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前文《愚民主政下的指鹿為馬》裡指出中山科學院的海劍羚系統是忽悠大眾的虛擬武器,不過這並不代表海劍羚這類的反飛彈飛彈系統有物理或工程上不可能超越的困難,畢竟美軍的RIM-116和共軍的HHQ-10都已大批服役。中山院的問題在於管理和經費上的欠缺,使其研發能力遠遠落後於國際先進的水準。但是當前世界軍工業的確有些因物理或工程上困難而不可能在合理時間內達到有意義的性能指標的武器發展計劃,換句話說,即使是最先進的美、中、俄三國都不可能成功開發這些新武器技術,它們是真正忽悠全世界民眾的虛擬武器。
在這些虛擬武器中,最常被軍迷提起的是電磁砲。前文《看不見的軍備競賽:戰術雷射》已經批判過它的不實用性,不過我仍然在中美的軍事論壇上看到許多興高采烈的文章,預言它將取代下一代海軍艦隻的主砲。美國海軍(僱用BAE Systems)以及廠商自費(General Atomic,通用原子)繼續高調開發電磁砲技術,共軍的「北方某單位」(參見http://www.dingsheng.com/portal.php?mod=view&aid=5591)也在默默地研發之中。那麼是否中美的科學研究機構有我未曾預料到的突破呢?
我不認為如此。首先美軍向來愛好花哨的新科技,不切實際的失敗計劃不可勝數;共軍則是在近年經費充裕之後,只要美軍有的他也要有。其實美中兩方對這個技術的投資都十分有限,完全不把它當成重點項目;我們只要仔細審察技術細節,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如此。目前最先進的原型電磁砲,砲口速度是Mach7,動能是32MJ,最大射程200公里;而36年前出廠的Reinmetall 120mm戰車砲就可以輕易達到Mach5的初速,即將服役的DDG-1000上的155mm火砲發射LRLAP(Long Range Land Attack Projectile,長程陸攻彈)時,砲口動能是34.7MJ,射程也是200公里。美軍在可見未來希望達到的技術指標是砲口初速Mach7.5,動能64MJ,最大射程450公里。這樣的性能,除了初速之外,人類早在70年多前就已經有了,我說的是納粹德國的V2飛彈。現代的彈道飛彈在射程和能量上都可以輕易超越電磁砲幾個數量級;新式的火箭彈有和電磁砲同樣的射程和十倍的負荷,價錢更是白菜化了。電磁砲號稱6分鐘飛到最大射程,火箭彈晚了兩三分鐘,同樣都只能打擊固定目標,根本沒有實用戰術上的差異。電磁砲為了追求50%的速度優勢而嚴重犧牲載重和廉價性,與前文《未來十年的中美武器對比(三)》裡討論的LCS有異曲同工之妙。
我常看到吹噓電磁砲的文章說它最大的優勢是彈丸小,不佔地方,這是沒有物理常識的歪論。同樣的載重要飛到同樣的射程所用的能量與速度平方成正比;電磁砲所用的電來自燃油,其能量密度稍高於火箭彈的推進藥,但是正因為電磁砲彈丸速度較高,所以其所消耗的能源以體積和重量計都還是較多的。不過電磁砲最致命的缺陷,其實是在附加的裝備上,不但必須有極大功率的發電機,電磁砲本身的結構也遠比火砲龐大複雜,尤其是它的身管必須以較細的截面積來承受更高的摩擦生熱,又得要傳導極強大的電流,電阻生熱比摩擦還要嚴重,所以在散熱上先天就比火砲困難一到兩個數量級。目前最先進的大型火砲可以每分鐘發射十發,火箭炮的發射速率更高;電磁砲則即使再研發20年,頂多也只能做到幾分鐘一發,根本沒有實用性。我還沒提到它身管的壽命,那基本上是打十幾發就得換的。
美國海軍研究辦公室(Office of Naval Research,ONR)所屬的電磁發射設備(Electromagnetic Launch Facility)試射BAE Systems的電磁砲原型機PLZ-05發射ERFB-BB(Base Bleed,底排)彈,照片裡的火焰主要來自火砲本身,彈底的火焰很小。第二代的52倍徑ERFB-BB一般射程約42-44公里。 PLZ-05使用滑翔彈的最大射程超過100公里,但滑翔彈必須有末端導引,遠比無飛彈藥貴。電磁砲的彈藥也同樣必須有導引裝置(尚未開發),再加上前面提到的助推火箭,載重能力很可能低於零。
電磁砲的問題也可以說是工程上的細節,一般非專業人員很難理解;另一個常見的虛擬武器卻只需要物理知識就可以看穿它的把戲。可是前幾天有讀者詢問我對一個自稱是物理博士的博文的意見,那篇文章提到彈道導彈在重入大氣層時因速度在Mach7以上,因摩擦生熱會使其前方的空氣電離化,成為Plasma(電漿,或譯為等離子體),所以會對地面雷達有隱身作用。這是很明顯地被俄國的所謂Plasma Stealth(等離子體隱身)技術忽悠後的結果,以致一看等離子體就和隱身劃上等號。
其實Plasma只是原子外層的電子被剝離後,所餘的正離子和自由電子的混合物。因為正離子比電子一般重了幾萬倍,所以在與電磁波互相作用時,主要是自由電子的運動來決定它的性質。但學過大一物理的人應該知道,還有另外一種物質也含有大量的自由電子,因此而決定了它的導熱、導電和光學性質,那就是金屬,所以Plasma與金屬在一般情況下對雷達波的反應是一樣的:都是幾乎完全反射。重返大氣層的彈頭或飛船雖然不能直接和地面做無線電通訊(但是可以透過頭頂的通訊衛星轉接),地面雷達卻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一個很大的反射截面。那麼所謂的Plasma Stealth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Plasma和金屬裡自由電子的最大不同,在於其密度和溫度可以有很大的變化,在特定的密度和溫度下,其共振頻率有可能落到微波的範圍,那麼在一個雷達波的頻率剛好與之相同的時候,就會被這個Plasma所吸收。但這是純理論的妄想,在非密閉的環境下根本不可能細調密度和溫度使其共振頻率與入射的雷達波完全吻合,所以俄國人連一個原型機也做不出來,Plasma Stealth也就永遠只能是卡通裝備。其實就算有能控制共振頻率到所需要精度的魔術,敵方只要使用兩個頻道(新式的AESA本身就能快速變頻或多頻同時發射)就能擊破這個隱身,而且還會看到比機體本身更大的截面積,那麼這個極重又極耗電的設備就真是搬石頭砸腳了。
熟悉這個部落格的讀者應該知道我向來以破除迷思為己任,以上是兩個當前軍事論壇裡最常見的迷思:電磁砲在大氣層外,或許會是殲星艦的好配備; Plasma Stealth則絕對是不切實際的。未來20年的海軍艦艇將會是像055級這樣的改裝了先進電子設備的傳統軍艦,而不是DDG-1000那樣的科幻船。空軍的戰機和轟炸機也將繼續主要依靠外形來獲得隱身能力,沒有其他的捷徑。
【後註一,2024/08/26】2015年我發表一系列文章,批評軍迷圈追捧的一些假未來科技,其中以這一篇正文所討論的電磁炮和等離子隱身最爲離譜。九年下來,果然毫無實際建樹,成爲博客在論斷科技假大空,纍積100%正確率記錄的一部分。不過當年我也提起激光是少數有實用可能的科研方向(亦即不能事先絕對否定,不是量子通訊或核聚變發電那樣的純粹詐騙,值得進行投資研發,但並不保證最終有多大用處;其他被博客分析判斷為“可能有用“的未來科技包括民用的區塊鏈和本世代AI等等);無人機引發新的軍事革命之後,激光炮的價值更加直接上升,所以本周有日本軍迷公開新照片,顯示中國海軍的一艘071登陸艦正在測試一款近防激光炮的原型(參見《071型ドック型揚陸艦"四明山"に高出力レーザー兵器システムが改装で追加された。可動式のカバー付きで搭載位置は艦首76mm砲の後方。 PLA陸軍では既にレーザー兵器の運用が行われているが、艦載装備のテストプラットフォームとしては071型が選定。》所提供的下圖),博客讀者應該絲毫不感意外。
发表日期 : 2015-09-12 11:09
22 条留言
Stan The Man 留言 :
王孟源 回复:
电浆以盾状在弹丸前方形成,本身发光不强,只有在太空黑暗背景下才看得见。这种庞大明亮的尾部火焰是典型的火箭特徵;另一個可能是與炮管導軌劇烈摩擦,金屬氣化燃燒的結果,但這更加襯托了正文中有關炮管壽命短的論證。
cidy 留言 :
我补充一些有关电磁炮和镭射(激光)武器方面的30年前的基础研究。这是我读大学时物理系的事,高能物理是我们最后一个学年的课程,主课是《电磁学》。我们这一届学生是一个姜姓教授关门弟子,他讲完这门课以后,就被调到郑州炮校,专门从事高能电磁辐射和电磁推动方面的研究。大家知道他会离开我们大学,在他授完课以后,专门邀请他做了一个关于这方面的学术报告。这是一个小范围的学术报告,有点像后来的“brianstorming”,我当时有参加。
他当时重点讲了高密度电磁能和电磁推动在未来的可能方向,我清楚记得,他当时主要强调的是能量密度和产生过程,他举了一个简单例子,扔一块石头和射一只箭,那个更佳有效克制敌人。他说,通过电磁能方式推动弹丸和电磁发射高能激光或者高能电磁能量束也是这样,后者的效能比前者高出数个量级。
在瞬发高能电磁能的产生问题没解决之前,不太可能形成有效的电磁推动武器的出现,高能粒子束才是未来方向。但是电磁推动的弹丸也不是不可能,但是那是部署在轨道上,从外太空进行核子打击。
不知道他们在过去的30年进展如何?这个老教授现在应该接近90岁了,这位老先生是经历过民国时代的人,知道落后挨打的滋味,不可能闲着,只是我们一直没有他的任何消息。 (2015-09-12)
王孟源 回复:
粒子束和激光在远程都会扩散开,所以如果是歼星舰要做远距离交战,应该是用电磁炮发射核子弹头;不过这是下一个世纪的事,我们不用担心。世界对白 留言 :
武器装备也同理,F117优点突出,缺点同样致命,反倒是老迈的B52更皮实。不知您怎么看F22迟迟不投入实战(在叙利亚算是处女秀吧)是费效比不划算还是怕再被”步枪打下来“扒下底裤?
估计您看Criss Angel的魔术表演一定是劳心费力的活,还是张全蛋开心O(∩_∩)O
PS:看傅莹女士的文章提到在多个特定的微信群做调查,想起您之前文章提到的参加精英群体民调更精准的事,看来老共还真是与时俱进。文章链接www.guancha.cn/fuying/2015_09_12_333935.shtml (2015-09-12)
王孟源 回复:
前几年美国国防部还在想办法砍掉F22的生產计划,当然不能让它上头条新闻。现在美国又不敢和俄国真动手,所以F22也无用武之地。它其实是一架很优秀的战机,可惜航程太短。Space 留言 :
王孟源 回复:
我觉得电磁炮是美国人有意忽悠中国的,所以被骗没有什么奇怪。电浆物理不太热门,有些物理博士也不熟悉其基本特性。
frances 留言 :
I love to know...very curious. (2015-09-13)
王孟源 回复:
Most of the machines used in biology and medicine were developed using advances in physics.frances 留言 :
王孟源 回复:
America is declining, and yet refuses to let go its hegemonic powers. That is the source of all the saber rattling.之乎者也 留言 :
但是现在也有个问题,老美科技底子深厚,不为人知的黑科技不少,以孟源先生您目前掌握的信息来看,近二、三十年内美国会不会有深刻改变战争形态的划时代武器出现?
(比如航母的出现,终结了大舰巨炮的战列舰时代。还有隐形战机也算一种“深刻改变了战争形态”的武器,它带来了空战模式与理念的巨大变革,并由此推动了雷达与反隐形技术的发展。 现在炒作地比较厉害的新概念武器,除了忽悠人的电磁炮,还有一个就是激光武器了,看过您以前的文章介绍,激光的实用性还是不小的,除此二者之外,传统武器如飞机舰艇导弹之类,您觉得近三十年内会有惊人的进展吗?)
(2015-09-14)
王孟源 回复:
我觉得未来20年的研发管道里,没有能颠覆现有战场形势的革命性新武器。激光或许能实用化,但是其战术意义不大。当前的几个大趋势,共军都已掌握并做了足够的投资,即使还落后的也在逐步赶上。例如在太空战线上,美军的新发射和反导反卫星技术,共军也都紧跟其后,花费还低了几倍。美国如果还想用对付苏联那一套,只怕真的会被反震而自受内伤,毕竟以往穷兵黩武的是苏联,现在穷兵黩武的却是美国。
K. 留言 :
很多人被美军的账面数字吓到,我倒认为,美军的账面数字虽多,但要分散到全球,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只要不是直接用于对付中国的,就纯粹是美国的负担,美国又不可能只对付中国而不要世界其它地方
歷史上所有的帝国,衰落都和过度用兵耗尽国力有关,而这其中只有很少的例子是被迫的(对抗外族入侵),绝大部分都是愚蠢的作茧自缚式的用兵 (2015-09-14)
王孟源 回复:
中国军费占GDP的比率并非下降,而是缓慢上升,目前接近2%。美国的军费若说是4%以下,就是骗人的数据,把退伍军人的福利和实际作战的花费扣除了。正确的数字在4.5%以上。对外过度用兵和内部腐败是典型的帝国衰败原因;古雅典是如此,古罗马是如此,美国也是如此。
tobinzt 留言 :
王孟源 回复:
百科上说他是做超弦的;这些人只有一些数学技能(但是除了Witten之外,都不够格发表数学论文),没有物理智慧,纯属自欺欺人,浪费生命。YM 留言 :
歷史上的老二一直是被老大和老三联合压制的,弄得不好会从发展的顶点跌落下来,不得翻身,譬如第三帝国就是如此。某种程度来说,现在装装孙子也许是比较明智的。如果中国在未来10-20年之间不能保持较好的外部和内部条件的话,会带来发展的风险,甚至是民族的风险。
寻找一个好的时机点来伸伸胳膊是领导人的智慧,但我不觉得现在是这个时机点,中国还有太多事情需要完善和发展。王大哥不知意向如何? (2015-09-15)
王孟源 回复:
老大和老三的全力压制第二号人物,并不在于后者是否韬光养晦(假设他不太过分),主要取决于前者自己有没有条件去做。美国在2001-2012年在中东陷入泥淖,自顾不暇,中国已经占了大便宜了。在经济上中国已超越美国,只在外交和军事上还落后。如果中国继续装孙子,则美国可以轻易地用外交和军事力量封锁他的经济,例如IMF的股份和SDR都必然不会有中国的分。正因为习近平建立了亚投行和美国的世界银行对干,IMF才承受了压力,必须考虑中国的利益。如此一来,中国才有和平升起的余地,否则处处碰壁,最后反而只有军事手段可选。
tobinzt 留言 :
王孟源 回复:
都是典型的超弦题目,都一样是脱离现实,架上二、三十层假设后的结果。YM 留言 :
譬如,本人觉得中国对于叙利亚问题有幕后支持俄罗斯的存在,并且在制裁叙利亚的联合国决议中投了反对票,这并不是一个好的开始。这种事情就应该有多远我就躲多远。免得引火烧身。可能我本人比较保守。因为中国这一轮的民族復兴是歷史性的,容不得半点危险因素的存在。当中国在10-20年之后实力可以凌驾美国之后,对打断中国民族復兴的最大危险过去之后,我不反对中国在全世界积极维护和平和自身的战略利益。
还有,我搜索到有台湾网友对于大陆武力介入台湾的回应,不知道您怎么评价,台湾军队是否已经发展到有足够能力反制大陆的任何武力举动?
----------
又来一个看不清大势的
我这样讲好了
中国要击败我们海空军,以这个态式看下去不是不可能
问题在于对价!
伤人90,自损60,能说是胜利吗?
中国所谓的高端武器数量仍然太少
你们一直用敌人可以把全部家当100%用在台湾身上来思考这件事
唉唉....有无搞错啊!
中国领土有多大,对外国境有多长,海岸线又有多长?随便查一下资料好吗
以他们国土面积来讲,现在拥有的高端武器数量仍然太少
他能把三军都调来福建,然后全国其他地方放空?有哪个国家这么做过你告诉我!
一个战役的攻击方实力至少要数倍于守军
他们海空军综合实力确实比我国强了,但是数倍嘛....抱歉没有!
如果没有,就代表他战役中发生损失后,剩余的力量并不足以压倒你
十条登陆舰被打沉六条,回头再运送部队的能力就只有第一次的40%(类似于古寧头发生的事)
一线战机就算交换比差点,用1:1计算(别忘了我空军拥有三种主动BVR飞弹,世界罕有,中国在这方面的起步非常晚)
就算全台湾战机都赔上了,外加被天弓、爱国者干掉的,中国也没有足够的一线战机了
你说这个状况叫做台湾海空军全灭,好,那么对手还有足够的实力运部队过来吗?
也没有了!
我们就幸运在没有与中国陆地接壤!
因为移动式雄风飞弹仍在,地狱火仍在,标枪仍在、托式仍在、復仇者仍在、刺针仍在、捷羚仍在
这些移动系统不可能被歼灭光的
这是常识,因为美军也做不到,联军在深入伊拉克的过程仍一路捡到完好的罗兰飞弹与SA-8发射车,只因伊拉克部队放弃武器逃走
但在台湾不适用,因为中国部队无法游泳过来!台湾的基层部队不会面临那么大的压力,且同岛一命,也没邻国可逃走
所以中国别妄想后续可用民船或民用飞机运送部队过来,因为仍会被上述武器打的认不出娘
对他们而言此时最好的结局就是台湾被逼上盘判桌做出政治让步,而中国得到下臺阶保存了顏面
但这绝对是20年恢復不过元气的惨胜
如果加上美日的从旁协助,外加西方世界联合制裁,或许中国连惨胜都拿不到
这是一个巨大的风险,会动摇他们的统治基础!
这也就是中国迟迟不敢来硬的最根本的原因
我想他们的领导人看的很清楚
只要能文攻武吓(就是整天吓你)让你台湾不敢政治冒进就符合他的战略利益,他们就不需要冒元气大伤、阴沟翻船的险
整天挂在嘴上讲的很爽,一跳三尺高的那些中国网民,也难怪他们当不了领导人,素质那么低不可能当领导人的!
(2015-09-16)
王孟源 回复:
英国发动一战犯了战略大错,给予美国崛起的机会,和小布希侵略伊拉克给了中国十年战略机遇很类似。一战结束后,美国不也就谈出了华盛顿海军公约,公然与英国并列第一,这相当于中美的G2机制,可是中国并没有争取G2,所以很明显地中国比上世纪的美国低调。叙利亚问题是俄国的战略利益,中俄既然有非正式同盟就必须给面子。
你引用的这篇文,十段话里倒有九段半是空洞的口号,以后请不要拿这样的垃圾来占篇幅。至于“这些移动系统不可能被歼灭光的”论点,考虑共军会有绝对空优和电磁控制,只要国军雷达一开机就马上完蛋,那么就只有近程的红外线制导武器能存活过头几个小时。这些武器连战术都谈不上,只是战斗上的辅助而已,要凭它们挡住两个集团军是典型的痴人说梦。可怜的是,台湾什么都没有了,就是痴人最多。
chenwj 留言 :
王孟源 回复:
纯粹的吹口哨壮胆,我其实寧可不要有这种不入流的论述出现在这里。evergrand 留言 :
1.首先看个数据:中国FDI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投资促进研究中心主任卢进表示,截止2010年11月,我国海外资产总量已经超过2万亿美元。
这是官方公布的有统计的数据,如果再结合民间的个人与诸多私企等等的海外投资,我个人认为到2015年,这个总额估算为3万亿美元,应该算很保守的估计。
此外,还有斯诺登公布的那个中国公民在国外存款(合法、非法)的接近5万亿美元的数据我无法判断真实性就暂且按下不表......
这种规模的境外资产,用”适度捍卫“这个词可不合适。就算每年花费几百亿没有来维护我认为都不为过。
2.美国的崛起经验显然对中国有一定借鉴性,但并非全部,二者的差别还是非常非常大的,我没有烂熟于心的各国历史知识,就不展开献丑了。不能看美国如何如何,中国就也得如何如何,这是很就是陷入机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
3.处理国内问题与维护境外利益同时进行,其实并不矛盾。这二者并不存在”攘外必先安内“的要求。
4.现在不存在中国躲不躲的问题,我记得国内有位美国专家讲过这样一个段子:他与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聊天的时候,美方就跟他戏谑到:can you imagine an elephant hiding behind an ant?我想elephant in the room,还想用以前的老办法回避,怎么可能......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5.我了解到的信息是很多欧美之外的国家,都想要中国提供安全保障,拜中国当大哥。但是中央没有接G2这个绣球,反而是一再强调G20这个平台,就是不想把自己放在G2这个火堆上去烤。天下兴亡虽说匹夫有责,但是实在是不必太担心决策层的战略眼光。反而是自己吓自己,最后就像是小脚女人一样。
6.明眼人都知道中国未来的国际地位,但是要服众,现在开始塑造自己的道德形象其实已经算很滞后了,美国拼命的用自己的喉舌宣传中国搭便车的形象,你自己再不积极做点事、担责任,以后的小弟怎么安心地跟着你混?这种事情不能学岛上的两个党,走一步看一步,毫无前瞻眼光,只算小账,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7.中美这种超大型国家,是敢跟全世界吹牛逼说没人能打败自己的,只能从内部颠覆。中美之间部级以上的沟通管道有几十个之多,存在误判的几率其实非常微小。有句糙话不是说:宁可被操死,不能被吓死。
...
...
逻辑比较混乱,请各位多多指正。 (2015-09-16)
王孟源 回复:
基本同意。30、40年代的美国有希特勒帮忙确立霸权,中国现在没有这样的助力,美国全神贯注想打击中国,所以后者的一些自慰相对地已算是较低调了。caspase 留言 :
中国成长到这个地步,已经没有所谓和中国无关的国际事务了。乌克兰叙利亚埃博拉,哪一个中国都别想置身事外。你如果不发声,人家要说你没有大国责任,你发声了,就会说你支持普京的独裁,利用中东和非洲的危机扩大影响力。反正横竖都是错,干嘛不借机争取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呢?实际上我认为中国外交态度的转变不是太快,而是太慢了。在胡锦涛的第二任期就逐渐改变了,否则南海和朝鲜现在不会这么棘手。
那个网友对大陆军力的看法缺乏常识,还活在梦里,只怕到时候梦醒会很难过。 (2015-09-17)
王孟源 回复:
我倒不觉得太慢了。中国的经济实力在习近平上台后才超越美国,所以他的新外交作为其实时机恰到好处。世界对白 留言 :
一个关于空军4代战机的问题:
1.王先生说鸭翼布局有利机动性,不过四种4代机只有J20采用鸭翼,有一种说法是鸭翼会影响隐身性能,想请教王先生这种影响有多大?
2.J20比其他三种体积都来得大,重量也必然更大,然而发动机却相对最差,这会不会让其显得过于笨重? (2015-09-18)
王孟源 回复:
1. 鸭翼布局在气动力学上必须从头实验起。美国人和俄国人都不愿放弃以往的根基,推倒重来,西欧则已不做4代机了,所以只有成飞愿意尝试。鸭翼的确会影响正面的隐身,但是影响不大,还可以用修形和涂料来弥补一部分效应。工程总是必须做权衡取舍的;总体来说,正因为中国的发动机弱,鸭翼的气动优势就更为重要。
2. 所以用鸭翼是必要。
caspase 留言 :
中国高超音速验证机试飞成功了。我这点想象力在中国军工急速发展面前真是不够用了。飞了数小时,深色,大角度俯冲,剖面特殊、飞行方式独特,飞行速度和高度远超试飞中心成立以来所有其他试飞机型。。。我猜是高超音速隐身无人侦察机。而且强调了试飞任务的准备时间短,估计是赶习近平访美吧。 (2015-09-18)
王孟源 回复:
我也很惊讶于这样突然的突破,中国军工的确在做全面的超赶。不过那篇八股文里的”高超音速“一词,不宜做过度解读;它不像是”Hypersonic“(>5马赫)的意思。冲压引擎工作范围在2-4马赫之间,这架飞机最可能是3马赫左右的侦察机原型。如果速度超过了SR-71,八股文应该会特别提起。
之乎者也 留言 :
我也认为速度不大可能大于5马赫,如果那样的话,冲压发动机就不够用了,是不是必须上超燃冲压发动机了呢?不过飞机速度即便达到3马赫也是十分惊人了,毕竟类似黑鸟这种飞机此前只有美国人才能搞得出来,共军的进步太神速了。关于黑鸟的继任者——曙光女神,据说美国一直处在秘密开发状态,不知先生有什么消息吗? (2015-09-18)
王孟源 回复:
美国必然有曙光女神的原型机,问题在于是否服役了。我的猜测是否定的,美国军工近年的效率太差,做这样的突破只怕有困难。还有,KKTT刚对这新闻做了分析,把人物、时间、地点、形状都猜出来了。这应该是一架3-4马赫的无人侦察机。
之乎者也 留言 :
王孟源 回复:
KKTT是弹道飞弹和高超音速飞行器的绝对权威,在这两类严格保密的武器发展上几乎没有猜错过。那张图片我看来是短平翼,类似F-104的形状,对3马赫的无人机是合适的。
greg 留言 :
KKTT涉及的领域是大陆国防技术当中最机密的部分,因此也十分敏感,如果是业内人士的话会有风险。也因此十分好奇KKTT的背景,我的猜测是他有可能是退休了的业内人士。有意思的是,KKTT的资料来源全是公开官方报道和科研论文或基础理论,因此理论上不牵涉泄密问题。可是问题是,从这些浩如烟海的公开文献和报道中分析综合出来有意义的结论或猜想,是需要高度的专业知识和对大陆航天国防工业的详细了解才可能的。也难怪网上戏称他是大特务。
我注意到以前KKTT还有比较深入的分析文章,但近来很少有详细分析了,只是转载一些相关文献,然后点到为止。也许他已经引起注意了,有关方面给他打招呼了。 (2015-09-19)
王孟源 回复:
他在航天方面的确是绝对专业,我也是很佩服的。zxuan 留言 :
但是我同样也不完全同意您的看法。电磁炮和等离子体隐身都是工程性很强,从物理上的原理性的分析无法完全排除其可能性。当国家意志和投入攻克一个军事应用的工程技术难题,很多奇思妙想和黑科技会迸发出来,是可能打破物理学家从基本原理出发的简单推论。
比如很多年前,当CPU制程在40nm的时候,很多物理学家都从基本原理认为,芯片设计和生产无法再用更小的制程了,但是目前芯片制程还在往下走,让很多物理学家不得不佩服工程师的技术。
回到本文,说等离子体隐身,等离子体是性质极端复杂的体系,有了电相互作用后,会有很多奇妙的特性。或许在大量经费和实验下摸索出了某些可以用来隐身的特性,这是无法从基本物理原理上做完全的否定的。当然这种隐身能力肯定和网上一般臆想的那种水平不可同日而语。
另外,飞机在高空飞行时,气压下降,分子运动自由程边长,等离子体的产生自然会变得简单一些。也有说法等离子体能改善一些气动上碰到的问题。
如果需要确定的结论,需要实际的数据和定量的分析,仅凭定性的分析还无法做出这两样科技是忽悠的结论 (2015-10-18)
王孟源 回复:
在积体电路制程到40nm就设限的不是物理学,是工程师;那时綫路宽度还有100多个原子,不可能有真正的量子物理限制。等离子体的极限却是很明显的,你衹要仔细想想细节就知道了。这里的物理限制是光有等离子体不但无济于事,反而增大雷达截面积,必须要能微调它的形状、温度和密度到10%以内的精度。这连在四面包围的聚变反应器里都做不到,怎么可能在处于随时改变的飞行状态下的开放系统100%做到?我是一个诚实而且称职的专家,你要推翻我的意见,衹凭“或许”、“复杂”几个空汎的论调是不够的。
crztrader 留言 :
科技报报/美国决定放弃电磁炮 没钱了
----------------
曾在电影《变形金刚》中一发毙命狂派巨型金刚『大力神』的电磁轨道炮一直被认为是美国下一代主力舰载武器,而且最近一段时间所曝光的资讯显示,这种颇具科幻色彩的武器已经越来越接近实战装备。
驱动之家据美国《财经时报》报导,不过,就在外界纷纷猜测未来福特级航母和朱瓦特级驱逐舰会大量装备电磁炮的时候,这一专案却突然风向大变。
美国海军已经决定放弃电磁炮专案,原因是没有充足的资金来同时维持电磁炮和火炮的研发,并且未来电磁炮的研发方向也会发生改变。
美国内部人士表示,常规火炮目前仍能够满足使用需要,而电磁炮的确是一项超前的装备。未来,五角大楼会继续追加8亿美元经费,将电磁炮研制重点转为防御性用途,同时用常规火炮来发射已经为电磁炮研制的弹丸。
另一方面,美国让电磁炮『转攻为守』的主要原因也来自于这种武器本身的能耗仍偏高。美国海军中将,海军海洋系统司令部司令威廉•希拉瑞德去(2015)年表示,因为电磁炮需要巨大的能量,海军起码还要三十年后才能开始考虑取消战舰上的常规火炮。
而这一矛盾在转向防守之后将引刃而解,因为防御时并不需要太远的射程和速度,因此能量消耗也更小,更加符合现在的实际情况。 (2016-06-09)
王孟源 回复:
电磁炮要做近防炮用,没有足够的射速。共军最新的1130近防炮射速超过每分钟10000发,比电磁炮高五个数量级。电磁炮炮管发热磨损的问题是不可能在50年内进步五个数量级的。这个说法衹是一个忽悠被拆穿之后的下臺阶。电磁炮终究还是必须等大气层外战争成为现实才会用得着。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3樓. 乌鹊南飞2020/06/21 13:18
昨天闲着无聊翻看手机里的pdf,看到一篇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38研究所的《助推滑翔导弹对区域反导雷达威胁分析》论文,里面是这样写的:
电磁波进入等离子体时,带正电荷的离子和带负电荷的自由电子,在电磁场作用下运动,电磁波把能量传递给带电粒子,运动中,带电粒子不断与中性粒子发生碰撞,把能量传递给中性粒子,结果电磁波功率受到衰减,称为吸收衰减,吸收衰减随等离子鞘变厚而变大;因为等离子鞘不是均匀的,电磁波在等离子体的分界面出会发生反射,形成反射衰减。
最后经过实验和计算得到三个结论:
1.等离子体隐身发生在100-20km高度
2.等离子体对电磁波呈现高通趋势,截止频率在1-9GHz
3.相同角度入射的电磁波在碰撞频率高的等离子体中衰减大,相对于低碰撞频率,高碰撞频率等离子体对高频衰减强,低则交差,即谐振吸收原则。这可能是您文中讲的共振吸收,但是不是只针对一个狭窄频率,而是趋势。
4.厚度越厚,衰减越大,“典型”飞行器(我不知道是不是指df17,hhh)再入条件下,等离子鞘厚度为10-20cm
5再入速度越高,温度压力越高,等离子体对电磁波影响越严重,时间越长。
后面还讲了高超导弹本身速度也能带来几个db的衰减(因为更快穿过波束)
看起来等离子体隐身是确有其事的?
這説的是另一回事:從太空返回的飛行艙在非常稀薄的空氣裏,以幾十倍音速產生等離子體,因而有電磁黑障。我在別處討論過了。
你如果已經把博客讀完,就不會問這個問題。違反規則,禁言一個月。 王孟源 於 2020/06/21 13:55回覆 - 2樓. 果粉之一2018/01/15 02:39
王博士您好,承前一問題,我又再google了一下,有一篇論文1986年的IEEE論文介紹電磁砲的後座力(PDF檔連結是:https://www.google.com.tw/url?sa=t&rct=j&q=&esrc=s&source=web&cd=1&cad=rja&uact=8&ved=0ahUKEwj8kYnnh9jYAhVMmZQKHULMAPsQFggmMAA&url=http%3A%2F%2Fkimerius.com%2Fapp%2Fdownload%2F5784337080%2FRecoil%2Bin%2Belectromagnetic%2Brailguns.pdf&usg=AOvVaw0FPDjOuITgudPzQvBp1KgD)
另外有一篇中文解說(連結是: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127435)
應該說明了電磁砲的後座力,不過與火藥爆炸產生的推力形式不同,看來可以藉由設計電磁砲導體的幾何形態與配置來引導反作用力分佈,不過因為不是物理專業,基礎不夠深厚,還是想聽聽您的看法,謝謝!電磁炮仍然必須遵守牛頓第三定律,所以後座力是免不了的,但是同樣的彈丸動量,電磁炮的後座力比傳統火炮小近一半,因爲沒有高熱燃氣向前噴出。 王孟源 於 2018/01/15 05:46回覆 - 1樓. 果粉之一2018/01/14 19:18
王博士您好,請問您電磁砲發射時是否與火藥發射同樣會對發射載具本身產生與砲彈運動方向相反的作用力(我google了一些討論可是說明都不太清楚)?如果會的話大氣層外電磁砲要如何控制在發射時不被此作用力推移繞行地球的運行軌道?謝謝您!
殲星艦必須用發動機來平衡電磁炮的後座力。在這方面,激光炮有優勢,因爲後座力極小。 王孟源 於 2018/01/15 05:48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