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閱兵現場,俄羅斯總統普丁、北韓最高領導人金正恩和習近平並肩站在天安門城樓上,三國領導人同框,不但成為當天最搶鏡的畫面,也將成為大國政治的歷史性標誌。閱兵前夕,習、普與印度總理莫迪在天津上合峰會上,笑容滿面互致問候。若將九三閱兵與上合峰會一併觀察,應可察覺一個趨勢,在川普無差別極限壓力下,各國不同程度的「和中自保」,美中競爭將進入新階段。
美國力衰退 戰略收縮
川普總統自白宮第一任期開始,就對上合組織、WTO、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不屑一顧,第二任期不但再度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巴黎氣候協定》,更大幅叫停對外援助,一度關閉象徵美國國家影響力的「美國之音」,表面上看是孤立主義的表現,從深層次看,是美國國力頹勢下的戰略收縮。
川普積極調停以哈、俄烏兩場戰爭,固然有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光環的企圖,也反映出美國希望早日從戰爭「泥沼」中抽身,以集中精力應對主要戰略競爭對手──中國之意。
川普總統發起的關稅戰,既包括日、韓、歐及台灣等對美長期擁有龐大貿易順差的傳統盟友,也包括如英國般的對美貿易逆差國,甚至世界公認最不發達的國家,如柬埔寨、寮國、緬甸、海地等,也都不放過。在與各國談判時,往往提出與貿易無關的要求,包括安全議題、國防預算問題等,都一併捆綁提出,施加多重壓力。
譬如對日、韓、歐談判時,要求提高國防預算、大舉對美國投資,對台灣同樣要求國防預算應占GDP的5%,又如對巴西加徵高額關稅,理由是巴西前總統波索納洛遭「政治迫害」。前者讓美國的傳統盟友不安,後者更激起巴西等南方國家的反抗。
半年多來,美國在關稅談判、外交政策上反反覆覆,或許川普認為是「交易的藝術」,但美國國際信譽卻不斷受到侵蝕,不可預測性轉變為不可信任、不可合作。美國晨間諮詢公司的民意調查稱,截至5月底中國的全球淨好感度為正8.8,美國為負1.5。這是該機構進行相關追蹤以來,中國全球好感度首次超越美國。
中國好感度 超越美國
從這項調查不難理解,為何包括美國傳統盟友在內,世界各國紛紛向中國釋出善意,希望改善與中國的關係。上合天津峰會前不久,印度與中國外長互訪,雙方談成10項成果,並就邊境問題達成10項共識。須知,印度不僅與大陸存在邊境衝突,還配合美國印太戰略制衡中國大陸,對上合、金磚等組織相關活動,不但態度消極,還數度阻撓會議發表聯合聲明。
印度配合美國,川普政府卻未對印度心慈手軟,前一刻雙方好似談判順利,轉瞬間就對印度加徵25%關稅,更以印度購買俄羅斯石油為由,再加25%關稅。難怪印度一邊對美強硬表態,一邊轉圜與中國大陸的關係。
川普對盟友前所未有的擠壓,歐盟、日本、韓國等亦不同程度調整與中國的關係,一方面希望爭取對美更好的談判條件,二方面希望降低與中國的對抗,有利本國經濟。中國大陸是對美談判姿態最強硬的國家,7月下旬於北京舉行的中歐峰會上,一向對華強硬的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也放軟了姿態。
再以日韓為例,無論是石破茂首相還是李在明總統,皆採取了靈活務實的對華策略。李在明就職後打破慣例,先訪日後訪美,並在訪問華盛頓同時,派特使團訪中,強調中韓友好,期避免在大國角力中被邊緣化。
九三閱兵預告中美大國競爭進入新階段,大多數國家都在提高戰略主動性,避免因選錯邊而被犧牲。面對此一趨勢,賴政府不應漠視。大罷免完敗,反對「抗中」的民意取向再明顯不過,正如無黨籍中壯代苗栗縣長鍾東錦所說,應改善兩岸關係,增加對美談判籌碼,單向依賴美國,對台灣有害無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