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愛與祈福之旅(十四)佛光山的五大宗教表演:一貫道、天主教、道教、基督教、佛教(之三)國際反地雷的先鋒、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宋可邵,以及基督教和佛教的「飛天」表演
2011/09/25 16:24
瀏覽1,490
迴響0
推薦66
引用0

天色已晚,當日的宗教大會繼續進行,其中的一位嘉賓卻使我印象深刻。

上圖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宋可邵小姐,這位身軀瘦小、臉龐清秀的女子,來自於曾經戰火四起的柬埔寨,當她拄著拐杖上講台的時刻,所有的觀眾都爆出熱烈的掌聲;本想拍攝她的照片,可惜演講過程中始終有幾名攝影記者在前方晃來晃去,就無法取景了。

她描述地雷的可怕,以及戰爭造成的後果,演講內容相當感人(感興趣者可以聽聽文章最末的錄音內容)。

宋可邵小姐的英文演講結束之後,入場的是基督教的表演團體。

這場晚會大約到晚間六點多的時候,五大宗教的表演至此還沒有結束,過去曾多次參與基督教會的團康活動,裡面最常出現的就是這樣的團體舞蹈。

表演者穿著簡單的運動長褲和白色上衣,奔跑著入場,所以按照本人這種攝影技巧,只能留下略顯模糊的照片了。

基督教的表演最簡單,沒有華麗的服裝,也沒有隆重的大合唱,僅僅十多名年輕信徒上台,播放的曲目是《一切歌頌讚美神》。

基督教的團契裡面,帶動唱和團康體操,大致來說很能感染氣氛,所以這些表演者展現的青春活力,大概是所有表演者裡面最具有躍動感的了。

還記得在學生時期,身邊多數同學皆有信仰,除了佛教道教之外,基督徒的數量也十分驚人,身邊不乏信仰虔誠的友人,幾名擔任牧師的舅舅更是在教會與社區裡擁有相當的影響力,《聖經》從小翻到大,如今許多章節依然琅琅上口。

上下兩圖是緊接著基督教表演之後,上台進行演說的吳伯雄先生。

他的演講內容多半與歷史及時事相關,譬如八二三炮戰的往事,或者中華民國百年歷史的大概描述,最後帶入信仰的範疇。

說來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是當今三大世界性宗教。其中的基督教和佛教都有表演,不曉得日後是否可以看到回教的相關演出?

人間衛視所播放的影片,對於回教在兩岸的發展著墨不少,可惜此次宗教祈福大會並沒有回教的表演,無法一飽眼福。

最後壓軸的是佛教表演,梵音樂舞的開場,讓等在一旁多時的僧侶們一同上台,場面頗為壯觀,是所有表演人數最多的了。

下圖是佛教表演的入場列隊,數十名比丘口誦佛號,魚貫上台。

佛教表演的精采之處,在於整體演出肅穆莊嚴,一開始是誦經,為世人祈福。

接著,這些大師們一一上台,比丘與比丘尼起碼有百人之譜,他們繞著圓形的舞台遊走,似乎在表現一種佛家的圓融本質。

舞台之上,雖然聽不清楚吟唱的內容,不過背景的音樂演奏相當悅耳。

坐在前排的幾名佛教徒也相當興奮,只見不少人拿著V8或照相機拍攝,現場鎂光燈四起。

我一直覺得佛門中人擁有非常寧靜祥和的面容,現在回頭看看照片,依然能從他們的臉上發覺到一種屬於信仰的慈悲之意。

然而,真正的表演尚未開始,佛教這次的演出,還有所謂的「飛天」。

「飛天」就是「飛舞的天人」,如果去過敦煌就會看到不少這樣的壁畫,現在由真人來演繹,感覺也頗為新鮮。

我曾寫過<雜感(卅三)飛天,那優雅的蝴蝶>這篇文章來讚美大陸前金牌冰上皇后陳露,雖說現場的舞蹈沒有滑冰那般具有動感,但眾人群舞的表演也挺好看的,搭配了真正的佛唱,歌舞就頗有佛教的味道了。

下圖就是「飛天」們,飛天的風格就是身無翅膀,由雲彩霧氣和花朵相伴,憑借飄曳的衣裙,凌空飛舞翱翔,千姿百態,千變萬化,需要良好的身段與優雅的舞姿。

在佛教故事中的「飛天」,是乾闥婆緊那羅的化身。

本來乾闥婆為女子,是天上的歌神,而緊那羅為男子,亦是天上的樂神,在古印度神話中,這兩位主要負責的是娛樂和歌舞,所以成為一對夫妻,後來被佛教吸收,作為天龍八部的眾神之一。

許多傳說與神話到了最後,往往會產生一個結果:故事和原來的完全兩樣。

乾闥婆本來的任務是在佛國散發香氣,為佛獻花、供寶,常常棲身於花叢,或者飛翔於天宮,這種神不食用酒肉,而以香氣為滋養,外貌變幻莫測、縹緲隱約,所以成為了後來「飛天」的基本元素。

緊那羅的任務是在佛國奏樂歌舞,但不能飛翔於雲霄,「人非人」的意思,頭上生有一角,外型和人一樣,是帝釋天的樂神,後來乾闥婆和緊那羅被世人混合不清,男女不分,職能不分,男女合為一體,變為現存的「飛天」。

上下幾圖的表演,就是「飛天」在奉獻樂舞,祈求人間平安祥和。

由於中國的佛教傳承和發展,最盛行的就是隋唐時代,因此多數樂舞都會強調那時的風格,在衣裳及裝扮上秉承隋唐風格,顯得奔放華麗。

下圖的就是乾達婆和緊那羅,彩衣的是乾達婆,綠衣的是緊那羅,手上所持樂器跟物件多有不同。

持著樂器的乾達婆腰姿柔軟,綽約多姿。

舞者的外貌有的清秀,有的豐圓,服飾不同,有穿緊身長裙的,也有穿短襯長褲的,由於飛舞形態不同,有單飛的,有群飛的。

無論「飛天」要如何飛舞,大致不脫載歌載舞的路數。

所以現場可以看到佛教表演《梵音樂舞祈和平》,緊那羅頭上的角,變為金色的額飾,乾達婆手上的樂器翻飛,顯現於觀眾眼前。

佛教的樂舞表演,能請出「飛天」的乾達婆和緊那羅共同為世人跳舞,可以說是非常重要且盛大的儀式,因為在傳說之中,這兩種天龍八部的神祇,只為天帝(帝釋天)而舞蹈演奏。

或者,佛陀在極樂世界中說法,有「飛天」飛繞在上空,這也是壁畫常見的情形。

有的「飛天」腳踏彩雲,徐徐降落;有的「飛天」昂首揮臂,騰空而上;有的「飛天」手捧鮮花,直沖雲霄;有的「飛天」手托花盤,橫空飄遊。

這些「飛天」已經沒了男性,而純粹是唐朝以後的中國風格。

那迎風擺動的衣褸,飄飄翻捲的彩帶,使「飛天」顯得多麼輕盈巧妙、瀟灑自如、嫵嵋動人。

有幾個現場下腰的動作挺美的,不過礙於場地和觀眾遮蔽,沒有辦法拍攝到,相當可惜。

佛教藝術璀璨奪目的奇葩,個人認為就是「飛天」舞蹈能夠傳承一千多年而不墜。

無論是執著金爐還是飄著彩帶,這些「飛天」的演出依舊相當精采。

無論如何,歷史是一種傳承,信仰也可以是一種傳承,能夠將彼此之間的連結繼續發揚光大,這就是值得稱許之處。

現在很多人把早期在天宮奏樂的「飛天」叫「天宮伎樂」,而把後來持樂器歌舞的稱「飛天伎樂」,想要分開此二者,但由當場的表演看來,混合一起表演也相當有意思。

這幾張照片拍得很糟糕,但不貼出又有點可惜,只能縮小處理。

下圖是其中一名「飛天」的背影,她就站在我當日的座位旁邊,手上拿著紅色燈籠,等待再度出場的時刻。

根據個人所見,不曾看到過「飛天」拿燈籠的壁畫,也未曾發現任何畫作上面有「飛天」拿燈籠的模樣。

或許是為了應景,而且天宮沒有白晝與黑夜之分,所以在人間的「飛天」也需要燈籠來照亮世人?

因為此次座位就在圓形舞台的旁邊,舞者的神態與姿勢都看得很清楚,算是挺有意思的經驗。

所以無論是微笑的舞者,還是專注欣賞的觀眾,皆會不小心被攝入鏡頭中。

特別讚美一下上下兩圖捧著蓮花的兩名「飛天」舞者,她們跳得相當好,可惜沒有空擋停下來讓我這樣的遊客拍照留念。

接著出場的「飛天」捧著水果而來。

這也是個人第一次看到「飛天」手捧鳳梨,總之,「旺來」就好。

除了鳳梨之外,還有水梨、柑橘(大吉大利)、火龍果(祥瑞)、木瓜(多子多孫),看到捧著水果的「飛天」對觀眾們舞蹈,所有象徵皆猜得出來。

但是蘋果?番茄?

如果蘋果象徵「愛」,那番茄也可稱之為「愛的蘋果」(英文裡面,tomato也被俗稱為love apple),相當符合當晚的主題:與和平

沒有,哪來的和平?又有何者可為「善」?

看完這場佛教表演之後,「飛天」給我最深刻的感受,大概還有「多吃水果」。

不知道為什麼,台灣盛產的多種水果滿場出現在「飛天」歌舞之中,帶來的感覺特別親切,這樣的設計也頗有意義。

至少看過「飛天」的人不會誤以為這些神明愛吃蔬果,而會覺得那是體貼農民與大地的一種表現手法。

因為要為世人祈福,不僅需要的是口號,而要有實際的感恩與謝天行為。

所有的善行都出於「愛」,「飛天」在當時用舞蹈娛樂了眾人,也帶來了「愛」的印象,以及充滿了天地恩賜的水果、人文、藝術與歷史意象。

故而,佛教的壓軸演出,是個人認為較其他表演更有意義的一場。

(待續)

前文請參照:

愛與祈福之旅(一)彰化縣埤頭鄉稻米博物館「中興穀堡」(上)

愛與祈福之旅(二)彰化縣埤頭鄉稻米博物館「中興穀堡」(下)

愛與祈福之旅(三)台灣檜木博物館「希諾奇」(上)

愛與祈福之旅(四)台灣檜木博物館「希諾奇」(下)「道由德進藝中取利」?

愛與祈福之旅(五)台南市仁德區,企業家許文龍創辦的奇美私人博物館、美術館

愛與祈福之旅(六)美濃紙傘,客家「原鄉緣紙傘文化村」

愛與祈福之旅(七)苗栗「客家大院」(上)客家人的兩千年歷史和傳承

愛與祈福之旅(八)苗栗「客家大院」(中)蒐集「从」、「众」、「雔」、「雥」之類看客家人兩千多年歷史,再談我所認識的客家人

愛與祈福之旅(九)苗栗「客家大院」(下)元稹與白居易的「桐花」曖昧,以及沒有桐花飛舞的早秋

愛與祈福之旅(十)大雨傾盆的佛光山

愛與祈福之旅(十一)佛光山的傍晚,雨霽天晴朗的開始

愛與祈福之旅(十二)佛光山的五大宗教表演:一貫道、天主教、道教、基督教、佛教(之一)一貫道的合唱團與星雲大師的演講

愛與祈福之旅(十三)佛光山的五大宗教表演:一貫道、天主教、道教、基督教、佛教(之二)道教合唱團,Harvel Marshall演講,以及天主教的高山族歌舞表演

※下面的三段錄音是現場收錄,非常有意義的柬埔寨反雷先鋒、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宋可邵小姐、基督教表演和佛教歌舞誦經錄音,感謝提供的苑老師。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創作 散文
自訂分類:旅遊記述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