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3日是中國人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日,兩岸各自以不同形式紀念這場改變近代中國命運的重大歷史事件。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天安門廣場主持盛大閱兵,強調以人民史觀、民族史觀紀念歷史,彰顯中國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中流砥柱地位;而賴清德總統則在忠烈祠舉行祭典,卻避提「抗戰」與「抗日」,僅以「終戰」之名輕描淡寫,甚至引述法西斯定義暗諷當今大陸政治體制。兩岸對於抗戰史話語權爭議多年之後,已經有了明顯的分野。
站在中華民族高度
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為求生存而奮起的一場民族自救運動,無論政權更替如何,這段歷史都是兩岸中國人共同記憶與血淚交織的史實。九三軍人節正是抗戰勝利後,中華民國政府為表彰保家衛國的軍人英勇而設置。今天,兩岸在這一天分別舉行紀念活動,原本應是延續民族記憶、凝聚歷史共識的重要契機,卻因政治考量與意識形態分歧,出現了對歷史詮釋的南轅北轍。
大陸方面的九三閱兵,不只是儀式與軍力展示,更是一場有高度戰略意涵的歷史敘事。習近平在演說中明確指出,「中國人民始終堅定站在人類文明進步一邊」,這樣的表述,不僅回應了西方世界對大陸軍力發展的疑慮,也從民族的軌跡中汲取正當性,強調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絕不重回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
特別是在當前國際局勢動盪的背景下,這場紀念活動更具反西方霸權主義的深意。俄烏戰爭尚未平息、以巴衝突持續延燒、亞太安全情勢緊張升高,西方霸權的單邊主義與對中國的戰略圍堵也日益強化,甚至台灣也被美國圈入圍堵的範疇。在這樣的局勢中,大陸以九三閱兵重申反法西斯的立場,台灣人有什麼理由跟著西方霸權的口徑,將炮口對準自己同胞?
從今年紀念二戰以來的談話,賴總統始終以「終戰紀念」來取代「抗戰勝利」,刻意模糊中華民族浴血奮戰8年的歷史事實,更用極具暗示的語言批評「虛幻的大國復興」與「極端民族主義」,意在影射大陸體制的「法西斯」,既削弱了台灣在抗戰歷史中的主體地位,更激化了民族分裂的情緒。他雖強調「台灣不拿槍桿紀念和平」,卻將國防預算疊加到達GDP3.32%。
抗戰是全中國人民的犧牲奉獻,不是某一黨派的功勞。正視這段歷史,不是要爭奪誰是「抗戰主體」,而是要讓世人記得,中華民族在那場浩劫中堅持到底的精神與不屈不撓的意志。若能站在中華民族的高度去思考這段歷史,便無需陷入狹隘的對立。
抵制西方霸權主義
今日兩岸都面臨地緣政治的壓力與挑戰,中美角力持續升溫,西方圍堵中國的企圖愈加明顯,台灣更成為外部勢力制衡中國的籌碼。在此關鍵時刻,紀念抗戰勝利、重申反法西斯立場,不僅是一種歷史責任,更是兩岸在國際博弈中應有的理性態度與民族自覺。
習近平在演講中並未迴避對歷史多元性的肯定,他強調人民史觀,是將抗戰置於全民共同抵抗外侮的歷史脈絡中。反觀民進黨,卻長期以意識形態主導歷史教育,刻意淡化甚至扭曲台灣與中華民族整體的連結,既失去歷史深度,也讓年輕世代逐漸失去對自身文化與歷史的認同。
歷史記憶是民族集體意識的基石,對抗戰的紀念、對反法西斯的堅持、對霸權主義的抵制,都是中華民族不可迴避的歷史責任與務實選擇。今天的世界雖不再有納粹與軍國主義,但霸權主義的變形仍不容忽視。從貿易戰、科技戰,到媒體戰與文化滲透,當今西方某些勢力依然以「自由民主」之名對中國行打壓之實,這樣的手法,不正是法西斯主義的幽靈重現?台灣號稱是民主同盟的一環,事實上卻是受霸權的宰制,川普的對等關稅、覬覦台積電、要台灣交保護費……,不正是最好的證明?
歷史不應被遺忘,更不能被扭曲。九三紀念抗戰勝利既是歷史的警鐘,也是民族的自省。兩岸雖有分歧,但在抗戰這一歷史真相上,應有共同的記憶、共同的價值與共同的立場。唯有如此,才能對得起那段血淚與炮火交織的過往,對得起無數犧牲的先烈,也才能在風雲變幻的國際局勢中,為民族爭取尊嚴與生存發展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