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究竟有沒有武功高手?
永春拳名家葉問最近很紅,電影搶拍他的故事。在「葉問」第一集裡,他獨鬥十位日本武士,再戰日本將軍,並且得勝而歸。
近代中國功夫高手不只葉問,還有霍元甲、陳真、黃飛鴻、蘇燦…。更晚近的李小龍也被認為是真正的功夫高手。
我曾和朋友討論過究竟有沒有小說或電影裡的那種功夫高手,也有人相信有。但是,大約是由於我的性格,使我偏向認為沒有那種超越人體物理極限的功夫,譬如隔空發掌、一躍數丈高、飛花摘葉能傷人的事情,我就難以置信。一人同時空手力敵十位武士,也大概快要超過我所能接受的人體可能性的極限。
之前觀看一部影片,敘述1860年(清咸豐十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故事,其中引用西方人的紀錄,說有一座大殿裡聚集了約三百名宮人,結果都一起被燒死在殿內。看到這一段,我立即聯想到大內高手。怎麼沒有大內高手出來救人呢?答案似乎只有兩種,要嘛所有宮裡的大內高手全部被調往他處,要嘛就是其實根本沒有什麼所謂的大內高手這回事。我偏向後一種答案。
有人曾試著討論為什麼後來再沒有武功高手這回事,理由說是因為清末停止武舉,也就是不再甄拔武科進士,以致中國武學發展停頓。這也許是個理由,但是1860年的時候,還沒有停止武舉,那些武功高手又到哪裡去了呢?
不只是1860年這個事件,在中國許多歷史悲劇裡,那些高手們(如果有的話)究竟扮演了什麼積極角色?幾乎是零。而真正的答案恐怕是:那種憑個人能力足以改變歷史形勢的武功高手其實並不存在,所以也就無從在危急的時刻出來救命濟危。
對一般人來說,究竟有沒有武功高手這樣的議題好像應該是茶餘飯後的閒聊談資。我則是把它作為嚴肅討論議題的一項前提,接下來的討論必須以我的「沒有高手」的看法為基礎。
二、武功高手的產生
如果並沒有武功高手,為什麼會被言之鑿鑿,為什麼有那麼多的武俠故事?
我的理由如下。
首先,關於武功高手的這種遐想很浪漫,很能吸引人,讓人想像一種不同於尋常的生活境界。我從小會迷武俠小說,大概就是因為它帶我進入了一個完全不同於平常的平淡生活的世界裡,光是聽到一些稀奇古怪的武功招式與人物稱號,就讓人覺得興味盎然。
高手的想像,恐怕也是現實生活裡的人們的一種普遍心理需求。因為我們常有無力感,尤其當我們面對他人的強力宰制的時候,我們渴望自己有能力反抗、能壓倒那宰制我們的力量。如果在現實裡沒有,我們就在想像中去尋找。武俠小說受歡迎,多少是因為人們渴望有俠客來維護人間正義,或者自己有可能成為俠客。
對於維護人間正義,老天爺總顯得太遙遠、太不理會人間俗事,俠客則比較切近人間。於是,我們對於俠客充滿浪漫的情懷。我們更把俠客與武功高手聯想在一起。對此,司馬遷先生可能要負點責任。因為是他首度將俠客與武功高手聯想在一起。而近代中國的武俠小說所以受歡迎,所以有那麼多超越人體極限能力的高手,或許與中國近代備受列強侵凌有關。受欺壓而想要反抗,促進中國人對高手的期盼。
武功高手不只是人間維護正義力量期望的投射,或許至少還有另一層的原因。這是我之前曾討論過的話題。我在「悲劇的真實結構」一文裡曾討論到悲劇其實主要源於結構性因素,但是人們習慣於將悲劇歸因於特定個人,因為特定個人才有「具體性」,才有明確的行動,可讓人理解其因果的行動。但是,一旦說是結構性因素,大家往往就茫然了。
譬如說,如果我遭到什麼挫敗、不幸,我可能就會想,一定是張三或是李四故意要打擊我、故意要跟我過不去、故意陷害我…。但是,很可能真實的情形是,張三、李四即使是我失敗的原因之一,但是我的失敗主要並不是因為他們全力阻撓、陷害我的結果,而是許多情境因素組合造成的結果。但是,因為我看不見那些情境因素,或情境因素太難被凸顯,所以我很難在歸因的時候注意到這些,我會偏向膨脹張三、李四的作用,甚至在猜度中誇大他們對我的惡意作為。
老蔣來台灣,許多人說那是老毛打敗了老蔣。國共鬥爭,真的就是蔣、毛兩人間的鬥爭嗎?老蔣就是被老毛一人打敗的嗎?為什麼漢之前有秦,唐之前有隋?又為什麼秦與隋都不能長久?恰好是因為國君個別的能力或天命嗎?老蔣之敗真的是因為老毛的能力或天命嗎?其實,從社會學觀點來看,事情很可能不是這樣的。老蔣之敗,主要是敗於結構。就像秦、隋之敗,可能主要也是敗於結構。甚至,老蔣個人的侷限性,主要也是源於結構性的因素。譬如有人批評老蔣不民主,那種時代結構下,真有民主理念的人,恐怕真的不多。也有人批評老蔣在打仗的時候,喜歡越級指揮。問題是,他可能從一開始就從實際經驗中發現不能不越級指揮。就像現在的馬總統,也可能會發現,他不能完全依賴各級主管的自主行動,一有任何動靜,人們直接就罵總統,可不理會事情實際該由誰來負責。
總之,人們將結構性的因素通過認知與想像而轉化為個人因素。結構所起的巨大作用,被認為是特定個人所起的巨大作用。因此,這些個人的能耐就會被膨脹、放大。從而,就會有所謂的「高手」誕生。不只是武功高手,還會出現像宋楚瑜這種「大內高手」。
宋之被稱為大內高手,意思是指他擅長於在政壇耍些陰謀手段,以便呼風喚雨、操控局面。但是,實際上看來,並不是這樣。他的一些動作,實際結果往往是讓他自己陷入更大的困境之中。譬如他贈匾「誠信」給阿扁。如今成為政壇笑話。
高手多半只是「所謂高手」,是被眾口說成的高手。好比有人傳言星雲大師會看風水,我卻親耳聽到大師說:我哪裡懂什麼風水,我選擇這個地方,只是覺得它很好。
被稱為高手的人,常常自己不承認是什麼高手,因為他們自己當然知道實際的狀況,知道人們所言非實。人們將故事的發展主線,過度集中於少數個人,以為是這些少數個人主導著整個故事的發展。
當然,故事的主人翁有時候也寧願順水推舟,接受這種過度的歸因。因為能膨脹自己的角色與能力,何樂不為?但是,有時候即使當事人不願意接受這種過度歸因(尤其是承擔負面角色時),也會發現,事情已經無法控制,他已經百口莫辯。
三、高手論述的另一面:結構性因素
對我來說,一直要分辨什麼結構性因素、個人因素,說了許多回,想來並沒有太多人能真正理解我的用心,這時候,人們反而會對我的言論做出陰謀論的理解。而我也就成了某種意義的「高手」(譬如陰險台獨間諜)。這也讓我哭笑不得。
簡單的解釋,分辨結構性因素與個人因素,不外使我們能針對事情的真正原因對症下藥。如果我們誤以為事情是因為某特定個人而導致,那麼,我們就會朝向個人做出處理,譬如促使某人下台之類。但是,如果這時候真正的原因是結構性的因素,只是讓某人下台就並不是對症下藥的動作,實際得到的結果就難免使人失望。
政治的議題攸關國計民生,如果我們做出不當的歸因、不當的病理診斷,因此做出不妥當的改變努力,不僅可能使改變努力徒勞無功,更且可能加劇病痛。
結構性因素究竟是什麼?典型的討論會強調「制度」,各種政治、經濟、軍事、教育、家庭、宗教…等制度通常是最主要的結構內容。但是,我的討論一向比較不那麼強調制度。我強調的反而是文化觀念與普遍人們的心態。兩者是互為因果的。有些人會說這是屬於「深層結構」。
譬如,如果多數國民缺少民主意識,那麼要成功推行民主就幾乎是不可能的。滿清政府被推翻後,中國直接實行民主共和制。嚴格來說,這是行不通的。袁世凱要復辟帝制,未必完全出於權力野心,有可能部分真的是因為民主制確實窒礙難行。而國民政府被責不民主,最後被趕到台灣,恐怕也是良有以也。
總之,制度需要普遍觀念、心態做基礎。缺乏相適合的觀念、心態,制度就是空洞的,易於變質。許多所謂民主國家都有這種問題。只是,「深層結構」的作用常常被忽略,或是不被理解。甚至當事人自己也都感覺困惑。他們自己也可能做出不當的歸因。譬如,老蔣自己也很可能會把自己的失敗過度歸因於老毛,而忽略當時中國的社會(深層)結構的問題。他的失敗也有可能部分是因為他並未完全認清當時的中國社會需要怎麼樣的改變,或者,能促成中國社會改變的力量會來自哪裡。
歸因不當,一個潛在的可能原因是下意識地卸責傾向,我們總是在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推卸自己的責任。譬如,我以為,許多落後國家會傾向將發展遲滯歸因於先進國家的剝削或其他政治陰謀。特別是這些國家的統治群,更樂於做這種推論。這種推論未必完全無據,但是很可能被高估。反之,統治群自身的貪婪、腐敗則被低估。
話說回來,民眾卻也可能高估統治者個人(或群體)的腐敗的作用,而又低估人民大眾自身的問題。
對我而言,強調最後一環--人民大眾自身的觀念、心態問題--格外要緊。因為它的作用其實是最大的;再者,它也最常被忽略。它常被忽略,因為它通常是一種分散的狀態,是以一種深層結構的型態存在。譬如,每一個人都有一點反民主的心態,最後,民主制就可能會瓦解。或者,每個人都有一點不重自由人權的傾向,最後,維護自由人權的制度就會喪失或被扭曲。如果每個人都有些男尊女卑的觀念,男女平權就難以確立。
低估人民大眾自身的問題,使得近代的社會改革容易落空。弔詭的是,近代是個喜歡強調人民的時代,人民的重要性好像被重視,甚至被吹誇,同時,我們還必須強調人民的優越性。
強調人民的優越性的人,通常會得到好的回報。而如果質疑人民的優越性,甚至直指人民愚昧,或觀念、心態落伍,這種人大約會遭到嚴重的抨擊與否定。
但是,我懷疑,老毛就是在這一點上毀掉了一世英名。他強調中國人民的優越性。而他在推動文化大革命的時候,顯然也高度寄希望於人民大眾,認為人民大眾會通過文革展現智慧與力量,糾正官僚群的偏執。但是,「人民大眾」實際展現的,卻更多是殘暴、仇恨與破壞,遠多於糾正官僚偏執。他可能誤信了他一直要宣揚的人民優越性的說法。
四、自我與深層結構
從強調結構的觀點來說,人民大眾更多是被深層結構束縛的對象,而很難是改變深層結構的主導力量。人民不是沒有力量,但人民的力量所展現的恐怕更多是現實的基本需求。
要改變深層結構,需要的是知識的發展與理性的溝通。這個環節沒有做好,人民大眾不太可能成為最好的改革深層結構的主導力量。
強調深層結構或普遍人們的觀念與心態,從實踐的角度來說,其實就意味著每個人需要自覺、自律,需要體認「匹夫有責」的觀點。所以每個人都應該深深反省,意識到改革要從從自己開始。
強調深層結構,聽來好像深奧,其實反而是對神秘性的解構。世間沒有什麼高手,有高手也拯救不了我們。再怎麼樣的高手,也擋不住、扭轉不了深層結構的作用。要改變深層結構,則是你我每個人的責任。誇大、膨脹某些特定個人的力量、作用,或用陰謀論來解釋問題的發生,雖然未必無據,卻很可能是偏離真實的看法,無補於改革與拯救。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1樓. joycelinlin愷悅2011/02/20 02:35到底能意會了
漸漸明白屢屢所提"社會的結搆性"問題了。
可能最涉及根本的西化和現代化思維方面呢,比如理性思辨的習慣,開放的迎納新知態度,不怕改變敢冒險願挑戰的精神等。讓我聯想起從前留美的胡適先生主張全盤西化,大概是看到傳統社會太缺乏這些,難以接招西潮的衝擎,便不能改進,便不能進入大世界,便沒有希望吧。他鼓勵"嘗試",就是嘗試這生命態度和思考方法的改變吧。以您社會學者的觀察,如今我們仍然有許多停滯和固守,於是不能有足夠的活力向前了。而您目前最盼兩岸的,是同樣的理性精神,寬容的態度與尊重的胸懷了。這方面透露出您非常焦慮兩岸的和平以及彼此的進步和成功呢。讀了近期您諸多文章,我有這樣的意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