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2月,當Pchome 老闆詹宏志宣布因資金短缺,《明日報》將要關門,一百五十個記者已被「介紹」到將要來台創刊的《壹周刊》後,我的電話當然響個不停,有慰問的、有想要了解發生什麼事的、也有媒體同業想要「套」點獨家消息的。
所有的電話當中,有三個人的電話,是我一直感念在心的。一個是當時的經建會副主委張景森,他打電話過來詢問,是否能去勸勸詹宏志,設法申請經建會的「數位內容專案補助」?一個媒體,哪能接受政府的補助,這方案,當然是多謝關心,但不適宜。
另一通電話,是當時的中華電信董事長毛治國打來的,他告訴我中華電信釋股已將過半,將是「民營」公司了,如果《明日報》能再撐三個月,到了2001年5月,已經籌備的中華電信轉投資之「中華投資」就可以成立,毛治國認為一個帶有未來性的新媒體《明日報》倒了「太可惜」,他會願意將《明日報》列為中華投資的投資評估之一,要我去勸勸詹宏志,是否能再苦撐三個月?
答案,當然還是撐不住,《明日報》還是該倒就要倒。
這兩通電話,讓我記憶深刻的是,一個被認可的新媒體,社會上,還是會有許多人願意伸出援手的,雖然不見得是恰當的方式,但那分心,該是有心從事新媒體工作者最好的後盾。
問題是,一個新媒體,要如何回應這些社會期待呢?
第三通電話,是我的清華老校長劉兆玄打來的,給了我這些年一直在思索的方向。
2000年第一次政黨輪替後,我就和劉兆玄幾乎沒有連絡了,因為劉兆玄認為我們這些媒體,對蕭內閣「不公平」,他可以理解在民主化過程當中,眾人一心想要推動政黨輪替的熱切,但是,「國民黨就算壞,也是壞了60分,是該下台了,但不能說成是壞到100分,這就是過度批判,反而讓社會將失去標準。」
政黨輪替後,劉兆玄回到清華教書,他看到電視新聞,竟是他第一次﹝也是到目前惟一一次﹞主動打電話給我,要我第二天中午,務必把時間留給他,他要和我吃個午飯。
第二天,劉兆玄專程從新竹趨車北上,他找我的目的,是要我和許許多多差不多同樣資歷的《明日報》同仁,是不是願意多想一下,不要去「吃蘋果」,如果真有心開創新媒體的話,劉兆玄願意到竹科去想辦法,協助我們繼續創辦像《明日報》的新媒體。
故事太多了,內容不贅述。那一天,劉兆玄講了一段讓我如當頭棒喝的言論。劉兆玄說,媒體,在民主化過程中,絕絕對對有不能抹煞的必要性,但是,他觀察到台灣的媒體,因為威權戒嚴的不正常,一直有一種「啟蒙者」的自我幻覺,這種幻覺,對台灣發展絕不是好事。
何謂啟蒙者幻覺?過去的威權戒嚴,許多西方進步思想都被封鎖了,所以,有高希鈞、殷允芃、司馬文武、南方朔‧‧‧這一批人,大量介紹引進西方思潮,讓台灣開了新耳目,這批前輩,在社會中扮演了適時的「啟蒙者」貢獻。
但是,民主化和國際化之下,台灣民眾接收西方資訊如探曩取物了,再也不需要啟蒙者了。問題是,台灣媒體卻還活在「啟蒙者」的自許當中,並沒有真正從台灣民主化過程後,不論社會、政治、經濟與文化各各層面當中,實際去理解台灣原有與被引入新元素之後,交互作用的新變化。
「不真正去理解、和新變化進行深刻的對話,就無法掌握真實的台灣,將會使所有台灣的公開引介,活在一種似幻似真的不實在。」劉兆玄說他特別期許像我一樣的媒體同業,都是「後解嚴」才進入媒體的一群人,親眼見證了發展過程,也有足夠的現代訓練,加上有足夠能力可以運用新科技的「互動」能力,應該可以在媒體中,開創出一條從「啟蒙者」走向「對話者」的新媒體思維。
日頭赤炎炎,隨人顧性命,生計突然受威脅,實在沒太多人在那當口還在想劉兆玄的「期許」,《明日報》多數朋友,還是到《壹周刊》去報到了,我則是有幸進到「中國時報」、「商業周刊」,吸納不同的訓練。
但是,這七年以來,每當有人問我:「記者該是什麼?」時,我就會想起劉兆玄當時勸我的那一段話:「知識取得已經很普及了,記者,不該自居為啟蒙者,而是要去想,怎樣去當一個『對話者』,讓社會更多元的聲音,能夠在一個『新整合』的媒介新平台上展現?」
稱職的「社會對話者」,很難,也還摸不清方向,但那句不要自居是「啟蒙者」的叮囑,像根鞭子,往往會在自我迷失的時候,冷不防地抽我一鞭,提醒我:別忘了自己該是誰!
========《相關文章》=========
====================================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8樓. 魔師帆正東2008/09/08 09:09
- 7樓.2008/09/08 09:09劉兆玄鬼扯當什麼棒喝?!!
一個「民主國家」如果因任何需要而將理念不同者殺掉或下獄,只要有一個這樣的受難者,這個政權就是零分。
連這一點都看不懂而且還不覺得國民黨當年是爛到零分的劉兆玄,這種無腦的呻吟何必當作警語?
2008年,清廉是基本盤,2000年,有另一個基本盤,這個基本盤判定國民黨不及格,況且,政黨輪替那一年,好像媒體也沒說太多國民黨壞話(忘了是連宋分家才輸的?)
媒體掌握最新的資訊,「最新資訊」本身就是所有理念與思考的啟蒙,由這個資訊開始經不同人內化啟發出不同的觀點與言論,而非媒體把自己當什麼啟蒙者,劉大教授太把自己當作神聖的分析者了。
媒體的問題從來就不是把自己當「啟蒙者」,而是自己忘了自己不是「法官」、以及忘了當個「資訊把關者」,也許我的話棒喝不了誰,但比劉大教授的鬼話正常多了~~
- 6樓. 麻煩製造人2008/09/07 19:03從啟蒙到對話,是;
述而不作。 - 5樓. 呵呵2008/09/07 12:12补充一点
多看了几篇,呵呵
你的文章仅限岛内`可以公正评论
这可能就是岛国心态吧,
独立也就算了,可能那样统一的还快些
- 4樓. 呵呵2008/09/07 11:00你真的相当清醒
我是从对面来的,不过说真的
你是我看过的一位相当清楚的人,相当有思想。
相当难得。可惜在你们那太清醒是吃不开的,
比如自由时报,他的标题太有争议,哪怕做假,但是吸引人,这就是眼球经济,
比如说那个所谓的二不,
也就是随便看看,第一次留言,哈哈,就当看见一处好风景。
80s
- 3樓.2008/09/07 10:43回應財政部長的話-我是高雄人
以金融的立場來說,財政部長不但說的沒錯,並且於股市有人賠錢一定會有人賺錢這是一定的,錢是不可能會蒸發的啦。
但是你們在選前的廣告太好聽造成台灣這些習慣依賴政府太重的百姓無所適從,依我看任何政府的廣告詞都不能相信,即便是先進國家:如日本等國都一樣。
不過如果偏差太多的話,馬總統至少要做到一點,就是下一任別再出來代表國民黨連任,這是基本的自覺。這樣我們也會看的起。
事實上是外資獲利了沒錯,可是可憐的是,台灣老闆姓並不知道原來自己也可以當外資(請參考本人的部落格)
台灣確實沒有做到經融自由以及國際化(試問有幾個人知道國際大公司FORTIS)國際上銀行排名前10名的公司,台灣的民眾知道的大概不出3家
可悲
- 2樓.2008/09/07 10:40說了那麼多..........
簡單的來說,如果你不是記者,而且剛好又是劉兆玄被輪掉了,他連說話都懶得跟你說呢!
- 1樓. 辛啟松2008/09/07 09:50您說的是台北記者的觀點!
我知道前輩的部落格是不回留言的,
但後生還是忍不住想說,或許前輩認為當記者是神聖的,
是可以引領社會的,但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想法,
很多記者為了五斗米折腰,必須符合長官的要求,
很多記者接觸的不是位高權重者,他們大多是接觸市井小民
傳達台灣最基層的聲音,就像一個工廠,每顆螺絲釘都有不同的功能
不同的效用,壹傳媒來台,也沒有什麼不好,至少報導出洗錢案,
才讓許多名嘴有上節目說新聞的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