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唯是自力,無他力持:但憑自力修行之漸進,而無佛力攝持之頓超。
《易行品》字面雖無「自/他」二力的明說,但從陸路靠腳步行,水道乘船運輸,相對的難/易,苦/樂,即可知自修(因)與他度(緣)的差別。鸞《註》云:
一切萬法,皆有自力/他力、自攝/他攝,千開萬閉,無量無邊。….. 如人畏三途故,受持禁戒,受持禁戒故,能修禪定,以禪定故,修習神通,以神通故,能遊四天下,如是等名為『自力』。又如劣夫,跨驢不上,從轉輪王行,便乘虛空,遊四天下,無所障礙,如是等名為『他力』。
鸞祖說,萬法不離自/他(力,攝)之開合;自力是以持戒、修定,發神通而得遊行自在;他力則如乘轉輪王的便車[1],於虛空中飛行無礙,此說乃依龍樹菩薩「難行、易行」二道而發揮,奠定了淨土門的他力觀。《服宗記》:「自力、他力,《論》無顯文,陸路、水道,其義分明。」《翼解》:
前四種難,非凡斥小;此大乘行,唯自無他,大闕外緣,故亦難也。
難行道人,以自智力,得斷證時,請佛加力,自力強故,偏名自力;易行道人,知自無力,偏恃佛力,雖行三業,全佛力故,偏名他力。
或以自力為內因,他力為外緣;或以佛力為(不虛作)住持,眾生則(不遲疑)受持,須是住(他)受(自)兼持。總而言之,聖道門以自力強而佛加弱,偏於己邊而稱自力;淨土門則無自力而全佛力,偏在佛邊而說他力。
眾生分別執著,隨言計實,捨此取彼,如猿捉枝而移動,佛為此一層又一層的遮破(開示),為令悟入「離言法性」,如是自力修行,甚難甚久且多退轉;是故,阿彌陀佛五劫思惟,兆劫積行,成就了依正/主伴、一體涅槃之往生因果,全部迴向十方眾生,施設(假名安立)名號,以方便眾生執持,亦攝入佛自證之智境,而為真實(名號之內容乃彌陀之密意)。
故只問「信心」之深淺,不論「妄念」之多少[2],若常懷慚愧,仰謝佛恩,而蒙佛加持,則娑婆之妄念漸少,極樂之信心增多,更因佛光之攝取,而轉妄念成淨念[3],因此,不須自耗心力於「轉妄成淨」上打轉,徒增焦慮而無功;只須放下自我,安分稱名,即可依佛願力而得往生。所謂:「信順二尊之意,不顧水火二河」,直行念佛白道,信靠彌陀本願,則活著安穩,命終往生,乃知他(佛)力真實可憑,非自力自修者所能思議、較量於億萬分之一也。
對於彌陀本願的救度,不應以凡夫有漏、有限的「自力之思議」去卜度、質疑;只能無條件的依教奉行;若如此,就擁有大善根、大福德。彌陀「名號」乃是他力的功德,若能隨順佛意而稱念,即得往生,不可添加個人的意見與選擇。彌陀的救度之力,十劫之前已具備,也行之有年,接引無數眾生了,而至今未往生的我們,卻因福薄智淺而不信此事,以為須憑「自力」的禮拜稱念、作願祈求,讓佛知曉;並精進的行善、用功,累積福德而迴向,以此為往生的條件,這是半疑半信而多此一舉。若依「自力」的功行而求生,則聖凡賢愚、初久勤惰、多少疏密、有戒無戒……,乃至生或不生、國中(化)邊地(胎),或三輩九品,千差萬別,必有等級與遺漏。若依他力本願而稱名,則如法照大詩:「彼佛因中立弘誓,聞名念我總迎來,不簡……」,一切眾生平等往生,同證無生,同得不退。
今始念佛而現生被救的信心,就是在彌陀的光明下,消溶了內心的疑惑不安,而法爾自然地被佛願所攝取。所以《往生論註》勸勉云:「後之學者!聞他力可乘,當生信心,勿自局分也。」他(佛)力是無量無邊的大悲、大願、大功德、大威神,能除眾生一切惑(煩惱)、能消眾生一切惡(罪業)、能滿眾生一切願(極樂);因此,我輩不須自微或我慢,而掙扎或拒絕,自限自苦。
一般所謂的他力,是相對於自力的多少 (比例)與強弱 (功能),求生極樂的人,就須累積念佛之功,或兼修諸善之行,以自力彌補他力;這是對他力的「信心」不足,而落在「自助者天助之」的人文思維。淨土門則云,我輩但憑彌陀本願之攝受,就可往生淨土,不須添加任何人為與自力;將往生大事全託於佛--因為,我輩往生之因果,全是佛之施予--他力之迴向,完美的開顯了彌陀主動的救度(法)及眾生被動的往生(機)。現世(平生)得往生之因,命終(剎那)得往生之果。
淨土門的自力、他力,專就「往生之親因」(直接原因)而區分,若依自修其身、自淨其心為往生之德本,則為自力;若但憑彌陀之迴施而得往生之因之果,為純他力。《無量壽經》:「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又說:「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令諸眾生,功德成就。」彌陀久已成就的功德「名號」,迴向於眾生,彼可無疑無慮的領受,而成就了無作即作的往生。
他力的因果,可說是從果向因,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淨土門的(能詮)教與(所詮)理,皆從無上清淨的「佛心」流出,有佛果,乃有教理;若不知佛果之內容,則不明佛所說之教、所詮之理、所修之行、所證之果,則難以信受「佛地功德」所建立之淨土,及「眾生三業」所歸命之名號[4]。鸞《註》的結尾,就是勸請後之學者,應於最不可思議的「他(佛法)力」生信[5]:
凡是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何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八願,便是徒設。
念佛是因(單純的行為),他力為緣(絕對、完全)。往生之極樂乃無為涅槃界,頓悟無生(生即無生),與彌陀同證光壽無量。
在淨土門,法然上人以「本願念佛」為隨自意,「定散諸行」為隨他意[6]。若加上大經所說,彌陀主動平等、大悲救度的作「不請之友」,施「不請之法」,及念佛眾生所回應的「自力」與「他力」的比喻,可整理成表:
隨他(機/情)—受限—順眾之施設方便—半行半信—隨喜贊助
—猴抱:佛感眾生之意而順應之
隨自(法/智)—無礙—自顯之真實秘意—易行難信—悲憫攝取
—貓叼:佛體眾生之愚而代駕之
三佛三力,諸佛之果德「感應」眾生之佛性,淨土之涅槃「熏成」眾生之佛果。隨智是依佛之自內證,所說乃真實了義之一乘法,其內涵不思議,但可仰信。《十地論.義疏》卷一:「蒙佛加故,己智增,智增由加所成,此他力義。」
有人以「可加則加」解釋他力[7],認為「三心」具足的念佛者,則佛加其力;也就是以其人行業為「內因」、如來他力為「外緣」,內外因緣和合,而得往生之果。這是對他力的「信心」不足,而落在「自助者天助之」的人文思維。鸞祖為糾正上述之誤解,特明「他力迴向」之意:凡夫的信心是緣他力(名號)之迴向而開發,其信心之體是佛心;六字名號圓成於彌陀之大心、願力;凡夫信心是聞思於佛名之意義、功德,故說「名號與信心一體」。阿彌陀佛將此佛心授與凡夫,如蓮池師云:「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納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乃有此念佛往生的信心。《觀經疏》「二河白道」顯示:眾生(機/凡)所起「信心」與彌陀(法/佛)所發「願心」為一,鸞祖之「他力為增上緣,得不然乎!」其後由綽、導二師繼承:「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他力本願是「利他迴向」的強緣,並非「可加則加」的隨緣,總括為《觀念法門》的五種增上緣[8]。
究極(理性)而言,無自無他;二力之分,乃言說(事相)之方便;利他之功德平等普加於一切人,但每個人的受用有差,乃各自之業力使然。淨土門從信.願.行,往生成佛,全憑阿彌陀佛「大悲願力」之加持與成就;出世之「他」力,是無相絕對之佛力(佛眼視眾生如己),稱為「他」力;佛力無量無邊不思議,能破外邪,善說法,隨眾生之根機/因緣而令一切有情同生淨土[9]。
有人說,眾生之所以偏恃自力之修行,乃因「不信佛智」,故不求往生;或雖回心求往,卻生於胎宮邊地,如同無佛之時,不得見佛、供佛,蒙佛授記[10]。
/不思議智—帶業往生(先牽三在:心、緣、決定)
/不可稱智—絕稱謂,非形相(離有無之相對)
佛智(總:一切種智)
\大乘廣智—能度一切眾生,實無眾生得度者(大作夢中佛事)
\無等無倫最上勝智—凡夫、二乘、菩薩,皆非比較
總之,有無「他力持」是易行、難行的分野,依他力,則無此五難,《翼解》云:
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則無外邪可亂,乘願往生;則行大悲[11]者,故無二乘孤調之 難;佛力住持,則惡人遠離,天魔奈何;但入正定聚,則永不退菩提,何有倒果壞行難;乘佛願力,無己安排,則無自力過。故知易行無五難也。
五濁、五難,唯佛(他力)能救,故須生於「有佛」之時;或修「念佛」三昧,或「往生」淨土,亦得「見佛」,得「他力持」[12]。
鸞《註》云:「諸佛遍領十方無量無邊世界」,佛(光明/佛性)無處(時)不在,而眾生為「無明(心智)」所覆,「業報(環境)」所遮而不能見,以為此土「無佛」,此乃「眾生之礙,非光之咎」。如釋尊生於印度,中國不知有佛;或皈依外道(他教),不知佛誰;如「八難」不得見聞佛法僧之障:(地獄,餓鬼,畜生),(長壽天,邊地),(盲聾喑啞,世智辯聰),佛前佛後[13]。由是五難、八難而不見佛聞法,不入佛法相。若有緣「讀誦」經教、信受三寶,而勤修「念佛三昧」或「求生淨土」,皆是為了見佛聞法,活在清淨之土、有佛之世。
(三)結語
所謂的「障」多「難」行,鸞祖雖「略說」有五,若依世親而「廣述」則有相對於廿九種「莊嚴功德」的廿九種「佛本何故興此莊嚴(願)?見有國土(菩薩、佛身)……」,也就是淨土之外(娑婆)世界的不理想、不清淨的狀態,含括了前述的五難八難而更微細、詳實,且是多重的對比:國土是一淨一穢,修行是一易一難。令學人更深細的了知為何要選擇「易行道」而往生「淨土」。
若如世親菩薩之順「釋尊」之勸而願生「彌陀」之國,此即「有他力持」之易行道。由觀察廿九種「安樂」之清淨莊嚴與「娑婆」之穢濁虛偽,而生起「厭穢欣淨」之信心,又回到(安心)禮拜、讚嘆、作願(歸命、稱名、願生),其行門(起行)是鸞《註》云「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
名:阿彌陀佛--義:無量壽、無礙光。稱其名而知其義,即是讚嘆其真實智慧、清淨功德,而名義(實)相符,佛力自然攝受而往生安樂報土。而此「願(往)生」之「生」,又有娑婆凡夫「遍計執」之實有生,及淨土菩薩之「依他起」之因緣生,諸法因緣生,前者仍是(五障難/29種染濁)難行道,後者才是(五念門/29種清淨)易行道。
無佛 |
|
苦相 |
*附註 |
障 |
|
有佛 |
外道相善 |
亂菩薩法 |
邪說/邪途 |
斷、常二見,相似像法、附佛外道 |
智 |
別 |
破邪顯正 |
聲聞自利 |
障大慈悲 |
淺智/小徑 |
不斷法執而畏怖生死,疾入涅槃 |
悲 |
-- |
回小向大 |
無賴惡人 |
破他勝德 |
謗聖/群賊 |
貪瞋熾盛,不信修行成就 |
善巧 |
-- |
棄惡向善 |
顛倒善果 |
能壞梵行 |
迷亂/遊戲 |
四倒長拘,虛偽相襲 |
方便 |
-- | |
唯是自力 |
無他力持 |
疑退/單獨 |
唯自力是難,兼他力則易(自+他) |
往生 |
總 |
娑婆之五難[16],看似外來惡(缺)緣,妨礙眾生的修行(不退),其實是宿業所感之果報,與三障、四魔相應,「業風所吹,不得自在」;且諸眾生的根性與業障多有不同,故「雖有佛如來賢聖等眾,由國濁故,分一說三[17]。」約時被機而出教,權分唯一大(佛)乘為三(聲聞+緣覺+菩薩)或五(+人+天),而有聲聞、緣覺之(化城)敗種[18]喻(註云:根敗種子,不能更生佛道根芽);乃至有不入佛門的外道、惡人……,這是五濁之世的亂象,對佛教行者成了道業「退轉[19]」的惡緣(難行);但若有佛在世,以其悲/智威德力,或能令彼輩,回小相大、改邪歸正。因此,重點是有佛出(住)世,普施教化;而大菩薩亦知此而能發大心:
捨清淨土,至他方無佛法僧處,住持莊嚴佛法僧寶,示如有佛,使佛種處處不斷。
縱然一時因緣未具足,而暫且不得度,然十方諸佛常在,永不捨棄;菩薩亦為了上求下化而「如實修行[20],常作佛事」。極樂安養國,清淨、有佛,故無三乘之分、五難之障,故曰「眾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既聞此法,即應信受而願生彼土,因為:
此中佛土不可思議,有二種力:一者業力,謂法藏菩薩出世善根大願業力所成。二者正覺 阿彌陀法王善住持力所攝。
學佛人最怕的惡報是「墮三惡道中,不聞三寶名字」[21],因此,在世之時最直接、最簡易的修行就是「念佛」,〈永嘉證道歌〉所謂「直截根源佛所印,摘葉尋枝我不能」,念佛是直探本源,見佛成佛;其他諸行與之相比就成了枝葉。而念過去佛、未來佛,不如念現在佛,如《易行品》云「如是諸世尊,今現在十方」;娑婆如今雖無佛,而十方淨土各有佛住持;其中又以西方極樂阿彌陀佛與此地眾生最有緣、最易往,故徹悟大師云「世出世間思惟遍,不念彌陀更念誰」。
《往生論》觀察門,先觀「佛土」十七種莊嚴,乃為了信樂願生彼國,得以見佛聞法,住不退轉。其次,直接觀淨土「佛」之八種莊嚴;因為,娑婆濁世雖亦有佛出世,但因種種緣故(敷草而坐、身光不超、相好不勝,名聲不尊玅,說法似分別,大眾不純一,或上首力不能莊嚴佛……),致令凡夫見之而不生增上之「信心、恭敬、愛樂、修行」;這是「濁世」雖「有佛」而不尊不貴,故住世不久而化緣已盡,示現入滅;福薄眾生只能繼續存在「無佛」之世。總不如念佛往生淨土,永遠活在清淨之土、有佛之國,此為第一殊勝之決定也。所謂「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彼土菩薩皆是「如實修行」(止觀)而無修之修、不行而行;「常做佛事」,常轉無垢輪--有病則有藥,有事(義)乃有名,藥以治病,名以表義。能令往生者「得之於內,物安於外;虛往實歸,於是乎息」。得於內在的智悲,讓萬物和諧安樂;攝受一切眾生,歸向真實一佛乘,而止息一切妄想、消滅一切苦患。
1] 金輪王有七寶,象、馬,或乃交通工具。《長阿含經》卷1:「真金千輻具,周匝金輞持,轉能飛遍行,故名為天輪。」
[2] 日.隆寬上人〈後世物語聞書〉云:今之凡夫,自己斷除煩惱甚難,即雖妄念,亦復難止。然而阿彌陀佛鑑此,預先為如斯之眾生,建立他力之本願,誓以名號之不思議,除眾生之罪,唯此名他力。……但有本願故,雖充滿貪、瞋、癡、煩惱之身,必得往生,信此故心安也,唯此名易行道。覺如上人《拾遺古德傳》卷四<耳四郎現佛身>:罪惡重障凡夫之出離,若不依彌陀難思願力,何得契乎!……凡於此身,內懷三毒,外行十惡。所作雖有強弱,三業皆是造罪;所犯雖有淺深,一切悉是妄惡。……不憑念佛者,難生極樂;即使逆謗闡提,乘願力者,往生無疑。不依罪業之有無,唯在本願之信不信。
[3] 源信上人〈念佛法語〉:「乘蓮台時,能翻妄念為覺心;從妄念中所出念佛,猶如蓮花,不染污泥,決定往生。」
[4] 《觀經》云: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5] 「本法藏菩薩四十八願,今日阿彌陀如來自在神力。願以成力,力以就願;願不徒然,力不虛設;力願相符,畢竟不差,故曰成就。又言:彼無礙光如來名號,能破眾生一切無明,能滿眾生一切志願。」「安得以有礙之識,疑彼無礙之法乎?又五不思議中,佛法最不可思議。」
[6] 信願法師<本願念佛與通途念佛,有何異也>
[7] 釋印順《淨土與禪》:佛法中,如聲聞乘特重自力,但也不能不依靠他力。如歸依三寶,即是依三寶的加持力;……諸佛、菩薩、羅漢,以及師長道友,固能給予我們的助力,但這種助力,必經我們自力的接受和運用,才能顯出它的功能。……念佛法門,是屬於他力的,依阿彌陀佛慈悲願力的攝受,才有往生淨土的可能。詳見象山慶<隨自(智)--隨他(情)>
[8] 1,滅罪(眾生稱念,則除多劫罪),2.護念(佛菩薩常來念佛行者之側,如影隨形,而加護念),3.見佛(依於念佛三昧,得見阿彌陀佛),4.攝生(願往生行人,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願力攝得往生),5.證生(眾生之往生有釋尊及諸佛之證明)。
[9] 請參閱:象山慶<自力與他力>,<隨自(智)--隨他(情)>,<可加則加-天助自助>
[10] 《大經》:此諸眾生,亦復如是。以疑惑佛智故,生彼七寶宮殿,無有刑罰,乃至一念惡事。但於五百歲中,不見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若此眾生,識其本罪,深自悔責,求離彼處,即得如意,往諸無量壽佛所,恭敬供養,亦得遍至無量無數諸餘佛所,修諸功德。所謂「邊地、胎宮—疑城」,鸞《註》: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安樂。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於此諸智,疑惑不信,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本,生安樂,……謂之邊地,亦曰胎生;邊地者,言其五百歲中,不見聞三寶……;胎生者,譬如胎生人,初生之時,人法未成。邊言其難,胎言其闇,此二名,皆借此況彼耳。
[11] 《大悲經》云:云何名為大悲?若專念佛相續不斷者,隨其命終定生安樂。若能輾轉相勸行念佛者,此等悉名行大悲人。
[12] 《觀經》:如來今者,教韋提希(有佛)及未來世一切眾生(無佛),觀於西方極樂世界,以佛力故,當得見彼清淨國土。……世尊。如我今者,以佛力故,見彼國土;若佛滅後,諸眾生等,濁惡不善,五苦所逼,云何當見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13] 《增壹阿含經》卷36/八難品
[14] 圓瑛師《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卷四:「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淨,應當先擇死生根本,依不生滅,圓湛性成。以湛旋其虛妄滅生,伏還元覺;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如澄濁水,貯於靜器,靜深不動,沙土自沈,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五濁總屬虛妄生滅之法,不出身心世界。下手工夫,於圓湛自心中,提起一段心光,內照本源心性,自可旋濁成清,旋妄復真!喻「靜深不動,沙土自沉」。得元來妙明本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此心與果地覺相同,自可遠契如來果德。
[15] 菩薩歸佛,如孝子之歸父母,忠臣之歸君后;動靜非己,出沒必由;知恩報德,理宜先啟。又所願不輕,若如來不加威神,將何以達。乞加神力。
[16] 《服宗記》:此五難,略有四對:總別,大小,自他,有濁無佛/五事苦相:邪途,小逕,群賊,遊戲,單獨。
[17] 引《法華經》方便品:「諸佛出於五濁惡世,……劫濁亂時,眾生垢重,慳貪嫉妒,成就諸不善根故;諸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18] 大寂法師<「焦芽敗種」之議論>:三種版本《維摩詰經》並無「焦芽敗種」四字,只《無垢稱經》不思議品:「如是一切聲聞獨覺,皆若生盲,無殊勝眼。聞說安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所現,難思解脫神力乃至一事,亦不能了。……我等今者,於此大乘,如燋敗種,永絕其根,復何所作。」這是大迦葉罵自己及聲聞弟子不爭氣,並非「佛說」貶斥「阿羅漢」。佛教的「敗種」,是「佛陀入滅,不再受生」《大般泥洹經》、「天眾死亡」《正法念處經》、「破戒者」《大寶積經》《五分律》、「違背正法,習諸外道」《大寶積經》《勝鬘經》。
隋智者《法華經玄義》卷九下:「二乘灰身滅智,灰身則色非常住,滅智則心慮已盡。焦芽敗種,復在高原陸地。既聾且瘂,永無反復。諸教主所棄,諸經方藥不行。」長水子璿《首楞嚴義疏注經》卷四:「令汝會中定性聲聞,及諸一切未得二空迴向上乘阿羅漢等,皆獲一乘寂滅場地真阿練若正修行處方便教說。定性二乘,無性闡提,不得成佛,如『焦芽敗種』等。今此會通,咸歸一乘究竟涅槃。」<從今以後不再以訛傳訛(一)>
[19]「自分堅固,名不退;勝進不壞,名不轉。」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云:「以得不退因畢竟成就深心,故名不退。言不轉者,依不退深心,起餘心行上 上勝進,故名不轉。….. 「言不退者,依不損害心根本業道,起利益他行,證上上勝義故;言不轉者, 修行成故。又不退者,永斷一切得勝法障身見等煩惱根本盡故;言不轉者,於修道中 斷滅根本無明故。又不退者,善集具足功德故;言不轉者,善集具足智慧故。又不退 者,成就方便故;言不轉者,成就般若故。又不退者,過聲聞辟支佛地因故;言不轉 者,善集得菩提諸善根故。又不退者,成就大力故;言不轉者,成就修行故。又不退 者,具足成就十力因故;言不轉者,具足成就四無畏因故。又不退者,依檀等白法為 利益眾生故;言不轉者,檀等善根為眾生故迴向大菩提,常樂利益諸眾生故。又不退 者,以得初地不失菩提心因,深心等成就故;言不轉者,二地已上起心十善業道所 攝,異十善業道修行檀等數數增長故。」「菩薩摩訶薩有八種法,能成不退轉地。何等為八?一者、大悲;二 者、心安住;三者、智慧;四者、方便;五者、不放逸;六者、發精進;七者、善住 念;八者、值善知識。初發心菩薩應速修行此八種法如救頭然,後方修集菩薩其餘不 退轉法,依此八法修集其餘不退不轉一切功德。彼不退轉一切功德。」
菩薩未證初地正位,雖無量劫修集善根,而 未能得不退轉位、未得畢竟無怖畏處,心未安隱,常為世間苦惱所逼。未得菩提心根 本慈悲心力,未得增上力故,以世間道智觀察十二因緣,如實觀有為行,以依世間道 觀寂靜法界,求大涅槃無方便智故,墮聲聞、辟支佛地。若墮聲聞、辟支佛地有三種失。何等為三?一者、退失一切大乘善根種子;二者、退失能與一切眾生樂因;三者、退失薩婆若智。以是義故,如來經中說言:『迦葉!譬如一切世間天人,雖復修 治偽琉璃珠,而彼偽珠終不能作真琉璃寶。如是,迦葉!一切聲聞修戒定慧,及頭陀 等一切功德,終不能得坐於道場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迦葉!譬如修治大毘琉璃, 隨意能得無量百千萬億珍寶。如是,迦葉!修菩薩行故能出生一切聲聞辟支佛等及以人天。』依此義故,如來《寶積經》中說,菩薩有四種非善知識。何等為四?一者、求聲聞人但欲自度;二者、求緣覺人喜樂小事;三者、讀外經典路伽耶等;四者、習 學一切文辭嚴飾。所有親近此四種者,但增世利不增法利。「復有經中,大德迦葉白文殊師利:『有五逆人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修諸功 德證大菩提,而羅漢不能。譬如根敗之人於五欲境界無所能為、無所增益,如是聲 聞、辟支佛人離諸結使,於一切佛法無所能為、無所增益,無如是觀察佛法力。是故,文殊師利!一切凡夫報如來恩,非聲聞也。何以故?凡夫之人聞佛功德,為不斷 絕三寶種故,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聲聞之人雖復終身聞諸佛法十力四無畏 等,而不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又《般若波羅蜜經》中說:『諸天子!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彼人應發大 菩提心。已入聲聞辟支佛位,不能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何以故?一切聲聞、辟支佛等斷生死流,不能數數受生世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諸菩薩摩訶薩,於 初地中見實諦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失因故攝得深心。以般若波羅蜜如實 攝取修戒行等,不著身命唯為利益眾生,修行彼時名為不退轉菩薩。』……. 「以諸菩薩證得初地畢定因故,乃至未得成佛以來,常以深心如實修行,次第 增長菩提之心。彼所治法不能障故,名不退轉。」
[20] 「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心常作願:一心專念,畢竟往生安樂國土,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云何觀察?智慧觀察:正念觀彼,欲如實修行毗婆舍那故。」「先治一切諸佛及眾生應供養應教化種種堤塘。及入三昧,身心不動,如實修行,常作佛事。如實修行者,雖常修行,實無所修行也。」「云何為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謂不知如來是「實相身」,是「為物身」。又有三種不相應: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無決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續,餘念間故」。此三句,輾轉相成:以信心不淳,故無決定;無決定,故念不相續。亦可念不相續,故不得決定信;不得決定信,故心不淳。與此相違,名與實修行相應。」「奢摩他云止者,今有三義:一者一心專念阿彌陀如來,願生彼土。此如來名號,及彼國土名號,能止一切惡。二者彼安樂土,過三界道。若人一生彼國,自然止身口意惡。三者阿彌陀如來正覺住持力,自然止求聲聞辟支佛心。此三種止,從如來如實功德生。」「毗婆舍那云觀者,亦有二義:一者在此作想,觀彼三種莊嚴功德。此功德如實故,修行者亦得如實功德。如實功德者,決定得生彼土。二者一得生彼淨土,即見阿彌陀佛,未證淨心菩薩,畢竟得證平等法身;與淨心菩薩,與上地菩薩,畢竟同得寂滅平等」「真如是諸法正體。體如而行,則是不行;不行而行,名如實修行。體唯一如,而義分為四。」詳見象山慶<佛有四不能、三不度?>
[21]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是諸罪眾生,以惡業因緣,過阿僧祇劫,不聞三寶名。」《梵網經》犯菩薩十重戒者「墮三惡道中,二劫三劫,不聞父母、三寶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