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請參照:
總統維安的敗筆:簡評8/23/2011佛光山「愛與和平祈福音樂會」現場觀察
「稻米」是生活中最常見,或許也是最乏人關注的主要糧食。
如前文所述,個人認為「中興穀堡」的確有許多展示品相當可觀,也著有成效,尤其在中興米的推廣和許多競賽方面,已經獲得了非常值得自豪的成果。
對照上圖色選機的,是下圖春耕、夏耘、秋收的早期農用器具。
將現代化機器與數十年前使用的人工舊式釘、耙、甕、手編竹籃等物,加上老式的後蹬腳踏車,有一種使人相當懷念的感受。
後面是冬藏的風鼓和扁擔、麻袋、米篩等物,從前農家要收藏稻米,預防米蟲與發霉的問題,就要經過不少處理的程序。
這些都是我在童年時期曾經看過的東西,現在卻只能往博物館來尋。
掛著簑衣的房間,實際上是過去幾十年中興米的實驗室及淘米庫房,長板凳跟老式電風扇,彷彿帶著遊客又回到了稻米大量外銷的輝煌年代。
農村社會過去了,農民也學著現代化,而往昔的一切,都屬於稻米發展歷史的一部分。
「中興穀堡」對於裝置藝術非常注重,掛著幾個中興米的小麻袋,也是相當自然的吊飾。
遠處小型米缸上面貼著希望「滿」的倒字,在從前的年代,要滿足家中人口的胃是基本要求,只求可以吃飽就好,所以滿滿的米缸象徵了許多人的願望。
而到了廿一世紀,米食文化已經逐漸向藝術和高端科技靠攏。
下圖是從稻米博物館二樓往下隨拍,這裡到處都布置了綠色植物,雖說和稻米沒有直接關聯,但似乎頗得年輕遊客的喜歡。
個人特別關注木製品,看到這只近乎一體成型的檜木展示架就有些高興,因此特別拍了兩張留念。
上下兩圖的展示架,大約高達一米五O,三塊葉片是嵌入的,沒有發現黏膠的痕跡,個人猜測是卡榫固定,工法應該屬於以前的設計。
到了現在,要看到這樣的藝術大型木架,說來也不常見。
「中興穀堡」有些古怪的公共藝術品,前文已經貼出一部分的照片,這裡還有其他完全不搭調的仿製品。
例如下圖這具中古世紀的盔甲,或許是為了對照「穀堡」,然而這種跟稻米完全無關的展示品,個人認為是浪費空間。
要說美觀度麼,下圖擺放的座椅搭配白色壁爐,仿造法國十八世紀的風格,底下三個小畫框,全都是塑膠製品,牆上的鐘也根本不準時,不同年代的東西放在一起,看起來非常廉價而混亂。
個人認為這樣的擺設非常失敗,特別是對於熟悉歐洲古堡的遊客而言,會覺得混搭的展示品完全沒有放在那裡礙眼的必要性。
況且,消防專用的滅火器放在中世紀的鐵甲武士旁邊,整體畫面感覺有些荒謬。
荒謬感或許是「中興穀堡」想要強調的?
窗邊還有一個黑色的金屬信箱,一堆雜物擺在這個角落,似乎無法彰顯和稻米之間的任何關聯性。
個人覺得比較有意義的,是後牆開了小窗的實驗室,裡面放了目前使用的最先進儀器,可惜無法入內參觀。
緊鄰現代化實驗室的,是品質管制中心,品保部門沒有任何介紹,也缺乏必須具備的描述,完全喪失了焦點。
還有,外牆上面的裝飾「穀」物都已經剝落,露出裡面的白色保麗龍,這些小瑕疵會減損前面累積的少數好印象,希望「中興穀堡」要注意此類細節。
商業化是一回事,偌大的空間都拿來販賣與米無關的物品,譬如「到此一遊」之類的背包或小型提袋,個人認為非常沒有價值感,購買的人也絕對不會太多。
就像個人參加的旅遊團,在這裡買的都是中興米,或者是米類的製品(點心或米漿),沒有看到米酒或相關產物,感覺上連行銷也失焦了。
下圖的儀器也無人介紹,擺在牆邊乏人問津,也不知放著個黑色長板凳在前面,到底有何意義。
個人認為可以特別強調的一幅好作品,卻被隱藏在上面那台機器的後側,一般人大概不會注意到,相當可惜。
這幅作品並非畫作,而是用木料拼貼的藝術品,製作上相當細膩而詳實。
下圖嵌入的應該是這個木片拼貼圖的作者,連文字都是拼貼的,個人從未聽過這位Bridge藝術家,當場詢問也無人知悉,但這樣的創作使我印象格外深刻。
整個畫面都是拼貼藝術,製作上絕對耗工費時,而且作品顯得相當美。
整幅作品非常詳實記錄了台灣早期農民的生活,無論是犁田還是插秧,有遠山也有近景,水田之中忙碌的情形活靈活現。
比較讓人厭煩的,就是拼貼作品的前方還放了一堆雜物,看板和機器擋住了重點,使得拍攝只能抓一部分的角度,無法照到全景,非常讓人感到極度不解。
下圖是稻米博物館的販售區所賣的冰淇淋,看起來應該很好吃,但個人僅買米,又得顧及旅程,就沒有時間享用了。
下圖又是一個小型中古世紀盔甲,不同於之前牆角擺著的等身高度,而是迷你款。
但個人依然不明白:擺這東西到底有何作用?
離開博物館之前,再度回顧大廳入口處的斗笠大燈,很喜歡昏黃的燈光透過許多斗笠竹編支架的美感。
朦朧的燈光下,對於參觀稻米博物館,也不免感到有些遺憾。
到底,擺放下圖這樣的中古鐵甲武士,對於「中興穀堡」諧音為「古堡」,卻和主題「稻米」完全無涉,那麼擺設出來又有何意義呢?
混亂的歷史、混淆的擺設、漠視中興米的多年成績、忽略稻米發展的重點、缺乏專業解說人員、浪費過多空間給莫名其妙的公共藝術品……唉。
這間博物館的室內陳設,個人覺得頗感失敗。
走到戶外,熱辣的八月陽光下,「中興穀堡」的花園也算是賞心悅目。
個人很喜歡朱槿,所以看到艷紅色的槿花開放,就順手拍照留念。
「中興穀堡」到處有林蔭,外部的園林看起來還可以,這時有個小小的公共藝術品吸引了我的注意。
一些頗富童趣的小小玩偶,用金屬製成,看來蠻可愛的。
由於時間限制,只能選拍幾張照片。
下圖這樣的女偶,雖說眼睛大得可怕,但是搭配花團錦簇的情景,也算是一種映襯。
在這樣的季節來到「中興穀堡」,滿眼的綠意和花草,相當心曠神怡。
當然,這是到了室外的感受。
下圖的馬櫻丹是台灣常見花卉,忽然想起小時候曾經上吐下瀉,就是因為誤食了這種花的種子,童年的記憶有悲有喜,但是某些事情到頭來可能會顯得分外有趣。
下圖這樣抽著菸斗的老爺爺,沒有過大且誇張的眼睛,看起來親切和藹,所以特地拍照。
問題在於,玩偶旁邊的紫色小花,我本以為是紫花地丁,後來又覺得葉片不太像,就打算回來慢慢找資料研究一下。
※感謝網友告知為「蕾絲金露花」,一叢叢挺可愛的。![]()
歲月流逝,人們的面貌有些是笑盈盈的,有些則是苦澀的,更多的來自於前人的耕耘,所以結束「中興穀堡」的參訪,除了買到幾袋中興米之外,所見所聞也是頗為充實的。
儘管途中看到許多事物之後,我總不免以挑剔的眼光去看待周遭事物,不過換個角度設想:沒有批評,哪有進步呢?
任何的旅遊都是豐富的,就算時光的連續常會中斷,但種種的往事卻能超越年月而相接,這些皆為有意義的回溯。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