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10年,中國大陸領導人習近平再度在北京舉行盛大閱兵,與80年前浴血犧牲贏得勝利的中華民國國軍,爭奪主導對日抗戰的詮釋話語權;同時也向海內外展示2015年啟動「全面深化國防與軍隊改革」,10年來的軍事力量與先進科研成果。然而,人民解放軍仍然是為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保駕護航的「黨軍」。

緊盯九三大閱兵現場轉播,研究中南海政治學的人,關注中共黨政軍高層的站位與缺席;研究中國外交政策的人,盤點觀禮的外國政要以及地緣政治意涵。軍事情報以及解放軍研究專家,則會聚焦首次亮相的新興作戰系統與武器裝備,比對網路猜測與專業判斷的差距,進而分析解放軍未來可能的較量對手,以及想像的作戰概念。

習近平2012年甫接任中央軍委主席,旋即提出「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聲稱中國夢就是強軍夢。2014年確立「堅持軍委主席負責制」,2015年全面深化改革中央軍委機關並將7大軍區改為5大戰區,直到現在的陸、海、空、火箭4個軍種,以及軍事航天、網絡空間、信息支援、聯勤保障4個獨立兵種。過去閱兵時,部隊「首長好」的應答口號也改成了「主席好」。

從內戰時期《解放軍歌》中「腳踏著祖國的大地」、「直到把反動派消滅乾淨」、「向全國的解放」,到後來新編《強軍戰歌》中的「國要強,我們就要擔當」、「不懼強敵,敢較量,為祖國決勝疆場」,中國人民解放軍企圖將「責任區」從國土防禦逐漸推向海外用兵的意志與能力,已經成真。

9月3日的大閱兵,名為紀念二次大戰勝利80周年,除了抗戰英模部隊的80面戰旗方隊,受校部隊全部都是機械化、資訊化、智能化結合的現代戰力展示。解放軍亮出的新武器裝備,體現了近幾年來中共強調的「新域新質作戰力量」,有陸海空三位一體的多種核子導彈、高超音速與遠程巡弋飛彈,以及空中、陸上、水面和水下多種無人作戰載具。除了「矛」以外,解放軍也有「盾」,包括反彈道飛彈,反無人機的雷射與微波防禦系統。

閱兵時機的選擇,當然會傳達重要的政治訊號。抗日戰爭勝利閱兵象徵中國如今已經強起來,不會再遭到外敵侵略欺侮。然而在當前中美強權對抗,國際權力板塊挪移,各國因利而動,有合縱連橫,有選邊站隊,有抱團取暖的諸多變幻之際,北京大閱兵頗有顧盼自雄之姿,難掩引領世界之心。

習近平閱兵時,再次強調要將解放軍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軍隊」。伴隨著閱兵分列式所展示的新武器,想必引發歐美亞等強國的高度關注。從探究解放軍新裝備武器的技術來源、設計目的、作戰概念、用兵部署,到未來可能的交戰想定,北京的「矛」與「盾」,當然會激發潛在對手更新更強的「盾」與「矛」,世界軍備競賽,已然是現在進行式。

習近平的「強軍夢」是一個權力夢、科技夢與民族夢的交織。但夢想之下,人民解放軍仍然有實戰經驗缺乏,以及對黨忠誠與軍事專業拉鋸等挑戰。大閱兵確實能夠展現軍事強國的氣勢,卻不一定能夠緩解戰略安全困境。

天安門廣場上,為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設計矗立的標誌有象徵防衛的「長城」及象徵和平的「飛鴿」。解放軍受校部隊高喊的口號,除了原有的「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之外,此次還增加了「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

在即將邁向2027解放軍建軍100年的時刻,中國大陸真正的挑戰,不在天安門廣場,而在如何將「強軍夢」轉化為「和平夢」。

(作者為中華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兼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