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故事連結者——凱特·狄卡密歐丨黃瑞怡
2025/09/20 10:54
瀏覽244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從收到473封退稿信的六年黑暗歲月,到得獎無數的光彩時期,作家凱特·狄卡密歐如何長年走在呼召路上,又創作出怎樣的少兒文學作品?

神聖故事說不盡,寶藏浩瀚如海洋。歡迎查看文末海報,瞭解W240《聖經故事書寫課》。

這一切是在什麼時候變得這麼美麗?為什麼我以前都沒有注意到?

——《會寫詩的神奇小松鼠》

當我們一起閱讀時,我們連結。我們看見世界。我們看見彼此。

——凱特·狄卡密歐

有一些蒙揀選的作家,無論活到多少歲都依然保有童心童眼。儘管他們創作了「嚴肅」作品或將精力奉獻給學術研究,但他們為孩子寫的書卻成為閱讀國度永不落下的日頭——英國數學家卡洛爾的《愛麗絲夢遊奇境》,美國散文家懷特的《夏綠蒂的網》,護教大師魯益師的《納尼亞傳奇》都屬此類經典。當代作家也有結合了老練與童真的寫手,作品觸動老少讀者的心,比如從千禧年出道至今,每本新書都閃爍的凱特·狄卡密歐(Kate DiCamillo,1964—)。

21世紀揭幕時,筆耕多年零收成的狄卡密歐終於出版了第一本書《傻狗溫迪克》(Because of Winn-Dixie,2000),一舉得到紐伯瑞銀牌,翻篇進入獎牌生涯。多年前我曾在專欄分享過她出道頭十年的主要作品(《傻狗溫迪克》、《虎躍》、《雙鼠記》、《愛德華的奇妙旅行》、《魔術師的大象》等),本篇要把重心放在她最近十年出版的小說,以及她如何長年走在呼召路上。

2013年《會寫詩的神奇小松鼠》(Flora and Ulysses,2013)獲得第二座紐伯瑞金牌——狄卡密歐加入了紐伯瑞獎百年歷史罕有的雙金作家行列。

《會寫詩的神奇小松鼠》,台灣東方出版社

十歲的佛蘿拉在單親作家媽媽的口中是一個「天生的憤世嫉俗者」。她對母親擅長的羅曼史毫無興趣,她只看英雄漫畫,尤其崇拜管理員化身的超級阿力。故事開頭佛蘿拉從鄰居的吸塵器裡救下小松鼠,併為它取名「尤里西斯」。

尤里西斯大難不死後神力驚人,懂人語,還開始用打字機寫詩。相對於什麼都看不順眼的佛蘿拉,尤里西斯對生活充滿了讚歎,能從每一朵花中看見天堂。中譯者說:「故事揉合了奇幻的情節與家庭故事背景,在看似天馬行空的想像背後,作者要述說的其實是尋找『愛』與『歸屬感』辛苦卻溫柔的過程。」

在奇幻和現實交錯的《神奇小松鼠》之後,狄卡密歐回歸寫實,《少女三劍客》系列挖掘南方童少年記憶,描繪了個性截然不同的三個女孩,如何尋覓自我並與他人連結的故事。

《少女三劍客》(雷米·南丁格爾,2016)

十歲那年夏天,膽怯害羞的蕾米報名拋接指揮棒課程,她憧憬這項才藝助她奪下佛羅里達州美少女競賽後冠,她會因此登上新聞,然後看到新聞的爸爸將後悔拋棄妻女立刻回家團圓......

蕾米捧著夢想,班上同學也各有心思:路易士安娜來自空中飛人世家,父母雙亡,她參選動機是那一大筆獎金,獎金能幫助貧困的奶奶繼續撫養她,她可不想被送進育幼院!貝芙莉把指揮棒耍得出神入化,但她對逼她選美的媽媽厭煩透頂,所以計劃從內部破壞美少女競賽。隨著參賽過程出乎意料的發展,三個女孩的友誼迅速茁壯,不知不覺間催化了彼此的成長旅途。

《回家之路》(Louisianas Way Home,2018)

12歲的路易士安娜自幼習慣奶奶各種不按常理出牌的行徑,但這回太離譜了吧?奶奶哄騙她半夜上車,帶著她在高速公路上飛馳,天亮時她已遠離家鄉、閨蜜,開進了喬治亞州。因為劇烈牙痛,奶奶不得已在裡奇福鎮停歇。

路易士安娜本以為困在陌生小鎮已糟透,但看了牙醫後奶奶居然不告而別,只留下一封關於她身世秘密的信。好幻想的路易士安娜遭遇現實接連打擊還能織夢嗎?她還有力氣打破家族的可怕詛咒嗎?被至親拋棄的她能敞開心扉相信鎮上的奇特陌生人(長得像海象的牧師,烏鴉陪伴左右的神秘男孩)嗎?最要緊的是她如何找到回家的路?

《我在這裡》(Beverly,Right Here,2019)

許多小孩有過離家出走的念頭——行動派的貝芙莉可不是想想而已。小學時她就逃家不只一次,這幾年因為有了好朋友,又收留了流浪狗伴伴,她的心和腳才安定下來。但是路易士安娜搬遷了,伴伴死了。把狗埋到後院樹下後,貝芙莉決定離開——14歲的她覺得自己夠大了,不願再和人(或狗)有感情牽絆,她要單獨過日子。

《我在這裡》,台灣東方出版社

這回暑假出走,貝芙莉發現把整天抱怨的酒鬼媽媽拋在腦後沒那麼難,搭堂哥順風車到海邊小鎮沒那麼難,甚至謊報年齡在餐館打工也沒那麼難——她真能靠自己過日子!可是新挑戰臨到——遺忘過去沒那麼容易,拒絕和他人建立關係沒那麼容易,而最不容易的是什麼?是搞清楚自己內在生命的真實位置?

《少女三劍客》系列是可以獨立閱讀的故事,但從全系列中看得出迪卡密歐的反覆探問和關懷。三個孩子都面對生離死別的苦難:蕾米的爸爸和小三跑了;路易士安娜被奶奶拋棄在陌生小鎮;貝芙莉的父親遠走多年,她與母親疏離,摯愛的狗死去。

經歷關係與生命難題,她們不僅需要外援,也以不同的途徑靠近信仰:蕾米意識到自己「靈魂」有時退縮不前,有時義無反顧;安娜巧遇小鎮牧師,雙方勇敢對話;即便是講求實際的貝芙莉,心弦也被古畫上天使翅膀那「不可思議的藍」撼動。不論腳步自主或不自主,她們都在找回家的路——尋找能保護身心靈的家,尋找心靈更美的家鄉。

不知百年一遇的疫情是否推動了狄卡密歐用新方式描摹愛?在疫情高峰,她出版的《碧翠絲預言》(The Beatryce Prophecy,2021)以中世紀傳說形式,另闢蹊徑探討女權教育現代話題;去年《諾然地》系列的《老船長的木偶》面世,讀來有些像與安徒生一脈相承的原創童話。兩部新作文字節制,三言兩語就能把讀者帶入情境。比如《碧翠絲預言》裡的修士:

他裝飾著字母B。

他用彎彎曲曲的綠色藤蔓造型裝飾那個字母,宛如春天的綠,和五月一樣光采奪目,充滿希望。他讓字母B像烈日般煥發耀眼的金色光芒。

然後,他把這個字母拿去給女孩看。

還有《老船長的木偶》裡木偶的對話:

「總之,」國王說,「就在我等著我的披風和王冠時,我聽到了那位婦人唱歌。木偶師傅也停下動作聽她唱。然後,他看著我說:『這麼美的歌,聽得都要心碎了。』他當時是這樣說的。我一直記得這句話,因為那首歌真的好美,我真的感覺要心碎了。」

「但是你怎麼知道你有心?」女孩問。

「因為我聽得到那首歌。」國王說。

不過,這樣的世界有光有詩歌有預言,也有一直往黑暗靠攏的慾望誘惑。


世界讓人心碎,愛是選擇

教師或家長圈裡常討論分級,討論如何保護孩子不受黑暗風雨襲擊。總有成人想要為下一代挪開書架上所有「可能帶來陰影」的作品。但孩子和成人一同活在敗壞、破碎、墮落的世界,孩子呼吸著同樣的空氣,經驗白天,也經驗夜晚,知道床底下可能有怪獸,窗外有吼叫的獅子。

少有童書作家像狄卡密歐這麼誠實地向孩子揭露成人與世界的不完美,少有人能像她一樣將悲傷淚水和喜悅笑聲串成一條閃閃發光的珠鏈。狄卡密歐看見孩子們一直看見的——美與醜,堅強與軟弱,正直與卑鄙,真實與虛謊;她也和孩子一樣,看見腐敗還相信純潔,埋到土裡還期待發芽,即使沒有地址還願意寫信。

凱特·狄卡密歐(Kate DiCamillo)

她以溫柔又幽默的故事闡述著:如果不曾面對人心黑暗,那麼光是無意義的;如果不曾逃離家,失去家,回家的渴望就不會那麼強烈;如果不曾感受深入骨髓的孤寂,就不會感受伸出的手有多溫暖;如果不曾失去愛,就沒有失而復得的喜悅。

受過傷的靈魂傾向閉鎖自己,但把重複受傷的風險關在心門外,也就把醫治恩典的可能關在心門外。狄卡密歐筆下主人翁的風險,是選擇愛,選擇盼望,選擇信靠的風險。她筆下的孩子,是決定愛自己和愛世界的孩子,是「不管你在哪裡,不管你聽不聽得到,我選擇原諒自己,也選擇原諒你」的孩子。

三十年用筆迎接拂曉

從上世紀收到473封退稿信的六年黑暗時期,到這世紀得獎無數,作品被翻譯成多種語言的光采時期,狄卡密歐始終保持簡樸生活與寫作紀律。

大學時教授鼓勵她寫作,她帶著紙筆晃蕩,告訴親友她想當作家,但從沒動筆。三十歲覺悟,作者不是只想寫,作者必須得寫。起步已晚,她不確定自己能寫出什麼成績,但告訴自己不要停下來。換句話說,確認呼召是第一步,活出呼召是之後的千萬步。

她天還沒亮就起床,打開門廊燈,讓對街鳥兒知道她醒了。然後點起蠟燭,寫兩頁,一週寫五天。堅持至今三十年。

書寫外她大量閱讀。散步時腳步放慢,給予身邊瑣碎事物溫柔的注意力,看清鄰舍的臉、流浪貓狗、無所不在的發亮塵埃。在訪談錄音中,不僅聽見她的話聲、笑聲,還有哽咽聲;聽到她承認自己平凡、脆弱、難相處;聽到她吐露拋棄妻兒的父親曾讓她又崇拜又嚇到發抖,花了許多年才走出陰霾。她說:「有人願意聽我說故事?我是全世界超蒙福的人。」

越認識狄卡密歐,越發覺她誠懇保持自己在紙上和現實生活裡有一樣的溫度。

故事連結塵土造的我們,也給我們追光的翅膀

2014年,美國國會圖書館邀請狄卡密歐成為少兒文學推廣大使,大使任期兩年,推廣全民閱讀。狄卡密歐打造口號「故事連結我們」。她說:「當我們一起閱讀——當祖父為孫女朗讀,當老師為學生朗讀,當父母為孩子朗讀,當姐妹為兄弟朗讀,當鎮上所有人默默地讀同一本書時——我們便擺脫了孤獨。故事為我們打開了門,我們也向彼此敞開心門。」

狄卡密歐的作品與生命激勵我:或許不見得能每天寫兩頁,但我們可以嘗試每天好好讀兩頁,我們還可以嘗試每天為身邊的孩子或成人朗讀幾分鐘——朗讀者專注心意與獨特聲音,伴隨著故事,交織成特定時空中微小的鳥兒,振翅向聽者飛去。鳥兒有可能變成朗讀者和聆聽者靈魂翅膀上的羽毛,羽翼漸長,翅膀撲動,追光而去。


-END-

作者簡介

黃瑞怡

台灣大學圖書館學學士,美國俄亥俄州大學語文教育博士,專攻兒童青少年文學。多年在南加公私立中小學任職,現任聯合基督教學校國際學生部主任。台灣《校園雜誌》「尷尬少年遊」、「惡水築書橋」專欄作者。曾參與遠東廣播公司童話系列講座。

課程推薦

有誰推薦more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