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
台積電董座張忠謀呼籲開放人才,對此,經建會預計2014年2月14日向江揆報告規劃「我國經濟移民政策」策略,突破法規鬆綁,全面啟動國際攬才,填補國內產業所需人才及技術性勞工缺口。
管中閔表示,近期內將向江揆報告規劃「我國經濟移民政策」,重點策略包含
- 完備移民政策規劃與推動,全面啟動攬才;
- 建立彈性攬才制度,提高人才來台誘因;
- 藉投資移民、專業技術移民,填補人才缺口
- 加強吸引投資移民;
- 運用外籍藍領人力,填補勞動技術缺口
短期可望鬆綁的限制,包括
- 外籍白領需有兩年工作經驗,薪資47,971元;
- 企業雇用外籍在台留學生最低薪資37,619元;
- 公司設立未滿一年雇用國際白領,資本額需500萬,滿1年營業額需有1,000萬元;
- 港澳生在台工作限制能否比照僑外生等
- 藍領技術人員(專門技術資深師傅),是否在台工作至多12 年。
感想:
管中閔點出了台灣經濟的核心的問題。
我很早就認為提振台灣經濟要靠外勞(2011/04/22)
並不是一定要全面開放,而是一定要補不足。
不能只是單方面的爲了保護特定類型或產業的勞工,而犧牲其他勞工的工作權。
例如要發展國際醫療專區(2011/04/14),要有國際醫療人才。
應該要以產業為單位。開放的結果應該是競爭。弱勢者不高興是必然的,要有抗壓能力。
這一點其實是蔡英文和民進黨的罩門(2011/04/28)。
--
最重要的政策,應該是解放基本工資。
這是觀念問題,而不只是政策問題。
另外對人才的定義應該考慮成本。購買商品考慮性價比是理性的行為,企業雇用員工考慮員工的性價比,也是天經地義的事。
--
如果真正實行的話,管中閔的這些政策會有效。
不過政治面很難,總統不見得想要台灣經濟好,因為只有弱化台灣才會化獨漸統。
民進黨目前的領導者根本智障,最後一定會為反對而反對。
而且行政院長也不見得能夠提供足夠的支持。
最後總是打折扣,總是內耗,政策變成四不像。
--
政策不應該只考慮經濟性的誘因,外籍人士來台灣不是只有工作,還有生活。
前經建會主委劉憶如的設想就不錯,不知道有沒有做到:
- 1樓. 陸比歐(童子雞)2014/01/29 14:29
台積Morris:「就是除了政治開放,別的
都不開放!」《心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Lubio:「一鞭一國 即是 經發。」
北市經發會空轉挨批- 中時電子報只有 一鞭一國 的 副總鞭 才能解決問題。
在2014/01/29 的 《聯合報》有一篇
民意投稿〈至少胡婷婷愛過〉。在這一篇的下面,好像 還有一篇被標上顏色
的投書,標題 是 什麼...♪淋濕的昨天忘記 ♪ 是我不小心而已
好聽的 歌 常是 一個人的歌
《在樹在唱歌》第三波 主打《心牆》
一個人 眺望碧海和藍天
在心裏面 那抹灰就淡一些《她說》第三波 主打《愛笑的眼睛》
We are at war and we will win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