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屆波隆那書展,插畫展都是重頭戲,也最吸睛,因為去除圖像,童書的精彩度幾乎無甚可觀了。而波隆那插畫獎的徵選對象,除了出版社、學院中藝術設計相關科系,也開放全世界所有插畫工作者自行投遞作品參加。像今年全世界就有來自60個國家、2685件作品報名參選,共有72件作品脫穎而出。除了在波隆那書展現場專屬區域展出外,夏天時也會移師到日本巡迴展出。
本屆插畫展評審由日本插畫家荒井良二、義大利插畫家Chiara Carrer 、法國國家圖書館童書推廣部Anne-Laure Cognet、波蘭童書出版人Magdalena Klos和英國Walker Books出版集團Elisabeth Wood等五位專業領域的人士組成。在頒獎儀式前舉辦的講評中,評審們一致表達除了技巧,如何以有限的畫面表現自我、傳達訊息、發掘人心,才是評估作品好壞最重要的原則。但也許因為有了這些原則,入圍作品逛一圈下來,我發現今年特別有創意或氣勢磅礡的作品絕少,反而多數的入圍作品畫面顯得細碎。不知道這跟五位評審中有四位是女性,審美觀點特殊有沒有關係?也因為評審年年不同,今年落選,不見得來年就沒有機會,有心的畫友不妨多嘗試幾次。
蘇阿麗的入圍作品
台灣今年只有蘇阿麗一位插畫家入選,顯得有些寂寞,但鄒駿昇去年抱走了新人插畫獎,在展區有個人畫展,加上新書《小錫兵》的繪本發表,風頭很健,連日本JBBY、義大利插畫協會都安排專訪。鄒駿昇為了這次活動,還特別自掏腰包拍攝了創作過程,仔細呈現了他以手繪線條佈局,輔以電腦著色修整,再輸出至畫紙上進行手繪動作的創作,這樣的過程重複數次,甚至刨刮畫紙,以便在電腦處理的過程中仍能保留紙本質感。紀錄片中除了配樂,另有一部分畫好的畫作用動畫處理,非常有質感。這部紀錄片分別在台北書展基金會展台和個人畫展區播放,經過的人都會忍不住停下腳步觀賞。
入圍波隆那插畫展是全世界插畫工作者的夢想,除了心理上的自我肯定,還有許多實質上的工作機會。以去年入圍的陳盈帆為例,過去一年就已經接過韓國出版社的委託工作,國內也有不少出版社找上門。而即使作品未能入圍,如果單純來這裡一趟,感受現場的氛圍,觀摩同行的作品,我想對未來生涯的發展也一定有很大的激勵作用。
但台灣因為市場規模不大,多數插畫者辛辛苦苦繪製一本書,收入的版稅實在有限,平常生活並不寬裕,要支付這麼一趟長途旅費,恐怕得節衣縮食幾年。政府這幾年大力鼓勵發展文化產業,然而文創不應侷限於影視產業。從事出版的人都知道,台灣的出版品要走出台灣海峽,童書因為圖像多,文化隔閡最少,是最有機會的。當今我們固然有像幾米、鄒駿昇這樣一流的畫者,但人數還是太少,無法蔚然成氣。而台灣並非沒有這樣的人才,只是台灣的刺激不夠,欠缺一股推動他們前進的動力。有沒有可能,台北書展基金會或文建會,每年資助幾名有潛力的畫者,送他們前往波隆那書展觀摩、學習呢?
徵選辦法可以比照波隆那插畫展的徵畫方式,每人送數件作品供評選,從中擇優補助。如此持續幾年下來,插畫家們眼界大開,對創作一定能產生正向的啟迪作用。而出版社有了這批生力軍作後盾,出版前景也可以期待。
這是一種所費不多、但可能產生莫大成效的文創策略,我們從韓國出版社身上已經見到了如脫胎換骨般的效果,只是不知道主事者何時才會把眼光聚焦到這批童書插畫者身上?
蘇阿麗今年由弟弟陪同前來,她的毅力,弟弟的耐心照顧,
姊弟情深,令人動容。

葡萄牙是今年的主題邀請展,走櫻桃風
入圍作品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