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內外功的修持 正敏-賴明達
2011/10/10 20:34
瀏覽15,389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內外功的修持


正敏-賴明達

壹、前言:
  修行者依正法修正自己因妄念而産生的種種錯誤,持戒以止惡揚善,通過持之以恒的實踐,而達到求證佛果的目的。
  佛的成就也是在人世間經過多生多世積德行善才修成正果。
  因此學道修行,必要行功立德,內外兼修,謂之外功內果也。古人云:有功無果按無足。有果無功自不全。又曰:功圓果滿脫殼飛升。功雖圓;果未滿,還要再修。或果雖滿;功未圓,亦要再辦。必修足三千功八百果。方謂功圓果滿也。
  成聖成仙成佛,我們在座的每一位都有機會,差別只是在于我們有沒有那個心,我們是否有志於此。雖然現在我們只是一個普通人,如果能夠醒悟發心,如果能夠發菩提心,趕緊精進修道辦道,未來就是仙佛,不僅人人稱羨,即使是鬼神也會欽佩我們的。
  修道不離自身,修行的功夫有兩種,一種是內功,一種是外功。內功修己,外功渡人。也就是正己成人的功夫。
  成道歸根的過程中:1.聞道(際遇),2.求道(緣份),3.得道(幸運),4.悟道(慧根),5.修道(內德),6.行道(外功),7.了道(還愿),8.成道(歸根)。
  修道就是修內德,要我們藉假修真,去濁歸清,改毛病去脾氣,變化氣質,恢復本性。也就是六祖壇經所提到的: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本心,直了成佛。

貳、何謂內外功之修持
  所謂三仟功八佰果即是在了斷因果的行持。三仟功屬外行之功德,依據天律所載,一道功為一千功,是以三仟功即為三道功;此在行功立德之間,各道場均有依據天律而明示功德。唯修行三仟功之間並非只記所得而已,尤在行持之中功過均須綜評;而前功不可補後過,後功必須補前過,累積而達三仟功之圓滿也。
  八佰果乃謂內性之自修。但何謂一果?大體上以心性修持中除一雜念、一惡念,以至於剋制浮動心相、火性、執著、愎意等,均皆屬於一果。換言之,八佰果亦即是必須將內性的修持,由日常間的人性習慣,糾正而凝聚,使其從後天的污染蒙蔽中,再回復到先天所俱的真善美的境界。
  在佛家有八正道、八齋戒;在道家有五時心;儒家之定、靜、安、慮、得等,均為內修八佰果之修持心得也。
  修行是要修菩薩行。什麽是“菩薩”?“菩薩”是梵語,意思是“覺悟”。 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行與佛菩薩的思想、佛菩薩的見解、佛菩薩的言行,標準相應,我們就是在學菩薩行。
  無論如何精進修行都只是手段,在幫助你重新找回當下清淨的一念,但是這不是最終目的,目的在於找到之後要守護,修行最終目的在於讓本來的如來本性做主,看住凡夫的知見、妄想執著,讓本我看著這個凡夫的我,挑毛病修改習氣,讓煩惱成爲自己的上師,你還會隨業力轉嗎?化煩惱為菩提(轉識成智)。業力轉的是什麽,就是你那顆妄動的心,無明分別妄想執著沒有了,天天捨己利他,誰還轉得動你啊!
  修道路是唯一不害人的路。功夫有二--迷時師渡(他覺),悟時自渡(自覺)、渡人(覺人)。觀自在即是內修,觀世音即是外王。

叁、修道為何要行功立德?
  人是帶業而來的,生生世世不知造了多少罪過錯;今世能求道明理修道,要把握機會行功存款,以備不時之需。人歸空時,萬般帶不走,唯有業(功德)隨身。
  修道的功夫,大致來說,不外乎「修己」和「渡人」兩方面,也就是儒家所說的「明德新民」及「己立立人、已達達人」,和釋家所謂的「自覺覺他」。修已是內功,渡人是外功,內功屬於修道,外功屬於辦道。換言之,內功是道,外功是德,道本屬於空,而德才是實,故無德不能顯道。中庸云:「苟無至德,至道不凝焉。」內功是保存天性(明體),外功是發揮天性(達用)。明體就可以立果,達用就是行功。如此,才可說道明德立,知行合一。

肆、如何行功立德?
  (1)內功方面
內功:是自己正心修身,克己復禮。一言一行。不敢有一亳人欲之私。(是自己本身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復回本來的良知良能,雖是一言一舉動,不敢有一絲毫自私之念頭,時時 都保持著純然清淨的本性。)
  (1)發揮仁義禮智信五常之德,培養浩然正氣。(保守天性)(守住)
  (2)三省四勿
  (3)三清(聖凡清、男女清、錢財清)四正(心正口正言正身正)
  (4)三從(性從天理、心從道理、身從情理)四德(言工容德)──千萬莫「不三不四」!
  內功指的是修持內德的功夫,在於彰顯我們與生俱來的光明德性。因為這種光明的德性,一旦落到後天以後,就容易被後天的各種物慾所蒙蔽,所以只有藉著不斷的修養,才能保持它原來的清明。如何修持內功呢?
一、發揮仁義禮智信五常之德(應由四端做起):
  修內功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正心修身,人類本性所固有的仁義禮智信五常之德,不可失,否則的話,人就不如禽獸了。而發揮五常之德乃正心修身之首要。
(一)四端
  孟子曰:「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二)仁的內涵
  「仁」者就是人的側隱之心、良心、慈悲、正直、良知、良能、善性等。   五常之「仁」,指的就是人的良心、心性。每一個人皆有仁德之心,無惻隱之心非人也。例如:看到有人要落水時,我們就會生慈悲心,想要去救他。
(三)義的內涵
  義乃羞惡之心、大「義」行事(正義)、義氣、道義,要羞恥憎惡,「知恥近乎勇」,包容心,「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等等對「義」的解釋。例如一個小偷因為受到外界物質的誘感,一時蒙蔽了義德之心,才做出了不當的事,然而事後,仍不免有自羞自愧的表現,恥己之不善,此乃良知之自然展露,實為義德之發端也。
(四)禮的內涵
  恭敬之心,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摸、非「禮」勿看、守法禮、要知謙恭、謙辭、退讓、「禮」也是個人修養、人格完善的基本法則。
  禮者,對任何人要謙恭遜讓和藹溫良,謙者美德也,做人也應當謙讓,切不可憤高自大,所謂驕者必敗,滿招損,謙受益,豈可自滿。
(五)智的內涵
  「智」者,智慧也。是非之心、要辨別是非、柔和反省不對之處。
  以真智慧辨別真是真非,乃人之智慧的發端。例子忠臣孝子,即真智慧之自然流露也。一般社會人自以為多認識幾個字,或者多知道一些事務,就自以為了不起,此乃後天之假聰明。真聰明之人,懂得親近仁德之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交友必謹慎,乃仁德培養之重要過程。所以我們遇事要辨別是非,謹言慎行,不盲目順隨潮流,方合乎孔老夫子所說:「君子上達」,如此才是真智慧的流露也。
(六)信的內涵
  綜觀以上所言,足證仁義禮智四端,乃人之本性所固有,非得之於後天也。今既知有此四端,即應擴而充之。孟子曰:「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我們如是真修道,豈可不擴充此四端?「信」能統四端,而兼萬善,子曰:「民無信不立。」信乃為人處世之根本,信為道源功德母,修道必要立定信心,發揮仁義禮智信五常之美德,以涵養浩然正氣,二六時中行住坐臥不離道心。
  相信、信任、信心、誠實、信守承諾。「信」統四端,兼萬善。「信」結合「仁、義、禮、智」。待人處事的第一要件就是誠信、假如不守信,「仁、義、禮、智」,也會做不好或做不出來。
二、存道心,去人心,血肉心。
  心有三種:道心、人心、血心。道心純善無惡,與天同體(即佛法所說的如),自然無為。人心有善有惡,有時天堂,有時地獄,一會兒孝順父母,一會兒就發脾氣,此皆後天之習氣。血(肉)心純惡無善,是地獄根,定墮畜生道,當一刀兩斷。
三、去十惡:
  修道必先斬十惡,十惡是由身口意所造成的十種惡業。即貪、嗔、痴。惡口、兩舌、妄言、綺語。殺、盜、淫。
 1、心有三毒:貪、嗔、痴。
  貪:是貪欲:貪得無厭,酒色財氣,無所不貪,有十想百,有百想千萬,不知滿足。修道人萬不可貪心不足,應安貧樂道,知足常樂才是。
  嗔:是嗔怒:生氣、發怒、記仇、賭氣、義憤填膺。瞋者,恚也,看人不順眼,嫉妒別人。修道人切忌瞋恚,否則「一把無明火,能燒萬里功德林」。
  痴:是痴迷:迷戀難捨的心思。所謂使命感,其實就是痴。痴者,愚痴妄想,糊裡糊塗,講不聽,認定自己聰明,憤高自恃,不接受別人意見,這種人很可憐,一定很孤獨,故修道人必斬三毒。
  註:在『皇母訓子十誡』裡所述,母子分離在哪裡?三山坡。三山坡在哪裡?即是貪、嗔、癡。「母」是表示我們的自性,「子」是表示我們的心,母子為什麼會分離?因為我們有貪、嗔、癡,故「母子分離在三山坡」。人有了貪、嗔、癡,人心即障蔽自性,不能心性ㄧ如,即謂「母子分離」。「三山坡」的山是高低不平的,不僅貪、嗔、癡。人的煩惱是一大堆,佛法講六大煩惱,簡單講叫三大煩惱──貪、嗔、癡。母子分離在三山坡,人心一動,產生了煩惱、執著,當然要分離。
 2、口是無形鋼刀,殺人不見血,是地獄四條根。口有四惡:惡口、兩舌、妄言、綺語。
  惡口:粗惡語:口不擇言,說話尖酸刻薄、無情無義、傷人心、刺激人、退人道心(念)的話。惡口者,開口即說非禮話,天、地、大、小。
  兩舌:離間語:挑撥離間、破壞人家感情或好事、東家長西家短、不修口德。兩舌者,兩個舌頭,挑撥是非,言人長短。
  妄言:虛誑語:無中生有、造搖生事、虛浮誇大、不該說而說。妄言者,妄造黑白,信口亂說,亂造謠言。
  綺語:雜穢語:諂媚奉承、虛偽不實、光講拍馬屁的話。綺語者,花言巧語,自編不禮貌之言詞來作笑談,敗壞風俗。
  此四者,皆罪大惡極,切當戒除。我們要效法聖賢仙佛,謹言慎行,品格自然更為高尚。
 3、身有三惡:殺、盜、淫。如有此三惡業,不能上天堂,是地獄之三途。
  殺:不仁。殺者,簡單說即殺生害命,有違背上天好生之德,殺氣充天,遭劫頻頻。修道人當發慈悲心,戒殺放生。
  盜:不義。盜者,偷盜也,明偷暗盜,想佔便宜之心,即是盜心。
  淫:無禮。淫乃萬惡之首,敗家亡身之主因。
  以上十惡切不可犯,當一刀兩斷,如果十惡不除,任憑有多大功德,亦不能抵罪。
四、守三清四正:
 1、凡聖清、錢財清、男女界限清。
 2、四正:心正、身正、言正、行正。
 3、辦道之人時時檢點,深切反省,不可粗心大意,應為眾人之表率,才能顯出大道之寶貴。
五、行三省四勿之功夫:是自我反省及克己的功夫。
 1、曾子三省:為人謀而不忠乎──不欺己。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不欺人。傳不習乎──不欺師。
 2、顏子(顏淵)四勿: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此為實踐人道之條目。

(2)、外功方面
外功:是開荒下種,設立法船,不惜精神物力,犧牲一切,屈己從人,為道設想。(到處啟醒眾生,開其迷昧,播下大道種子,成立佛堂度化眾生,不惜消耗自己的精神財力,犧牲自己 的一切來光明眾生,處處都是為道第一。)
◎亦可分為「道功(渡人求道)、教功(法施)、事功(財施、無畏施)」
  (1)財施:獻心,拿東方之財,買西方佛地。切記布施要有智慧,「五度無盲,般若為眼」。
  (2)法施:開荒闡道、成立佛堂,接引眾生、渡人成全人,九玄七祖沾光。財施有盡,法施無窮。
  (3)無畏施:遇考不懼、守道念,護持道氣。
  內功保守天性,乃獨善其身而已,這是內德,非行菩薩道,不能兼善天下,故必須行外功。外功是辦道渡人,濟世利人的善行,將內德推己及人也。外功分為三種:財施,法施,無畏施。
一、財施:助道,有財者施財。1、印刷善書。2、助人開荒辦道、或設法船。此為財施。財施是修福業,錢財量力而為,獻與老母,叫做獻心。拿東方之財,買西方之佛地,可說是「一本萬利」。
二、法施:是捨身辦道,受勞受苦。1、開荒闡道,代天宣化。2、成立佛堂,接引眾生,勸化迷人。3、渡人成全人,是謂法施。
三、無畏施:護道。
1、無畏施乃有「大無畏的精神」,如遇魔考,毫不畏懼,能擔當一切,保護道場,不愧於心,何懼魔考,忠心耿耿,此為大無畏精神。
2、如果財施及法施皆無力者,只好守住道念,能清口茹素,行小無畏施,勤來佛堂,招待道親,幫忙一切,行苦勞之功,亦是誠心之表白。
  總之,法施是辦道,代天宣化,搭幫助道,奔波勞碌。財施乃以財暗中助道。無畏施是護道辦道,犧牲一切。若能三施並行,定成大佛仙。

伍、行功立德有什麼好處?
  (1)行功立德可以緩解業力摧討,贖補生生世世的罪過錯。(神通佛力擋不住業力)
  (2)行功立德可以了愿:許人成債(開支票),許神成愿(愿大力大)。
  ◎當我們在兌現支票行功立德時,債主會扯後腿、不甘願嗎?(怨、願、愿三階段)
  ◎求道時十條大愿:聯考招生金榜題名,身為新生要守的基本校規。
 誠心抱守 實心懺悔(實心修煉) (不)藐視前人 (不)不遵佛規 (不)虛心假意 (不)洩漏天機 (不)退縮不前 (不)匿道不現 (不)欺師滅祖 量力而為(誠心修煉)
  ◎三天法會時六條大愿:新生訓練,發心當個好學生。
  重聖輕凡:一種原則
  財法雙施:素位而行,各盡爾職,使命承擔。
  清口茹素:漸近突破
  捨身辦道:盡心盡力
  設立佛堂:啟錨出航
  開荒下種:大志大愿
  ◎其他個人心愿:某些人某些事(點燈─歸於天恩師德)

陸、行功立德的心態:
  ◎感恩的心念:飲水思源,受施慎勿忘。
  ◎及時的心念:過了這個村,就沒那個店。
  ◎盡心量力的態度:大孝有三(尊親-積極立身行道揚名後世以顯父母;不辱-消極;能養-基本孝行),素位而行(點傳師、壇主、講師、辦事人員)。
  ◎無畏的態度:吃苦了苦,受罪了罪。

柒、結論
  天道是上乘大法,目的在兼善天下,不是獨善其身,只要能犧牲一切,為道前進,不辭勞苦,捨己救人,立下真功實善,則外功圓滿,而內功不煉自圓。古人云:「人間無不忠孝聖,天上無無功德神。」有德纔有功,德者福之源也,德不立則福不至,道必須以德來培,古今聖賢皆以立德利人為事也;德立則冤孽可消,有道無德必定招魔,修道若不立德立功,怎能名留千古,受人崇拜呢?尤其這同三期普渡,萬佛降世,神人共忙,三曹會議,全靠功德為急,功多果自強。
  仙佛常云:「天上的果位人間定。」我們如不行功培德,怎能位證九品蓮臺呢?若能日積月累,積沙成塔,何患功德不圓滿,又何愁不成仙作佛呢?缺內功則本源不清,少外功則德行不圓。「防意如防疫」可知行功立德,在於外功促進,更在內功慎獨。
  人生在世,不過數十寒暑。為人應珍惜有限的歲月,以期將來能夠功果圓滿,榮返極樂淨土。為人當下最重要的功課,就是恪遵古聖先賢之倫理綱常而修,倫理綱常圓滿可以成就內德。時時刻刻參與道場之渡化工作,就是行外功,求渡眾生,「內德」與「外功」如果皆圓滿,將來方能成聖成佛受人景仰。
  此時三期末劫,辦功在先,修果在後,內外功之修持,必同時進行。內功乃保守天性內德,外功則辦道渡人,濟世救人,將內德推己及人。孟子曰:「仁義忠信,樂善好施,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天爵者,永遠之福,人爵者,一時之虛名。師云:「人爵那有天爵貴,功名焉有道名高。」謹以此與各位前賢同修共同勉勵。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