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剛開始接觸電腦時,我們理工科學生的電腦作業就是將傳統上要作紙筆計算的工作,依據數學公式邏輯改寫成程式碼,使用電腦更快更穩定不出錯的跑出來!如何改寫的詳細過程技術還變成了一門課程,稱為「數值分析」,英文名稱是Numerical Analysis,凡是會用到電腦解題的學生都必修的!那個年代用商業軟體解題,譬如MatLab或OpenCV,是根本還沒出現的概念!
和使用紙筆計算不同的是,我們常常可以把所有可能的資料或方法列舉去猜答案,讓電腦笨笨的每一個資料、方法或假設狀況都試試看,就可以很快得到正確答案,不必傷腦筋去解數學題了!反正電腦計算比紙筆計算快很多嘛!
那時候前輩們看到學弟這麼作,就會嘲諷這是「暴力運算」!被發現這樣偷懶用電腦猜答案的學生就會尷尬到無地自容!這也算是作弊的一種方式,老師開課是要教你知識理論的,會寫程式除錯只是基本動作,不是重點,能用程式表達出正確的數學演算法才是評分重點。所以當然不會接受這種方式寫的程式作業,畫一個大叉叉給零分就是合理的結果!
但曾幾何時,現在這種投機作弊的解題方式居然變成了「人工智慧」中的顯學?還有了一個漂亮的新名字「機器學習」?機器其實根本沒學會甚麼事情?只是經過無窮的列舉運算,知道某個解法可以得到正確答案?至於何者為「正確」的邏輯?它們還是沒學會的!因為標準答案是工讀生用人腦眼睛判斷寫出來的!這個人工手動的工作,也有個很漂亮的名稱叫作:Tagging,如果工讀生恍神給了一個錯的答案,機器學習就會想出一個錯的解法來得到這個錯的答案,機器甚麼都不懂的!
機器學習這名稱還不夠漂亮嗎?太生硬了!那就把嘗試列舉的方式升級一下,從簡單的資料列舉多加一些方法論列舉組合(多幾個隱藏層)去作暴力試驗,就可以稱之為「深度學習」了!哇!好「深」奧哦!但本質還是一樣,就是不知而行的暴力運算!因為即使作出結果,連設計者都不知道為何應該如此解題的科學原理?只知道是「電腦試過」了!這麼作就會得到「正確」答案!
而且機器學習所謂的「正確」與否還是由人眼與人腦判斷的,那些思考邏輯與判斷能力還是深藏於我們的大腦智慧之中,這些所謂「人工智慧」的專家,使用機器學習或深度學習解題後,對於這些「人的智慧」還是一知半解!這種專家只是猜答案成功,實在對於正統科學以及人的智慧研究毫無貢獻。
機器學習派面對的現實是:放任機器學習找解法通常是不會成功的!套句數學用語就是答案總是傾向於發散,很少會自動收斂的!即使成功找到解出正確答案的方法,因為需要大量嘗試錯誤湊出來,效率很低成本很高。簡單的問題解得很快很好,稍微複雜的問題就會一直踹都踹不出一個洞來!所以程式設計者必須出手干涉,就是所謂的「監督式學習」,其實也就是回歸傳統科學,減低盲目列舉測試的範圍,增加直接使用傳統演算法針對問題作處理的成分。
但是當我們使用越來越多「監督」時,就越來越不需要亂踹的「學習」過程了!都已經解題到剩下兩種可能了,還非要機器學習軟體跑兩次告訴我答案嗎?所以我認為機器學習一定會慢慢被邊緣化到一個可有可無的地位!這其實也是幾千年來所有科學知識演進的過程,對於自然現象的成因機制一無所知時,天氣會如何變化就是一種經驗統計學甚至是宗教議題,24節氣就是這麼來的!
但是當我們對於氣象氣候的成因越來越了解時,我們是看曆書猜明天的天氣?還是看氣象報告呢?氣象局是用觀測資料加上明確的物理原理推算明日天氣的,他們絕對不會用歷年天氣統計資料來推測明天的天氣!但那就是機器學習的標準作法!這樣的「AI天氣預測結果」當然僅供參考,沒人會認真相信的!
這就是機器學習與深度學習的宿命,當我們對於人的智慧運作邏輯越來越理解之後,它們一定會變得越來越不重要,被邊緣化到無足輕重!其實現在它們對於AI實用軟體的貢獻程度也不大!它們實在是一種被過度炒作,終將變成泡沫的技術,想作AI的人絕對不能以為熟悉這種技術就會有甚麼用處!它們可以被視為AI研究的「相關技術」,但絕對不是重點的核心技術!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