母親因丈夫的鞭傷而疑懼,合乎人性,反而可親可近;而且她也由疑懼變得勇敢、沉著,越來越具備屬靈的洞察力,這個人物是有趣的,有張力的。摩西的殺人事件,解釋得合乎本文的人設。就是童角如米利暗搖手鼓護弟,形象可愛之餘,也呼應長大後善於唱歌的形象,甚至為她後來制金牛犢的惡行漂白呢。配角如埃及鄰婦羡慕摩西,折射出兩族,以及階級的張力,一個配角,竟有著色背景,點出民族共融的新約主題的功能,不得不叫人稱奇。張力的對白夠多,增加了虛擬人物的立體感,因此豐富了讀者對聖經的想像,也加強了現實感,給人歷歷在目之感。
場面相當具體,節奏明快,比喻如方舟也運用得相當靈巧,前後呼應,多處伏線也彼此呼應,與主題環環相扣,鞏固了結構。
作者不單解經準確,加進的背景也有根據,例如赫凱特是古埃及的生育與助產女神,摩西的養母埃及公主是否瑟慕提斯,史家可能仍有爭議,但有猶太歷史學家約瑟夫斯(Josephus)佐證,作者也是做過資料搜集的。
以母親的角度敘事,好處當然是發揮創意,更為了壓縮篇幅。如果以摩西的第一人稱敘事,交代時間,還得兼顧空間的跨度,便很難符合徵文比賽的要求;是為聰明的手法。
摩西父親的人設比較平面,如此虔誠,如交代他是利未人的背景,會更有說服力,也交代了割禮傳統沒有失去的因由之一。
祭023(有沒有第三名的?愚以為第二名可以從缺,這篇列為第三名)
本篇緊貼經文的原意,創作的空間不大。作者又選擇以撒視角來敘事,描寫的重點放在父慈子順的互動,從文中語氣看來,以撒大概14—15歲?由他來敘事,描寫比較直觀。以撒又是沉默寡言之人,所以多觀察,少對白,也合理。部分動作的描寫,暗示神是這故事的推手,但大多不能說破,因為以撒太年輕了,他不可能理解一個神選民族的誕生如何系於他一人的存亡。他也順服,缺乏與父親的張力,由此至終,是個被動的角色,於是本來很驚心的悲劇——起碼過程很悲,變得平淡。
張力應該來自亞伯拉罕。部分有關他的描寫細緻感人,如他擦火三次失敗,暗示他心緒混亂,這是不說破:他為父的慈愛,與為神民的順服,兩者的張力應該感天動地,卻礙於敘事觀點不能說破。前面兩天也看不到層次的遞進,錯過張力與節奏的經營。到攻頂時,才有戲劇的變化,作者緊貼經文框架,連罕有的對白也大致與經文如出一轍,作者的自律幾乎是嚴苛了。
正因如此,既沒有副線的輔助,角色性格又極其平凡。試想四個人物中,三個是對此行的意義不明所以的,三個又是沉默寡言的,沒戲啊!這些重複的角色要經過藝術處理,如動機、個性的設定,故事才會出來。聖經卻是由亞伯拉罕早前誤以侄子當子,繼而趕子,再百歲得子的多重「伏線」,層層佈局,張力滿滿,到了獻子的高潮,才會讓讀者膽戰心驚。本篇以撒完全沒有這些記憶,不禁叫人懷疑選錯了敘事觀點。幸好虛構一把關於麥基洗德之刃,呈現了父親與上帝的關係,加上獻祭的回憶片段,因此增加了主題的厚度。
本篇既著墨於父子的三天旅程的動作,卻沒有寫出兩人在體力方面的差距。一位一百一十多歲,一位正值方剛,步履由始至終,就是登頂過程,也保持一致;登頂前,更是四個角色保持一致。比較有現實感的描寫是父親滲血的腳趾、食物的準備,及生火與背柴的過程,這些倒是不錯的。
結束一句呼應題目的「祭」,形象飽滿,是漂亮的句號,終於看到作者出手。
看見051(建議放回佳作)
本篇相當忠於經文,瞎子與耶穌的對白也貼近經文。本篇集中描寫主角初遇耶穌,旁人說項的對白,層次清楚。描寫心理方面最好,如主角臨池捧水洗眼時的遲疑,結局時不自主地雙手抓光的驚異,都準確抓住了瞎子的複雜心情。
本篇挑戰不在於解釋聖經經文的記載,因為相關記載相當短,又是講道研經的常見經文,沒什麼機會出錯;而是在於克服以瞎子為「視覺」的描寫帶來的限制,那是對作者描寫能力的挑戰。一方面,瞎子,又是天生的瞎子,只能以描寫來說故事,經營場面,製造張力與高潮,連視覺比喻也難以運用。天生習慣以視覺認知的我們,挑選這種題材,或許得去蒙眼生活才可能領會以其他感官,即聲音、嗅覺、味覺與觸覺代替視覺描寫,會有多大的不同。一味靠描寫感覺,故事如何出來?
成績如何?宏觀方面,透露時代背景,作者稍有觸及;微觀方面,作者顯然力有不逮,說明多於呈現,所以不夠真。就是最後看到了光,視覺描寫也只以形容詞,甚至以「無法形容」來交代。
影響所及,靠主角一人意識敘事,卻又非意識流手法;人物出場,轉換時空,頗見掣肘。主題說光與罪的關係,主角行乞遭遇的排斥、生活諸多的不便,描寫鋪墊不足;因此到了高潮,耶穌說天生瞎眼不是此人的罪,讀者便只看到主角自述開眼的喜悅,意義限於個人的轉變。甚至瞎子獲赦罪後與社區關係的描寫,也付之闕如;至於耶穌藉此神蹟來挑戰拉比的震撼,張力與深度,就更難期待了。
以下兩篇我選作三甲入圍。唉,第一次當聖經故事評審,水土不服也,非搞局也!
以你的名字054
本篇難於閱讀,也難投入主角的感覺。主要是開始時沒有任何背景,連時間也缺乏交代,人物關係多而複雜,直稱父親的名字又加一層迷障;加上自言自語,使人覺得她患上了什麼精神病。挑了講道較少涉及的聖經段落,主角傾訴心聲的對象少有進入信徒的視線,她為什麼不向兄長押沙龍傾訴?他有權又有魅力,又得民心,還當過判官,起碼可以為她討個公道。但看到最後,篇名就已昭示了女主的感情依託,是一場巧思的佈局。可能出於投射,怕這位同名又同樣美麗的侄女會步她的後塵。事實上,後來這位侄女他瑪在覆巢之下的命運,也可想其坎坷。於是本篇可視為女性書寫,有了新意,而且發揮得不錯。
本篇向技術,也向讀者挑戰:第一人稱的主觀意識,自言自語,本來就易令讀者倦怠,幸而作者對心情描寫到位,許多感覺都寫得鮮活動人,顯示了文字的功夫。唯小他瑪出場的年齡不詳,叫人無從判斷事情的真偽——當然我們永遠有聖經,出於刻意? 如此的確表達女主心緒混亂的真實感,讀者就受點苦吧。作者以受害女性長處深宮的視覺,用萬念俱灰的筆鋒,不免過窄,也過冷。女主對王家(除了對小他瑪,看不到她關懷過誰),以及王家與民族命運的關係缺乏關懷(我們讀者又如何關心),連暗嫩之死,她也沒有一絲復仇的快感,真是創傷症候群啊!算是展示了殘酷的真相。然格局總嫌過小,對下面的問題,自難有什麼答案。
「我仍不知發生在我身上的暴力,如何能嵌進上主那更偉大的敘事裡。」是約伯式的天問,主角似乎沒有答案,結局暗示押沙龍的命運,似以四兩撥千斤。最終兩個——該是三個,宮中最美麗的個體都被碾壓成大歷史書寫的片段?都是美的毀滅,押沙龍就是他瑪?那答案似乎更令人迷惘了,甚至引來更多的天問,也可。我認為這個懸念,未嘗不是聰明的設計。
簡言之,本篇的「失敗」都合乎本篇內在的邏輯,就是真切,正是它的「成功」。
手中的針線034
本篇豐富了經文的想像,背景也合乎時代與地理,人物頗多,但彼此互動中顯出個性與人性,以及人物的關係。場面生動,節奏明快,宿命與希望的張力暗湧,語言寓意飽滿,將一個悲情港口寫得熱鬧,人情處處,溫暖婉約,為本來宿命的寡婦帶來希望與動力。最後復活的高潮,出於眾志成城,簡直給人選舉的錯覺:「我們要多加重回我們的社區當領袖。」好吧,主題應該是眾人誠心祈禱,就必蒙應允。

▽
程亦君補充意見
收到這個文字交流的整理文檔,才知雪漢青評審與我有相同的看法,但這幾天Email並未收到雪漢青評審的意見交流信件。
我之前的推薦評語(首獎、優勝獎、佳作的三篇評語)是根據大家票選統計出來的前三名作評審。
但其實這次我心中的首獎是034《手中的針線》,而優勝獎是054《以你的名字》,因為這兩篇有獨到的創意與小說表達手法。
所以我在上次文字交流的評語中,有表達這兩個作品是我的遺珠之憾。
雪漢青補充意見
首獎 No.39 《所望》
優勝獎 No.51 《看見》
佳作 No.23 《祭》
又重讀了一遍提名的三篇作品,現在簡單說一下我的意見:
首獎建議《所望》。儘管這篇作品故事耳熟能詳,情節難有發揮的餘地,但作者的文字是躍動的,文學性的。結構完整,人物語言符合身份關係,虛構人物也合乎聖經的記載脈絡。遺憾之處是缺乏亮點,缺少讓讀者震撼的某一個獨到的看見。
優勝建議《看見》。主要是作品結尾處描寫盲人對看見的期待、擔憂,恐懼...... 非常精彩。
佳作《祭》行文平鋪直敘,儘管帶入了以撒的視角,但是過於拘謹,受聖經原文的約束,不敢放開手腳,因此情節走向全無新意,很難調動讀者的感情。這種把聖經故事鋪陳一遍的方式吃力不討好。

▽
莫非
很抱歉,我漏掉雪漢青補充進來的電郵,剛剛看到,補上。請看附件。
對於羅菁老師提議讓優勝獎「從缺」,也想請問一下其他人的意見。附上創世紀文學獎從缺的規則供大家參考。
也請各位評審對此回應一下意見好嗎?
程亦君
關於首獎從缺的議題:
我覺得這次參賽的作品寫作水準都高出以往,應該是不要「從缺」較好。
雪漢青
首獎空缺的動議涉及評獎規則的修訂。如果原來沒有票數比例要求,就按照得票數安排次序吧。如果確實有更有利於鼓勵創作者和評獎運作的規則建議,可以提交給組委會,請組委會在下屆評獎活動前修訂完成。
莫非
關於從缺,羅菁老師建議的是優勝獎。
謝謝程亦君和雪漢青兩位老師的回應。
創文已有簡單從缺規則如下(上信已附於附件中):
文學獎從缺:
1.文學獎的首獎和優勝獎,從下面幾方面來考慮是否從缺:
(1)站在基督教文學史的角度來看,這個作品是否豐厚基督教文學?
(2)這個作品是否有跟屬世文學對話的可能?
(3)還是,目前我們只是華人基督教文學正在成熟的基礎建立?
(4)還是,我們已能夠脫離基督教文學基礎,能有所創新?
2.文學裡的表現手法,結構性、合理性,是否有一定水準?主題是否深刻?從缺是否因為這些文學性不夠?
(1)所有評審都要通過;
(2)從缺必須是一個痛苦的決定;
(3)建議每位評審都寫一段話,解釋從缺的原因和期許;
(4)從缺是因為文學藝術性不夠,需要列出哪些具體的建議。
還請齊宏偉和劉幸枝兩位老師回應。
齊宏偉
平安!我覺得還是尊重原來的規則,不必從缺。看著還是賞心悅目的啊。祝福。
我個人不建議從缺。
羅菁
首獎:《所望》039
優勝獎:從缺
佳作:《祭》023,《看見》051
回應莫非老師:
1.本來我選入圍的是另兩篇,但遵評審程式,先討論入圍三篇。
2.您推薦的首獎作品是哪一篇?為何?
根據入圍三篇排名次,三篇的解經準確度相差不大,剩下的便是說故事的能力。三篇之中,《所望》的故事力最強。
3.您推薦的優勝獎作品是哪一篇?為何?
從缺。因為其餘兩篇故事力薄弱,主角內心雖然有衝突,一太年幼,另一視力殘缺,視點都傾向自我中心,無法推動兩個複雜的故事,突出兩個巨集大的主題。
4.為何某篇要歸回為佳作?
《祭》023、《看見》051,共兩篇。後者說明多於其他感官的描寫,以瞎子的設定來感覺,不真,例如:「我跟著人群往聖殿走去」,應該是跟著人群聲音走吧;「等我走近了才發現,人太多了」、「我被動亂的人群擠到路的中央」,如何得知走近、人太多、動亂、以及路中央?
5.我的排序是根據創文提出的評分原則:聖經佔40%,故事佔60%,入圍三篇,最弱故事力的兩篇排在首二名之外,首獎故事力最強。
6.是不是我誤會了?從缺不是個選項,是個原則?據莫非老師在第一封信列出的,我以為可以才敢提出。
7.我後來才收到檔,說明從缺是要一致同意才可行的,大家又已表態否決,看來是無法啟動相關程式的了。
8.同意雪漢青評審的建議:將來再可以提交給徵文組委會。因我是首次參與這項評審,不知道這次徵文比賽是屬於基礎或成熟階段,以下建議許是給未來的組委會參考:這徵文比賽的賽果是否得在不同基礎或成熟階段有個量度標準,以便定期向捐款人交代?如何避免在基督徒中同溫?終極目標是否面向非基督徒,吸引他們來看?要不要跟上外面文學界的,甚至聖經的書寫與敘事的高標準?
9.或許以後分初級組、高級組,解決「從缺」可能的痛。以上越俎代庖,冒犯了,不好意思。
10.我以為「鼓勵」不應該是徵文比賽的標準,因為這標準很模糊,很難審斷,新來的評審就更難拿捏。又換個角度看:如果自己的作品得獎,其中之一原因是「鼓勵」,不知大家有何感覺?我會拒絕領獎。
11.可能我評學生的故事/小說習慣了,自動按次序從視點、人物、張力、結構、主題、場面、節奏與語言來評分,排除由感覺帶著走的散文,如有不符是次徵文比賽標準的,請多多指教。
程亦君
我個人認為,既然比賽已經依循既定規則與票數進行,結果應該按照原定票數來決定優勝,不必從缺。
莫非
「文學獎從缺原則」在當初讀到羅菁送進的文字交流時,就已在8/21私訊給羅菁,可能因為太忙,羅菁沒有注意?
「文學獎從缺原則」中提到「所有評審都要通過」,就是想避免從缺成為單一評審的選擇,而是希望能夠在團體共識下才成立。目前已有不同意見,所以程式上不成立。我們仍需要在既定的框架下完成獎項排序和推薦。
瞭解羅菁評審的嚴格把關,希望「寧缺毋濫」,這代表對比賽長遠發展的期許。然而,我們除了要維持文學獎的水準,也需要兼顧鼓勵創作者、維繫比賽活力的功能。若過於嚴苛,可能讓參賽者失去動力,影響比賽延續。尤其聖經故事獎是獨特文體,有解經要求與想像力的限制,能投入的人並不多,有小說功底的作者更有限,這也是投稿量不如其他獎項的原因。
至於分組,理論上或可解決水準落差,但現實上困難重重:行政成本增加、評審人力不足、比賽定位也會模糊,甚至讓外界誤解獎項含金量。其實維持單一組別,透過「首獎」、「優勝獎」、「佳作」的分層,已能達到區隔效果。
談到「鼓勵」,我相信各位評審並未把「鼓勵」列為打分專案,而是把它看作比賽的附帶功能。主要評分還是根據規則:聖經40%、故事60%、文學水準。獎項頒出後,多少帶著鼓勵的效果。但得獎者領受的,仍是對其作品真實價值的肯定,而不是單單因為鼓勵。我們頒發獎項的理由要專業、清楚、可陳述,這樣獲獎者也不會覺得只是出於「鼓勵」,而是因為作品真的有其價值。
在評語裡我們可以清楚標示差異:「今年首獎作品在文學性上已達一定水準;其他獲獎作品仍有不足,但在主題探索上值得鼓勵。」
長期來說,創文網路書苑開設了W240《聖經故事如何說》,給予投稿者進一步提升的路徑。如此一來,我們既能維持標準,也能保持比賽的生命力,並引導寫作者走向成熟。
感謝大家的來回探討,若還有補充,請在8/27前回覆。
齊宏偉
我不建議從缺,無論是首獎還是優勝獎,各位學員還是很認真的。
莫非
和羅菁老師有過一些溝通,先在此澄清我們之間的誤會。 羅菁老師其實看過我在8/21私訊中傳送的《文學獎從缺規則》,只是因為當初在邀請各位進行文字交流時,我使用的說法有些模糊,使羅菁老師以為「從缺」是評審選項之一:
也想提醒一下,我們的徵文辦法中列入了下面這一項,但這是萬不得已才會啟動的一項:
(2)作品如未達水準,得由評選會決議某一獎項從缺,或變更獎項名稱及獎額。
而我誤會了,以為羅菁老師太忙,沒有注意到我私訊所傳的原則檔。對此,我願意向羅菁老師致歉。
我也因此明白,原信的表達並不夠清晰。以後將修改為:
也想提醒一下,我們的徵文辦法中列入了下面這一項,但這是萬不得已才會啟動評審團討論和決議的一項:
(2)作品如未達水準,得由評選會決議某一獎項從缺,或變更獎項名稱及獎額。
同時,也特別感謝羅菁老師提出的疑問,促使我重新修訂並正式定名為《文學獎評審從缺原則》。現將修訂後的內容列入記錄,放在信末供大家參考。其中包括新增補充:第六條「少數意見之記錄」、第七條「名次獎投票程式」。
若一天內無疑義,我們即可進入一、二、三名的最後一輪投票了。
文學獎評審從缺原則
前言
文學獎的設立,不僅為了表揚優秀作品,更承擔著引導文學風氣、提升創作水準的使命。在評審過程中,「從缺」並非否定,而是一種慎重的判斷:當作品未能充分展現應有的深度與格局時,寧可從缺,以保存獎項的價值與公信力。本原則旨在界定從缺的標準與程式,並確保評審過程兼顧公正、專業與合一。
第一條 從缺考量之依據
首獎和優勝獎是否從缺,應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一、站在基督教文學史的角度,作品是否能豐厚基督教文學?
二、作品是否具有與屬世文學對話的可能?
三、目前是否仍處於華人基督教文學的基礎建立階段?
四、我們是否已能在既有基礎上有所創新?
第二條 文學性標準
應衡量作品在表現手法、結構性、合理性等方面是否達到一定水平,主題是否深刻。 若文學藝術性不足,評審應列出具體建議,作為作者改進之方向。
第三條 從缺之共識
從缺必須為全體評審一致同意之痛苦決定,不得草率或因個人偏好。
第四條 評審說明
建議每位評審於認定從缺時,皆撰寫一段文字,解釋原因與期許。
第五條 從缺成立之條件
首獎或優勝獎若欲從缺,必須全體評審一致同意,方得成立。若多數評審認為無須從缺,則不得宣佈該獎從缺。
第六條 少數意見之紀錄
如個別評審認為作品水準不足,不足以列入某名次,可於個人文字交流中保留「個人認為應從缺」之記錄,並附具理由與建議。此記錄僅作內部存檔,不影響正式評審結果。
第七條 名次獎投票程式
一、每位評審應依序投出首獎、二獎、三獎。
二、若評審個人認為某名次應從缺,可選擇該名次「留空票」。
三、投票結果依多數票決定名次。
四、如該名次出現留空票比例過高,顯示評審對該名次有重大保留,主持人得再次徵詢意見。若經討論後全體評審一致同意,始得正式宣佈該名次從缺。
五、若未能取得一致共識,則依票數高低決定名次。
程亦君
我無疑義。
劉幸枝
我無疑義。謝謝。
文學獎詳細記錄請查看網站:
課程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