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奇美博物館與大英博物館即將攜手,彷如初昇的太陽般振奮人心,在心湖敲響嚮往的鐘鳴。新聞預告一如神祕的引路者,指向明年元月那場橫亙時空的盛宴:《埃及之王:法老》特展。
280件稀世珍藏,彷彿從沉睡的尼羅河畔被喚醒。從流光溢彩的黃金珠寶,到莊嚴靜默的陪葬珍品;從神廟的斑駁餘暉,到體型懾人、承載著千年孤寂的巨型石雕、外交書信等珍罕文物……無疑,這是臺灣有關法老文物最盛大的一次展出。這份磅礡呈現古埃及帝國宏偉氣勢的盛事,讓每一個對古文明懷抱虔誠熱情的心靈為之雀躍與悸動。
剎那間,心頭燃起「必要參觀」的熊熊之火。然而,網絡售票首日的情景,卻猝不及防的澆熄這一份期待。當天網路購票系統才開放預購,便被熱情的民眾灌爆,電腦螢幕一直顯示「網路狀況異常,請重新檢查連線或稍後再試」的字眼,望著這一道無形屏障,心中只能苦笑。一個小時後再嘗試訂購,網頁居然顯示10萬張優惠早鳥票已全部售罄,我只恨自己眼不明手不快,自動被電腦判定出局。
若是從前,我定會扼腕嘆息,然而,許是這次展覽並未展出木乃伊系列,因此失落感便也減輕幾分。既然錯過清晨引人的鳥鳴,何妨等待日光後的普照。因此待網路開放一般票時再選購也不遲。
其實,早在青春的歲月裡,古埃及法老、金字塔及其神祕的死亡哲學,便已在我心底蟄伏生根,長成一片濃密的興趣之林。說到底,真正吸引我的,始終是古埃及文化中對「死亡」那份莊嚴而充滿敬畏與統御千年不朽的傳奇。
埃及特展訊息公佈不久,網絡間也掀起一波關於「體質熱議」的話題。有些網友分享,過去面對埃及文物時,曾有過頭暈、胸悶,甚至些許反胃的奇特「感應」。老實說,這些被歲月浸潤、被時光淘洗過的古物我也曾駐足凝視,卻始終未能觸發任何靈異之感,心中反倒有一絲未能與歷史進行「對話反應」的遺憾。
倒是我的同事曾分享他在布拉格蜜月時,一段奇異的奇遇。在捷克那座人骨教堂,他與新婚妻子面對由數萬人骨精心拼湊而成的吊燈與藝術裝置,嘆服於死亡與美學交織出的奇異光華。然而,自踏入教堂的門檻那一刻起,他全身的寒毛便不由自主地直立,雞皮疙瘩像細小的沙粒般突起。隨後,一股難以名狀的壓迫與昏沉如潮水般襲來,讓身體極度不適。
不免想問:當生命逝去後的餘燼,昇華為一種藝術形態時,究竟是讓人心生敬畏與恐懼,抑或是嘖嘖稱奇?
我自己也曾有過一次近乎窒息的經歷,地點是一處幽暗深邃的地宮。沿著昏黃燈光下的地道緩緩前行,還未抵達古物陳列之所,我的鼻子竟然完全阻塞,無法吸入空氣。不久,腦部因缺氧而陷入緊悶、昏眩的狀態,當下別無選擇,只能立刻轉身,一路張大嘴巴,奮力而狼狽地喘息著,並迅速逃離那窒息的幽閉。對於從無幽閉恐懼症的我來說,這是僅有一次出現此類似症狀,事後詢問同行者,他們卻絲毫沒有任何不適。
這些經歷,似乎都在印證一個古老傳說,凡經由歷史淘洗的古物,無一不是曾承載某個生命重量的日常或隨身之物。它們歷經數百年、數千年的塵封與沉寂,最終在現代的目光下重現。這些古老的物件,或許因與前主人之間殘存的微弱連結,才讓一些「體質敏感」的心靈,激發出所謂的「感應」,而這些感應,又因每個個體的不同,呈現出不同感應現象。
藉著明年開春新展覽的訊息,心頭湧起2022年漫步在奇美博物館的迴廊,面對眾多古物時的藝術波光,因此特地騰出時間,重新整理3年前在那裡拍下的照片。關於藝術之美,從來沒有所謂的賞味期限,它像一壺陳年的酒,無論時光如何流轉,每一次的回望與欣賞,都是一次回味無窮、賞心悅目的心靈漫步。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