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部電影是[Witness to Murder/謀殺證人].
這部黑色犯罪懸疑/心理驚悚片由Chester Erskine原創劇本(Nunnally Johnson未掛名作家),
講述Cheryl Draper堅稱自己看到一名男子在街對面的公寓裡勒死一名女孩。
兇手是Albert Richter──一名前納粹分子,在掩蓋自己的行蹤方面擁有豐富的經驗。Richter巧妙地處理了屍體和線索,使當局相信Cheryl產生了幻覺。
但Cheryl堅持不懈,迫使Richter在致命的高潮中攤牌。
Roy Rowland導演*Chester Erskine製片*
John Alton攝影。Robert Swink剪輯.
服裝設計:Kay Nelson (gowns)
衣櫃:Irene Caine+Jack Masters
William Ferrari藝術指導.
Herschel Burke Gilbert配樂+音樂總監
主角:芭芭拉史坦葳掛頭牌,喬治桑德斯(George Sanders),Gary Merrill──片名之上
要角:Jesse White,Harry Shannon,Claire Carleton,
Lewis Martin,Dick Elliott,Harry Tyler,Juanita Moore.
這部影片根據Chester Erskine(也是這部電影的製片人)的劇本改編,旨在與希區考克於派拉蒙準備的電影競爭,因此許多相似之處可能是故意的。
[Witness to Murder]從1953年11月開拍.
1954 年4月15日上映,
雖然獲得影評中等(尤其是表演),但它最終還是落後於不到一個月後上映的[Rear Window/後窗]。
《紐約時報》認為這部電影「執行得很敏感,但幾乎沒有靈感,是有預謀的謀殺……」
[Witness to Murder]被宣傳為“超越[雙重賠償]和[Sorry, Wrong Number]的刺激感”,這一說法可能創下本季的奢侈紀錄。
…這部情節劇是一部明智地執行但缺乏靈感的預謀謀殺和精神折磨的練習。
編劇和製片人Chester Erskine以及他的主要負責人對這一犯罪及其懲罰的處理方式都很文明,但他們只是斷斷續續地產生刺激或懸念。
這場冒險很大程度上缺乏尋找兇手所固有的緊張感,這讓他從一開始就暴露在標題和觀眾的見證之下…
Erskine先生的主角提供與對話和動作一致的專業形象。
芭芭拉史坦葳飾演一位陷入懷疑、恐懼和死亡威脅的室內設計師,令人信服地扮演一個敏感的女人,她被逼得心煩意亂。
儘管喬治桑德斯描繪的前納粹作家變身殺手背後的動機有些模糊,但他確實是溫和且充滿仇恨的。
而且,Gary Merrill這位偵探中尉對史坦葳小姐的尊敬越來越熱情,但他卻是一位值得信賴的調查員。
Erskine先生和他的團隊創造一種精巧的娛樂方式,但在其領域還沒有里程碑式的成就。
《布魯克林之鷹》將這部電影描述為「一部犯罪驚悚片,有效地利用了貓捉老鼠的技巧來收緊緊張氣氛。
作為一個令人興奮的創造者,它高於平均水平……故事中存在漏洞,但它足夠令人興奮,足以讓任何人忽視它們。
專欄作家《Jimmie Fidler》認為“導演羅伊羅蘭將故事的發展集中在懸念上,影片的每一英呎都付出了努力”,並且所有三位主要演員“都以令人信服的表演得分”
電影評論家《Dennis Schwartz》在2000年撰文,讚賞電影攝影師John Alton的作品,但對這部電影的評價褒貶不一:
“John Alton的攝影作品是這部電影的明星。
他的攝影作品營造出洛杉磯場景的黑暗氣氛,透過陰暗的建築鏡頭使戲劇性升級。
故事的轉折在於,儘管史坦葳是個正直的公民,但當局仍然站在納粹桑德斯這邊,因為他的地位更高。
疏離的黑色主題是豐富的。但問題在於故事的可信度──史坦葳的性格太堅強了,不可能如此徹底地成為受害者。
《Allmovie 》:
…[Witness to Murder]遠低於其明星的才華,但史坦葳和桑德斯都是專業人士,但都給予這部影片舊式的“奧斯卡獎”待遇。
[Witness to Murder]是一部小而有趣的黑色驚悚片,憑藉始終可靠的芭芭拉史坦葳的大膽表演以及喬治桑德斯以熟悉的風格紮實的表現而得到提升。
[Witness to Murder]因其相當平淡的劇本而被排除在黑色電影“A”名單之外。
它的出發點——一個人親眼目睹了一場謀殺,但沒有人相信他/她——在其他電影中肯定已經發揮了巨大作用,但在這裡它給人的印象是「陳腐」而不是「古老而又受尊重的」。
然而有許多有趣的曲折,以及一些精彩而有力的對話,主要的場景確實為演員們帶來很好的合作機會。
史坦葳充分利用了這些,用她的下巴堅決反對那些否認她正義的人,並用那雙明亮的、液體般的眼睛,這樣只有像Gary Merrill這樣溫和的演員才能抗拒她。
導演羅伊羅蘭也從John Alton的喜怒無常的攝影中得到了巨大的推動,這是一場陰影和主光的盛宴,從不錯過在銀幕上投射黑暗的斜線的機會。
《TCM》
羅伊羅蘭執導的[Witness to Murder]卻帶來自己的令人顫抖的樂趣,其中最重要的是史坦葳和桑德斯的表演。
桑德斯似乎對這個角色很感興趣……
表演有點卡通化,儘管這也許只是「風格化」的另一種說法。
在與史坦葳的場景中,桑德斯表現出一種冷靜、隱約的性威脅的外表。
他的角色是那種只對女人感興趣的人,把女人當作玩物,他把史坦葳變成他自己備受折磨、畏縮的老鼠,並從中獲得惡魔般的快樂。
…[謀殺證人]的具體情節點沒有多大意義,而且這個故事有點過於傾向於“她只是一個歇斯底里的女人!”,即使對於一部1950年代製作的電影來說也是如此常規。
但史坦葳忠於她的本性,以及她令人驚嘆的演技,即使在最令人難以置信的時刻,她也充滿信心,讓你為她擔心,儘管你知道最終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從表面上看,史坦葳扮演這個角色可能顯得相當膽怯,很容易屈服於試圖主宰她的男性角色。
但正如Ella Smith在她的《芭芭拉史坦葳小姐主演》一書中指出的那樣,史坦葳屈服於男性現狀的方式也很微妙:
「當......她受到精神科醫生以非個人化甚至侮辱性的方式提出問題時,她平衡了角色對自己的懷疑,並意識到她必須做什麼才能讓他相信她的理智-這表明她非常了解他比他對她的表現更好(並展示史坦葳可以同時傳達角色的多個方面)。
史坦葳清楚知道她在做什麼。
正如Axel Madsen在他的著作《史坦葳》中指出的那樣,這位女演員讀過西蒙娜·德·波伏瓦(Simone de Beauvoir) 的《第二性》,
這本書冷靜而清晰地概述了現代世界(即1950年代的現代世界)中女性的處境。
馬德森指出,儘管到了1950 年代,史坦葳已經是一位資深明星並且在經濟上自給自足,但她所扮演的角色卻很難符合我們所謂的堅強、獨立女性的描述……
史坦葳在[Witness to Murder]中扮演的角色是一位單身職業女性……
無論[Witness to Murder]中的男性角色多少次告訴她要放鬆,忘記自己所看到的一切,史坦葳都堅定不移——就連她的肩膀和她時常因驚愕而皺起的眉頭都充滿了堅定。
1950 年代,堅強、多面向的女性角色十分罕見。
[Witness to Murder]顯示史坦葳試圖透過字裡行間的解讀和表演為自己創造一些東西。
《Derek Winnert 》2017:
Roy Rowland於1954 年拍攝這部緊張刺激的驚悚片為芭芭拉史坦葳…提供出色的[後窗/Rear Window]風格的部分,
自始至終都有很多強烈的懸念,而史坦葳作為過度緊張的室內裝飾師則精力充沛,而桑德斯則緊隨其後作為納粹令人厭惡。
如果製片人Chester Erskine和Nunnally Johnson的原創劇本是示意性的和人為的,那麼事實證明這正是這部電影的魅力和吸引力的一部分。
攝影師John Alton讓它在黑白中看起來漂亮而黑暗,與光滑的[後窗]不同,後者同樣是示意性的和人造的,當然也很成功。
這兩部電影都在說,這只是一部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