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無用
2020/04/18 08:04
瀏覽2,468
迴響2
推薦17
引用0
在孤獨的晨跑完畢的早上(「鎔斷」規定不可結伴),讀蔣勳的《孤獨六講》。
即使不全然同意作者的觀點─特別是有關東方哲學與歷史的部分 (無有堂曰:許多朋友基本上把「儒學」等同於髒話,這是偏頗的),但還是折服於他的文采。
在《思維孤獨》這一章,摘錄以下有感的篇章:
在解嚴之後,我發現臺灣有好多機會可以產生思辨。當一個社會裡面,出現很多不同且極端的意見和看法時,就是思辨產生的時機。例如蘭嶼設立核能廢料儲存場,兩種結論性的答案:對或者不對,是兩個極端,中間才是思辨的空間。又例如統獨的問題,是臺灣最值得思辨的一個問題,可是直到現在,很少看到兩個人好好坐下來,說他為什麼贊成統一,或為什麼贊成獨立。我們很少與人進行思辨,只是急著發表結論,當對方的結論和自己不一樣時,就是舉拳頭決定了。
其實「舉手」投票與「舉拳」叫囂,二者或許有種辯證性的關係?作者又說:
臺灣在解嚴前,沒有機會發展思辨,人民不被允許思考,不管說統說獨都要送進監牢,現在可以說了,卻沒有人注意別人怎麼說? 怎麼把自己思考的過程,充分地與他人溝通,讓別人知道為什麼會得到這個結論? 結果是,你不接受我的結論就變成我的敵人,演變成對立的狀況。
我在好多場合裡,遇到這樣的狀況。大家對於一個問題發表意見時,我不贊成A也不贊成B,可是當我對贊成A結論的人說:「你是不是可以說一下,你得到這個結論的思考過程? 」對方已經產生敵意,他說:「那你就是贊成B嘍。 」
怎麼樣,這種「非A即B」的二分法,像不像「非黑即白」的鄉民邏輯、「不是好人就是壞人」的好萊塢邏輯,或「不是同志就是敵人」的共產黨邏輯?
所以蔣勳說:因為缺乏溝通的耐心,思辨的過程完全被簡化了。特別是在有關權力分配的關頭:
每次選舉的時候,你注意一下,不管各黨各派出來的人,發表到最後都是說好不好?對不對?底下的群眾只有一個選擇:好或者不好,對或者不對。解嚴后可以使人民思考問題的機會,完全喪失了。
我們為什麼總是急於達到結論?總是想消滅排除「可能與我們主張的結論不一致」的人?蔣勳說:「思維最大的敵人大概就是結論吧!任何一種結論,來得太快的時候,就會變成思維的敵人。」
作為授業解惑者,他也有深刻的反省─結論讓思維失去意義。而這常常與「地位」「權威」「風向」所帶來的語言的「暴力性」有關:
當我站在臺上授課或是演講時,有麥克風、有桌子、有舞臺,我的語言就已經具有「暴力性」。 所以我會經常檢查自己講話的意識形態,並思考要如何讓講出來的話,不會變成「耶和華的指令」,而讓底下的學生或是聽眾,可以與我一起思辨問題。
而怎麼樣跳出這思維的魔咒?作者引的是黑格爾,但不自覺地與他反感的儒家「執兩用中」、「致中和」等主張相通:
從極端的兩邊向中間靠近,就是黑格爾說的「正反合」,正與反是兩極,你提出一個最右邊的看法,我提出一個最左邊的看法,最後兩者相合。正反合是一種辯證法,從希臘的邏輯學慢慢演化出來,是我們的教育中非常缺乏的一種訓練。當前的教育仍是以考試為導向,而試題上是非題、選擇題愈來愈多,學生不需要思辨,整個教育系統也沒有耐心讓一個受教育的人不立刻下結論。
思辨的過程是什麼?就是一個人在做周密的思考前,不會立刻下結論,他會從各種角度探討,再從推論的過程中,整理出自己的想法跟看法。
那我們可以「寄希望於人民」─名目上只強調「一人一票」的形式民主,或群眾大會式的直接民主,能總是帶來理性的思考與合理的決策?蔣勳其實是悲觀的:
我在巴黎讀書時,交了一個經歷過文化大革命的朋友,他說:「文化大革命其實也沒有那麼難過,有人講說要怎麼樣怎麼樣的時候,你先不要動,先觀察,然後發現有一半以上的人都這樣講的話,你就開始這樣子講,然後你千萬不要變成那最後的幾個和最前面的幾個,因為都可能倒楣。靠錯邊就不好了。」聽了這段話,我心想,海峽兩岸最統一的地方,應該就是都沒有發展思辨能力吧。
這種「靠錯邊就不好了」的事,日日都在言論場中上演。這也是還有理性思維能力者最大的孤獨感的來源。讓我試著套用蔣勳的句型在敏感的「死刑」議題上:
當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人說廢死是不好的,剩餘的百分之零點一才說了:「死刑....」大家已經開始罵他了:「你沒有人性,怎麼會贊成廢死?」他可能不是選擇贊成或反對,而是選擇思考。
所以,蔣勳認為:思維孤獨,是最大的孤獨。「作為一個不思考的社會裡的一個思考者,他的心靈是最寂寞、最孤獨的。因為他必須要先能夠忍受,他所發出來的語言,可能是別人聽不懂的、無法接受的,甚至是別人立刻要去指責的。作為一個孤獨者,他能不能堅持著自己的思維性?是很大的考驗。」
他說:
這個社會要有一個從群眾裡走出去的孤獨者,他才會比較有思考性,因為他走出去,可以回看的狀態群眾;如果他在群眾當中,便沒辦法自覺。我自己也是一樣,當我在群眾中,我根本沒有辦法思考。所以孤獨是思考的開始,可是我們為什麼不讓自己孤獨?就像大陸朋友所說,「不要做前面幾個,也不要做後面幾個」。在群眾裡面,我們會很安全;跟大多數人一樣,就不會被發現。
大凡思考者都是孤獨的,非常非常非常孤獨。例如莊子,他孤獨地與天地精神往來,不與人來往。他從人群裡面出走,再回看人間的現象,所以他會思考:爬在爛泥裡的烏龜比較快樂,還是被宰殺後供奉在黃金盒子裡的烏龜快樂? (是走出人群的人快樂,還是努力追求名利做官的人快樂? ) 他在思考,也在悲憫著這些汲汲營營的人。
有趣的是,最後他開始為「無用」之輩如我等胡思亂想不隨主流者,尋找存在的意義:
但今天,我們看不到像莊子一樣的孤獨思考者,也看不到他在另一則寓言裡說的「大而無用」的人。 我們都好希望自己是個有用的人,如果比喻成樹,就是希望自己能被拿去蓋房子、造船,莊子卻說:「無用之用,方為大用。」他提醒我們說,你可不可以扮演無用的部分百分之零點一?先回來做自己,然後你對社會的「有用」才有意義。如果你自己都不是自己了,只是被社會機器利用,沒有思考能力的角色,對社會的貢獻只是「小用」。
讀到這裡,突然想到施耐庵《水滸傳》裡打的啞謎:梁山一百零八條好漢,最有腦最有用的軍師,就叫「無用」(吳用)。
即使不全然同意作者的觀點─特別是有關東方哲學與歷史的部分 (無有堂曰:許多朋友基本上把「儒學」等同於髒話,這是偏頗的),但還是折服於他的文采。
在《思維孤獨》這一章,摘錄以下有感的篇章:
在解嚴之後,我發現臺灣有好多機會可以產生思辨。當一個社會裡面,出現很多不同且極端的意見和看法時,就是思辨產生的時機。例如蘭嶼設立核能廢料儲存場,兩種結論性的答案:對或者不對,是兩個極端,中間才是思辨的空間。又例如統獨的問題,是臺灣最值得思辨的一個問題,可是直到現在,很少看到兩個人好好坐下來,說他為什麼贊成統一,或為什麼贊成獨立。我們很少與人進行思辨,只是急著發表結論,當對方的結論和自己不一樣時,就是舉拳頭決定了。
其實「舉手」投票與「舉拳」叫囂,二者或許有種辯證性的關係?作者又說:
臺灣在解嚴前,沒有機會發展思辨,人民不被允許思考,不管說統說獨都要送進監牢,現在可以說了,卻沒有人注意別人怎麼說? 怎麼把自己思考的過程,充分地與他人溝通,讓別人知道為什麼會得到這個結論? 結果是,你不接受我的結論就變成我的敵人,演變成對立的狀況。
我在好多場合裡,遇到這樣的狀況。大家對於一個問題發表意見時,我不贊成A也不贊成B,可是當我對贊成A結論的人說:「你是不是可以說一下,你得到這個結論的思考過程? 」對方已經產生敵意,他說:「那你就是贊成B嘍。 」
怎麼樣,這種「非A即B」的二分法,像不像「非黑即白」的鄉民邏輯、「不是好人就是壞人」的好萊塢邏輯,或「不是同志就是敵人」的共產黨邏輯?
所以蔣勳說:因為缺乏溝通的耐心,思辨的過程完全被簡化了。特別是在有關權力分配的關頭:
每次選舉的時候,你注意一下,不管各黨各派出來的人,發表到最後都是說好不好?對不對?底下的群眾只有一個選擇:好或者不好,對或者不對。解嚴后可以使人民思考問題的機會,完全喪失了。
我們為什麼總是急於達到結論?總是想消滅排除「可能與我們主張的結論不一致」的人?蔣勳說:「思維最大的敵人大概就是結論吧!任何一種結論,來得太快的時候,就會變成思維的敵人。」
作為授業解惑者,他也有深刻的反省─結論讓思維失去意義。而這常常與「地位」「權威」「風向」所帶來的語言的「暴力性」有關:
當我站在臺上授課或是演講時,有麥克風、有桌子、有舞臺,我的語言就已經具有「暴力性」。 所以我會經常檢查自己講話的意識形態,並思考要如何讓講出來的話,不會變成「耶和華的指令」,而讓底下的學生或是聽眾,可以與我一起思辨問題。
而怎麼樣跳出這思維的魔咒?作者引的是黑格爾,但不自覺地與他反感的儒家「執兩用中」、「致中和」等主張相通:
從極端的兩邊向中間靠近,就是黑格爾說的「正反合」,正與反是兩極,你提出一個最右邊的看法,我提出一個最左邊的看法,最後兩者相合。正反合是一種辯證法,從希臘的邏輯學慢慢演化出來,是我們的教育中非常缺乏的一種訓練。當前的教育仍是以考試為導向,而試題上是非題、選擇題愈來愈多,學生不需要思辨,整個教育系統也沒有耐心讓一個受教育的人不立刻下結論。
思辨的過程是什麼?就是一個人在做周密的思考前,不會立刻下結論,他會從各種角度探討,再從推論的過程中,整理出自己的想法跟看法。
那我們可以「寄希望於人民」─名目上只強調「一人一票」的形式民主,或群眾大會式的直接民主,能總是帶來理性的思考與合理的決策?蔣勳其實是悲觀的:
我在巴黎讀書時,交了一個經歷過文化大革命的朋友,他說:「文化大革命其實也沒有那麼難過,有人講說要怎麼樣怎麼樣的時候,你先不要動,先觀察,然後發現有一半以上的人都這樣講的話,你就開始這樣子講,然後你千萬不要變成那最後的幾個和最前面的幾個,因為都可能倒楣。靠錯邊就不好了。」聽了這段話,我心想,海峽兩岸最統一的地方,應該就是都沒有發展思辨能力吧。
這種「靠錯邊就不好了」的事,日日都在言論場中上演。這也是還有理性思維能力者最大的孤獨感的來源。讓我試著套用蔣勳的句型在敏感的「死刑」議題上:
當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人說廢死是不好的,剩餘的百分之零點一才說了:「死刑....」大家已經開始罵他了:「你沒有人性,怎麼會贊成廢死?」他可能不是選擇贊成或反對,而是選擇思考。
所以,蔣勳認為:思維孤獨,是最大的孤獨。「作為一個不思考的社會裡的一個思考者,他的心靈是最寂寞、最孤獨的。因為他必須要先能夠忍受,他所發出來的語言,可能是別人聽不懂的、無法接受的,甚至是別人立刻要去指責的。作為一個孤獨者,他能不能堅持著自己的思維性?是很大的考驗。」
他說:
這個社會要有一個從群眾裡走出去的孤獨者,他才會比較有思考性,因為他走出去,可以回看的狀態群眾;如果他在群眾當中,便沒辦法自覺。我自己也是一樣,當我在群眾中,我根本沒有辦法思考。所以孤獨是思考的開始,可是我們為什麼不讓自己孤獨?就像大陸朋友所說,「不要做前面幾個,也不要做後面幾個」。在群眾裡面,我們會很安全;跟大多數人一樣,就不會被發現。
大凡思考者都是孤獨的,非常非常非常孤獨。例如莊子,他孤獨地與天地精神往來,不與人來往。他從人群裡面出走,再回看人間的現象,所以他會思考:爬在爛泥裡的烏龜比較快樂,還是被宰殺後供奉在黃金盒子裡的烏龜快樂? (是走出人群的人快樂,還是努力追求名利做官的人快樂? ) 他在思考,也在悲憫著這些汲汲營營的人。
有趣的是,最後他開始為「無用」之輩如我等胡思亂想不隨主流者,尋找存在的意義:
但今天,我們看不到像莊子一樣的孤獨思考者,也看不到他在另一則寓言裡說的「大而無用」的人。 我們都好希望自己是個有用的人,如果比喻成樹,就是希望自己能被拿去蓋房子、造船,莊子卻說:「無用之用,方為大用。」他提醒我們說,你可不可以扮演無用的部分百分之零點一?先回來做自己,然後你對社會的「有用」才有意義。如果你自己都不是自己了,只是被社會機器利用,沒有思考能力的角色,對社會的貢獻只是「小用」。
讀到這裡,突然想到施耐庵《水滸傳》裡打的啞謎:梁山一百零八條好漢,最有腦最有用的軍師,就叫「無用」(吳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