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文當選國民黨主席後,出面致詞。 記者胡經周/攝影
歷來最懸疑的國民黨主席選舉,昨天由鄭麗文勝出,郝龍斌拿下第二。這個結果,顯示黨員的意志與社會大眾的期待一致,都希望國民黨擺脫舊有格局,由中壯世代接棒一新形象。換個角度看,這也意味鄭麗文的責任艱鉅:她一路飽受同志對其立場、路線及忠誠的質疑,她除了要證明自己的領導能力,也必須虛心修補競選過程中的裂縫,才能帶領藍營重返執政。
由於選情膠著,外界原擔心,新主席得票若未超過四成,可能未上任即已跛腳。鄭麗文的得票不僅過半,超過其他五位候選人的總和,幾乎在全台每一選區都領先。可見,國民黨內對「世代交替」確實普遍懷有期待,鄭麗文則是象徵人物。這個結果,除有助抹除她遭質疑動用網軍或中共介選的疑慮,也有足夠的正當性號召黨內放下歧見,一起邁向新未來。
鄭麗文與郝龍斌相差近廿歲,政治資歷也有顯著差距,兩人代表了國民黨「求新」或「求穩」的選擇;結果,求新戰勝了求穩。在國民黨連續三次輸掉總統大選後,黨員有這樣的心情不難理解,認為國民黨需要有一次決定性的「蛻變」,否則不足以吸引年輕世代選民。聲勢不弱的羅智強,其實也代表著同一期待。
然而,這次選舉出現了超乎預期的激烈角力。過去只出現在藍綠惡鬥的「中共介選」、「網軍攻擊」等指控,這次卻出現在「黨內互打」,讓選舉氛圍變得濁劣。從最後的結果看,多數黨員顯未受到太多影響;但不同陣營的大動作難免留下一些心結或嫌隙,可能損及日後的磨合。尤其,不少地方派系人物選擇表態支持郝龍斌,這會不會影響新主席未來對選戰布局的統御,多少令人憂慮。
也因此,鄭麗文上任後,必須盡速與那些對她抱持疑慮的陣營修補關係,彼此捐棄成見,才能共同營造團結合作的氣勢。競選期間,鄭麗文面對各種攻擊,始終未曾惡言厲詞相向;以這樣的豁達態度,應該不難消弭各種黨內雜音。另一方面,鄭麗文較受質疑之處,是她論述及應對、衝刺能力雖強,但穩健、歷練和及組織能力較弱。因此,她若能邀郝龍斌出任副主席,剛柔並濟,應有助補強這些方面的不足,使黨機器運作更為順暢有效。
無論如何,如果以「重返執政」為目標,鄭麗文面對的挑戰其實是艱鉅的。除了要妥善提名打贏二○二六地方大選,要精準處理「藍白合」的議題,爭取共同選民的支持,才談得上二○二八的大選。尤其,國民黨面對財務的困窘早已焦頭爛額,如何號召各界透過活動造勢籌募資金,恐是當務之急。包括黨中央如何廣納黨內外不同能量,強化黨籍立委監督質詢的力道,都是目前黨中央力有未逮之處,新主席應有更多施展著力的空間。
「綠色出身」的鄭麗文,能在同志的質疑聲中當選國民黨主席,並不是一個偶然。帶有「老大」標籤的國民黨,黨員投票結果竟與網路民調的意向一致,更絕非偶然。說穿了,是黨員清楚意識到國民黨改變的必要。鄭麗文能颳起這陣旋風,並不簡單;更重要的是,她必須抓住這個氣旋動能,帶領國民黨改革提升,並重返執政。
鄭麗文昨天的當選演說,充滿激情和感性,也不忘理性。她把黨比喻為「為大家遮風擋雨的家」,呼喚對政治猶豫的人入黨;她也拆解政黨對立的概念,要求民進黨回歸問政的初衷;她用「國昌主席」的來電,示意「藍白合」的前景。這些美好的言詞能否成真,就看她的實踐能力了!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