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悲憐天父的小女兒丨蘇文安
2025/09/11 09:55
瀏覽606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我們的生命光景有時乾涸如破裂漏水的池子。如何才能補好生命的池子,連接活水的源泉,止漏盈福享安康?一起來看蘇老師的分享。

日復一日紮穩基本功,內外兼修鍛造好作品。歡迎查看文末海報,瞭解GR01《文字人的基本功》。

若用一個圖像來比喻你的生命光景,你會想到什麼?

在耶利米書2:13中,耶和華透過先知,用破裂漏水的池子,來形容當時的以色列百姓:「......我的百姓做了兩件惡事,就是離棄我這活水的泉源,為自己鑿出池子,是破裂不能存水的池子。」

我們不妨如此想像:一窪沒有接通水源、只漏不進、乾涸龜裂的池子,原有的一切已經漏光。這豈非像我們自己,或我們周遭許多人身、心、靈、群的光景?惟一的出路,豈非立即補好生命的池子,接通活水的泉源?那麼,當如何「止漏」,如何「接通」,以至於能重新「盈福」呢?

醫治的愛

家人們,在馬太、馬可、路加福音都有記載,我們都耳熟能詳的「血漏婦人得醫治」的故事中,主今天要給我們什麼新鮮的亮光呢?我們一起來朗讀馬可福音5:25-34:

有一個女人,患了十二年的血漏,在好些醫生手裡受了許多的苦,又花盡了她所有的,一點也不見好,病勢反倒更重了。她聽見耶穌的事,就從後頭來,雜在眾人中間,摸耶穌的衣裳,意思說:「我只摸他的衣裳,就必痊癒。」於是她血漏的源頭立刻幹了,她便覺得身上的災病好了。

耶穌頓時心裡覺得有能力從自己身上出去,就在眾人中間轉過來,說:「誰摸我的衣裳?」門徒對他說:「你看眾人擁擠你,還說『誰摸我』嗎?」耶穌周圍觀看,要見作這事的女人。那女人知道在自己身上所成的事,就恐懼戰兢,來俯伏在耶穌跟前,將實情全告訴他。耶穌對她說:「女兒,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地回去吧!你的災病痊癒了。」(可5:25-34)

哇,多麼扣人心弦的故事!我們看見主的大能如何使尋求祂、依靠祂的人,止住「身」、「心」、「靈」、「群」的「血漏」,生命充盈祂所賜的「平安」(shalom),得以止漏盈福享安康。

在這兒,建議大家先停下來,聆聽泥土音樂盛曉玫女士創作、演唱的《醫治的愛》。讓我們想像,這首詩歌是這位血漏婦人,在經歷過我們剛才所讀的生命大轉折之後,從心底發出的頌讚與感恩:

在泥濘深谷中 祢領我走出來

我跌跌又撞撞 是祢扶我站起來

我滿身是傷痕 祢將我抱起來

我在祢的懷中甦醒過來

耶穌的愛 醫治了我的心

破碎的生命 完整起來

心中又燃起 光明的期待

再一次 勇敢將自己敞開

耶穌的愛 剛強了我的心

信心的翅膀 再飛起來

飛越每一個 高山和低谷

感謝耶穌 醫治的愛

身心靈群,全人漏盡

這個女人患血漏足足12年之久。血漏,就是女人在經期之外出血不止。按照利未記15:25-30的律法,女人若患了多日(還不是「多年」喔!)的血漏,就要被視為不潔淨,她所躺過、穿過、用過的一切都算為不潔,別人若碰觸她,或碰觸她所躺過、穿過、用過的一切,也必算為不潔。這就是為何當耶穌公開問「誰摸我的衣裳」時,她會恐懼戰兢了。因為她嚴重違犯了律法,不但擠到、碰到許許多多人,還刻意觸摸了耶穌!

路加記載說,她在醫生手裡花盡了一切養生的,並沒有一人能醫好她;馬可也記載,她花盡一切所有,一點也不見好,病勢反更沉重。

讓我們從我全職事奉的真愛家庭協會談全人康健時常常強調的「身」、「心」、「靈」、「群」這四方面,來拼湊出這位婦人的生命光景。

身(生理上):她飽受病痛之苦,耗盡錢財求醫,卻被一個又一個醫生宣判為患了不治之症,所以必定面容憔悴、瘦弱不堪,還可能身帶異味,而一窮二白、衣衫襤褸,也是必然的了。

心(心理上):可以想見,她自卑、沮喪、憂鬱、焦慮、絕望、退縮。所以她不敢直接面對耶穌,只敢從後頭來,偷偷碰祂的衣裳,免得曝光。

靈(靈命上):很可能埋怨神、懷疑神,這也是許多頑疾纏身或長期被苦難所困者的自然反應。

群(人際上,社交、信仰生活上):從利未記15章的規定來推想,這個女人若已婚,很可能早已被休;若未婚,也不可能被娶;若已有兒女,因與兒女不能有親密接觸,親情當然非常淡薄或蕩然無存;若尚無兒女,因血漏可能難以受孕,在當時的社會中被視為毫無價值。而且,她根本不被允許出現在公眾場合,包括會堂或聖殿,因此可說完全沒有參與群體信仰生活的機會。在社會上,她可以說是弱勢中的弱勢、邊緣人中的邊緣人!

從這樣一位在身、心、靈、群各方面皆已「漏盡」的女人,如何得到主耶穌為她的生命沛然注入活水泉源,給了她全人醫治的經歷,你我可以學習到三個重要的生命功課:首先,要跨出同溫層,關懷牧養所有尋求者;其次,要與主建立個別而親密的連結;第三,要渴望得著「身、心、靈、群」全人的醫治。

跨出同溫層的事奉

在我們周遭必定有各種各類不同背景、不同需要的人,作為教會、作為有憐憫心腸的主的門徒,我們要跨出同溫層(就是與我們有相同背景、相同社會階層或經濟情況的圈子,也有人叫作「舒適圈」,關懷牧養所有尋求主、需要主的人。

對照路加福音第8章和馬可福音第5章,就知道耶穌很有可能在同一天,甚至是幾個小時之內,先後服事了三類不同的人。祂先在加利利海東岸的格拉森趕鬼;在這驚天動地的事件之後,再到加利利海北岸迦百農這個城市,城裡管會堂的睚魯來為病危的女兒求醫治;在去睚魯家的路上,血漏婦人摸了耶穌的衣裳;最後才是讓睚魯女兒復活。有學者說,耶穌並沒有走最近、最直接的路,而是刻意繞道,因為祂知道在茫茫人海中,有一位悲憐天父的小女兒,正極其迫切地尋求祂。

「格拉森人」,代表身心靈完全崩潰失控的人,除了被邪靈附身轄制,也可引申到被毒癮、賭癮、色癮、酒癮、網癮嚴重轄制的人;「血漏婦人」,則代表那些因失喪親人,或殘障、久病,或有著不堪的過去、不良的出身,或困在長年的貧困、心理的創傷之中,又或者官司纏身......等等,而自卑、退縮、自我隔絕或遭人厭棄者;「睚魯」則指有名聲地位、受人敬重的專業人士、社會菁英。

在教會中,在主差遣我們去收割的福音及文化禾場中,其實這三種人都存在,都需要主的接納、拯救、醫治。可惜我們往往很難突破世俗價值觀的窠臼,仍然很容易傾向於將大多數資源投注在「睚魯」們身上,而對相對棘手的「格拉森人」或「血漏婦人」群體自覺或不自覺地逃避或忽視。

教會究竟像什麼?創文呢?

教會究竟像什麼?有人說是「家庭」,沒錯,因為我們講愛、講關懷;有人說像學校,沒錯,因為我們要學真道、要教真道;有人說像軍隊,也正確,因為我們要操練事奉、培養信心與勇氣、學習順服,照主的吩咐去爭戰。然而,教會也像醫院!

主耶穌不是如此宣告嗎?——「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可2:17)

Jesus with the Sick Woman,Juan Rodriguez Juarez

正因為是醫院,所以才會有「格拉森人」、有「血漏婦人」、有各式各樣身心靈群皆需醫治的病人。若能明白「教會像醫院」,就不會對「教會中奇奇怪怪的人好像比外面還多」太過驚訝或失望了。況且,「病人」越多,表示這醫院醫德醫術越好。如果你進了一家醫院,只見空空蕩蕩、門可羅雀,你會放心就醫嗎?

所以,我們可以如此看「教會像醫院」——因那兒的「大醫生」耶穌基督將每一位求助者看作悲憐天父的女兒或兒子,祂能醫治他們身心靈群的一切疑難雜症。很特別的是,醫院中的其他醫護人員,本身都曾是病人,被醫好之後因感恩而留下來與耶穌基督同工。

創文呢?創文當然也能發揮「家庭」、「學校」、「軍隊」、「醫院」的功能!

有一次我聽見一位非裔美國牧師做見證。時隔多年,我已經想不起他的名字,但對他所說的故事卻印象非常深刻。我們姑且稱他為William。他出生、成長在大城中的黑人貧民區,父不詳,母親遊蕩吸毒,領救濟度日,所以他基本上是處於自生自滅的狀態。他長得又矮又胖,從小就經年累月,不斷被嚴重霸凌。

學校餐廳、儲物間(locker room)、校車、廁所,都是他每天都不得不去,卻又最怕去的地方。因為每天都會有人肆無忌憚地欺負他。

小學一到九年級,他每天就活在這樣的光景中,永遠不知道下一刻有什麼壞事發生在他身上。他一天到晚擔驚受怕,卻完全無力自救。他腦海中不知上演過多少次自己拿自動步槍到學校掃射的場景......

他拼命打工,但賺的錢是為了應付那些惡霸的勒索,他等於是他們共用的奴隸。他一面打工,一面偷僱主的東西,因他從來不知道什麼叫正直、誠實、自尊。

終於,要升上十年級的那年暑假,他家隔壁搬來一家基督徒。這家人一見到常在街區晃蕩的他,就關心他、愛護他;才一兩個禮拜,就讓他明白原來世界上還有高尚、善意和溫暖;也頭一次讓他見識到,什麼是合神心意的家庭。

最重要的是,這家人有兩個男孩,是打美式足球的,又高又壯。暑假結束,既然是鄰居,當然上同一所學校。開學第一天,他們就發現William悲慘的光景。 於是第二天他們就公開放話:「William是我們的死黨,任何人想欺負他,得先問問我們!」

從此William的人生完全改觀。從此他對天父有了正確的看法。 從此他覺得生命池底的破洞已經被修補,而且接通了活水的泉源,開始積盈他從未想像過、從未享受過的福分。因著一個基督徒家庭將主的慈悲憐憫傳達、分享給他,他從整個校園中最底層的nobody成了神家中的somebody。後來還半工半讀念完大學,又念了神學院,成為牧師,而且一直不遺餘力地推動美國中小學校園中的反霸凌運動,不知道改變了多少孩子的一生。William不就是「病人成為醫護人員」很典型的例子嗎?

與主建立個別而親密的連結

血漏婦人得主全人醫治的神蹟,讓我們學到的另一個生命功課是:救恩普及萬民,但得救卻必須與主建立個別而親密的關係。當主耶穌問:「誰摸我的衣裳?」祂既是針對血漏婦人,同時也在提醒門徒。

血漏婦人在人群中伸手摸主的衣裳而得醫治,告訴了我們:主動積極的信心行動是蒙恩的關鍵。而主耶穌定意在成千上萬群眾中「揪出」這位躲躲閃閃慣了的婦人,正是要與她建立個別而親密的關係,使救恩成為她個人生命中真實的經歷,而非僅是風聞、旁觀的事件或教導。

門徒呢?彼得代表門徒回應耶穌的問題,說他們和眾人都「擁擁擠擠緊靠著主。」然而,他們與主接觸,物理上的距離看似緊密,心靈卻離祂很遠。

我們是否在教會、在創文或宣教工廠事奉,也自覺天天緊靠著耶穌,但卻無法體會祂像慈父倚門等待浪子、像牧人定意尋回迷羊的心腸呢?

The Return of the Prodigal Son,Bartolomé Esteban Murillo

在大群體中,個體似乎被淹沒了。但當我們一直被會眾、讀者、粉絲吸引了注意力,豈非很容易就錯過了那位正渴望要做出信心的觸碰,好得到全人醫治、使生命止漏盈福的女人或男人?

在《在永恆中讀你》一書中,莫非老師在《信心的一摸》篇章中指出,主耶穌定意要血漏婦人勇敢面對隱藏的問題、公開她隱藏的信心,同時讓她有機會在做見證時既堅固自己,又榮耀天父。

公開為主做見證,原本就是醫治的一部分。這就是為何耶穌一定要馬上問「摸我的是誰?」祂真的不知道摸祂衣裳的是誰嗎?當然知道!但是祂不能放這個因為生命中隱藏的問題,已習慣長年躲閃畏縮的婦人一馬,讓她偷偷溜掉。

主耶穌回應禱告時,絕不會僅僅滿足我們當下的需要,祂必定要藉著這件事,重建我們的生命。在睚魯女兒病危、分秒必爭的時刻,祂卻刻意停下來,與這位婦人建立個別而密切的關係。因為這是她生命中的關鍵時刻,主耶穌要她勇敢地、正確地面對。

渴求全人的醫治

救恩是「個人的」(personal),卻不是「私人的」(private)。我們當然必須與主建立個別而親密的關係,但卻不能只停留在這裡。主除了醫治我們的身、心、靈,同時也要在「群」的層面醫治我們,而惟有身心靈群都蒙醫治,才是全人的「安康」(shalom)。

有一則格言這麼說:「歌若不被唱出,就不是歌;鍾若不被敲響,就不是鍾;愛若不被表達,就不是愛;福若不被分享,就不是福。」

除了堅固這婦人信心的目的外,耶穌要求她公開做見證,也是要讓社區民眾知道她已經痊癒,重新接納她,好讓她能恢復家庭生活、社交生活和公開敬拜的生活。是的,我們都有「歌」(生命故事)要「唱出」(以口以手傳講——用口語,或用手指頭在手機上寫字),我們都有「鍾」(重要信息)要「敲響」(宣揚提醒),我們有「永恆生命、今世福分」之「福」要分享,更有「榮神益人」之「愛」要表達。

在馬可福音5:29,婦人覺得身上的災病「好了」,在原文中指的是身體的醫治;在5:34,當耶穌對她說,你的信「救了」你,指的是身心靈的醫治;而最後主說「平平安安地回去吧」,指的是與神、與人、與己、與社群都重新建立起和諧的關係。這就是身、心、靈、群全人的shalom(安康)!

無名無臉→天父女兒

在這兒,讓我們再一次聚焦於「血漏婦人伸手摸耶穌的衣裳」這個非常關鍵的動作。當這位患血漏12年的女人拼命從人群中擠過去,終於摸到耶穌的衣裳,耶穌立刻問:「誰摸我?」眾人都不承認,彼得說:「這麼多人擁擠祢,祢怎麼還問誰摸祢?」

但耶穌說:「有人真的摸了我,我覺得能力從我身上出去。」這和人群的推擠不同,那是一種帶著信心的觸碰。

耶穌對她說:「女兒,你的信救了你。」這是整本聖經惟一一次,耶穌稱某位女人為「女兒」。

她原本是沒有名字、沒有臉孔、沒有身份的人,但一個信心的觸碰,讓她瞬間成為「悲憐天父的小女兒」。

請留意,耶穌對這一位被祂稱為「女兒」的血漏婦人宣告:「你的信救了你。」這樣的語氣,仿彿是在說:「你得救,是因為你主動積極採取信心的行動才成的!」

成為神家的一份子,是一個瞬間的決定,是出於信心的觸碰。醫治發生的那一刻,這位無名無臉啥也不是的女人,立時成了悲憐天父的小女兒。而這一切的關鍵,是她伸手觸摸了主耶穌的衣裳。

作主衣裳上的䍁子

馬太福音9:20-21特別指出,這個女人,來到耶穌背後,摸祂衣裳的䍁子。我們可以想像:在一片兵荒馬亂中,她也許已經被擠得歪歪倒倒,再加上身體孱弱,氣都快喘不過來......她只能拼命迎難而上、拼命伸長了手臂,卻連耶穌的衣角都碰不到,最後只能勉強碰到祂的衣裳䍁子!

家人們,我們當然不是被呼召成為耶穌,但我們可以成為祂衣裳上的䍁子,讓祂的能力藉著我們流動出去。

人群中有太多失喪的女兒或兒子——當他們伸出手時,我們能否感受到基督的大能流過我們?不是我們自己有什麼,而是主的能力經由我們(Passing through us),在他們的生命中發揮更新變化的果效。

願你我常常提醒自己:我不是那位醫治者,我不是那位解答者;我只是一條䍁子,一條小小的䍁子,但只要一直緊緊連結於祂的衣裳,那股能力就會不斷流動。讓我們向主祈求:「主啊,讓祢的能力經過我。讓我成為祢能力的導體。是祢無盡能力的導體,不是我自己的。」

同工們,我們不能只顧著舉辦營會、規劃課程、帶領事工......而忘了那些悲憐天父的小女兒、小兒子——他們正顫顫巍巍地伸長了手,渴望身、心、靈、群得醫治。

家人們,願你在教會、在創文,不只是旁觀者——而是神彰顯能力的管道!

主前求恩

我們一起把手放在心上,來到主面前禱告:

主啊,是的,無論我們現在正處在什麼樣的生命光景,我們都渴望像今天所看見的血漏婦人一樣,成為生命更新的人!

慈悲的天父,我們也渴望參與在祢尋回女兒或兒子的行動中。但我們知道,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成為祢的衣裳䍁子,讓人緊緊抓住。願祢的能力經過我們流露、彰顯出來,使我們在教會、家庭、職場、社區中所遇見的人,都能得著身、心、靈、群全人的醫治,止漏盈福享安康。

願祢賜我們一顆為父為母的心,好讓我們能在人群中看見那些正在尋求祢、渴慕祢的兒女,照著祢的心意服事他們,成就祢所託付給我們的大使命。

奉耶穌的名禱告,阿們。

-END-

作者簡介

蘇文安

現任「真愛家庭協會」副會長和《真愛家庭雜誌》總編輯,並義務擔任「創世紀文字培訓書苑」文字牧者和《神國雜誌》總編輯等,長期培育、帶領家庭及文字傳媒事奉者,協助教會發展相關事工。

課程推薦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創作 散文
自訂分類:蘇文安老師文章
下一則: 聆聽團隊事奉的呼聲丨蘇文安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