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恩.佛恩.彌陀恩(象山慶25.5.24)
《父母恩重難報經》母有十恩:
懷胎守護、臨產受苦、生子忘憂、咽苦吐甘、迴乾就濕、哺乳養育、洗濯不淨、遠行憶念、深加體恤恩、究竟憐愍。
1.懷胎守護:累劫因緣重,今來托母胎,月逾生五臟,七七六精開。體重如山岳,動止劫風災,羅衣都不掛,妝鏡惹塵埃。
2.臨產受苦:懷經十個月,難產將欲臨,朝朝如重病,日日似昏沈。難將惶怖述,愁淚滿胸襟,含悲告親族,惟懼死來侵。
3.生子忘憂:慈母生兒日,五臟總張開,身心俱悶絕,血流似屠羊。生已聞兒健,歡喜倍加常,喜定悲還至,痛苦徹心腸。
4.咽苦吐甘:父母恩深重,顧憐沒失時,吐甘無稍息,咽苦不顰眉。愛重情難忍,恩深復倍悲,但令孩兒飽,慈母不辭饑。
5.迴乾就濕:母願身投濕,將兒移就乾,兩乳充饑渴,羅袖掩風寒。恩憐恆廢枕,寵弄纔能歡,但令孩兒穩,慈母不求安。
6.哺乳養育:慈母像大地,嚴父配於天,覆載恩同等,父娘恩亦然。不憎無怒目,不嫌手足攣,誕腹親生子,終日惜兼憐。
7.洗濯不淨:本是芙蓉質,精神健且豐,眉分新柳碧,臉色奪蓮紅。恩深摧玉貌,洗濯損盤龍,只為憐男女,慈母改顏容。
8.遠行憶念:死別誠難忍,生離實亦傷,子出關山外,母憶在他鄉。日夜心相隨,流淚數千行,如猿泣愛子,寸寸斷肝腸。
9.深加體恤:父母恩情重,恩深報實難,子苦願代受,兒勞母不安。聞道遠行去,憐兒夜臥寒,男女暫辛苦,長使母心酸。
10.究竟憐愍:父母恩深重,恩憐無歇時,起坐心相逐,近遙意與隨。母年一百歲,常憂八十兒,欲知恩愛斷,命盡始分離。』
父母對兒女「生(五蘊)身」之恩德只有一世,佛菩薩對眾生法身慧命的恩德,則是永劫無量世,永不間斷。唐.澄觀《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如來十恩:
1.發心普被恩。
2.難行苦行恩。猶如慈母,嚥苦吐甘,捨頭目髓腦,國城妻子,剜身千燈,投形餓虎,香城粉骨,雪嶺亡軀,如是等事,皆為眾生。
3.不顧自身者。一向為他恩,曾無一念,自為於己,猶如慈母,但令子樂,自殺不辭。經云:菩薩所修功德行,不為自己及他人,但以最上智慧心,利益眾生故迴向。
4.垂形六道恩。謂已證滅道,應受無為寂滅之樂,而垂形六道,遍入三塗,長劫救物,入於地獄,以身救贖一切眾生。
5.隨逐眾生恩。上辯橫遍六道,今約長劫不捨,如子見父,視父而已,無出離心。如來隨之,如犢逐母,備將萬行,隨逐救攝,如須彌音,遍淨天王,得隨諸眾生,永流轉生死海解脫門。
6.見其造惡,如割支體。即大悲深重恩,故善財童子謂無憂德神云:「聖者,譬如有人,唯有一子,愛念情至,忽見被人割截支體,其心痛切,不能自安。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見諸眾生,造煩惱業,墮三惡趣,受種種苦,心大憂惱。若見眾生,起身語意三種善業,生人天趣,受身心樂,菩薩爾時,生大歡喜。」今略舉悲深,喜亦深故。
7.迄成正覺,隱其勝德者。即隱勝彰劣恩,十蓮華藏,塵數之相,海滴難稱,無盡之德,並隱不彰。但云,百劫修成三十二相,三十四心斷見修惑,五分法身覺樹初圓,如老比丘同五羅漢,故法華中,脫珍御服,著弊垢衣,執除糞器,往到子所。
8.以貧所樂法,誘攝拯救。即隱實施權恩,圓頓一乘,隱而不說,乃以三乘人天小法,教化眾生。此上二句,即《淨名經》第三<香積品>中,彼諸菩薩問維摩詰:「今世尊釋迦牟尼以何說法?」維摩詰言:「此土眾生,剛強難化故,佛為說剛強之語,以調伏之言,是地獄,是畜生,是餓鬼,是諸難處,是愚人生處,是身邪行,是身邪行報等」,乃至云,「如是剛強難化眾生故,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彼諸菩薩聞說是已,皆曰未曾有也。」如世尊釋迦牟尼佛,隱其無量自在之力,乃以貧所樂法,度脫眾生。斯諸菩薩,亦能勞謙,以無量大悲,生是佛土。
9.見其憍恣,示跡涅槃者。示滅生善恩,故《法華》云:「若佛久住於世,薄福之人,不種善根,貧窮下賤,貪著五欲,入於憶想妄見網中,若見如來常在不滅,便起憍恣而懷厭怠,不能生難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來以方便說,比丘當知,諸佛出世,難可值遇,乃至云,斯眾生等,聞如是語,必當生於難遭之想,心懷戀慕,渴仰於佛,便種善根。」四十七經有涅槃佛事,與此大同。
10.留餘福教,以濟危苦者。即悲念無盡恩,謂世尊同人中壽,應壽百年,留二十年福,以庇末法弟子。《大集月藏分》第十卷云,「悲愍眾生故捨壽」,第三分「令我法海滿,洗浴諸天人,假使毀禁戒,悉住不退地。若有撾打彼,即為打我身,若有罵辱者,則為毀辱我。」又云,「留白毫之福,以覆弟子;言留教者,即三藏八藏,廣益眾生,依之修行,皆得成佛。形像塔廟,乃至舍利,一興供養,千返生天等。」[1]
有諸佛出世教化之恩,我們才能多生多世得此人身,值遇佛法,而依教奉行,融入三寶中。尤其念佛人,於最後一世凡夫身,聞佛本願之救度而信受稱名,佛光攝取往生淨土:「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所以善導師《般舟讚》七言偈讚37篇281.5行,各附「願往生,無量樂」之唱和,廣讚極樂淨土之依正莊嚴,及三輩九品往生等相,勸大眾報「釋迦、彌陀」之慈恩,結云:「努力努力,勤而行之,常懷慚愧,仰謝佛恩。」
《彌陀要解》 問:何不遍緣法界?答:有三義:令初機易標心故,阿彌本願勝故,佛與此土眾生偏有緣故。蓋佛度生,生受化,其間難易淺深,總在於緣。緣之所在,恩德弘深。種種教啟,能令歡喜信入,能令觸動宿種,能令魔障難遮,能令體性開發。
《阿彌陀經要解親聞記》:「現見彌陀,化度之廣,攝受之易,豈非四十八願之恩德勝過諸佛耶?以發大願,即冥薰法界,與眾生結緣。願愈深廣,與眾生緣愈深。」
有人說[2]:阿彌陀佛建立極樂世界,讓眾生易成佛,有三德:1.「因」德:為救度眾生,修行三大阿僧祇劫圓滿。3.「果」德:為度脫眾生而斷一切惑、證一切種智。2.「恩」德:創造淨土,接引眾生往生成佛。娑婆眾生修淨土法門,念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必歡喜稱歎。如佛所說法修行,就是報釋迦佛的恩。釋迦佛以「折」法,示現穢土,度下劣眾生,離苦求樂;阿彌陀佛以「攝」法,成立美好的極樂世界,吸引我們。不厭娑婆,是不聽釋尊的勸導;不欣極樂,是辜負彌陀的招喚。
有人做了一首<十跪彌陀恩>表達了「仰蒙彌陀恩,惠賜此名號」的心境,值得隨喜、讚嘆:
一跪彌陀恩,傳我解脫音,佛號聲聲喚,喚醒夢中人。
二跪彌陀恩,因地發大心,為救眾生苦,棄王作沙門。
三跪彌陀恩,五劫發弘愿,四十八大愿,愿愿為我們。
四跪彌陀恩,十八愿為我,念佛最易行,十念業已成。
五跪彌陀恩,修行倍皆然,苦修又苦行,舍身又舍命。
六跪彌陀恩,為我轉乾坤,屍骨比山高,血汗比海深。
七跪彌陀恩,眼望兒穿,時時來護念,我怎報佛恩?
八跪彌陀恩,憐我是愚人,利劍彌陀號,截斷生死根。
九跪彌陀恩,臨終來接引,乘上金蓮台,花開見慈尊。
十跪彌陀恩,自信教人信,大悲傳普化,真誠報佛恩!
學佛人須是感念如上三種恩,今生若無父母,不得此肉身;若不遇釋尊,不得聞佛法而開智慧;時值末法,若不蒙彌佛本願救度之法而往生極樂,則可能修行多障難而退墮,繼續輪轉六道。色身濁命與法身慧命,皆須憑藉他力,乃得成就,慶幸之餘,倍加感恩。南無阿彌陀佛
[1] 簡而言之,就是:1.發心普被恩,佛最初發菩提心,修習勝行,成就功德,目的是欲令一切眾生,都得到利益與安樂;2.難行苦行恩,佛在往昔因中,捨頭目腦髓,國城妻子,如此難行苦行,都是為了利益眾生;3.一向為他恩,佛不顧生命,累劫修諸功德,一心只為眾生,未曾一念為自己;4.垂形六道恩,佛化身無數,垂形六道之中,救濟眾苦,使得安樂;5.隨逐眾生恩,佛見眾生無有出離生死的心,因而長劫不捨,運平等之大悲,使眾生離苦得樂; 6.大悲深重恩,佛見眾生造惡,或見眾生墮三惡道,心生痛切,即起大悲心以救護之,若見作善,則生大歡喜;7.隱勝彰劣恩,佛對大乘人與小乘人,各現勝應身與劣應身,目的是皆獲利益,「應眾生心,現所知量」;8.隱實施權恩,佛觀娑婆眾生,障深慧淺,故隱覆大乘之實教,先說人天三乘之權教,誘引眾生,令之成就,然後說大乘實教,使之度脫;9.示滅令慕恩,佛若久住世間,則福薄之人,不生難遇之想,故示現滅度,令諸眾生知道遇佛出世之難,因而心生戀慕,和勤植善根;10.悲念無盡恩,佛示現人間,本可住世百年,而八十入滅,留二十年之餘福,以蔭護末法之弟子,復留三藏十二部之教法,令眾生依之修行,皆成勝果。
[2] 《明倫月刊》497期/2019.9--<《彌陀要解》研討紀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