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是一個網路資訊過多的時代,該學生會這樣回應,應該只是看多了電影或影集中的對話,但是人生歷練素養還不到位,類似小孩子學大人說話的童言童語,下意識的就模仿著說出來了!以為這樣說話感覺比較酷,比較成熟?但實際上當然不是這樣的,要能夠侃侃而談都不會說錯話也不得罪人,那叫做「從心所欲不逾矩」,連孔子都說那是他七十歲才能達到的境界,不容易的!
所以一般人對於不是很懂的事最好是少說少錯,所謂的小孩子應該有耳無嘴的意思!我很認同該教授不予置評的態度,其實年輕人會說錯話不是意外,會這樣回應的學生表示他確實是很想「長大」!他上網不是只玩遊戲跟同儕打屁,他真的有想要學習融入真正有意義的成人世界,教授當然還是要肯定他的!
會突然對此事有感,是因為最近常常幫我的RD寫報告時提供意見,她都年過30歲了!專業上寫影像辨識程式做專案已經非常稱職,但是當她開始讀碩士班,要寫一些嚴謹的學術報告,或者說只是一些「讓人看得懂」,看得舒適順暢的報告時,以我的角度看,真的是亟待加強!
乍看之下,一字一句都似乎合理,也沒有多少錯別字,但就是看起來怪怪的?重點沒提到,裝模作樣的名詞語句倒是很多?裝飾得有模有樣,但是讓真的想輕鬆看懂她想表達意義的人一頭霧水?這就是典型網路世代學生的特徵!他們有太多的「資料」可以模仿參考使用,但是血肉太多卻沒有清晰完整的骨架!
這和三四十年前我們讀書時很不一樣,那時候取得相關資料好難,可以花時間想的就是:我到底想表達甚麼意念?現在呢?一低頭就可以拿手機或電腦Google了!也馬上就有便宜廉價還很大量的參考資料,渾然忘了「我自己到底想說些甚麼?」也是論語中說的:他們是學而不思則罔,老一輩是有點思而不學則殆!只因為資訊取得的難易差別。
現在的AI科技哲學是:資料可以引導我們得到答案,所謂的Data driven!但是大家可曾想過?資料不多半是因為我們的需求而產生的嗎?我認為我們的思維與目標才應該是主角,沒有骨架狂堆血肉只會出現一堆噁心的怪物!反之,如果你多花一點心思想清楚你真正想要的是甚麼?想表達的意念是甚麼?只使用合適準確的資料,你的語言應答或書面報告都會很簡單還非常有效果!
所以我指導我的RD時,反反覆覆提醒她的,只是:妳到底想表達甚麼東西?重點在哪裡?而不是哪些詞句或資料?可以讓報告看起來有模有樣?辭能達意,達到溝通的目標,那才是不會浪費自己與他人時間的正確作法!我的經驗都是一點就通,對的事情都很好理解的!
在網路時代之前,我們想法太多資訊太少,現在則是相反!但是真實世界之中,我們想要更好的溝通,想要讓科技研發更有效進步的條件原因並未改變!如何用我的世代之長處幫助新世代的孩子們更快將事情做對,這就是我們這些LKK應該努力的方向了!
現在的年輕人總是會因為資訊過量做些奇怪的事情,LKK們就別太挑剃了!但一定要提醒他們:你知道你自己在幹甚麼嗎?你知道自己到底想幹甚麼嗎?你可以作錯無限多次,但一定要常常思考對的方向在哪裡?而不是用更多資料繼續堆砌,期待可以自動讓巨量資料與AI幫你找到對的答案!那真的太沒效率了!多用點腦筋快點把事情做對吧!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