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淨土門重信而輕智?
2025/08/04 17:21
瀏覽202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淨土)(般若)相通可先後(象山慶25.8.4)

2025.8.3問善導師的淨土思想,似乎沒提及智慧?一般說,有慈悲也要智慧,悲智雙運,般若為導;難行道/易行道,自力/他力,聖道門/淨土門,罪惡生死凡夫/要門/弘願,善惡因果,守愚念佛,學佛大悲心,之所以不強調智慧的原因何在?

慶答:本願稱名之淨土門,以娑婆五濁之下品(罪惡生死)凡夫為對象,講究約時(末法無佛)被機(儜弱怯劣)」而出教(易行疾至),以行立信,發願回向,還愚痴而念佛,乘佛力而往生因此,偏在信為能入,而擱置「智為能度」,這是一種大悲方便的選擇,深知一般眾生於佛說無上甚深微妙法的理解 (聞思)與受持(修證)不易成就,故只求「深信、切願、篤行」,而不提「勝解,觀察,求悟」。將實相(涅槃)無生之智慧,留到往生淨土之後,自然具足。

1.以信代慧,守愚念佛心安住(凡夫之世智,八難之一)

2.生彼淨國,花開見佛悟無生(淨土之佛慧,不可思議) [1]

《六十華嚴》:信為道元功德母」,而佛法不共外道之特色是悟入實相的「智慧」之教,因此,《大智度論》整合「信、智」而說: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念佛人之度,乃乘佛本願而往生成佛,是彌陀攝受(被救)而得度,不由個人之修慧而解脫。

信、智兩者,或有先後,而不能偏廢,修學過程中,須相輔相成;若缺一而單行,可能增長「無明/愚痴」或「邪見/諂曲」,都很危險[2]

現實上眾生之「機」千差萬別,有人信強智弱,也有智強信弱,這須因材施教,由易入難的調熟、轉進;以至於信/圓滿而成佛。因此,教相上就有「聖道/淨土」的判設:

聖道門:斷惑證真,心境一如,重於「智」而能度

淨土門:破疑生信,機法一體,專在「信」而能入

聖道門總括八萬四千法,或化約為禪/教,統稱「諸行」;淨土門則不入於化前之教,而有「別趣」,依佛之出世本懷而獨立,偏為末法五濁 (罪苦常沒) 之凡夫,而兼攝三乘利鈍之諸機,以乘佛本願而平等往生。其始終之關鍵在「信」受極樂之依正二報而同生、同享無量之光壽。

信的內容是「心淨」為性,「樂善」為業,是對「真理(實相)、三寶(功德)、眾善(正行)」有深入的理解及強烈的願求,是一種由解而行的動力與支撐,故稱為修道之源、功德之母,聖道以此為起點而修行,信入、智度,相輔相成,符合「信解行證」及「聞思修證」之次第。淨土念佛更以為始終一貫[3],信願行三資糧為因,彌陀本願力為(增上)緣,因緣和合而五乘齊入報土。從因向果、自始至終,一以貫之的是信信之、信之、信之、信之[4]。無信為本,解行修證皆不成。

極樂是無為涅槃界,眾生由聞佛說而生信,是情感的接受(安心),並依所教而稱名(起行),此信此行,全靠彌陀本願力,命終往生之後,得佛加持而實證一切內外(智福)功德。

現實的凡夫,幾無何人是純信或純智,多半是信/智兼具而比例有差。印中日三地的淨土宗祖師多示現「捨聖道歸淨土」的經歷,以化導學人,令廣大的學佛人直入念佛往生,成佛度生的易行疾至知道,省去了多劫自力修行之辛苦與退轉,可說是慶幸何極[5]

「還愚痴,生極樂」,乃相對於「極智慧,離生死」,是淨土門與聖道門的概判或勸化,不可執為教條,誤以為必須「捨知解,如畜生」;對世智辨聰之俗人,可勸他不多思多慮而妨(疑)念佛;若對鈍根智淺的眾人,則可勸他隨分的聞熏(淨土)法義以增其信解。人有相對的智愚(利鈍),乃業報之顯現,智者用智,愚者安愚,不可混同或一概而論所謂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就是說,千差萬別(八萬四千)的根機,就以各自的方便,來念佛往生,如「鶴腳長,鴨腳短,就那樣救度」,重點在「行」之捨自力、靠佛力(信受彌陀之本願),而不在「機」的裝傻、假愚(壓抑個人的本性)。聰明人可廣學多解,深入教理,就此理明而信深,而於起行之時,專注不雜的相續稱名,這樣就是「還」歸於佛力本願之攝受也,本質上同於「愚夫愚婦之顓蒙念佛」。如此,解行並進,法門才能寬廣、靈活。祖師們以「守愚/安愚/還愚」自勉,或有所對治,並不要所有人變成全無學問、不識丁字的「愚」,而是,若與諸佛的(不思議)智慧相比,個人必然「自覺」愚癡,並因此心甘情願的捨凡夫之計慮,而歸於佛力之救度。這才是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的「還愚」。

法然上人:「欲往生者,念佛第一也,不用學問但,若為念佛往生之,可學之也。若已信受本願念佛之法,而安心起行之時,則可放下各種思慮與知見「行起解絕」,任其安分若愚的一心稱名。善導大師:「若欲學解,從凡至聖,乃至佛果,一切無礙,皆得學也;若欲學行者,必藉有緣之法,少用功勞,多得益也。藕益大師:「雖…未嘗廢教,而貴行起解絕,不許坐在知解窠臼。印光大師:以研究大乘經論,開圓頓解為先導;信願持名,求生西方為正行」此「還」擱置平時之教理探究,而回到意識思維之前的白木,專注於佛號,與佛冥感冥應,領受「佛凡一體」的所有功德。

淨土祖師們多是飽學多識之人,故能創宗而弘法。但起行「稱名」之時,則成了不知其文(義)的「愚癡之身」,而純情一心的念佛。

解行相應,如目與足教理的研討、深入,理明則信深,信真則行篤,不被異學異解所動搖;由多聞熏習而啟動本有佛性之光明,就能或多或少了解佛菩薩開示的淨土教義,這一切也是他力攝受的過程與成果,淨土門有類似四依的提法:1.依法(佛力救度)不依人(自力修證)2.依信(仰靠)不依智 (解悟) 3.依事(有相)不依理(無相)4.依念佛(稱名)不依諸行(觀想)。但,這只是偏重的抉擇,而非全然的廢斥。

現今末法,雖有(聖道諸宗)教在,而眾生智淺福薄,難解難行,亦乏實證者;相對的,彌陀淨土「緣佛願力,稱名往生」之理深而行易,我輩只須信受彌陀本願之救度而安心念佛,此世即可往生而成佛。雖不了知彌陀如何將果地功德入名號中,但既聞(釋尊與諸佛)經中如是說,個人即可如是信、如是行隨分量力為他人說,可藉佛力而觸發他宿世善根、佛緣而自然的信佛念佛,如此這般,娑婆就少一位苦人,法界多了一位兄弟。

    其實,自信教人信的念佛人,不必怕讀書、聞法,淨土門的教理雖深廣,但就是為愚鈍凡夫所宣講,若有念佛、有信受,並願多聞知、多了解,就能與佛感應而蒙佛加被,只須在邊作務、邊念佛中開放心靈,讓佛光照射、引導,必能於相關法益,心開意解,乃至通達無礙;此乃為了報佛恩,而隨緣的聞熏教理,以便於為人轉述、與人分享不預先畫地自限,只須在日常念佛中「行有餘力,則以學解」。縱然今生「心愚腦鈍」,不善於思惟、領解,也不妨從零出發,積少成多的接觸、熏習,久了之後,就有足夠的種子與教法相應,而越來越明了、越深入,乃至於理所當然。

有人說:樂於學習淨土教理,阿彌陀佛的慈悲才能流入我們心中,這是淨土門長久發展的基礎。

就淨土門,仰蒙彌陀本願功德之加持,「以行攝信」,稱名之時,信在其中;「以信代[6],稱名必生,自然成佛;則「信」乃能入亦能度,於往生淨土而一體成就。

信行人(還愚癡,生極樂)以信願(他力)直生淨土,雖自覺愚惡、怯劣,但不應以此為放逸的藉口,信入、智度,相輔相成,皆仰仗佛力的加持,不須自作主張的信,每個人在信、智兩者的比重有差,可隨其根機各取所需、各得其所,此之謂無樣為樣,鶴長鴨短,平等往生若只是人云亦云的偏向執取,則有相對的缺失有人說淨土門是「信仰」至上,念佛往生是急務,以信受、願生、稱名之易行道實踐為主,智與悲只能隨緣而為,信為能入在先,智為能度在後,然而,此先彼後,非我之意,全憑阿彌陀佛作主與安排。念佛人,只應捨己從佛,一心歸命,以淨土為熔爐,以彌陀為巧匠,任憑調教而快速成佛。

從聖道門「由智立信」到淨土門「以信代慧」淨土門的殊勝有二:1.將佛教「三昧」的修證融於感性的信仰中,讓一般「愚」夫「愚」婦順著淨土教的導引,不知不覺的經歷「修行的通軌」啟信、修持、開悟、證果;2.讓根性更鈍、福報不足的眾生,只須發願往生、持名念佛,便得以成就涅槃。這是我們感到不可思議的內涵。

廣學多聞與一門深入,根源於彌陀迴施眾生的智慧與信仰,並無矛盾,反而是相助相成,但須自審根機,專注念佛之餘,亦可薰習法義,行解相應、信智相依,於己於人必然更歡喜、更利樂。

若家庭與事業真的是忙碌,或色身與精神不便於聞思,因此,很難在法義上用心,那也無妨,就隨順今生的業報因緣,在日常的責任與養生之中,全神貫注於稱名念佛,最後也是平等往生,無欠無餘。弘一大師說等我生西方以後,乘願再來,一切度生事,都可完滿成就。所以……不如生西再來!此生最重要的任務是「念佛滅罪,往生淨土」,也就是憑佛慈力,斷除自/他無始劫來的生死輪迴,此事最急,其利也最大而往生之後,佛力住持速成佛,倒駕慈航度眾生,才是淨土門後發先至的菩提心與菩薩行,《往生論註》云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中,雖行有優劣,莫不皆發無上菩提之心。此無上菩提心,即是願作佛心,……即是度眾生心,……即攝取眾生生有佛國土心。 



[1]《法事讚》:自然即是彌陀國 無漏無生還即真 行來進止常隨佛 證得無為法性身. 四種威儀常見佛 行來進止駕神通 六識縱橫自然悟 未藉思量一念功. 象山慶<為道源功德母,念佛乃是成佛因>

[2] 《涅槃經》卷36若人信心無有智慧,是人則能增長無明;若有智慧無有信心,是人則能增長邪見《大毘婆沙論》卷6無信之慧增長諂曲。……無慧之信增長愚癡。《大智度論》亦云:有信無智增長愚痴,有智無信增加邪見。徹悟禪師<般若/淨土.兩門-大義>

[3] 清.省庵大師<勸修淨土詩>信是道原,故首標依正以「起信」;疑為信障,故次釋人情以「破疑」。疑障既除,信心堪發;信心既發,「正行」斯遵,故授之以「工夫途路。……末則總歎娑婆之苦,同歸淨土之樂。伸明信願,結勸往生。

[4] 古昆<往生要關>云:但能遇善知識,聞佛名號,皆是宿世善根深厚之人,不可自生疑惑,自障其心,令一生空過,道業無成。……淨土法門,不論根機大小,功行淺深,唯在「深信佛語」,皆得成就。

[5] .蕅益大師《彌陀要解》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覺全體授与濁惡眾生,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盡,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本是易行易入之方,亦是難說難信之法。……良由淨土教門,至廣至大;淨土修法,至簡至易。以其廣大而簡易,故聞者不能不疑焉。

[6] 日蓮宗以信代慧《法華經.譬喻品》的:「汝舍利弗,尚於此經,以信得入,況餘聲聞,其餘聲聞,信佛語故,隨順此經,非己智分。這就是「以信得入」。 為了領受佛所覺知的偉大智慧與境界,唯有透過「信」之外,別無他法。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考試升學
自訂分類:淨土教
下一則: 《安樂集》之說/聽方軌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