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的娛樂界最近非常不平靜。首先是大陸藝人與公眾人物先後在網路上形象坍臺,接著台灣也出現閃兵事件,藝人當年用錢買假醫療證明來逃避兵役,出事後像拉起一串粽子一般,接二連三有人被上銬帶走。這些事件令人怵目心驚,讓產業已經處於嚴冬的電影界面臨新一波的打擊。
最早出事在6月,大陸剛剛冒出頭的女演員那爾那茜,因為在《封神2》裡面英氣勃發,帶點異國風情的鳳眼形象,肯拚能搏,在鶯鶯燕燕的女明星中獨樹一幟,成為楊紫瓊後最被看好的動作女星。她被吳京、袁和平兩大戰神挑中,與重新出山的李連杰出演7億人民幣的大製作《鏢人》。正在意氣風發之時,自己卻在訪問中曝出國證件違規,於是被政府徹查後無限期下架,劇組換角重拍,損失驚人。
接著出現于朦朧墜樓事件,網路上對其死因傳言甚囂塵上,娛樂圈多人被牽連,即使官方闢謠,被指名的人也出面澄清,可是觀眾硬是不買帳,不斷在網路上發動大規模的起底與抵制,導致一部斥資上億,明星眾多的文藝片,草草以400萬下片。
輿論風暴,最終捲向華語電影大導演王家衛。他的前職工古二將私下錄音公布,聲明自己創作的署名權被剝奪,也長期被王家衛剝削(低薪還得兼廚師)。錄音裡大導演臧否眾多《繁花》電視劇的演員,甚至對體制亦有微詞。這下子網路一片譁然,頂流導演跌下神壇,那個藏在墨鏡後看不見眼神的大神原來也是凡人。網路開始繪聲繪影描述他如何拍片沒有劇本,奴役演員,還得靠張叔平、譚家明用剪接救駕。加上李安和網紅向華強太太加碼的強烈批評,視頻傳的速度極快,簡直是未經審判直接宣判有罪。
網路言論分成極端兩派。有人認為大導演霸凌弱勢創作者(尤其該編劇患了漸凍症),引起大量維權的同情聲浪。另一派認為偷錄音事件非常不道德(容易斷章取義,侵犯隱私)。總之這是個兩敗俱傷的事件,王導演危機公關沒有及時止損,讓一缸子明星如陳道明、唐嫣、周迅、陳坤無端中箭,自己也成為眾矢之的。
21世紀讓手機和電腦成為新的媒體,網路扮演重要的角色,它可以一夜使人爆紅,也可以無限上綱施展「取消文化」。它是個難以界定的道德審判,既不是司法,也未必講究證據,它就是一種集體態度,有時危機公關也救不了。大陸政府一直強調公眾人物德藝雙馨,那爾那茜在觸法定調之後,網路上再無聲息。她也不是第一個,之前還有擾亂經濟罪名的趙薇,演過的作品連她名字都刪得一乾二淨。還有欠稅補稅的范冰冰,也從此難在影視界立足。她努力在網上帶貨賺錢,轉戰韓國或馬來西亞拍電影,在大陸卻無法東山再起,觀眾似乎無法原諒她。
還有一位導演、演員徐崢,疫情期間他背信將《囧媽》賣給網路,引起數十家院線聯名抵制,若干年後他再拍《逆行人生》,院線執行對他的抵制,觀眾更認為他富甲一方,演弱勢小人物不可信。電影雖然拍得不錯,就是沒人要看。
網路上熱鬧滾滾,充滿道德審判。前幾天演員郝蕾也來插花,全面批評世界大電影節和得獎人。首先對畢贛新片在坎城特別獎有意見,她暗指評審主席一意孤行,得的獎不在正式獎項內,沒有獎盃,只有一紙獎狀,「你也好意思領?」接著她又指威尼斯新出爐影后辛芷蕾靠撕頭髮就可以獲獎?還有東京電影節,王傳君只有47分鐘戲,明明是配角,卻拿下影帝?她東北姑娘的直言不諱,造成網路大量對評委文晏操控的不平之鳴。說實話,近10年國際大電影節失去了以前神聖的地位,尤其對華語片判斷失準,夾雜著反中與刻板印象,選出的電影很多既沒有商業市場,也不受評論界青睞。在網路時代裡觀眾很有主見,加上短視頻AI時代來臨,電影節不再有指標地位,漸漸淪為新電影亮相的平台而已,對華語片圈更像是出口轉內銷的宣傳工具。郝蕾的網路言論也加強了這種認知。
對比大陸網路各種道德批判,台灣似乎沒有那麼激烈。首先學歷病歷作假問題,過去有時淪為政治操作,大眾對司法體制乃充滿質疑。台灣老百姓對藝人總是留點餘地,不至於趕盡殺絕。以往小豬的緋聞事件,似乎沒有影響到他的生存。柯震東與房祖名吸毒,讓他丟了大陸市場,可是在台灣仍舊片約不斷。前陣子過世的顏振國,犯法出獄後寫書法拍電影,照樣一條好漢。對於閃兵的多位藝人,民眾就像吃瓜看戲,看大雪球越滾越大,等著哪些人會繼續落網,對他們用錢買病歷的聲音相對不那麼大。
我有時在想,台灣這種對司法和道德比較淡漠的觀念,是不是從社會兩極分裂,是非變得界線模糊開始的?許多政治人物明明劣跡斑斑,違規觸法、官商勾結,被揭露後依然厚著臉皮活躍在政壇。反正一切都可以推為對立黨的造謠,司法自此失去了民眾的信任,道德也依政治立場而定。網路上眾聲喧嘩,價值觀嚴重扭曲,這樣的社會真正有民主嗎?在網路後台可控的年代,我們真正有自由嗎?
(作者為電影監製、北藝大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