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聯合報社論/軍購遲不交貨,國家防衛韌性根本空談
2025/11/10 00:27
瀏覽34
迴響0
推薦2
引用0
2025-11-06 01:14 
國軍向美軍購屢傳延宕,國防部書面報告證實,目前延宕的裝備,包括F-16C/D Block70戰鬥機。圖為我國現役F-16V戰機。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賴總統上任後,不斷把國安韌性、社會韌性掛在嘴上,並宣示明年國防預算將超過GDP的三%。但我國向美國採購了大量軍事裝備,對方交運卻一延再延,包括六十六架F-16戰機一架都沒來。據稱,美國積欠台灣的軍事裝備總額已達六五七二億元。但國防部近日否認,稱美方延宕交運的軍售包括F-16戰機、AGM-154飛彈、Mk48魚雷等三項,總額為兩千四百多億元,非六千多億元。

仔細檢視,國防部的說法恐在打迷糊仗。積欠六千多億元的說法,來自美國會議員質疑,稱批准售台卻未交付的軍備價值達兩百億美元,換算約六千多億台幣。然而,僅六十六架F-16戰機,價值即二四七二億元;若加上飛彈和魚雷與其他項目等,美方絕不可能只拖欠兩千四百億元,國防部顯在刻意隱瞞。

美方促我提升自我防衛能力時,急如星火;但論及軍售交貨,卻能拖則拖。以F-16戰機、AGM-154飛彈、Mk48魚雷等三項為例,原應明年底完成交運,如今後兩項將拖至二○二八年;至於六十六架F-16,部長顧立雄只敢說「明年一定有飛機交運」。顧立雄說,魚叉飛彈與刺針飛彈都還在「計畫時程內」,並未延宕。事實上,所謂「在時程內」,是與最近一次修改後的期程相比;若依原始規劃,幾乎各項都落後。

以魚叉飛彈為例,二○二○年以戰備急需為由「插隊」立案。當時國防部稱,美方警告台海軍力失衡將在二○二五至二七年達到高峰,必須儘速補強戰力;飛彈可於二○二三年起服役,二○二五年全案完成。預算實際編出時,數量由卅二套變為一百套,交運卻延至二○二五至二○二九年,已超過兩岸「危險期」,根本緩不濟急。今年已近尾聲,還不見任何一套魚叉飛彈來台。

F-16特別條例則明訂,執行期限至二○二六年。當時國防部表示,二○二三年交付首批兩架,二○二六年交完。但如今,美商只組裝完成一架,尚無法試飛。根據外電報導,F-16年產能不超過廿六架,各國未交付訂單超過一二八架;台灣不知哪年才能拿到全部戰機。

我們的國造武器同樣波折不斷。自製潛艦海鯤號本月應該交船,卻卡在充電與控制系統整合的基本問題,如今還未曾下潛。何時可望克服障礙,海軍與台船都不敢預估。同樣是宣傳樣板的勇鷹高教機,去年與今年各應該交付十八架,但漢翔今年四月才完成去年的進度。

蔡政府第二任起,國防預算暴漲,明年廣義支出將達GDP的三%,未來還要向五%邁進。總額一兆三千億元的「不對稱作戰及作戰韌性」特別預算,近期就要送到立院。民眾眼看軍費支出一飛沖天,實際交貨卻拖泥帶水,自然倍感質疑。網路社群充斥文章或短片,譏諷台灣成為軍購冤大頭,裝備又貴又爛,「軍購只是繳保護費」云云。這類網路文章不免簡化了問題,但物必自腐而後蟲生,多項政府大力宣傳的軍購卻進度不如預期,當然無法說服人民。

對美軍購交運延宕,一則是新冠疫情及俄烏戰爭的雙重衝擊,再則是美國軍工產業供應鏈的老化所致。美國政府未必想要賺「保護費」,但不代表美國軍工複合體不想發戰爭財。我方必須有能力分辨「亟需」或「非必要」的武器裝備,不能盲聽盲信,被洋軍火商牽著鼻子走。

更關鍵是,國際政治必須軟硬兼顧,不必一味諂媚某方,又一味仇恨另一方,使自己毫無迴旋餘地。付錢卻買不到武器,是愚不可及的事;即使未付錢,卻日復一日地空等,假裝我們將有一套強韌的防衛系統,一樣是愚昧的!

有誰推薦more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