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日關係緊繃之際,賴桑以「吃壽司挺日本」登上社群版面,又高調紀念在徐蚌會戰殉國的國軍將領黃百韜,並宣稱「我們應該緬懷的是國軍官兵,而不是共諜」。兩個看似毫無關聯的動作,放在東亞局勢與台灣歷史記憶的脈絡中,卻顯得格外刺眼,也暴露了戀殖政客在歷史與政治上的矛盾與荒謬。

國軍百年史中,最輝煌的是八年抗戰的勝利;最深沉的挫敗,則是國共內戰的全面潰敗。抗日戰場上的英魂,是今天台灣人共同的歷史資產;而內戰的傷痕,則是族群與記憶仍未癒合的斷層。然而,賴桑卻在短時間內,把這兩段厚重的歷史切割為兩種政治素材,一方面以「公開吃壽司」向日本示好,一方面以「反共」框架重新詮釋國軍將領的犧牲。

對日本釋出善意本非問題,台灣在區域安全中尋求夥伴是現實需要。但在中日緊張升高、歷史記憶再次成為敏感神經的此刻,總統用「吃壽司」這樣戲劇化的方式示愛,不但空洞,甚至近乎輕佻。那種姿態彷彿把殖民與戰爭的痛楚壓縮成一張社群照片裡的配角,把台灣百年歷史的陰影化為一盤仼意消費的美食。

紀念黃百韜將軍,原本應是莊嚴的歷史反思,然而賴桑卻以一句「不是共諜」將其重新置入今日的鬥爭框架,把複雜的國共內戰簡化為一條政治標籤。這種敘事不僅忽略抗日與內戰的本質差異,也模糊了國軍將士真正的歷史意義,他們不是某種政黨的工具,而是為各自信念付出生命的靈魂。

然而,一位領袖若真心尊重國軍歷史,怎能同時以戲劇化的方式向曾侵略中國、造成千萬同胞死難的日本示好?當領袖在鏡頭前以輕浮姿態親日,又轉身向抗日軍人致敬,其矛盾、其輕率、其象徵上的自我撞擊,難道不是人格分裂?

真正的問題是,賴桑把歷史當成可以隨意剪貼的政治舞台,而非值得敬畏的真實。他不以誠實面對歷史,而是依照政治需求擷取片段;他不在歷史中尋求理解,而是在符號中尋求掌聲。這種態度不僅削弱了他發言的道德力量,也讓人民看見一位領袖在重大議題上缺乏一致性與內在誠懇。

歷史不是舞台,而是墓園,粗心的腳步,不只踐踏真相,也踐踏曾經為此付出的人。

台灣當下最需要的不是「親日的姿勢」或「反共的口號」,而是能在複雜局勢中保持清醒、尊重歷史,並真正理解這片土地記憶的人。抗日的血、內戰的痛、戒嚴的陰影、民主的重生,沒有哪一段是可以被輕率消費的!

政治人物可以選擇立場,但不能選擇歷史,歷史若被切割與操弄,社會終將以不信任回報,唯以誠心面對,人民才會願意把未來託付給他。

而賴桑此刻最該明白的是,領袖的聲望不是用符號堆砌,而是靠誠實、謙卑與一致所築成。歷史會記得誰把它當成鏡子,誰又把它當成舞台布景。

台灣需要的從來不是在國際鏡頭前追求掌聲的政客,而是能在歷史深處聽見真相的人,只有懂得尊重過去的人,才有資格帶領人民走向未來。

(作者為海外作家)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