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牧人的羊群,和即將豐收的禾田,這兩者可能指同一事物嗎?夫子用它們做比喻,背後有怎樣的眼光和心態?一起來看杜老師的文章。
侍奉有恩典如晨露,也有江河險惡,如何從起點跑到終點?歡迎查看文末海報,瞭解MT100《持久有力的侍奉課》。
他看見一大群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困苦無助,如同羊沒有牧人一樣。於是他對門徒說:「要收的莊稼多,做工的人少。所以,你們要求莊稼的主差遣做工的人出去收他的莊稼。」(太9:36-38)
耶穌在這兒把兩個比喻連在一起,一是困苦的人群,另一是廣大的禾場。困苦的人群就如同沒有牧人的羊群一般,流離失所,無所適從!而一個禾場,若沒有足夠的人手,轉眼就變為荒場;小禾場是小災,大禾場成大災,可能的豐收頓成為垃圾掩埋場!耶穌將這兩個比喻放在這裡有什麼特別意義嗎?
自古以來,人就深深渴望和平與安息,渴望世間有真、善、美。為了追尋這些,人盡其所能但都徒勞無功。因人的智慧有限,年日也有涯,在沒人捨命引導的情況下,只能像羊一般,沒有目標地四處遊蕩,毫無盼望可言!
耶穌瞭解這情況,祂心中有疼惜。這些人原應由祭司看顧,可是那麼多祭司,卻沒人能給他們安慰。他們就像羊一樣,沒頭腦地跟著前面跑,一天沒結束就已筋疲力盡,無論怎麼做都達不到目的。這是人類的普遍現象,即使是在有偉大抱負、人性崇高的年代,也不會持續下去,跟著的是更大的腐敗,更多的崩潰!
耶穌有兩種身份,祂有天父的眼光和憐憫的心腸,也有一顆人的心和慈悲的屬性。他動了慈心而且「憐憫」這些人,帶著治癒的心掠過那個時代。耶穌看這群人,就像牧羊人看著他的羊群一般,有憐憫而不厭惡、有愛心而不冷漠!耶穌是一個好牧者,所以周圍聚集了大量的跟隨者!
「憐憫」是一種對無助者的同情,當動詞時是「心腸肺腑受感動」,因以色列人認為心腸肺腑是情感的中心,是「憐憫」的源頭。天父的「憐憫」,不僅是可憐窮苦的、貧困的,以及孤兒寡婦,祂最大的憐憫,是為罪人預備救恩,把世人從無助中救拔出來,因無助常是從罪中出來!
耶穌在八福中論到「憐憫」時說:「憐憫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憫。」(太5:7)所以「憐憫」者恆被「憐憫」。當我們對人「憐憫」,天父必以「憐憫」回報。所以耶穌轉向門徒,把「憐憫」的負擔傳給他們!
所以這「憐憫」就這樣擴散出去,不只耶穌「憐憫」,門徒也「憐憫」。被「憐憫」的人,現在不只限於門徒或當時那些人,也擴展至所有人,對,也包括我們。他不只是轉向門徒,今天也轉向你我,我們都有做牧羊人的責任,照顧看管祂的羊群!
耶穌看著這些人,心中有油然而出的「憐憫」,可是當祂以此事教導門徒時,卻好像文不對題。祂說莊稼成熟了,是收割的時候了!祂看在眼裡的是人的無助,放在心裡的是對人的憐憫,但說出來的卻好像是不同的事物。祂眼中看到的是無助的羊、困苦無助的人,可是口中說的卻是待收的莊稼。好像這些人不再是沉重的負擔,而是可期待、可喜悅的豐收。
這是何等的眼光,何等的心態!我想這是從耶穌在地上生活的時代至今,那麼多人接受祂呼召的原因。因他和門徒們看的與一般人看的不同,他們看到的不只是一群困苦無助的人,而是大豐收的可能;他們看到的不只是掏心掏肺的付出,而是歡天喜地的收成!
這種眼光不一般,這比喻也傳神。它讓我們看到的,不再是無藥可救的一群,而是滿有活潑盼望的一群;不再是前途暗淡的世代,而是滿有希望前景的一代。耶穌看在眼中的雖是滿目瘡痍,心中卻滿了希望,說出的話更是振奮人心!這就是我們的主!
自此以後的兩千年,江山代有才人出,大量社會精英跟隨著耶穌,在有需要的地方為天父做牧羊人、做收取莊稼的莊稼漢。他們也看到耶穌所看到的,心中充滿了希望,於是他們用口傳揚,用手建造,一個個的羊場於焉建立,一群群的羊於焉被牧養。
我們就有最好的例子。這幾百年來,根據統計,有七千多牧羊人,為主跋涉千山萬水來到中國收取莊稼,人數相當於耶穌時代的祭司。他們不辭勞苦來到斯地,從高文明的西方,降卑至百年不變的東方,他們無聲無息地看守羊群、收取莊稼,才會有我們今日的幡然一變!
然而一代傳一代的使命,終有職業化的可能。畢竟天父只有兒子沒有孫子!祭司、法利賽人和文士等最終沒有盡到應有的責任,他們一代代地延續傳統,最終後代忘記了職分,把主要任務忘了,卻把旁枝末節當成了主流!
這就是為什麼耶穌告訴門徒,奉差遣的工作要靠禱告,因每一個工人都是天父親自呼召上崗,不是靠遺傳、不是靠才能。這工作不是誰想做就能做,因這工作又大又難,只憑著才能、聰明斷然不足,唯有聽了父的差遣,有祂的眼光和心腸,才能把這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當成歡天喜地的豐收。
既然禾場如此龐大,工人的需要也那麼急迫,我們當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進入禾場。對已在禾場的工人,俗語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個工人的養成不是一天兩天、一個兩個學歷可以達到,所以我們一定要愛護場上主的工人,不輕易放棄他們,更當時常關心他們的需要!
文字牧羊人也是一樣,不是能寫的都被呼召!可是當被差遣時,或抄寫講道筆記、或翻譯別人的文章,都要心存收莊稼的歡天喜地,忠心地書寫。等裝備夠了,在天時地利人和,和在天父的時間裡,就可用筆把屬於你的故事寫下,造就牧養眾人。
所以不要輕忽文字工廠的需要。就像現在什麼工作都要有點電腦知識,今天什麼工作都需要有文字,因文字貫穿事工,無論開始的構思、中間的推廣,還是最後的收網,都需要有好的文字表達,為事工畫龍點睛!因文字就是把想法化為實際行動的載體,能寫得出來的文字,才是能做得出來的事工!
我們祈求主,差遣更多文字牧羊人、文字莊稼漢,來看守羊群、收取莊稼。現在是最壞的時候,也是最好的時候,壞的是人不再重視文字、講究文采;而好的是如果我們這時異軍突起,會有更有效的結果,為主發更大的光!
-END-
作者簡介
杜老師
創文總幹事,專業電腦資訊管理,曾任職南加州一家醫療系統公司,提早退休後,以創文事工為重,也開始拾筆嘗試寫作,回應全民寫作的呼召,與您分享他的學習和反思。
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