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長石崇良(中)出席醫療活動座談會,拿著「政府不敢告訴你的健保危機」一書,回應媒體提問。 記者陳正興/攝影
衛福部擬修法擴大收取「補充保費」,包括股利、利息、租金所得改採年度結算,單筆扣繳上限提高五倍至五千萬元,獎金扣費門檻則調整為最低工資的四倍。制度一宣布,立刻引起民怨炸鍋,普發萬元現金的喜悅當即一掃而空。眼見情勢不妙,行政院長卓榮泰緊急下令踩煞車,要求衛福部暫緩具爭議的規畫。
若非明年選舉在即,卓榮泰恐怕不會輕易喊停,或承認政策不周延。還好有選舉,這是值得人們慶幸之處。這項決策引起爭議之焦點有三:一,此事涉及《全民健保法》修法,衛福部長石崇良尚未與相關部門或朝野完成協商,即逕自公布方案,暴露他對政治生疏,以為行政獨大心態。二,新辦法主要針對股利、股息、租金擴大收取,由單筆兩萬變成年度累積兩萬就要課,這明顯是對基層小民「割韭菜」。三,政府把補充保費當成健保活水,卻不就健保本身的問題進行整治,是頭痛醫腳。
課徵健保「補充保費」,是從二○一三年開始實施。當時,是為了彌補健保保費僅根據薪資所得收取的缺陷,將薪資以外的股利、稿費、獎金、利息、租金收入等皆納入課徵,當成健保的補充來源。以二○二三年為例,當年健保總支出為八千三百多億元,當年的補充保費為六五三億元,占比雖不到八%,但仍不無小補。
當初「補充保費」的設計,確實是健保制度的一項變革,堵住了一些高股利、高租金等高所得者卻因無薪資而僅負擔低保費的漏洞。問題是,這個「補充保費」的後門一開,也就成了政府官員偏好通行的便道:官員不斷在補充保費上發揮創意,卻不再正視健保本身的結構性問題。這些年來,因健保人口年齡結構老化、疾病樣態不同、就醫習慣改變、乃至醫護人力消長等,健保的財務負擔持續加劇,但健保收入卻未等速增加。在這種情況下,再想從補充保費的蹊徑中壓榨更多油水,已變得相當困難。
最明顯的例子是,原本是「依次」計算的股利、利息、租金所得的兩萬元門檻,衛福部卻挖空心思,擬將它們改為「依年總額」計算,收取二.一一%的補充保費。從「逐筆制」改為「總額制」,說穿了,根本是在貪小便宜,慷小民之慨。如果是股利千萬的大戶,對這樣的政策變化,可能眼睛眨都不會眨一下。但對於股利或利息僅數萬的小資族而言,政府所謂的「改革」卻是如此極盡搜刮,他們怎麼不怒火攻心?
衛福部長石崇良在尚未修法、也尚未與金管會等單位會商下,就逕自舉行記者會宣布執行細節,強調這項改革是為了健保的公平。這種做法,顯然是撈過界了。他除了誤把自己當成財政部長,他顯然也沒有想到國會、沒有想到在野黨,甚至沒有想到被波及而權益受損的民眾。據估計,因這項改革而受到影響的民眾,多達四百八十萬人。拔四百八十萬人之毛,石崇良卻僅輕率地一句:「謝謝高股息、高股利者貢獻很多!」這種態度,把人民當成什麼?決策正當性又在哪裡?
近年健保支出,正在逐年遞增。去年較前年增加三九一億元,今年估計較去年增加五三一億元,明年預計又將較今年增加六百億元,這是級數上升。政府若不設法針對問題進行更根本的改革,例如調整健保費率,或就必要項目提高自負額,健保財務結構將隨著時日不斷扭曲,直到最後不支垮掉。壓榨股市小資族或勤勞儲蓄大眾為健保埋單,絕非合理的手段,不該由他們承擔政府怯於改革的包袱。沒有盡頭的「部分負擔」,就是惡政!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